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兔VX2瘤脊柱转移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权;杨兴海;肖建如;周振华;郑伟;冯大鹏;吴志鹏

    目的 通过模拟脊柱转移性肿瘤的动脉血行转移机制建立兔VX2瘤脊柱转移动物模型,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共20只,随机平均分为A组和B组.均采用VX2肿瘤细胞悬液经腹主动脉短时阻断注射法建立椎体高选择性脊柱转移肿瘤模型.接种肿瘤后每天观察兔下肢神经功能变化,接种术后第2周起每周行CT影像学检查肿瘤生长情况.动物出现下肢瘫痪、死亡或接种后6周为观察终点,取出病椎并作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成瘤率70%;B组成瘤率80%.观察期内A组中2只出现完全瘫痪,3只不全瘫,5只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B组中3只出现完全瘫痪,3只不全瘫,4只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经腹主动脉短时阻断注射法建立兔VX2瘤脊柱转移动物模型具有高选择性,使肿瘤细胞富集于目标椎体,能较好地模拟肿瘤细胞经动脉系统移行至脊柱并形成转移灶的病理过程,对于探索脊柱转移肿瘤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人肺腺癌干细胞脊柱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研究

    作者:黄权;周振华;肖建如;冯大鹏;郑伟;吴志鹏;杨兴海;林在俊

    目的 建立肺癌干细胞脊柱转移裸鼠模型并研究转移机制及特性.方法 雄性裸鼠共40只随机分成2组(A组和B组),每组各20只.均采用左心室注射法.A组使用浓度为107/mL的肺癌(A549)细胞悬液100 霯,B组使用浓度为104/mL的肺癌干细胞悬液50 霯.生物发光成像及X线检查肿瘤转移情况.动物出现死亡或接种后5周为观察终点.结果 A组中4只裸鼠于注射接种术后24 h内死亡,2只于48 h内死亡,共3只裸鼠被证实脊柱成瘤,总体脊柱成瘤率为15%.B组中2只于注射接种术后24 h内死亡,共9只裸鼠被证实脊柱成瘤,总体脊柱成瘤率为45%.结论 肺癌干细胞悬液经左心室注射法成功建立肺癌脊柱转移裸鼠模型,模型制作成功率高,能较好地模拟肺癌细胞经动脉系统转移至脊柱的病理过程.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脊柱转移癌中定量表达的研究

    作者:陈华江;肖建如;李玉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脊柱转移癌中的定量表达,及其与新生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77例人脊柱转移癌组织VEGF、FLT、FLK-1表达和微血管密度计数(Microvessels count MVC).结果VEGF、FLT、FLK-1主要表达于转移癌细胞.VEGF表达以肺癌转移组高为3.16±0.23(P<0.01),FLK-1表达以乳腺癌组为高2.98±0.18(P<0.01).新生血管形成多位于转移癌的侵袭性边缘.平均MVC计数20.93±11.82个(8.8~67.3).FLK-1、FLT、VEGF表达和MVC计数之间均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在脊柱转移癌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后路椎体切除骨水泥植入治疗胸椎椎体转移瘤

    作者:刘仕英;王信;童宝龙

    胸椎体是椎体转移瘤常见的部位,目前对此部位椎体转移瘤尚缺乏统一的临床分级治疗选择及手术策略.本组为2004年7月~2007年1月胸椎体转移瘤患者23例,采用后路椎体切除、骨水泥植入、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术,临床疗效满意.

  • 胸椎巨大软骨肉瘤1例报道

    作者:伍骥;范恒华;朱克顺;孙斌;张新合;任力

    脊柱软骨肉瘤发病率低,诊断和治疗上也较困难[1].本文作者报道一例较为罕见的术后恶变为巨大脊柱软骨肉瘤病历,肿瘤侵犯内脏器官,外科完整切除.

