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EB病毒感染相关的皮肤淋巴增殖性疾病二例

    作者:瞿镔;沈宏;王平;郑晓晖;王向东;徐田红;许爱娥

    目的 报道EB病毒感染相关的皮肤淋巴增殖性疾病2例及其与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分析2例皮肤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结果 2例患者均有间断性发热,淋巴结肿大,反复发作的丘疹、丘疱疹、坏死、痘疮样瘢痕,皮疹分布于曝光和非曝光部位.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淋巴样细胞浸润,细胞形态异形,侵犯血管周围及部分皮下组织.免疫组化显示浸润细胞以CD8+细胞为主;T细胞受体γ基因(TCRγ基因)阴性;EB病毒原位杂交阳性.外周血EB病毒DNA拷贝数高于正常.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缓解.结论 2例皮肤淋巴增殖性疾病的生物学行为呈慢性惰性经过,与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 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淋巴瘤与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关系

    作者:徐子刚;周春菊;肖媛媛;马琳;赵佩云

    目的 报道6例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淋巴瘤,并研究其与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临床病理分析、皮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血清学分析、EB病毒编码RNA原位杂交、外周血EB病毒DNA测定.结果 6例患者皮损均为反复发作的丘疹、丘疱疹、坏死、痘疮样瘢痕,其中4例还伴有程度不同的颜面、手足水肿.所有患儿均有长期间断发热等症状.皮损病理可见表皮多房性水疱,真皮全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细胞形态异形,可见病理分裂象.4例皮损病理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大量CD56阳性细胞,散在的CD3和CD45RO阳性细胞,T细胞内抗原-1和粒酶B染色阳性,诊断为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NK/T细胞淋巴瘤;2例组化染色CD3和CD45RO阳性,CD56阴性,诊断为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6例皮损均可见EB病毒编码RNA原位杂交阳性肿瘤细胞,血清学检查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滴度升高,其中2例滴度为1∶5120,2例为1∶2560,2例为1∶1280;2例患者外周血EB病毒DNA拷贝数高于正常.6例患儿均证实患有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结论 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淋巴瘤主要表现为颜面手足肿胀、水疱、痘疮样瘢痕,病理表现主要为真皮异形淋巴细胞浸润和血管中心坏死,免疫表型以NK/T型多见.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与该型淋巴瘤发病密切相关.

  • 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NK/T细胞淋巴瘤一例

    作者:王京;徐娟;耿苏安;王峰;徐胜美;苏祖兰;莫香兰;冯志英

    患儿男,11岁,面部、手臂出现红斑、水疱4年,四肢肿块、溃疡4个月.逐渐感觉乏力,有不规则间歇发热.体检:体温37.7℃.全身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口腔,颜面和鼻部皮肤片样轻度浸润的粉红色斑片,四肢见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浸润性结节和肿块,结节直径2.0~18 cm不等,部分表面有坏死和黑色结痂,较大的结节表面形成溃疡,坏死性溃疡深达肌肉并有白色脓性分泌物.皮损边界清楚,质地较硬,有压痛,部分结节周围见到卫星样小结节.取自大腿的皮损病理检查发现,表皮真皮全层至皮下可见大量形态不一、中等大小的肿瘤细胞浸润,肿瘤细胞胞质清晰,核大,扭曲状,染色质丰富,细胞呈巢或散在,可见围管样分布;真皮和皮下见碎核和反应性组织细胞浸润,肿瘤细胞浸入毛囊和外泌汗腺.免疫组化:胞质CD3在核周区可见阳性染色,CD56、CD45RO和TIA-1强阳性(+++),部分肿瘤细胞CD30、CD8和Ki 67阳性(++).EB病毒编码小核RNA(EBER)阳性,TCR-γ基因重排阳性.后诊断为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NK/T细胞淋巴瘤,这是1例罕见的原发于皮肤长达51个月的进展缓慢的病例.

