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作者:郭瑞友;侯荣耀;马腾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和复发的重要原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是其传统危险因素.其中,有症状ICAS是临床干预的重点,治疗方法包括强化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脑硬脑膜动脉联合成形术和体外反搏术等.

  •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作者:杜鹃;熊云云;刘新峰

    目前,他汀类药物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重要药物之一.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和汇总分析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和复发风险.文章就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的一级预防、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脑血管病患者的血脂异常及其治疗

    作者:邓珊珊;毕桂南

    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和转归有关.因此,调脂治疗已成为为重要和有效的脑血管病防治措施之一.文章对近年来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异常及调脂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有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治疗

    作者:潘晓华;刘国荣

    前瞻性研究表明,有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复发性卒中的发生率约为每年15%~20%,而且病死率显著增高.尽管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严格控制以及抗栓药,尤其是抗血小板药的使用是这类患者的主要基础治疗,但一些患者可能会存在药物抵抗.这些高危患者表现为近期临床缺血症状以及伴有狭窄动脉远端血流动力学损害的临床和影像学证据的重度狭窄(>70%).球囊和支架置入术的进展使人们已开始考虑应用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治疗这些高危患者的可能性.但是,由于这些有创性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相对疗效尚不完全清楚,因此仍然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随机临床试验.文章对有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可供选择的药物治疗以及血管内治疗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 他汀类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的卒中预防

    作者:龚洁芹;梁辉;罗本燕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慢性肝病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其发病率日益增高,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对NAFLD患者的卒中预防十分重要.他汀类药物是重要的一类降胆固醇药物,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ydroxy-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合成,上调肝脏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降低循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有效降低卒中风险.此外,他汀类的多效性以及对胆同醇相关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能减缓或防止NAFLD的进展.由于他汀类药物对肝脏有一定的不良作用,是否能应用于慢性肝病患者存在较大争议.现有证据显示,他汀类药物可在NAFLD患者中安全使用,通常无需监测肝酶,过分关注他汀类药物的肝毒性反而可能采取不恰当的停药,导致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增高.为此,他汀类对NAFLD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评估.

  • 阿托伐他汀通过下调核因子-κB减轻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颈总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孙清琳;吴梅;潘旭东;马爱军;王婷;肖星;王兰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抗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36只雄性载脂蛋白E( apolipoprotein E, ApoE)基因敲除( Apo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做假手术,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均给予高脂饮食并做右侧颈总动脉套管术,术后第5周开始分别予生理盐水和阿托伐他汀(10 mg/kg,1次/d)灌胃。术后第8周末经股动脉取血进行生化检测,并取右侧颈总动脉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斑块内 NF-κB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酸化 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脂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0.05),阿托伐他汀组血脂水平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模型组可见明显斑块形成,斑块内可见坏死核心区和新生微血管;阿托伐他汀组血管内膜明显增厚,但管壁可见较完整的内皮细胞。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斑块负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而阿托伐他汀组斑块负荷显著小于模型组(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NF-κB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0.001),阿托伐他汀组 NF-κB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22)。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模型组磷酸化 NF-κB p6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01),阿托伐他汀组磷酸化NF-κB p65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通过下调核因子-κB减轻颈总动脉粥样硬化。

  •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和脑缺血事件的影响: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王新;王康琪;董燕;申潇竹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和脑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存在颈动脉易损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前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10 mg/d,后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20 mg/d.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血脂,颈部血管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面积和Crouse斑块积分.比较治疗后6个月内的脑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71例患者,常规剂量组35例,大剂量组36例,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分别失访2例和1例.大剂量组基线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5.65±1.05)mmol/L对(5.46±0.87) mmol/L;t=0.812,P=0.419]、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2.85±0.74) mmol/L对(2.95±0.86) mmol/L;=0.513,P=0.60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4.11±0.47) mmol/L对(4.08±0.33) mmol/L;t =0.304,P=0.76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1.27±0.22) mmol/L对(1.23±0.20) mmol/L;t=1.339,P=0.185]与常规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大剂量组TC[(3.06±0.77) mmol/L对(4.98±0.78) mmol/L;t=10.214,P<0.001]、TG[(2.15±0.56) mmol/L对(2.52±0.68) mmol/L;t=2.492,P=0.015]和LDL-C[(2.18±0.59) mmol/L对(3.86±0.42) mmol/L;t 13.526,P<0.001]显著低于后组,而HDL-C[(1.43±0.20) mmol/L对(1.33±0.21) mmol/L;=2.010,P=0.048]显著高于常规剂量组.大剂量组基线IMT[(1.59±0.26)mm对(1.58±0.28)mm;t =0.152,P=0.879]、斑块面积[(0.87±0.29)mm2对(0.85±0.34)mm2;t=0.261,P=0.749]和Crouse积分[(4.26±0.31)mm对(4.18±0.25)mm;t1.171,P=0.245]与常规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大剂量组IMT[(1.26±0.25)mm对(1.44±0.27)mm;t=2.852,P=0.005]、斑块面积[(0.50±0.25) mm2对(0.70±0.25)mm2;t=3.298,P=0.001]和Crouse积分[(2.30±0.26)mm对(4.03±0.24) mm;t =28.509,P<0.001]均较常规剂量组显著降低.大剂量组脑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11.76%对29.41%x2=3.202,P=0.001).结论 瑞舒伐他汀具有显著的降脂作用,能消除或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减少缺血性卒中事件,瑞舒伐他汀20 mg/d的作用优于10 mg/d.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短期转归的影响

