首页 > 文献资料
-
囊尾蚴感染对宿主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脑囊虫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药物治疗脑囊虫病患者30例,同时用双单克隆抗体夹心法检测疗前、疗后该病患者血清中与Th1/Th2相关五种细胞因子IFN-γ、IL-4、IL-5、IL-6、IL-10的水平变化.结果疗前IFN-γ较疗后及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IL-4、IL-5、IL-6、IL-10较疗后及正常对照组则明显升高(P<0.01),且疗后五种细胞因子均趋于正常(P>0.05).结论囊尾蚴感染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体液免疫功能升高.说明囊尾蚴感染可导致宿主免疫功能紊乱.
-
1986~1998年大理州人群猪带绦/囊虫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大理州人群中猪带绦/囊虫病的分布特点.方法对1986~1998年的1 696例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两种病男性患者人数明显多于女性,以16~35岁人数多,且主要分布在大理市和洱源县;绦虫病以汉族、城镇患者居多;囊虫病尤以脑囊虫病人数多,并集中于农村、白族人群中.结论绦虫病无明显的流行趋势,但囊虫病则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
鲁中地区猪带绦/囊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为摸清鲁中地区猪带绦/囊虫病流行情况,1997年对平阴等5县(区)22处乡(镇)56个自然村的35512人进行了调查.人群绦虫病患病率为0.101%,囊虫病患病率为0.107% .5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男女之间绦/囊虫病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二者呈正相关.另外,发现其分布有明显的职业特征.人群抗囊尾蚴特异性IgG4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24%.猪囊虫感染率在0.12%~0.48%之间;5县(区)共采集204份猪血标本,血清学检测抗体阳性率为4.41%.同时,对居民饮食、卫生习惯、养猪情况等进行了调查分析.
-
18例患者皮下囊尾蚴治疗前后B超影像变化
皮下囊尾蚴病是指人体感染猪带绦虫虫卵后,囊尾蚴寄生于皮下或粘膜下,肌肉组织中的结节性病变,临床表现为皮下结节.患者多因身上"起疙瘩"或伴有其他临床症状就诊.现将本单位近两年来经病理活检证实的18例患者皮下囊尾蚴抗囊治疗前后B超影像变化报道如下.
-
眼黄斑囊尾蚴病1例
患者,男,65岁,安徽凤台人.因左眼发红、疼痛,视物模糊3周,近1周左眼胀痛加剧,伴头痛,视力明显下降,于2004年11月5日入淮南新华医院治疗.
-
腰部蛛网膜下腔囊尾蚴病1例
脑部囊尾蚴病较为常见,而寄生腰部蛛网膜下腔者甚为罕见,现将我校附属一院发现的1例报道如下.
-
腭部猪囊尾蚴病1例
患者,男,38岁,工人.因无意中发现腭部有一肿物,来院就诊.查体:上腭左侧有约1.0 cm×1.2 cm的肿物,表面光滑,质韧,边界清,活动度差,无压痛,表面粘膜颜色正常.诊断:腭部混合瘤.在局麻下行腭部肿物摘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粘膜下,包膜完整质韧.标本经病理诊断为(腭部)囊尾蚴病.
-
眼前房猪囊尾蚴一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27岁,农民,因左眼反复红痛、视力下降3个月,加重伴眼前白膜4天,于1994年10月20日来院就诊.曾在外院诊为"左虹膜睫状体炎",并经抗炎治疗,未见好转.否认吃"米猪肉"史及排节片史.
-
眼内猪囊尾蚴病11例报告
猪囊尾蚴病又名囊虫病,是链状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各组织所引起的疾病.本文报告11例眼内囊虫病,均经手术治愈.
-
眼眶囊尾蚴病1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眼眶囊尾蚴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自1982年6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1例眼眶囊尾蚴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方法.结果 11例眼眶囊尾蚴病均有反复眶内炎症史及占位性病变体征,如眼睑及结膜充血水肿,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3例有视力下降及视乳头水肿,扪及肿块1例.B超示眶内占位性病变,内有液性暗区及自由运动光斑.CT扫描示眶内高密度块影中央有低密度区.11例眼眶囊尾蚴病经手术摘出囊尾蚴9例,1例经穿刺抽吸等治疗,位于眶前部的1例破溃后自行排出囊尾蚴.11例均痊愈,眶内炎症消退,眼球运动恢复正常.眼球突出度恢复至正常,CT扫描及B超检查均示眶内无占位性病变影像.结论 影像学检查有助本病的诊断,尤其是定位性诊断可提供选择手术进路的依据.本病的治疗以手术切除囊尾蚴为主.