  • 儿童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

    作者:万川;王琳;张文燕;唐源;徐晨;李薇;李甘地;刘卫平

    目的 探讨儿童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L)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基因重排及EB病毒(EBV)感染情况.方法 将收集的5例儿童SPTL作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采用PCR检测TCRγ、IgH基因重排,运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V感染.结果 男4例、女1例,年龄9~13岁,主要表现为无症状的结节、斑块或肿块.组织学上肿瘤在皮下脂肪内呈脂膜炎样浸润,细胞大小不等、异形性明显,瘤内可见豆袋细胞、上皮样肉芽肿和小片状坏死.瘤细胞表达T细胞标记βF1、CD2、CD3、CD8、CD45RO和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标记TIA-1、粒酶B,不表达CD4、CD20.4例检出单克隆性TCRγ基因重排,未检出IgH基因重排.EBER1/2原位杂交阳性2例.获随访的3例中1例死于本病,该例EBER1/2阳性.结论 儿童SPTL面部易受累,全身症状多见,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生率与死亡率较高.伴有EBV感染者可能预后较差.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Epstein-Barr病毒增殖期基因的表达

    作者:陈官芝;张炜;李惠;谭霞;罗兵

    目的探讨EB病毒(EBV)增殖期基因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PCR-Southern印迹检测44例SLE患者和43例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EBV特异性DNA片段BamH Ⅰ-W,对EBV阳性标本进行RT-PCR和Southern印迹,检测即刻早期基因BZLF1、BRLF1,早期基因BARF1,晚期基因BcLF1和BLLF1的表达.结果44例SLE患者血标本中有32例EBV阳性,正常对照组有3例EBV阳性,两组EB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18,P<0.01),SLE活动期和稳定期患者EB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40,P>0.05).32例EBV阳性SLE标本中2例BARF1 mRNA阳性,均为活动期患者;14例BcLF1 mRNA阳性,其中活动期11例,稳定期3例;均未检测到BZLF1,BRLF1和BLLF1表达;3例EBV阳性对照未检测到增殖期基因表达.结论EBV感染与SLE有一定相关性,SLE中存在EBV增殖性感染,EBV在SLE中处于低水平活动状态.

  • 紫外线灭活的EB病毒蛋白对抗角蛋白自身抗体产生的调节作用

    作者:张衍国;付萌;刘玉峰;高天文;潘蕾;王琳

    目的研究紫外线(UV)灭活和热处理的EB病毒刺激培养的人脐带血B细胞产生抗角蛋白自身抗体(AK auto Ab)的作用.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人脐带血单一核细胞,L-亮氨酸甲酯去除单核细胞、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2-氨乙基硫脲溴化物处理的绵羊红细胞去除T细胞,从而获得纯化B细胞.用UV灭活和热处理EBV处理培养的B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UV灭活EBV组细胞CD5、CD3、CD4和CD8的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AK auto Ab IgG和lgM的产生,并与EBV转化B细胞产生的AK auto Ab IgG和IgM作对比.结果细胞培养14 d时,未检测到T细胞,CD5+B细胞占43%;28 d时,CD5+B细胞占47%.UV灭活EBV组AK auto Ab IgG 18 d以后各时间点有显著变化(P<0.05),AK auto Ab IgM 26 d与其他时间点差异有显著性(P<0.05).热处理EBV组AKauto Ab IgG和IgM无明显变化(P>0.05).EBV转化B细胞40 d,AK auto Ab IgG和IgM的产生与同期的UV灭活EBV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UV灭活EBV有诱导AK auto Ab产生的作用,而热处理EBV不能诱导抗体的产生,提示灭活EBV诱导AK auto Ab产生可能是通过EBV的蛋白成分实现的.

  • Epstein-Barr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慧;罗兵;梁华;张海平;孙迎娟

    目的探讨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因学中的作用以及EBV活动性感染与疾病活动期的关系.方法PCR技术检测85例SLE患者和43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EBV DNA,采用巢式PCR(Nested-PCR)技术检测EBV DNA阳性标本EBV增殖期基因BZLF1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EBV特异性IgM抗体.结果SLE患者组EBV 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BV即刻早期基因BZLF1 mRNA的表达在SLE患者组与对照组中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ELISA法检测血清EBV特异性IgM抗体,SLE患者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LE患者EBV DNA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部分SLE患者存在EBV活动性感染,EBV感染可能与SLE的发生发展有关.

