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EB病毒感染及其他病因所致的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作者:吕朝治;马维维;赵苗苗;王军

    目的 比较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EBV-AHS)与其他病因所致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98例HPS患儿中,EBV-AHS患儿15例,非EBV-AHS患儿83例.对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EBV-AHS发生率为15.3%(15/98),≤3岁HPS患儿中EBV-AHS发生率明显高于4~7岁和>7岁患儿[29.2%(7/24)比9.8%(5/51)和13.0%(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V-AHS患儿发病年龄明显低于非EBV-AHS患儿[(4.0±2.9)岁比(6.4±3.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V-AHS患儿乳酸脱氢酶(LDH)和γ-谷氨酰转移酶(GGT)显著高于非EBV-AHS患儿[(2 078.8±1 792.3) U/L比(1 273.4±672.6) U/L和(231.5 ±75.3) U/L比(139.3±47.3)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肝脏肿大、脾脏肿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BV-AHS患儿经更昔洛韦10 mg/(kg·d)治疗7~10d无明显好转,多持续高热,其中给予地塞米松(10 mg/m2)联合应用环孢素6 mg/(kg·d)、依托泊苷150 mg/m2(HLH-2004年方案)治疗6例,1例死亡;而未用此方案治疗的9例患儿中5例死亡.结论 EBV-AHS患儿发病年龄低,LDH和GGT显著升高,预后凶险,病死率高,采用HLH-2004年方案治疗可显著改善其预后.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研究进展

    作者:于嘉;任立红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临床常见疾病,90%以上由EB病毒感染引起。EB病毒感染的B细胞表面抗原发生改变,引起T细胞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此外,辅助T细胞、树突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也在IM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IM的发病率不仅与幼年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同时还与同胞数目、出生顺序、光照因素等密切相关。除典型临床表现外,IM还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发生脾破裂、坏死性纵隔炎等危及生命。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状态、血浆蛋白质组学、脑脊液分析、EB病毒载量等辅助检查手段有助于IM的诊断。治疗方面抗病毒药物应用更加广泛,激素使用仍有争议。疫苗研究进展缓慢,目前已有疫苗进行了人体试验,这将为IM的预防提供有力的措施。

  • 鼻咽癌EB病毒相关生物学标志产物研究进展

    作者:黄远见;罗志强

    鼻咽癌与EB病毒密切相关,可通过检测EB病毒抗体与EB病毒DNA,为鼻咽癌筛查和早期诊断提供辅助性指标.不仅如此,还能预测治疗的效果、是否有病灶残留、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大小等.特别是EB病毒DNA,在鼻咽癌分期与预后预测方面是更好的检测指标.

  • 鼻咽癌肝转移研究进展

    作者:朱长雨;顾梅;党受涛;赵京阳

    鼻咽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肝转移发病率高,且治疗效果及预后差.鼻咽癌肝转移机制复杂,与多种基因及蛋白分子相关.其治疗主要包括放疗、化疗、介入栓塞治疗、手术治疗等.现就其转移机制、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12例临床分析

    作者:侍效春;范洪伟;吕玮;刘晓清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2例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发病年龄平均28岁;均无明确免疫缺陷的基础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肝脾大、淋巴结肿大等.辅助检查多为肝功能和血液学异常等.所有患者均有外周血EB病毒载量的明显增高[(1.7×103~3.5×107)copies/μg DNA].12例中5例死亡,2例失访,1例发生T细胞淋巴瘤.提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疾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关键词: 疱疹病毒4型 感染
  • 长期发热-肝功能异常-反复出血-自然杀伤细胞异常活化

    作者:王亚东;吴玲玲;孙丽霞;王玮;刘芳;张金巧;赵彩彦

    回顾分析1例以发热合并肝损伤起病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后逐渐演变为EB病毒相关NK细胞淋巴瘤,并继发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升临床医师对本病认知和诊治能力.

  • 伴EB病毒血症的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80例临床分析

    作者:曾祥宗;魏娜;王旖旎;王晶石;张嘉;吴林;李硕;汤然;黄文秋;陈建行;裴瑞君;王昭

    目的:探讨伴EB病毒血症的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HLH)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2008至2013年在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为HLH且初次外周血EB病毒DNA检测中>1000拷贝/ml的80例患者(年龄≥14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伴EB病毒血症的HLH患者中终确诊为EB病毒相关HLH 46例,淋巴瘤相关HLH 30例,原发性HLH 4例。EB病毒相关HLH与淋巴瘤相关HLH两组间的实验室指标只有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0.035)。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0.5~20.0个月)。80例患者总体1、3、6、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58.8%、37.5%、29.7%、19.6%。结论伴有EB病毒血症的HLH患者病情凶险,预后差,常规实验室指标对于区分EB病毒相关HLH与淋巴瘤相关的HLH的意义不大。

