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RI对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壮岱;张卫平;祝玉芬;刘长安;钱宇航

    目的:评价MRI检查对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99年1月~2004年11月收治的3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MRI影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中术前MRI定位诊断准确率97.1%,定性诊断准确率70.6%,提示发病部位、信号强度及强化特征是MRI诊断椎管内肿瘤重要的依据.结论:MRI是当前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方法,具有较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率.

  •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二例误诊为椎管内肿瘤

    作者:吕辉照;赵枫;曾杰

    目的 分析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为椎管内肿瘤的原因,以提高本病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本组2例腰椎管肿瘤患者,术前采用MRI及临床表现诊断为腰椎管肿瘤,术后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诊断.结果 1例术中见肿瘤组织为游离变性的髓核,由硬膜囊腹侧突破进入蛛网膜下腔;另1例术中见硬膜囊外髓核组织游离,周围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包裹,并深入髓核中.2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为髓核组织.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游离髓核脱出时间较长后,容易被炎性肉芽组织包裹或侵蚀,导致影像学尤其是MRI上信号与椎间盘信号差异较大,与椎管内肿瘤鉴别时应考虑到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能性,以尽量避免误诊误治.

  • 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在腰骶部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李丽琴;杨星;洪军

    我院2004年8月引进PHILIPS ALLEGRO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ET),在临床诊断中发现2例腰骶部肿瘤转移的患者曾被误诊为椎间盘突出症而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症状未缓解,后经PET确诊,现报告如下.

  • 椎管内髓外肿瘤19例误漏诊分析

    作者:白虎虎;李宝宏;叶红勋;朱金银

    目的:探讨椎管内髓外肿瘤误漏诊的原因。方法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并误漏诊的19例椎管内髓外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早期多表现为根性痛,疼痛位于腰骶部13例,下肢7例,颈肩臂3例,胸腹部1 例,部分伴肢体麻木、感觉减退、肌力减退及病理反射阳性。本组误诊14例,漏诊5例。误诊为肌肉劳损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 4例,颈椎病 3例,腰椎管狭窄2例。 5例漏诊者因合并疾病行腰椎间盘摘除术或椎管减压术,4例术中发现椎管内髓外肿瘤,另1例术中漏诊,复诊时行 MR 检查确诊。14例按误诊疾病治疗效果不佳,行 MR 检查确诊。本组均行肿瘤摘除术并经病理证实诊断,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椎管内髓外肿瘤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漏诊。重视病史采集、仔细查体、及早行 MR 等影像学检查是减少误漏诊的关键。

  • 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转移瘤晚期疼痛的效果分析

    作者:盘瑞兰;王晓秋;黄丽眉;唐承富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转移瘤晚期疼痛的效果分析.方法:分析50例脊椎转移瘤患者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镇痛效果,术前及术后均采用Dennis腰痛分级、止痛药使用评分和直观模拟量表判断疼痛变化.结果:50例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随访6~20个月,患者疼痛均较术前改善或消失,无临床并发症发生.结论:CT 引导下椎体成形术操作简便、安全,镇痛效果好,能明显改善骨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已成为治疗骨转移瘤的一种有效的姑息方法.

  • 手术切除治疗脊柱原发性肿瘤的临床效果

    作者:谷和莉

    目的:探究手术切除治疗脊柱原发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桑植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2例脊柱原发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在WBB系统的指导下,24例患者椎体切除23个节段,16例患者后弓切除10个节段,12例患者脊椎完全切除12个节段,4例其他。患者术后疼痛改善优良率为96.15%,高于术前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术后神经功能A级、B级、C级比例较术前减少,D级、E级比例较术前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随访时SF—36评分为(60.3×1.3)分,高于术前的(38.3 × 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2例患者中总复发率为7.69%(4/52),均无脊柱不稳、内固定松脱等情况。结论手术切除治疗脊柱原发性肿瘤,可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神经功能,降低术后复发率。

  •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应用进展

    作者:马骁;田勇;卡索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1]通常是指通过椎弓根或直接向椎体内注入人工骨的方法,以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腰背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等.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脊椎骨肿瘤、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顽固性疼痛的患者以及严重的椎体爆裂性骨折.现将其临床应用进展作一介绍.

  • 脊椎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分析

    作者:张芳

    目的 分析脊椎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不同影像手段对于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脊椎血管瘤的X线片、CT和MRI影像征象.结果 12例患者共发现14个脊椎血管瘤病灶,其中10个椎体外形保持正常,2个椎体及附件轻度膨胀,2个椎体病理性压缩骨折改变.X线表现为纵行“栅栏样”特征影像,CT可见网眼状影像中夹杂着低密度脂肪;MRI T1WI夹杂高低信号,T2WI显示出高信号,冠状位重建可见“栅栏样”征象.结论 脊椎血管瘤具有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CT、MRI在显示小病灶及病灶范围方面优于X线片.