    作者:陈霓红;周俊山;蒋伏平;刘宇凯;张中华;史艳艳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短期转归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12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和强化治疗组(阿托伐他汀40 mg/d).主要转归指标为治疗1周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治疗1个月时评价的转归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次要指标为治疗1个月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不良事件.结果 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25例,标准治疗组62例,强化治疗组63例.治疗1周时,标准治疗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显著性高于强化治疗组(16.13%对4.76%;x2 =4.333,P=0.038);治疗1个月时,标准治疗组转归良好的比例显著性低于强化治疗组(53.23%对71.43%;x2 =4.413,P=0.036).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导致阿托伐他汀减量或停药的明显肝脏损害、肌肉毒性等不良事件.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较常规剂量降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并改善短期临床转归.

  • 早期物理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李影;黄永璐;张敬苗;瞿萍;高宗良

    目的 探讨早期物理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单用组,25例)和早期物理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组(联用组,25例).所有患者均根据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给予规定药物,单用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 mg,每晚1片),联用组在单用组基础上给予早期物理治疗.在治疗前以及治疗2周和6周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BDNF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Scale,mRS)评定残疾程度.结果 单用组和联用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NIHSS、BI和mRS评分均显著性优于治疗前(P均<0.001),治疗前和治疗2周时两组间NIHSS、BI和mR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治疗6周时,联用组NIHSS[(2.40±1.38)分对(3.36±1.73)分,P=0.035]和mRS评分[(1.40±0.87)分对(1.96±0.94)分,P=0.047]显著性低于单用组,BI评分[(92.60±7.50)分对(85.20±11.68)分,P=0.011]显著性高于单用组.两组治疗后血清BDNF水平均显著性增高,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均<0.001);联用组血清BDNF水平在治疗2周时[(3.07±0.93)ng/ml对(2.45±0.76) ng/ml;t=2.559,P=0.014]和6周时[(2.90±0.93) ng/ml对(2.31±0.77)ng/ml;t=2.433,P=0.019]均显著高于单用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BDNF水平与NIHSS(r=-0.738,P<0.001)和mRS评分(r=-0.654,P<0.001)呈显著性负相关,而与BI评分呈显著性正相关(r=0.716,P<0.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早期物理治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能更有效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BDNF水平有关.

  • 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和细胞色素c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跃华;林贵军;饶芝国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表达的影响.方法 10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36只),各组再分为6h、12 h、ld、3d、5d和7d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采用改良二次注血法制作脑出血模型.阿托伐他汀组在模型制作后给予阿托伐他汀灌胃(20 mg/kg,1次/d),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行为学评价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UNEL染色法检测血肿周围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肿周围组织CytC表达.结果 行为学评价显示,阿托伐他汀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6h、12 h、1d和3d时无显著性差异,但5 d[(0.50±0.55)分对(1.50±0.55)分;t=3.162,P=0.010]和7d[(0.17±0.41)分对(1.00±0.63)分;t=2.712,P =0.022]时阿托伐他汀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性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TUNEL染色法显示,生理盐水对照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凋亡细胞数量均先增加后减少,高峰出现在模型制作后1d时.各组间相同时间点血肿周围凋亡细胞数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00),且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性多于假手术组和阿托伐他汀组(P均<0.05),但在7d时阿托伐他汀组凋亡细胞数量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12.69±3.35)个对(9.33 ±2.07)个;P=0.148].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生理盐水对照组与阿托伐他汀组CytC阳性细胞数量均先增加后减少,生理盐水对照组高峰出现在模型制作后12h时[(68.19±11.93)个],而阿托伐他汀组出现在模型制作后ld时[(35.64±9.12)个].各组间相同时间点血肿周围CytC阳性细胞数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00),且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性多于假手术组和阿托伐他汀组(P均<0.05),但在7d时阿托伐他汀组CytC阳性细胞数量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16.08±3.80)个对(13.67±2.94)个;P=0.349].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抑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CytC释放,从而抑制CytC介导的细胞凋亡,减轻脑出血后脑神经功能缺损.