  • 联合检测EB病毒不同抗体及EB病毒DNA在鼻咽癌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罗耀凌;陈浩;彭颂国;林建华;黄培钰

    目的 同时检测EB病毒(EBV) Rta-IgG、衣壳抗原(VCA)-IgA、早期抗原(EA)-IgA、EBV-DNA,评价EBV血清学联合检测在鼻咽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病理确诊的131例治疗前鼻咽癌、52例非鼻咽癌的相似症状患者和148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和血浆,应用免疫酶染色法检测血清VCA-IgA、EA-IgA抗体;ELISA法检测Rta-IgG抗体;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血浆EBV-DNA.比较单独应用和联合应用各指标在鼻咽癌血清学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鼻咽癌组Rta-IgG、VCA-IgA、EA-IgA、EBV-DNA阳性率均高于鼻咽相关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0.01).Rta-IgG、EBV-DNA阳性率及EBV-DNA水平随鼻咽癌临床分期增高而增高(均P <0.05);VCA-IgA、EA-IgA阳性率与鼻咽癌临床分期无关(P>0.05).Rta-IgG和EBV-DN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和0.827,4个指标对鼻咽癌血清学诊断效能均较好,单项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Rta-IgG:77.9% 、92.5%,VCA-IgA:93.1%、91.5%,EA-IgA:74.8%、99.5%,EBV-DNA:64.9%、97.0%;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7%、83.5%.结论 联合检测Rta-IgG、VCA-IgA、EA-IgA、EBV-DNA可提高EBV血清学在鼻咽癌诊断中的效益.

  • 鼻咽癌病人血浆和外周血白细胞EB病毒DNA定量分析

    作者:张玉;郜红艺;冯惠霞;邓玲;黄马燕;胡斌;程钢;吴秋良;崔念基;邵建永

    目的比较鼻咽癌(NPC)病人治疗前后血浆、外周血白细胞Epstein-Barr病毒(EBV)DNA水平的变化及癌组织EBV整合状况,探讨这些变化与NPC临床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50例初诊NPC病人治疗前后血浆和外周血白细胞、75名正常人血浆和外周血白细胞、49例NPC组织及47例鼻咽慢性炎组织EBV-DNA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分析.结果 NPC病人治疗前血浆EBV-DNA水平及检出率分别为82 500拷贝/ml(中位数)和92%,均显著高于治疗后(0拷贝/ml,19%)和正常人(0拷贝/ml,12%)(P<0.05),而NPC病人治疗后和正常人血浆EBV-DNA水平和检出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NPC病人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EBV-DNA水平及检出率(0拷贝/肌动蛋白,24%)与治疗后(0拷贝/肌动蛋白,14%)和正常人(0拷贝/肌动蛋白,16%)三者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NPC病人治疗前、后及正常人血浆EBV-DNA水平与对应外周血白细胞EBV-DNA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EBV-DNA(荧光定量PCR法)和EBER1(原位杂交法)在NPC组织检出率均为100%,显著高于鼻咽慢性炎组织中EBV-DNA和EBER1检出率(分别为40%和0)(P<0.05).NPC组织EBV-DNA水平为27.8拷贝/肌动蛋白(中位值),显著高于鼻咽慢性炎组织(0拷贝/肌动蛋白)(P<0.0001),NPC组织EBV-DNA水平与对应癌组织内EBER1阳性细胞占组织总细胞比率(中位值0.35)有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 0.513)(P<0.0001).NPC病人治疗前血浆EBV-DNA水平随临床TNM分期越晚而显著增高(Ⅰ、Ⅱ、Ⅲ、Ⅳ期中位值分别为2500、32 590、86 000和166 200拷贝/ml)(P=0.004).而NPC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EBV-DNA水平在TNM各期均为0拷贝/肌动蛋白,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NPC病人血浆EBV-DNA水平是反映NPC肿瘤消长情况的灵敏、可靠的指标,可在分子水平对NPC的TNM分期进行补充.NPC病人血浆EBV-DNA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EBV-DNA水平没有相关性,提示血浆EBV-DNA可能来源于肿瘤细胞的裂解释放,并反映病人体内瘤荷大小.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CMV 与 EBV共激活患者临床预后分析