  • 脊柱转移瘤合并压缩骨折的磁共振成像表现特征

    作者:冯中全;钱伟军;王长福;李杰;李立;洪斌;蒋忠仆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合并压缩骨折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脊柱转移瘤合并压缩骨折的MRI表现,重点观察压缩椎体部位、范围、形态、信号、附件、软组织肿块、椎间盘等.结果 脊柱转移瘤常累及多个椎体及附件;多椎体压缩骨折时跳跃性分布多见.压缩椎体常见征象:椎体后缘膨隆;椎体及椎旁软组织肿块;T1WI序列低信号;T2WI序列混杂信号,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及DWI序列高信号;椎间盘无明显受累.结论 脊柱转移瘤合并压缩骨折具有一些特征性MRI表现,MRI多序列成像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 影响脊柱转移癌患者脊髓功能恢复的因素

    作者:廖思海;杨志雄;唐志

    背景:肿瘤脊柱转移常并发疼痛、活动受限及瘫痪,预后差.目的:探讨影响脊柱转移癌脊髓功能恢复的因素及其治疗方法,以期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设计:病例自身对照观察.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和放疗科.对象:选择1992-03/2001-06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伴有不同程度瘫痪症状的脊柱转移癌患者162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方法:①放疗及化疗:所有患者均采用对症治疗并行单纯放射治疗或放疗与化疗综合治疗,其中放疗剂量为2 Gy/次,5次/周,共进行3周;化疗根据不同原发肿瘤制定联合方案,化疗2~6个周期,平均3个周期,每个周期21 d.②康复疗法包括运动疗法、按摩(2次/d)、功能性电刺激(1次/d)、排尿训练及排便训练(每天一两次),10 d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止痛效果、肢体肌力及排便功能恢复情况.主要观察指标:治疗结束后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及肢体肌力、排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6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疼痛完全缓解97例(59.88%);无缓解0例.②肌力明显改善127例(78.40%),无改善35例(21.60%).单发病灶及相邻2个椎体病灶患者,其肌力好转率为92.98%;多发病灶肌力好转率为64.59%.病史<2周的患者,治疗后肌力明显进步,>2个月的患者肌力无改善.21例患者治疗前CT或MRI显示病变段脊髓严重受压,治疗后仅2例肌力进步,其余无改善.③162例患者排便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伴有瘫痪症状的脊柱转移癌患者经放疗、化疗及综合康复治疗后疼痛情况及肢体肌力、排便功能均有不程度的缓解和改善.影响其脊髓功能恢复的因素主要是病程长短、脊髓受压迫程度、转移病灶数量、患者体质情况及初次康复治疗时间、质量等.同时应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 MRI对脊膜瘤的诊断及临床意义的评价

    作者:马春忠;杨振海

    目的:探讨脊膜瘤的MRI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搜集并分析术前行MRI检查且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膜瘤16例,观察肿瘤部位、数目、瘤体信号表现及邻近硬脊膜改变,瘤髓交界带的MRI信号及增强后的MRI表现特征.结果:位于上、中胸段14例,颈段2例.肿瘤信号不均者6例.全部病例均未见囊变及出血,肿瘤邻近硬脊膜增厚1例,瘤体均有一定的增强特征.结论:脊膜瘤多位于硬膜下间隙、脊髓侧方,单发多见且无囊变、出血.肿瘤信号不均匀的主要原因是钙化.瘤髓交界带T2WI呈低信号时,肿瘤与脊髓可能存在粘连.脊膜瘤可引起硬膜增厚.GdDTPA增强具有明显均一的特征.

  • 椎体血管瘤的比较影像学研究

    作者:赵旭东;王秋实;吴振华;刘东风;范国光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诊断椎体血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3个椎体血管瘤病灶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对其影像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X线检查显示10个病灶,骨小梁呈"栅栏状”改变;CT扫描显示12个病灶,横断面表现为蜂窝状或网眼状结构;MRI扫描显示全部13个病灶,10例显示为短T1、长T2的信号影,3例显示为长T1、长T2的信号影,并且清晰显示了脊髓情况.结论:椎体血管瘤在X线平片、CT及MRI上均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CT、MRI对椎体血管瘤的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MRI对椎体血管瘤的诊断、分型及指导治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胸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马新荣;夏兆云;徐有坤;刘彦秋;徐军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是一种介于血管瘤和骨血管肉瘤之间的低度恶性肿瘤,发生于椎体者非常少见.现将我院影像资料齐全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报告如下.病例女,66岁,胸腰部疼痛2年,加重伴双下肢乏力1月余入院.查体:脊柱生理胸腰段后凸畸形,局部皮肤无破溃,胸背部局部叩压痛明显.双下肢肌张力及皮肤感觉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正常.