  • 脊柱转移癌新生血管形成与预后关系

    作者:陈华江;肖建如;贾连顺;袁文;倪斌;陈德玉;何金;李玉莉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形成和脊柱转移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7例人脊柱转移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VEGF受体1(flms-like tyrosine kinase,FLT)、VEGF受体2(kinase insert domain containing receptor,FLK-1)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s density,MVD)计数.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判断VEGF、FLK-1、FLT表达之间及与MVD计数之间的关系,以COX回归分析判别VEGF、FLK-1、FLT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VEGF、FLT、FLK-1主要表达于转移癌细胞.新生血管形成多位于转移癌的侵袭性边缘.MVD计数4.2~56.4(21.63±10.95)个.FLK-1、FLT、VEGF表达和MVD计数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平均随访时间15.6个月(5.2~36个月), 3年生存率为6.98%.COX回归分析表明VEGF、FLK-1表达及MVD计数为影响脊柱转移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P<0.01),其中VEGF表达上调对患者生存的影响大.结论:新生血管生成对脊柱转移癌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

  • 两种尼卡地平使用方法在脊椎肿瘤手术中降压效果的比较

    作者:朱秋峰;叶晓明;傅强;王新华;石学银

    目的:观察和比较尼卡地平两种不同给药方法在脊椎肿瘤手术中控制性降压的效能、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4例择期手术的脊椎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2例。Ⅰ组为持续输注组,在手术开始后,以10 μg*kg-1*min-1的速率滴注尼卡地平,血压降至目标值(平均动脉压∶7.33~8.66 kPa)后,减量至1 μg*kg-1*min-1滴注维持;Ⅱ组为首次负荷量+静滴维持组,在手术开始10 min后,经中心静脉通路推注首次负荷量尼卡地平0.01~0.02 mg/kg,继以1~2 μg*kg-1*min-1滴注维持。结果:两组控制性降压期间,心脏指数(CI)明显上升,其他循环指标稳定,均无停药后高血压反跳。Ⅱ组较Ⅰ组血压降至目标值时间明显缩短(P<0.05),而且血压降至目标值所需的尼卡地平滴注剂量也明显减少(P<0.05),停药后血压恢复至降压前水平所需时间、平均出血量、平均输血输液量在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别(P>0.05)。大出血期间及术后未发现严重心律失常及少尿。结论: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平稳、可控性强,停药后血压上升缓慢,无反跳现象,且具有心、肾保护功能。以首次负荷量加静滴维持的方法,可取得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 病理证实的90例脊柱肿瘤核素骨显像特点

    作者:李舰南;尚玉琨;蔡良;白晶

    目的:探讨脊柱肿瘤全身骨平面显像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和结果:分析9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肿瘤患者99mTc-MDP全身骨平面显像资料.结果表明,49例骨转移瘤中骨显像阳性43例,37例椎体放射性摄取明显增高;30例累及整个椎体,其中18例伴椎体对称性膨大;29例伴有其他骨骼放射性浓聚或稀疏.17例原发恶性骨肿瘤中骨显像阳性12例,11例摄取明显增强,其中8例累及整个椎体,3例为不规则病灶伴不对称性膨出;仅4例伴有其他骨骼病变.24例良性骨肿瘤中骨显像阳性13例,6例摄取明显增高;仅1例伴其他骨骼病变.结论:多脊柱骨转移瘤的骨显像特点是多节椎体放射性异常浓聚或稀疏,多伴有其他部位骨骼病灶,常累及整个椎体,伴对称性膨大.多数原发恶性骨肿瘤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性脊椎摄取明显增强,多数累及整个椎体,但不伴对称性膨大;少数为局灶性不规则病灶向周围不对称性膨出.

  • 脊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陈秀庭;吴永平;金曙伟

    脊椎肿瘤临床少见,以转移性癌多见,早期诊断较困难,手术复发率高,是目前共同关注的课题.我院自1980年至1998年底收治脊椎疾患共928例,其中脊椎肿瘤24例,发生率为2.6%,占同期骨肿瘤8.8%(24/272),本文就有关诊断与治疗问题进行探讨.