-
脑囊虫病21例的CT诊断分析
脑囊虫病又称囊尾蚴病、脑猪囊虫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人体吞服链状绦虫(猪肉绦虫)的虫卵或猪绦虫病人呕吐时虫卵逆流入胃,在十二指肠处六钩蚴脱出钻入肠壁,经血液循环进入脑膜、脑实质、脑室等处,引起临床症状[1].本文收集了21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脑囊虫病患者的CT资料,现报道如下:
-
第四脑室囊虫病诊治体会
第四脑室囊虫病是神经系统囊虫病一种少见类型,都是因感染猪绦虫幼虫引起.第四脑室内囊虫因重力作用占据脑室下部,堵塞中孔和侧孔,若诊治不及时,常会导致严重后果[1].我院1998年6月~2004年8月共收治19例第四脑室囊虫病,现回顾分析诊治经过.
-
脑囊虫病三例误诊分析
脑囊虫病是人体感染里猪绦虫的蚴虫侵入脑组织内所致的一种寄生虫性疾病,在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发病率较高.1997~2003年我院共收治17例脑囊虫病,其中3例误诊,误诊率17.6%.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
-
以癫癎为主要表现的脑囊虫病治疗失败原因分析
老河口地区为脑囊虫病高发区之一,1995年1月~1999年5月,我院共收治以癫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囊虫病124例,其中32例治疗失败.现将原因分析如下,以期为临床提供帮助.
-
脑膜炎型脑囊虫病28例诊断分析
囊虫病是猪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各组织中所引起的疾病,约60%~90%累及中枢神经系统[1].脑膜炎型脑囊虫病因其临床表现、脑脊液改变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膜炎十分相似,而容易误诊.我院1995~2002年共收治脑膜炎型脑囊虫病28例,其中17例误诊,误诊率60.7%.现分析如下.
-
寄生虫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各种病原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皆属临床重症.寄生虫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混淆,且易被临床医生忽视.这些感染中有些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如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弓形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非洲锥虫病:有些感染经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如疟疾、并殖吸虫病、囊尾蚴病;而有些则偶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如阿米巴病、曼氏裂头蚴病、血吸虫病、脑包虫病、旋毛虫病等:而有些节肢动物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关系较为密切.对这些疾病的认识有助于对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囊尾蚴病
本文介绍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
-
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寄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因虫种和寄生部位的不同,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各异。发病主要取决于侵入体内的寄生虫数量和毒力以及宿主的免疫力。侵入的虫体数量愈多、毒力愈强,发病的机会就愈多,病情也较重。宿主的抵抗力愈强,感染后发病的机会就愈小,即使发病,病情也较轻。本类疾病分布广泛,世界各地均可发生,但以贫穷落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见,个别寄生虫病的分布有明显地域性。感染的人群主要是接触疫源较多的劳动人民及免疫力较低的儿童。因此,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接触此类疾病较多,为使大家对此类疾病能够有更好的认识,本刊特组织相关专家对华支睾吸虫病、蛔虫病、囊尾蚴病、蛲虫病、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内容进行相关介绍,以期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
一氧化氮在皮肌型和脑型囊尾蚴病患者免疫机制中的意义
目的 测定并比较皮肌型和脑型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特异性IgG和一氧化氮(NO)含量,以分析NO在不同类型的囊尾蚴患者免疫反应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皮肌型囊尾蚴病患者(40例)血清、脑型囊尾蚴病患者(42例)血清和脑脊液中特异性IgG的含量和NO的水平,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皮肤结节的数量和颅内压的水平,以结节数量分为少结节组(结节<15个)和多结节组(结节≥15个):根据压力的数值分为颅内高压组(压力≥180 mmH2O组,1 mmHg=0.133 kPa)和正常颅内压组(压力<180 mmH2O组).另外检测23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对照组)血清和脑脊液中NO水平.结果 皮肌型囊尾蚴病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G含量和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型囊尾蚴病患者的血清、脑脊液中特异性IgC含量和NO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皮肌型囊尾蚴病患者血清中NO水平和特异性IgG呈正相关;脑型囊尾蚴病组患者脑脊液中NO水平与特异性Ig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高颅内压患者脑脊液中NO水平高于无高颅内压的患者(均P<0.05).多结节组患者血清中NO水平与少结节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 NO在皮下肌肉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均参与了囊尾蚴病急性期机体的抗囊虫免疫反应,并与临床症状的轻重有关.
-
融合蛋白dot-ELISA法检测猪囊尾蚴病人循环抗体
目的检测用基因重组技术所获得的融合蛋白的特异性与敏感性.方法用猪囊尾蚴cDNA文库筛选的含编码28、18、14、34KDa抗原的基因片段阳性克隆,等比联合使用,以液相培养法经IPTG诱导重组噬菌体gt11/E.ColiY1090表达融合蛋白,并用做抗原,用dot-ELISA法诊断囊虫病.结果血清以1∶50倍稀释,囊虫病人血清3份,阳性率为83.3%,正常人和肝吸虫病人血清30份,包虫病人血清16份均为阴性.结论与部分提纯囊虫抗原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相比,具有特异性强,制备简便及重复性好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