  • 脊柱累及硬膜外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与MRI表现

    作者:黄铿霖;马隆佰

    目的:分析脊柱硬膜外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CT及MRI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硬膜外的PNET的CT及MRI表现.结果:7例PNET,肿块信号强度不均匀,在T1WI上呈低信号4例、等信号3例,在T2WI上均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可见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2例,6例累及椎体或/和附件,CT上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形成较大的椎旁软组织肿块,其中5例从扩大椎间孔向外蔓延,呈哑铃状.结论:脊柱硬膜外PNET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常累及椎骨及椎管,伴有椎间孔扩大,形成较椎管内肿物大的椎旁软组织肿块.

  • 原发性椎管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MRI诊断

    作者:刘洁;程敬亮;张勇

    目的:探讨原发性椎管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MRI表现特点,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例椎管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临床、MRI和病理表现,复习并总结相关文献.结果:4例椎管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RI表现均为混杂信号实性软组织肿块,其中瘤体较大者偏居椎管一侧,相邻椎间孔扩大,横跨椎管内外,形态似哑铃状,余呈类椭圆形;肿瘤边界尚清,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椎管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神经源性肿瘤,MRI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 脊椎神经鞘膜瘤的诊断

    作者:季青春

    神经鞘瘤又称Schwann瘤,是常见的椎管内良性肿瘤,占椎管内良性肿瘤23%~43%[1].其临床表现无特异症状,和神经纤维瘤、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相似.明确诊断常依赖于脊髓造影及MRI等辅助检查,终确诊需病理切片细胞学检查,故误诊、漏诊率较高.

  • 椎体血管瘤的CT表现与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宏伟;丁长伟;杨军浩;王天君

    对28个椎体血管瘤病灶行CT扫描分析.病灶均表现为椎体内不规则低密度影和(或)软组织肿物影,其内可测得脂肪密度,受侵椎体呈网眼状或蜂窝状改变,骨小梁稀疏、增粗.6例病变累及椎弓,3例病变弥漫累及整个椎体.椎体血管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在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17例上胸椎椎体肿瘤的手术治疗分析

    作者:周兵;韦阁;林龙宝;莫海龙;覃刚

    目的:探讨上胸椎病变前路手术途径.方法:自2004 年1 月~2009年10 月共治疗上胸椎肿瘤患者17 例,男7例,女10例;年龄20~62岁,平均31岁.肿瘤病理类型:骨巨细胞瘤1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5例.T1肿瘤7 例,T2肿瘤5 例,T3肿瘤5 例.结论:采用经胸骨柄入路头臂干的右侧显露椎体治疗上胸椎肿瘤效果好,创伤小,对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适用于脊髓前方存在压迫的上胸椎椎体肿瘤.

  • 18F-FDG PET/CT鉴别诊断椎骨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作者:姚稚明

    随着正电子显像设备,包括带符合线路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仪(MCD-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仪(PET)以及MCD-SPECT/CT和PET/CT,在国内的推广使用,正电子显像在诊断和鉴别诊断骨骼疾病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PET/CT作为当今正电子显像的尖端设备,在鉴别椎体良恶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中,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 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影响因素的多元分析

    作者:简国坚;谢德胜;叶志扬;刘好源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手术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6.0个月[95%可信区间(credibility interval,CI):4.9 ~7.1个月].甲状腺癌术后生存期长,为43.0个月(95% CI:0~92.2个月);结直肠癌短,为5.0个月(95% CI:1.6~8.4个月).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术前Tomita评分≤5分[比值比(odd ratio,OR) =1.439;95% CI:1.003~2.065;P<0.05]、术后运动功能良好(Frankel分级D、E级;OR=5.397;95% CI:3.560 ~8.181;P<0.01)是患者术后生存期独立预测因素;根据术前Tomita评分和术后运动功能状态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术前Tomita评分≤5分或术后运动功能良好的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转移瘤患者制定手术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术前Tomita评分和Frankel分级,术前Tomita评分≤5分者或术后Frankel分级D、E级者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较好预后;而且术后运动功能较术前身体状态预测效果更好.

185 条记录 4/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