  • 18F-FDG PET/CT显像对脊柱单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陆秀娣;徐文贵;戴东;朱磊;朱湘;马文超;王健;朱研佳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对脊柱单发转移瘤的诊断效能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男41例,女26例,年龄40~83(61.5 ±10.2)岁]有恶性肿瘤病史且经局部CT和(或)MRI检查发现单个椎体病变,疑为骨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患者均行PET/CT显像,既往未行MRI检查者于PET/CT检查后1周内行病变椎体MRI检查.脊柱单发病灶以病理学诊断或6个月以上影像学及临床随访作为终诊断依据,将PET/CT融合图像与单纯PET、CT及MRI图像分别对比,评价PET/CT显像对脊柱单发转移瘤的诊断效能及优势.对数据行x2检验.结果 PET/CT显像诊断脊柱单发转移瘤的灵敏度为96.3%(52/54),特异性为84.6% (11/13),阳性预测值为96.3%(52/54),阴性预测值为84.6% (11/13),准确性为94.0%(63/67).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与PET[81.5% (44/54)、44.4% (8/18)、77.6%(52/6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000、5.134、7.421,均P<0.05);灵敏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与CT[79.6%(43/54)、53.8% (7/13)、38.9%(7/18)、74.6%(50/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7.083、4.248、6.482、9.543,均P<0.05);准确性与MRI[80.6% (54/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57,P<0.05).结论 PET/CT对脊柱单发转移瘤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及优势.PET/CT准确性高于MRI,当在MRI怀疑脊柱单发转移难以明确性质时,可以通过PET/CT提高诊断准确性.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溶骨性椎体转移瘤临床探讨

    作者:罗志军;倪红联;陈庆军;龙如超;周海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溶骨性椎体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 对9例胸腰椎溶骨性椎体转移瘤患者的14节病变椎体,采用在C臂X线机透视下行单侧经皮椎体穿刺及骨水泥灌注成形的方法治疗,术后评估疼痛缓解程度.结果 所有9例患者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后,疼痛显著缓解.疼痛缓解程度为优8例,良1例,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24月(平均7月),原病变椎体未见肿瘤复发及椎体塌陷骨折.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溶骨性椎体转移瘤的治疗中,不仅操作简便易行,疗效肯定,并且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作为肿瘤联合治疗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

    作者:高鹏;郭建波;丛培生;张跃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症状性血管瘤12例,共17个椎体.[结果]12例17个病变椎体PVP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疼痛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2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未出现新的椎体压缩性骨折,血管瘤无复发.[结论]PVP可以缓解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引起的疼痛,增加椎体的稳定性,是治疗椎体症状性血管瘤的理想方法.

  • 原发性骶前肿瘤26例临床诊断与治疗

    作者:邱陆军;雷春;余继海;朱志强;王成;滕安宝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骶前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 分析1993年4月至2005年10月我院收治26例原发性骶前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术前诊断主要依靠直肠指诊、B超、CT等相关检查.手术方法有:经骶尾部切除12例,经腹切除8例,经腹骶尾部联合入路切除6例.其中合并切除直肠2例,肿瘤完整切除20例,部分切除5例未切除1例.并发症有出血3例、直肠损伤2例、术后骶前感染2例、脓肿形成1例. 结论 对于原发性骶前肿瘤均应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合理选择手术径路是切除肿瘤的关键.

  • 氨甲环酸用于脊柱转移性肿瘤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作者:胡仲翔;张继学;孟祥晖;张志军;王磊;段文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应用于脊柱转移性肿瘤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行胸腰椎转移性骨肿瘤手术的患者共8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男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氨甲环酸组、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氨甲环酸组在切开前静脉给予10 mg/kg的氨甲环酸,随后给予2 mg·kg-1·h-1的维持量.对照组给予同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溶液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患者输血比例以及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侧发生率.结果 氨甲环酸组术中出血量[(479.25±104.37) mL]明显少于对照组[(827.38±135.8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术后72 h血红蛋白变化值[(11.41±1.47)g/L]明显少于对照组[(12.70±1.14)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比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出血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通过氨甲环酸在脊柱转移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可以明显降低术中出血量及血红蛋白变换值,并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率,有良好的药物安全性.