    作者:宋铁梅;陈广华;张翔;徐杨;陈佳;王荧;叶琳琳;徐静;吴德沛;缪竞诚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 CMV)和EB病毒( EBV)共激活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12月至2013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33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通过定量PCR方法持续监测移植后患者CMV及EBV DNA拷贝数至移植后1年,采用χ2检验和Kaplan-Meier法回顾性分析CMV及EBV病毒血症的发生情况及临床随访资料。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7~25个月),共有113例(34.2%)患者发生单独CMV病毒血症(CMV+组),82例(24.8%)患者发生单独EBV病毒血症(EBV+组),32例(9.7%)患者出现CMV及EBV共激活,即合并存在CMV及EBV病毒血症( CMV/EBV+组)。基线比较发现CMV/EBV+组中HLA不全合的患者比例及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EBV+组或CMV+组患者[78.1%(25/32)比58.5%(48/82)、50.4%(57/113),P=0.047、0.008;56.3%(18/32)比32.9%(27/82)、34.5%(39/113),P=0.022、0.026]。此外,CMV/EBV+组中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发生率与EBV+组类似[12.5%(4/32)比11.0%(9/82),P=0.802],CMV病发病率与CMV+组类似[9.4%(3/32)比7.1%(8/113), P=0.665]。生存分析提示CMV+、EBV+、CMV/EBV+组患者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7%、61.5%和6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98、0.717);CMV+、EBV+、CMV/EBV +组患者6个月非复发死亡率( NRM)分别为8.9%、8.1%和18.7%,CMV/EBV+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36、0.032)。结论 CMV及EBV共激活组中HLA不全相合移植及发生aGVHD患者多见。与单独CMV或EBV病毒血症患者相比,其PTLD或CMV病发生率及2年总生存率类似,但6个月NRM较高,提示CMV及EBV共激活可能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

  • NK/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基因研究

    作者:钟博南;张晓华;李敏;曹海光;李宁;刘春雨;顾依群;高子芬

    目的筛选高效、方便、经济的对NK/T细胞淋巴瘤更进一步分类与诊断的检测方法.方法收集了诊断为NK/T细胞淋巴瘤的34例患者石腊包埋标本,27例发生于结外,7例发生在淋巴结.用多种抗体研究其免疫表型.EB病毒EBER探针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病毒感染.PCR方法检测T细胞受体β和γ基因的克隆性重排.结果在34例结外淋巴瘤患者中,18例CD56阳性,16例TIA-1阳性. 2例皮肤淋巴瘤患者中所有的瘤细胞Ki-67均阳性.在EB病毒RNA检测中,12例发生于上呼吸消化道的病例阳性,包括鼻部的9例, 以及鼻外的3例.同样在2例胃肠道淋巴瘤及1例皮肤淋巴瘤患者中检测到EBER.22例上呼吸消化道淋巴瘤患者中有2例检测到了TCRβ或γ基因克隆性重排,所有胃肠道和皮肤淋巴瘤患者均检测到了TCR基因重排.2例其他部位结外淋巴瘤及7例结内淋巴瘤患者中有5例显示TCR基因的克隆性重排.结论大多数上呼吸消化道NK/T细胞淋巴瘤起源于NK细胞,只有一小部分为T细胞来源.然而,在皮肤及胃肠道中,NK样T细胞肿瘤更多见.在淋巴结中,NK细胞淋巴瘤很少.由于NK及NK样T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学改变相似,在进行NK细胞标志物、细胞毒性颗粒蛋白检测的同时必须检测TCR基因重排才会得到准确诊断.TCR的基因重排检测仍是鉴别NK和NK样T细胞淋巴瘤的重要标准.

  • 61例EBV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作者:曾祥宗;魏娜;王旖旎;王晶石;张嘉;吴林;黄文秋;高卓;裴瑞君

    目的 通过对EBV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EBV-HLH)患者的疗效及生存状况的分析,探讨影响EBV-HLH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诊治的61例EBV-HL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COX模型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同期诊治的HLH患者共246例,伴EBV感染者102例,其中EBV-HLH 61例,淋巴瘤相关HLH 36例,原发性HLH 5例.61例EBV-HLH患者中,男40例,女21例,男、女比例为1.9∶1,中位发病年龄28(12~78)岁,中位随访时间3(0.5~28)个月,患者l、3、6、12个月的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65.6%、47.5%、32.4%、25.0%.确诊HLH4周内未使用依托泊苷治疗者12例,HLH-94方案治疗者33例,HLH-2004方案治疗者16例,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3.3%、51.5%、4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1);未使用依托泊苷治疗组和HLH-94/HLH-2004方案治疗组患者的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血清白蛋白水平(P=0.033)及EBV是否转阴(P=0.010)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BV-HLH患者病情凶险,预后差,及早应用以依托泊苷为基础的免疫化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血清白蛋白水平、EBV是否转阴是影响EBV-HL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EB病毒性脑膜脑脊髓炎一例

