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鼻咽癌与EB病毒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霞;陈晓平;张玉;鲁丹

    鼻咽癌是鼻咽部常见的一种多基因遗传性恶性肿瘤,具有明显地域差异和民族聚集现象,发病隐匿,且癌肿易向颅底、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等部位浸润,严重危害患者健康.鼻咽癌的具体病因及发生、发展至今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认为EB病毒与鼻咽癌密切相关.本文就EB病毒感染与NPC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与鼻咽癌

    作者:杨玉成;洪苏玲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为我国南方高发的上皮来源的肿瘤,其病因不清.大量研究表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是目前唯一被证实与细胞转化有关的具有癌基因功能的潜伏膜蛋白,通过干扰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等发挥作用,促进鼻咽癌发生、发展和转移.本文旨在对EB病毒LMP1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EB病毒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作者:李开智;浣孝强

    EB病毒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淋巴瘤新亚型,亚洲常见,好发于鼻腔等面中线,预后差.EB病毒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并可作为诊断的辅助依据.

  • RNA干扰对鼻咽癌EB病毒抑制作用

    作者:钱迪;洪苏玲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由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介导的,特异性地降解相应序列的mRNA,从而导致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PTGS)现象,广泛存在于真菌、植物、线虫、病毒、小鼠等多种生物中,是一种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抗病毒感染的基因治疗方法.目前,RNAi已应用于EB病毒阳性的鼻咽癌细胞干扰中,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鼻咽癌患者血浆游离爱泼斯坦-巴尔病毒DNA定量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袁晖;杨蓓蓓;许则丰

    目的分析血浆游离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DNA定量测定在鼻咽癌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技术,测定66份治疗前或治疗后的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含量,并与30例健康对照者相比较.分析该含量与鼻咽癌分期、淋巴结转移灶负荷以及治疗后短期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阳性率(66.7%,28/42例)和复制(中位数522.0拷贝/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阳性率10%,3/30例;复制中位数0);治疗前组中,Ⅲ~Ⅳ期患者复制量(中位数3130.0拷贝/ml)高于Ⅰ~Ⅱ期(中位数400.0拷贝/ml),N2-3患者(中位数3250.0拷贝/ml)高于N0-1(中位数400.0拷贝/ml).而且,治疗后患者(中位数0)低于治疗前(中位数522.0拷贝/ml).治疗后短期疗效评估发现,病灶有残留者DNA含量(中位数2083.0拷贝/ml)高于病灶消退良好者(中位数0).结论血浆游离EBV-DNA定量测定有可能成为反映鼻咽癌进展和预后的量化指标.

  • 无症状鼻咽癌临床分析和长期随访研究

    作者:季明芳;郭媛卿;郑受昂;梁锦胜;王得坤;欧星泰

    目的观察无症状鼻咽癌Epstein-Barr (EB)病毒血清学、鼻咽纤维镜表现和预后.方法 1986年12月采用免疫酶标法检测血清EB病毒壳抗原抗体(viral capsid antigen′s IgA , VCA-IgA)、早期抗原抗体 (early antigen′s IgA, EA-IgA),行间接鼻咽镜和鼻咽纤维镜检查及多部位活体组织检查.确诊鼻咽癌后行根治性放射治疗,随访至1999年底.结果早期无症状鼻咽癌患者确诊时血清EB病毒VCA-IgA、EA-IgA抗体水平分别为1∶100.79、1∶10.76,与有症状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无症状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6.73,P=0.009).有、无症状患者确诊时血清VCA-IgA、EA-IgA滴度水平与患者预后均无关(P>0.05),与是否出现颈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定期检测EB病毒抗体、鼻咽纤维镜检查及多部位活体组织检查,有助于检出早期鼻咽癌,尤其是无症状鼻咽癌.

  • 儿童自发性扁桃体出血的病因和治疗

    作者:吴泽斌;潘宏光;滕以书;张德伦;马翔宇;韩赛红;李兰

    目的 分析和讨论儿童自发性扁桃体出血(spontaneous tonsillar haemorrhage,STH)的病因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Griffies等提出的STH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6年1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治疗自发性扁桃体出血患儿的病历资料.结果 11例中有3例为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pstein-Barr virus associated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EBV-IM),3例为疑似EBV-IM,3例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1例急性病毒性扁桃体炎,1例为血友病A.治疗方案包括抗病毒、抗细菌、输血和麻醉下探查及双极电凝止血,均未行扁桃体切除.结论 STH临床上少见,儿童STH的病因特点和成人患者有所不同,明确诊断思路有利于这种急诊疾病的及时救治.