  • 皮肤淋巴瘤与EB病毒潜伏感染的关系及病毒亚型的分析

    作者:徐子刚;赵佩云;马圣清;岩月启氏;金子史男

    目的探讨EB病毒潜伏感染及其亚型与皮肤淋巴瘤的相关性.方法标本来源于41例淋巴瘤患者的皮肤组织和38例健康成人咽部洗漱液.采用原位杂交、PCR、巢式PCR、Southern杂交方法检测EB病毒及其亚型.通过Southern杂交对5例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病例中EB病毒末端重复序列进行分析.结果8例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4例皮下脂膜炎型淋巴瘤、1例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增生症、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恶性淋巴瘤和1例组织细胞样淋巴瘤EB病毒原位杂交和PCR结果均阳性.38例正常人中有14例咽部携带有EB病毒.15例蕈样肉芽肿、5例Sézary综合征病例中,EB病毒原位杂交和EB病毒BMRF1基因PCR扩增均为阴性.除1例淋巴细胞增生症患者为EB病毒亚型1和2双重感染外,其它病例均为亚型1感染.正常人群咽部携带亚型1EB病毒.5例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末端重复序列特异性探针杂交后,均只产生一条杂交带.结论EB病毒潜伏感染与皮肤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及皮下脂膜炎型淋巴瘤相关,但与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无明显相关性.肿瘤细胞中的EB病毒与正常人群咽部所携带的病毒亚型相同,均为亚型1.肿瘤细胞单克隆增殖发生于EB病毒感染之后,此结论支持EB病毒在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中的致病作用.

  • EB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谭国珍;曾凡钦;陈宜芳;李伯有;李希清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双色解析法检测SLE患者外周血CD19+、CD23+B淋巴细胞中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和复制期蛋白ZEBRA的表达.结果活动期患者CD19+细胞和CD23+细胞LMP1的表达率均高于稳定期患者,两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且患者CD23+细胞LMP1的表达率高于CD19+细胞,而对照组两者差异无显著性;ZEBRA的表达仅见于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活动期患者CD19+、CD23+细胞ZEBRA的表达率均高于稳定期患者,且在活动期患者中,CD23+细胞ZEBRA的表达率高于CD19+细胞,而在稳定期患者中,CD23+细胞和CD19+细胞ZEBRA的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EB病毒的感染和复制与B淋巴细胞的活化及SLE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 Epstein-Barr病毒EBER基因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作者:鲁伟峰;谢正德

    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和鼻咽癌等相关,是重要的肿瘤相关病毒.EBERs是EB病毒潜伏感染的细胞内数量多的病毒转录产物,可能在潜伏感染及细胞转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此文综述了EBER基因变异及EBERs的生物学特性.

  • 鼻咽癌患者鼻咽拭子中EB病毒LMP1基因C末端的变异及序列分析

    作者:张琛;张卓铭;乐东海

    目的 研究LMP1基因C端区在宁波地区鼻咽癌患者中的变异状况,并探讨其在鼻咽癌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通过鼻咽拭子的方法采集鼻咽癌患者的病变黏膜上皮及分泌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鼻咽癌患者鼻咽拭子中的LMP1基因C末端,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30例鼻咽癌患者的鼻咽拭子标本中有28例显示出阳性条带,且都存在序列变异,而正常对照标本无一扩增得到,特异性为100.0%.28例阳性标本中有7例标本存在30 bp的缺失突变,缺失率为25.0%.结论 宁波地区的鼻咽癌鼻咽拭子中LMP1基因C端高变区30 bp的缺失型约占25.0%,不是主要流行型.

  • 肺癌患者血清sCD23水平与EB病毒感染相关性探讨

    作者:邹吉敏;袁宝军;王菊惠;康向辉;马立人

    目的 观察肺癌患者血清sCD23 水平的变化,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102例未经治疗的肺癌患者及32例健康对照血清sCD23水平,结合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血清E B病毒抗体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肺癌患者血清sCD23水平为(60.69 ±27.20)U/ml,高于对照组(42.56±14.68)U/ml(P<0.05);血清sCD23水平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肿瘤部位、临床类型、TNM分期无关;EB病毒感染组血清sCD23水平(58.67±26.3)U/ml略低于未感染组(73.34±30.19)U/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肺癌患者血清sCD23水平升高,sCD23可能参与肺癌的免疫病理机制.