    作者:宋丹丹;王晴晴;郭起峰;戚晓昆;邱峰

    患者 男性,17岁,学生,主因头痛、头晕、嗜睡伴高热4d,于2015年12月3日入院.患者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头部胀痛、头晕,持续数小时不能自行缓解,无其他伴随症状,数小时后出现视物模糊、嗜睡、发热(体温38.2℃),予以抗感染治疗(具体方案不详)3d,未见明显好转,病程中体温高达40.2℃,高热前常伴全身发抖、寒战.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可,睡眠、饮食正常,大便正常,发病前1周出现尿等待现象,体重未见明显变化.

  • 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样肉芽肿:病例报告并文献分析

    作者:付永娟;朴月善;陈莉;李存江;卢德宏

    目的 探讨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样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一例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样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性患者,57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3个月,地点定向障碍,计算力和理解判断力下降.影像学检查显示双侧额叶占位性病变,呈等T1、长T2信号,强化不均匀.术中可见病变区域脑组织稍膨胀,表面黄染,切面组织颜色灰白,质地较软,血供较丰富.组织学表现为以血管为中心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破坏血管壁,部分区域增生的淋巴细胞以T细胞为主,伴大量吞噬细胞浸润及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伴小血管增生,血管壁呈玻璃样变性,呈淋巴瘤样肉芽肿结构;部分区域增生的淋巴细胞弥漫成片,B细胞所占比例升高,细胞呈明显异型性,并具有IgK链的单克隆性扩增,表现为淋巴瘤样改变,EB病毒检测阴性.结论 淋巴瘤样肉芽肿作为淋巴瘤的前期病变,应该被列入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及多发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样肉芽肿与EB病毒的相关性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 89例鼻NK/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开智;浣孝强

    目的:研究鼻NK/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筛选鼻NK/T细胞淋巴瘤89例,应用手工显微切割挖取小片肿瘤组织,用PCR方法检测EB病毒(EBV)的LMP-1基因序列,并同时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比较.结果:用PCR方法检测89例鼻NK/T细胞淋巴瘤中LMP-1阳性率为69.66%(62/89),与鼻咽癌中检测结果(18/30,6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B细胞性淋巴瘤(1/20,5%)和鼻咽黏膜组织(2/20,10%)的检出率(P<0.05).在NK/T细胞淋巴瘤中用PCR方法检测LMP-1阳性率明显高于免疫组化检出率(11/89,12.36%,P<0.05).结论:鼻NK/T细胞淋巴瘤与EBV LMP-1基因有关,LMP-1对该淋巴瘤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PCR方法较免疫组化能明显提高EBV检出率;利用显微切割技术能很好地提高"目的细胞"的"富集度",提高检出率和准确性.

  • 婴儿型胆总管囊肿形成的病因分析

    作者:詹江华;胡晓丽;李学勤;郝长锁;罗喜荣;宫济春

    目的:探讨婴儿型胆总管囊肿形成的病因及炎症介质在其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006年收治的1岁以下的胆总管囊肿29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CD4、CD8、CMV、EBV在胆总管囊肿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术中造影检查分析.结果:术中行胆道造影17例,其中显示胆胰管结合部囊肿11例,6例(54.5%)存在胆胰管合流异常.在囊肿壁上可以检测到CD4、CD8的表达,其中CD4表达11例(37.9%),CD8表达22例(75.9%).在囊肿壁中可以检测到4例(13.8%)CMV表达,EBV表达为12例(41.4%).结论:胰液逆流入胆道系统可以造成胆道上皮细胞破坏,病毒感染可以引起胆道上皮的炎症反应,引起CD8的高表达,胆道上皮破坏,脱落上皮形成蛋白栓阻塞胆总管远端造成胆总管囊肿的形成.

  • EBV、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研究

    作者:杨艳丽;胡建国;司岑

    目的:探讨Epstein-Barr virus(EBV)、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原位杂交(ISH)技术检测100例胃癌组织(胃癌组)及82例胃炎组织(胃炎组)中EBV的感染情况,采用PCR技术检测Hp感染情况,分析EBV、Hp感染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EBV和Hp的感染阳性率均高于胃炎组(9.0%vs 0和56.0%vs 40.2%,均P<0.05)。贲门胃体癌较胃窦癌EBV感染率高(16.3%vs 2.0%,P<0.05),低分化癌较中高分化癌EBV、Hp感染率高(15.7%vs 2.0%和66.7%vs 44.9%,均P<0.05),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间EBV、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发生部位间的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癌组EBV与Hp感染无相关性(r=0.137,P>0.05)。结论 EBV、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2个独立因素,二者均与胃癌的恶性演进有关。

  •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二例报告

    作者:金艳艳;胡坚

    Epsteir-Barr virus(EB病毒)感染在儿童期常见,其中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常见.近年,由原发性EB病毒感染导致的慢性或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EBV/CAEBV)临床研究逐渐增多,但国内相关研究尚不够深入,鲜见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CAEBV报告如下.