  • EB病毒潜伏膜蛋白2A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抗鼻咽癌的体内外实验

    作者:徐洁洁;姚堃;俞晨杰;陈曦;陆美萍;丁传林;孙华;李百周

    目的观察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潜伏膜蛋白2A(latent membrane protein 2A,LMP2A)转染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ity T lymphocyte,CTL)的体外生物学特性;建立表达EBV-LMP2A的裸鼠鼻咽癌动物模型,探讨LMP2A特异性CTL在荷瘤鼠体内的抗肿瘤效应.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on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培养获得DC,荧光激活细胞分选仪(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er,FACS)检测成熟DC的表面分子表达.用LMP2A重组腺病毒转染成熟DC,将转染DC与自体PBMC混合培养,在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作用下诱导针对LMP2A的特异性CTL,FACS检测CTL群体中阳性细胞的组成.将鼻咽癌CNE细胞接种BALB/c裸鼠,建立鼻咽癌动物模型;在裸鼠肿瘤局部注射LMP2A特异性CTL,观察治疗后移植瘤生长情况及病理变化.结果人外周血PBMC体外在GM-CSF、IL-4、TNF-α诱导下获得典型形态及表型特征的成熟DC.FACS检测表明,以LMP2A重组腺病毒转染DC诱导的CTL细胞群体以CD4、CD8阳性细胞组成为主.在接种CNE细胞3周后建立表达EBV-LMP2A的裸鼠鼻咽癌动物模型;动物体内实验表明注射CTL的裸鼠肿瘤生长缓慢,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病理检查显示肿瘤局部发生液化性坏死并有淋巴细胞浸润.结论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经细胞因子诱导,可生成具典型特征的成熟DC.利用LMP2A重组腺病毒将LMP2A基因转入DC,可在同一个体体外诱导出针对LMP2A的特异性CTL.CNE细胞接种裸鼠,可成功构建鼻咽癌动物模型;LMP2A特异性CTL在动物体内可明显抑制鼻咽癌肿瘤的生长,发挥有效的抗肿瘤作用.

  • 小干扰RNA抑制EB病毒潜伏膜蛋白1表达对鼻咽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李刚;李湘平;彭英;刘雄;李晓华

    目的探讨人工诱导RNA干扰技术在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功能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观察LMP-1基因沉默对鼻咽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方法人工合成4条双链不同序列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通过脂质体转染导入表达EB病毒基因的鼻咽癌C611细胞后,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LMP-1 mRNA水平,筛选出能有效抑制LMP-1表达的siRNA序列.采用噻唑蓝法和流式细胞仪观察LMP-1表达抑制后,鼻咽癌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变化. 结果导入有效siRNA后,C611细胞中LMP-1 mRNA水平下降90%以上,重复转染可使有效干扰时间延长至96 h.LMP-1基因抑制后,EB病毒阳性的C611细胞增殖速度多可下降至32.9%;细胞周期在G0-G1期受阻.在同样处理下,EB病毒阴性的HNE-2细胞的生长则未受到影响. 结论全新的人工诱导RNA干扰技术能够有效抑制LMP-1基因的表达,降低鼻咽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为鼻咽癌研究和抗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鼻咽癌患者血清唾液酸动态观察

    作者:张惠琴;周章保;范陆;金凤;费樱;李新华;赵厚育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sialic acid, SA)在鼻咽癌的诊断价值及作为病情动态监测指标的可行性. 方法对50例鼻咽癌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后2年的血清唾液酸进行检测,并与EB病毒衣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Epstein-Barr virus-viral coat antigens-IgA,EBV-VCA-IgA)作比较;以健康成年人、头颈部良性病变者各50例,作为对照. 结果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清唾液酸和EBV-VCA-Ig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时期血清唾液酸与EBV-VCA-IgA平均值呈明显正相关.血清唾液酸在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阳性率达94.0%(47/50),治疗结束时阳性率2.0%(1/50),随访期有复发者阳性率96.2%(25/26),未复发者阳性率4.2%(1/24);而EBV-VCA-IgA变化不太明显.作为诊断试验,血清唾液酸对鼻咽癌的敏感度为94.0%,高于EBV-VCA-IgA的90.0%;特异性为93.0%,低于EBV-VCA-IgA的96.0%. 结论血清唾液酸可能成为鼻咽癌病情变化的动态监测指标,结合EBV-VCA-IgA的检测,可用于高危人群的普查、筛选,以及对临床疗效的判断和预后的评估.