  • 血浆EBV DNA定量分析在监测鼻咽癌患者复发和转移中的价值

    作者:李多杰;彭开桂;江浩;刘静景;沈学明

    目的 探讨血浆EB病毒DNA(EBV DNA)含量在监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复发和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81例放疗后随诊的鼻咽癌患者血浆EBV DNA含量,比较缓解组与复发、转移组血浆EBV DNA差异.结果 放疗后缓解组患者血浆EBV DNA阳性率为15.7%,中位拷贝数为0 copy/ml;放疗后复发或转移组患者血浆EBV DNA阳性率93.3%,中位拷贝数6 432 copies/m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 血浆EBV DNA定量检测有可能成为监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复发、转移的肿瘤标记物.

  • EBV潜伏膜蛋白2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作者:郑美霞;刘建晓;巩文词;朱珊丽;李文姝;张丽芳

    目的:预测和分析EBV潜伏膜蛋白2(LMP2)的结构和功能.方法:采用互联网数据库和生物软件,从SwissProt蛋白质数据库中检索LMP2的氨基酸序列,通过生物软件分析预测其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结果:分析显示LMP2由497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53 011.4 Da,等电点4.85,为疏水性蛋白;具有12个疏水跨膜区,其N端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和脯氨酸富集基序(PY基序),前者位于氨基酸序列74~77和85~88处,后者位于56~60和97~101处;含有15个α螺旋结构和7个β片层结构,通过无规则卷曲连接α螺旋和β片层.结论:通过对LMP2生物信息学的分析,获得了此蛋白的理化特性及部分参与调节跨膜信号传导功能区的信息,为进一步研究EBV的感染与致病机制、研制EBV亚单位疫苗等奠定基础.

  • 小儿EB病毒感染首发症状及其相关性疾病分析

    作者:汪洪姣;陈益平

    目的:探讨小儿EB病毒感染首发症状及其相关性疾病,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对255例小儿EB病毒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EB病毒感染多数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占63.1%),其次以咳嗽(占13.7%)、颈部肿块(占4.7%)、眼睑浮肿(占3.5%)、肝脾肿大(占3.1%)、咽痛(占2.7%)、皮疹(占2.0%)为首发的亦有较多,较少见的尚有以头痛(占1.6%)、黄疸(占1.2%)、口腔溃疡(占0.8%)、肝炎(占0.8%)、皮肤出血点(占0.8%)、腹胀(占0.4%)、心律失常(占0.4%)、腮腺肿大(占0.4%)、惊厥(占0.4%)、声嘶(占0.4%)为首发症状的.EB病毒感染大多数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占51.8%),其他相关性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占22.4%)、扁桃体炎(占9.0%)、淋巴结炎(占4.3%)、病毒性心肌炎(占2.0%)、病毒性脑炎(占1.6%)、噬血细胞综合征(占1.6%)、肝炎(占1.6%)、川崎病(占1.2%)、镜下血尿(占1.2%)、恶性淋巴瘤(占0.8%)、溃疡性口炎(占0.8%)、腮腺炎(占0.4%)、喉炎(占0.4%)、组织细胞增生症(占0.4%)、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占0.4%)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占0.4%).结论:EB病毒感染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医生应综合分析,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减少误诊.