  • 他汀类药物可促进卒中后肺炎恢复但不影响卒中转归: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作者:吴婷;汪琴;陈彦;李敏;刘志清;孙建国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肺炎和卒中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肺炎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包括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肺炎临床特征、抗生素使用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等.根据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卒中转归.结果 共纳入5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肺炎患者,其中他汀组20例,对照组33例.他汀组年龄以及男性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比例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他汀组治愈率、好转率、无效率和病死率分别为50.00%、35.00%、15.00%和0.00%,对照组分别为15.15%、39.40%、33.30%和15.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3).他汀组体温恢复正常[(2.10±3.29)d对(4.61 ±3.54) d;P=0.002]、肺部哕音消失[(3.60±2.46)d对(7.67 ±4.09)d;t=-4.019,P=0.000]和抗生素使用[(7.05±3.13)d对(9.73±4.00)d;t=-2.562,P=0.013]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而咳嗽、咳痰恢复正常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卒中转归良好组糖尿病(20.83%对55.17%;x2 =6.473,P=0.011)、后循环卒中(4.17%对27.59%;P=0.031)以及双侧肺部阴影(29.17%对55.17%;x2 =5.705,P=0.017)比例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Stroke Association 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4.00±4.54)分对(10.66±6.33)分;t=1.898,P=0.001]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但转归良好组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比例与转归不良组无显著性差异(41.67%对34.48;x2 =0.288,P=0.59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优势比(odds ratio,OR)5.14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66 ~22.709;P=0.031]和基线NIHSS评分(OR 1.251,95% CI 1.080 ~1.449;P=0.003)是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他汀类药物可促进急性缺血性患者卒中后肺炎恢复,但对卒中转归无影响.

  • 微栓子信号在评价抗血小板药治疗中的作用初步探讨

    作者:王遐;潘旭东;马爱军;张静静;王琨

    目的 初步探讨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 signals,MES)监测在评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抗血小板药或抗血小板药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行MES监测的急性颈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MES阳性者随机分为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和双联抗血小板与阿托伐他汀联用组(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MES.结果 在60例急性颈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有13例 (21.7%) MEs阳性,其中分别有6例和7例随机分入双联抗血小板组和双联抗血小板与阿托伐他汀联用组.两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既往卒中史等构成比以及年龄、发病至微栓子监测时间、发病至药物干预时间等均无显著差异.双联抗血小板组与双联抗血小板与阿托伐他汀联用组治疗前微栓子数量分别为(8.83±1.17)和(9.00±1.83)个/h,无显著差异(P=0.851);治疗第2天和第7天,双联抗血小板组微栓子数量分别为(4.17±1.47)和(2.17±0.75)个/h,分别显著多于双联抗血小板与阿托伐他汀联用组的(1.43 4±0.976)(P=0.002)和(0.71±0.488)个/h(P=0.003).随访8 d,两组均无缺血事件发生.结论 双联抗血小板药或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均可减少MES,但后者MES数量减少更为显著.但由于例数较少,这一结论尚需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MES监测在评价抗血小板药或抗血小板药与他汀类药物联用中有一定的价值.

  • 阿托伐他汀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海马ADAM10的影响

    作者:张洁;闫福岭

    目的 探讨慢性脑低灌注老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海马解聚素和金属蛋白酶10(adisingter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10,ADAM 10) mRNA表达变化以及阿托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72只健康雄性Wistar老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低灌注组和阿托伐他汀处理组.制作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闭塞(two-vessel occlusion,2VO)模型.阿托伐他汀处理组术后用阿托伐他汀10 mg/(kg·d)灌胃.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在模型制作后1、2、4和16周检测双侧海马ADAM 10 mRNA表达.结果 从模型制作后2周开始,脑低灌注组学习记忆功能较假手术组显著下降(P<0.05),模型制作后4周和16周时进一步下降(P<0.01);阿托伐他汀处理组模型制作后1周、2周和4周时学习记忆功能与脑低灌注组无显著差异,但16周时较脑低灌注组显著改善(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脑低灌注组模型制作后各时间点海马ADAM 10 mRNA表达分别下调22%、43%、35%和50%(P均<0.01),阿托伐他汀处理组海马ADAM 10 mRNA的表达在2周时较脑低灌注组增高22% (P<0.05),其余时间点无显著差异.结论 慢性脑低灌注可导致老龄大鼠海马ADAM 10 mRNA表达下调,阿托伐他汀在早期可抑制ADAM 10 mRNA表达下调.