  •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一例报告

    作者:贾垂明;刘志强;梁欢;刘爱春

    1病例报告
      患者女,23岁。主因间断发热1年余,加重10 d,于2012年8月10日入院。1年前患者于蚊虫叮咬后,叮咬部位出现水泡伴发热,体温高达40℃,不伴寒战及瘙痒。体温3~4 d后自行降至正常。1年中,上述症状反复出现。10 d前患者于蚊虫叮咬后症状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白细胞(WBC)23.6×109/L,淋巴细胞(Lym)17.3×109/L,超声提示后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大直径16 mm,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我院。发病前2年因全血细胞减少,脾大,行脾切除术,术后病理为淤血性改变。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10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99/75 mmHg(1 mmHg=0.133 kPa),无贫血外观,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未闻及异常。腹软,肝肋下未及,左上腹部见一长约20 cm弧形术痕。实验室检查:WBC 30.1×109/L,Lym 25.8×109/L,血红蛋白(Hgb)113 g/L,血小板(PLT)436×109/L,丙氨酸转氨酶(ALT)4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2 U/L,乳酸脱氢酶(LDH)376 U/L。骨髓穿刺涂片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原始淋巴细胞高度增生,原幼淋巴细胞占45.5%,该细胞体积大,核染色质较细,核仁模糊,1~3个,胞浆蓝色,部分胞浆内有蜂窝样空泡,少数细胞浆中含少量嗜苯胺蓝颗粒,见图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CD56、CD2、CD16、CD7阳性,CD57、CD3、CD5、CD10、CD19、CD22、CD13、CD14、CD15、CD33、CD34均阴性,部分表达CD38。染色体:正常核型46,XX。EB病毒检测IgG、IgM阳性,EB病毒DNA阴性,铁蛋白>2000μg/L。胸部CT示纵隔、心肺未见异常。腹部CT示后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直径均小于1 cm,脾缺如,肝胆胰未见异常。入院诊断: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给予CHOP-L(长春新碱2 mg,第1天,阿霉素80 mg,第1天,环磷酰胺1200 mg,第1天,泼尼松100 mg,第1~5天,天冬酰胺酶1万IU,第2~6天)化疗。化疗后患者无发热。血常规:WBC 10.9×109/L,Lym 9.3×109/L,Hgb 105 g/L,PLT 237×109/L。应用阿霉素后患者出现阵发性室早,此后给予L-COP方案化疗2周期,患者出现肝功能损伤,持续发热,高体温达39.4℃,经血培养及影像学检查排除感染,考虑疾病进展,给予甲氨蝶呤及阿糖胞苷治疗。化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未完成化疗。出院后2个月于家中出现腹泻、消化道出血而死亡。

  • 胆道闭锁患儿肝移植术后EB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天成;朱志军;孙丽莹;魏林;曲伟;曾志贵;刘颖;何恩辉;张梁;王永翠;王玥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患儿肝移植术后EB病毒(EBV)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胆道闭锁致肝硬化接受肝脏移植的6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据EBV感染情况分成感染组30例与非感染组35例,对所有患儿的肝移植术前、术中及术后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组间比较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筛选胆道闭锁患儿肝移植术后EB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在65例肝移植受者中,共有30例(46.15%)出现EBV感染,其中23例(76.67%)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间手术时年龄<1岁、供者EBV血清学阳性而受者EBV血清学阴性、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术后联合应用骁悉抗排异的比例以及术后他克莫司药物谷值浓度超过目标浓度的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变量及采用亲体供肝(P=0.060)、术中红细胞输入量(P=0.063)同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供者EBV血清学阳性而受者EBV血清学阴性、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术后他克莫司药物浓度超过目标浓度次数多是胆道闭锁患儿肝移植术后发生EB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供者EBV血清学阳性而受者EBV血清学阴性、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及术后他克莫司药物谷值浓度多次超过目标浓度与胆道闭锁患儿肝移植术后发生EBV感染密切相关,对此类患儿应给予适当的抗病毒药物预防EBV感染。

339 条记录 7/17 页 « 12...45678910...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