  • 慢性牙周炎患者不同牙周状态部位EB病毒的检测分析

    作者:李颖;章锦才;张蕴惠

    目的研究Epstein-Barr病毒(EBV)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不同牙周状态部位的检出率,分析EBV与慢性牙周炎及其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炎活动部位、静止部位及轻度龈炎部位的龈下菌斑,提取DNA后使用巢式PCR检测EBV,并对其检出率加以分析.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炎活动部位EBV的检出率为58%,牙周炎静止部位EBV为22.6%,轻度龈炎部位的EBV 为19.4%.EBV在牙周炎活动部位的检出率高于静止及轻度龈炎部位的检出率(P<0.01).结论 EB病毒与慢性牙周炎及其活动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 EB病毒感染与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损恶变的关系

    作者:吴兰雁;程珺;卢勇;周志瑜;朔敬

    目的了解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与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损恶变的关系.方法采用针对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1)的寡核苷酸探针对2例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损灶性恶变、14例恶性淋巴上皮病损(MLEL)、4例良性淋巴上皮病损(BLEL)、4例非特异性慢性涎腺炎石蜡包埋组织进行原位杂交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EBV BamHI-W片段检测.结果2例良性淋巴上皮病损灶性恶变形态学上良性区域或恶性区域,EBER-1及EBV BamHI-W片段均为阳性,14例MLEL的癌细胞核均可见EBER-1强阳性信号,其中12例EBV BamHI-W片段阳性,4例BLEL及4例非特异性慢性涎腺炎均为阴性.结论少数恶性淋巴上皮病损可能在BLEL基础上发生,EB病毒感染与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损癌变发生可能有密切关系,EBV感染可发生在BLEL癌变形态学改变之前.

  • 39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其并发症

    作者:李晓娟;李香玉;周平;司慧远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EBV)感染引起的以高热、咽峡炎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儿童多发.近年IM在成人中发病增多,空军总医院自2000年3月~2006年10月共收治成人IM 39例,现报告如下.

  • 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作者:白松婷;赵晓明;盛光耀;方营旗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与EBV感染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87例AITP患儿病毒特异性抗体EBV-IgM,做骨髓巨核细胞、外周血小板以及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计数,采用改良MAIPA法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Ⅱb/Ⅲa).对照组为40例健康体检的儿童.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包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7例AITP患儿中,EBV-IgM阳性者21例,阳性率24.1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ITP患儿EBV阳性组的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数、血小板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EBV阴性组(P<0.01).而AITP患儿EBV阳性组的骨髓巨核细胞数和外周血小板数与EBV阴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BV感染确实与部分儿童AITP的发病有关.EBV感染引起ITP的机制可能与引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疱疹病毒与牙周致病菌

    作者:丁芳;冯向辉;孟焕新;赵亦兵;张立;路瑞芳;陈智滨

    目的:检测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AgP)患者龈下菌斑中的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EB病毒1型(Epstein-Barr virus.1,EBV一1),探讨疱疹病毒与牙周致病菌及牙周临床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巢式PCR技术,检测89名AgP患者和31名健康对照者龈下菌斑中的2种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HCMV)、EB病毒1型(EBV-1),同时应用16S rRNA为基础的PCR技术检测8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包括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 Aa)、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福赛类杆菌(Bacteroides forsythus, Bf;现已更名为Tannerella forsythensis, Tf)、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 Pi)、直形弯曲菌(Campylobacter rectus, Cr)、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牙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 Td)、变黑普氏菌(Prevotella nigrescens, Pn).结果:89名AgP患者的HCMV检出率为43.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gP组的EBV-1阳性率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6~8种牙周致病菌的AgP患者其HCMV和EBV-1检出率均明显高于仅检出3~5种细菌的AgP患者的病毒检出率(P<0.05).结论:HCMV、EBV-1在AgP患者龈下的检出率较健康对照高;且在检出牙周致病菌种类数较多的样本中,疱疹病毒的检出率高,提示牙周感染HCMV和EBV-1与侵袭性牙周炎相关,疱疹病毒与牙周致病菌在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 转EB病毒BLLF1基因小鼠的SPF级净化