  • 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转归的影响

    作者:何柳;张仲;王蕾;朱曦;方升;姜帅;李妮;徐广会;龚蕉椒;杨珊珊;罗业涛

    目的 探讨发病前使用他汀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 连续纳入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病前是否正在使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使用和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组.比较2组有症状颅内出血和发病后90 d时转归(转归良好和转归不良分别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和>2分),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分析确定发病前使用他汀药物对转归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327例患者,其中68例(20.80%)使用他汀药物,259例(79.20%)未使用他汀药物;发病前使用他汀药物组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7.35% 对10.04%;χ2=0.453,P=0.501)、90 d时转归良好率(69.12% 对66.02%;χ2=0.232,P=0.630)和病死率(7.35% 对7.34%;P=1.000)与未使用他汀药物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前使用他汀药物并非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有症状颅内出血(优势比0.658,95% 可信区间0.233~1.857;P=0.429)和90 d转归不良(优势比0.848,95% 可信区间0.424~1.696;P=0.64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发病前使用他汀药物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有症状脑出血和转归无关.

  • 他汀类药物用于缺血性卒中治疗和预防:临床实践中需要澄清的问题

    作者:苏克江;祖思源

    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缺血性卒中的风险,甚至有望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功能转归.但是,在临床实践中,他汀类药物用于缺血性卒中治疗和预防还存在很多需要澄清的问题.文章就此进行了讨论.

  • 对重度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单纯强化药物治疗已足够吗?

    作者:祖国友;苏克江

    文章介绍了在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复发性卒中的预防实践中,究竟应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还是单纯进行强化佳药物治疗的不同观点。

  • 脑出血患者应该中断他汀类药物治疗吗?

    作者:苏克江;安荣彪

    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已得到肯定,但其是否会增高脑出血风险尚无定论.对于那些长期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在罹患脑出血后应继续抑或中断他汀类药物治疗仍然着存在争论.文章就此进行了讨论.

  • 所有缺血性卒中患者都应该使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吗?

    作者:苏克江

    他汀类药物治疗已成为缺血性卒中预防的标准方法,而且正在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选择.他汀类药物独立于胆固醇之外的多效性作用是将其用于缺血性卒中治疗的主要依据,这些多效性作用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进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转归.同时,鉴于有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性,因此主张采用大剂量他汀治疗.但是,围绕是否应将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应用于不同机制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仍然存在争论.

  •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疗效观察及安全评估

    作者:管月帆;周佳;张如富;何迎春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10mg·d-1与瑞舒伐他汀20rag·d-1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调脂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经4wk凋脂药物洗脱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7例,随机分为lOng组33例及20rag组34例.空腹 l血脂符合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8mmol/L,甘油三酯(TG) I<4.5mmol/L.疗程8wk,观察2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8wk l后,瑞舒伐他汀二组病人血清LDI,c与总胆固醇(1℃)均显著降低,HDLrC轻度升高,TG无明显改变(P>0.05).瑞舒伐他汀2Dnlg组血清LDI,c与总胆固醇下降更明显.研究期间未发现与药物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瑞舒伐他汀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词脂治疗安全有效.

  • 浙江嘉善地区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治疗中的依从性研究

    作者:汪飞;廖庆红;秦丽丽;陈诗莉;徐文文;周志明

    目的 了解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方法 收集36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特征及可能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随访发病后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 住院期间有67.9%(250/368)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高危组、极高危组Ⅱ组及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28.1%(18/64),44.1%(30/68)和72.3% (136/188),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与糖尿病病史(OR=1.789,P=0.032)及颈动脉易损斑块存在相关(OR=5.308,P=0.000).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总体应用率为22.6%(82/363),明显低于住院期间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P=0.000).3个月时高危组、极高危Ⅱ组及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12.9% (8/62),28.8% (19/66)和32.1%(60/187).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3个月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与出院医嘱相关(OR=50.739,P=0.000).结论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依从性差,与指南存在差距;出院医嘱是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的促进因素.

99 条记录 4/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