  • 自动核酸提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全血及血浆中EBV DNA载量的性能评价

    作者:胡荣盛;薛静俊;朱振坤;徐亚丽;俞晓春

    目的 探讨自动核酸提取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全血及血浆中EBV DNA载量的方法学性能.方法 评价自动核酸提取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线性范围、灵敏度、精密度及抗干扰等方法学性能,比较自动核酸提取法和煮沸提取法的相关性.用该方法检测152例EB病毒感染儿童的全血及血浆中的EBV DNA载量,比较分析全血与血浆中的EBV DNA载量关系.结果 本法的线性范围为5× 102~5× 108 Copies/ml,检测灵敏度为500 Copies/ml.批内CV为3.78%~4.57%,批间CV为6.35%~7.56%,总CV为7.24%~8.62%.肝素、胆红素、溶血对本检测方法均无干扰.EBV DNA载量在5×103~5×108Copies/ml范围内,本法(Y)与煮沸提取法(X)的相关性良好(Y=0.924+0.873X,R2=0.900,P<0.01),结果相差在1.0 logCopies/ml以内.80例EB病毒活动性感染组儿童,全血EBV DNA阳性率60%,血浆EBV DNA阳性率25%,全血EBV DNA阳性率高于血浆(P=0.016); 72例EBV非活动性感染组全血EBVDNA阳性阳性率5.6%,血浆EBV DNA阳性率0.活动性感染组全血EBV DNA阳性率高于非活动性感染组(P<0.01).结论 自动核酸提取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全血及血浆中的EBV DNA载量,具有灵敏高、抗干扰能力强、定量准确、操作简便的优点,适合临床实验室常规开展.

  • 某三甲医院EB病毒感染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作者:许大兵;孙余婕;沈佐君

    目的 探讨某三甲医院一年来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的情况,分析常见病种的构成及临床特征,为EBV感染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2015年10月~2016年9月采用荧光PCR法检测EBV核酸载量,并对检测结果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 313例血浆标本中EBV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阳性标本314例,总体阳性检出率为23.91%,其中女性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21.60%,男性为25.27%,男女不同性别的阳性检出率无差异(x2=2.26,P=0.133).在不同年龄段的EBV-DNA阳性检出率出现两个高峰,分别为1~ 10岁和61 ~70岁.不同季节间的EBV阳性检出率也有不同,其中秋季高为36.44%,冬季低为13.00%.该院科室之间患者EBV的阳性检出率前五位的依次为:儿科(40.91%)、放疗科(39.30%)、血液科(18.50%)、感染科(16..98%)、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 (15.79%).不同疾病的EBV阳性检出率不同.结论 EBV的阳性检出率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相似,有年龄、季节差异,无性别差异.EBV感染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 鼻咽癌高发家族成员EB病毒IgA/VCA抗体反应状况对比分析

    作者:付维;李力;郑有章;张勤;刘健

    为了解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rna,NPC)高发家族成员EB病毒IgA/VCA抗体反应状况及遗传因素与EB病毒感染在NPC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笔者从10万余名健康体检者中筛查出具有NPC高发家族史者38人,对其本人及家系成员共计163人的EB病毒感染状况及NPC发病状况、家族史等进行了调查随访,并将其结果与来自同一地区的自然人群351人的筛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 齐齐哈尔地区鼻咽部淋巴瘤与EB病毒的相关性

    作者:张晓明;郭小红;高子芬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与齐齐哈尔地区鼻咽部淋巴瘤的关系.方法:常规染色后行组织学分类,利用免疫组化LSAB法确定肿瘤的免疫表型.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小核RNA(EBERs).结果:21例鼻咽部淋巴瘤中,T细胞淋巴瘤17例,占80.9%其中高度恶性15例,均为中~大T细胞淋巴瘤;低度恶性2例,为小T细胞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4例,高度恶性3例,分别为中心母细胞性淋巴瘤和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低度恶性1例,为浆细胞性淋巴瘤.所检病例中,17例T细胞淋巴瘤中11例EBV(64.7%)阳性,4例B细胞淋巴瘤均为阴性.阳性信号位于肿瘤细胞核内,呈深蓝色,分布于10%~80%的瘤细胞核内.阳性病例均为中~大T细胞淋巴瘤,都有血管浸润,2例伴有明显坏死.结论:该地区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的感染有关.

  • 间变性大细胞性T细胞性淋巴瘤中EB病毒检测及CD56的表达

    作者:江庆萍;林汉良;饶慧兰

    目的:研究间变性大细胞性T细胞性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T cell lymphoma, ALTCL)EB病毒表达情况及其与CD56阳性表达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15例ALTCL中Ki-1及CD56的表达,并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其EBERs.结果:15例ALTCL中Ki-1均阳性(100%),5例CD56阳性(33.3%),9例EBERs阳性.其中,3例ALTCL中EBERs和CD56共同阳性.结论:ALTCL的发生同EB病毒感染有一定关系;部分ALTCL中有CD56阳性表达,EB病毒是否感染ALTCL同CD56表达无关.

339 条记录 10/17 页 « 12...78910111213...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