    作者:周淑佩;康爱君;刘冕;胡建国;陈宝军;李佳礼;郭长占

    EB 病毒是人群中普遍感染的病毒,初次感染后大多数人可转为终生潜伏感染.EB 病毒在感染宿主细胞时,首先是病毒外膜上的膜抗原(membrane antigen,MA) 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CR2 (CD21) 结合,然后经胞饮进入宿主细胞.EB 病毒MA 是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2 000~34 000 的糖蛋白(gp350).CR2 是主要表达于B细胞、T 细胞和某些上皮细胞膜上的EB病毒受体和补体C3d 受体,因此EB 病毒主要感染B细胞、T细胞以及部分上皮细胞.大量研究表明,EB 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病、淋巴瘤以及某些黏膜恶性变有关[1-3].EB 病毒MA在复制型感染时表达,潜伏感染的EB 病毒在体内外因子的刺激下可多次活化从而表达MA.

  • 用显微注射法制备携带Epstein-Barr病毒膜抗原基因--BLLF1的转基因小鼠

    作者:潘秀芳;刘斌;郭长占;田枫;王兆绰

    目的:用显微注射法制备携带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膜抗原(membrane antigen,MA)基因-BLLF1的转基因小鼠.方法:对38只昆明种小鼠进行超排卵,收集受精卵,将EBV MA 基因-BLLF1显微注射到受精卵的原核内.将注射后成活且健康的受精卵移植到假孕母鼠的输卵管内使其发育直至分娩.PCR分析检测仔鼠基因组中转基因的整合.结果:显微注射677个受精卵,其中成活且健康的320个,卵的成活率为47.2%.将其移植到12只假孕母鼠的输卵管内,其中2只鼠怀孕并产仔12只,出生率为3.37%.PCR分析5只仔鼠基因组整合有BLLF1基因,整合率为47.7%.结论:携带EBV MA基因-BLLF1的转基因小鼠已制备成功.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任芳;黄文荣;李红华;高春记;于力

    目的 提高对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淋巴瘤白血病患者在Bu/Cy/ATG方案预处理后行无关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 移植后3个月发生PTLD,经及时给予免疫抑制剂减量、美罗华及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但终因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病情加重放弃治疗.结论 PTLD是造血于细胞和实体器官移植后的一种少见但致命的并发症,如有可疑PTLD应尽早行局部淋巴结病理组织活检、EBV定量PCR血清检测或病理组织EBV-DNA检测,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 非典型EB病毒在小儿感染中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庞福珍

    目的 探讨非典型EB病毒(EBV)在小儿感染中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EBV-IgM阳性9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为非典型EBV感染.结果 非典型EBV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多见(共28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8例,肺炎或支气管炎10例),其他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肾小球肾炎、小儿肠炎各3例,川崎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毒性心肌炎各2例,过敏性紫癜1例,均经对症处理好转或痊愈.结论 非典型EBV在小儿感染症状多样,累及系统多,EBV-IgM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而且需积极抗EBV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

  • EB病毒感染儿童免疫功能状况及其与临床和预后的关系研究

    作者:盛美玲;林峰;滕海麟

    目的 探讨EB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免疫功能状况及其与临床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放射比浊法检测50例IM患儿(IM组)急性期、恢复期血清免疫球蛋白,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CD23+,同期检测50例同龄健康儿童(对照组).结果 IM组急性期IgA、IgG、IgM分别为(0.75±0.65)、(7.55±2.05)、(1.85±0.55) g/L,IM组恢复期分别为(0.95±0.55)、(8.85±2.25)、(1.75±0.65) g/L,对照组分别为(1.25±0.75)、(10.65±2.55)、(1.80±0.50)g/L,IM组急性期IgA、IgG明显低于IM组恢复期和对照组(P<0.01),而IgM与IM组恢复期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组急性期CD3+、CD4+、CD8+、CD4+/CD8+、CD19+、CD23+分别为0.6050±0.0850、0.2080±0.0315、0.6520±0.0520、0.45±0.35、0.0580±0.0205、0.0250±0.0135,IM组恢复期分别为0.7220±0.0820、0.3575±0.0375、0.3565±0.0565、1.45±0.45、0.1580±0.0280、0.0625±0.0225,对照组分别为0.7530±0.0830、0.4850±0.0450、0.3275±0.0575、1.48±0.55、0.1850±0.0560、0.0805±0.0175,IM组急性期CD3+、CD4+、CD4+/CD8+、CD19+、CD23+明显低于IM组恢复期和对照组(P<0.05),而CD8+明显高于IM组恢复期和对照组(P<0.05).结论 EB病毒感染患儿外周血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异常.

339 条记录 6/17 页 « 12345678...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