  • 脊柱肿瘤 CT 引导下穿刺与 C型臂透视引导下穿刺结果比较

    作者:任文涛;蔡善保;高大柱;方策;秦慈南;张继学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脊柱肿瘤穿刺与C臂引导下脊柱肿瘤穿刺活检阳性率及并发症出现情况。方法比较72例CT引导下穿刺脊柱肿瘤( A组)与65例C臂引导下穿刺脊柱肿瘤( B组)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情况和病例诊断符合率情况。结果 A组穿刺成功率(91.7%)显著优于B组(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4.5%)显著少于B组(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理诊断符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穿刺可提高脊柱肿瘤活检准确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

    作者:刘飞;黄彰;王双利;江华;潘政军;谢杰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转移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PKP治疗脊柱转移肿瘤36例,共60个椎体.单个椎体注射骨水泥2.5~6(3.5±0.5) ml.术后行X线等影像学检查并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患者症状均减轻,其中1 h止痛5例,12 h后止痛22例,24 h后止痛9例.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VAS 评分由术前平均81分±3分降至术后平均20分±2分.随访3~41 (28.5±0.8) 个月,随访期内因肿瘤复发死亡12例;无PKP注射部位复发疼痛的病例.结论 PKP治疗脊柱转移肿瘤具有微创、迅捷、止痛效果满意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

    作者:周立建;王树金;张华俊;高炳俊;荆卫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血管瘤(VH)的疗效.方法 18例胸腰椎VH患者累及椎体共22个(胸椎8个,腰椎14个),除1例不全截瘫患者(Frankel C级)外均采用经皮椎弓根入路,19个椎体双侧椎弓根、2个椎体单侧椎弓根注射.透视下骨水泥注入治疗,1例ⅣB型VH辅以无水乙醇注入,1例截瘫患者给予后路切开减压、骨水泥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观察疼痛和椎体形态的变化.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9个月~3年,平均(23.33±8.02)个月.14例疼痛即刻缓解;1例2 d缓解;1例ⅣA型VH术后神经症状明显缓解, 6个月时神经症状基本消除;1例术后症状部分缓解,仍有下腰痛, 3个月后给予椎间盘造影后,L4~5椎间隙能诱发明显下腰痛,行后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症状完全缓解.1例不全截瘫者3个月后逐步弃拐行走,神经恢复达Frankel E级.未见再发病例.结论 PVP治疗VH可获得即刻稳定和疼痛很快缓解的效果.

  • 经皮穿刺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肿瘤疼痛的治疗

    作者:谭健韶;赵新建;曾明;张建平

    目的 评价经皮穿刺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灌注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肿瘤疼痛的疗效.方法 对35例胸腰椎肿瘤患者的54个椎体施行经皮穿刺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术后1周及3、6、12个月进行常规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状况进行评估和分级.结果 24例获得明显的疼痛症状缓解,4例获得轻度缓解,7例无改善.2例术后出现神经症状加重.9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2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损伤.平均随访(12.0±3.4)个月.术后1周优良率为68.6%,有效率为80.0%.结论 经皮穿刺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能够有效缓解脊柱转移瘤患者疼痛,有效预防椎体病理性骨折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病变

    作者:张绪森;祝彩珍;毛双香;徐通;郑继成;何鸿炉;汪益荣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骨髓瘤和转移瘤的疗效.方法 在C臂X线机透视下,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PVP治疗13例18个椎体,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注入量为3~7 ml.结果 术后1~3 d患者腰背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13例均获随访,时间3~24个月.疗效评价依WHO标准:疼痛完全消失5例,疼痛明显减轻8例.结论 PV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骨髓瘤和转移瘤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

  • 选择性腰动脉栓塞全脊椎切除重建术治疗腰椎骨巨细胞瘤

    作者:范红旗;孙辉生;王伟;刘振旗;张永兴;刘大朋;王振虎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动脉栓塞全脊椎切除及稳定性重建治疗腰椎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 2例腰椎骨巨细胞瘤患者采用术前选择性腰动脉介入栓塞,分期手术行全脊椎切除、前后路联合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治疗方案.结果 2例术后均获得15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植入椎体获得骨性融合,脊柱稳定性良好.结论选择性腰动脉栓塞下全脊椎切除、前后路联合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腰椎骨巨细胞瘤出血少,疗效满意.

185 条记录 6/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