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朱震亨的房中养生思想

    作者:楼益圣

    朱震亨(1281—1358年),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市)人,因家居丹溪,故世称丹溪先生.青年时,研读儒家经典,36岁时,听到许谦承朱熹四传之学,就投拜为徒,学道德性命的学问.许谦年迈时患病,医药不见效,就劝朱震亨学医.震亨遵师命,于武林名医罗知悌门下受业,得到金代名医刘完素之再传,成为中国医药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震亨创滋阴派,且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故超出诸家.朱震亨在他的著作《格致余论》中,也论述了房中养生,集中在《格致余论》中的《色欲箴》、《阳有余阴不足论》、《房中补益论》三篇文章中.朱氏的房中养生思想,批判了古代房中养生的一些谬论,并提了一些独特的见解,至今仍有生命力.为此,整理成文供参考.

  • 读《格致余论》后的几点思考

    作者:柏芸芸

    朱震亨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为丹溪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格致余论>中的医学思想,拿到现代来思考,仍很有指导意义.笔者从注重清淡饮食和养胃气,"治病求本"的本质,师古人法而不泥于古人方三方面来论述其医学思想.

  • 疏泄的三种含义及其支撑理论

    作者:樊文博;李成卫;王庆国

    [目的]研究疏泄一词的含义,明析肝主疏泄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方法]采用文献考察的方法,从肝主疏泄理论中“疏泄”一词的含义入手考察,分析含义背后的支撑理论。[结果]“肝主疏泄”具有3种含义:喜条达而恶抑郁;疏通、畅达(舒展、通畅);排泄。背后的支撑理论分别为五行学说、气机理论、朱震亨“肝司疏泄”理论。3种含义支撑理论之间的关系:以五行学说解释肝主疏泄功能,其落脚点是气机理论;以气机解释“疏泄”与肝“司疏泄”理论有明显差异。[结论]肝主疏泄理论是一个由现代科学理论方法重构的新理论。

  • 《名医类案》辨治胁痛验案探析

    作者:文钟雪

    本文选择《名医类案》辨治胁痛的医案进行分析,归纳为:痰饮流注,化痰散结;饮酒痰壅,涌吐建功;伏热瘀血,泄热破瘀;肝郁脾虚,补气疏肝;肝肾阴虚,滋水柔木.

  • 理学对朱震亨医学生涯的影响

    作者:吴筱枫

    兴起于北宋时期的理学对中国文化发展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曾拜朱熹四传弟子许谦为师而习理学,后又在许谦建议之下刻苦习医.在先生的医学生涯中理学对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援理入医,以理学的治学态度研习医经、质疑时弊,用理学的哲学观点阐述医理,并建立了自己的学说.其著名学说“阳有余,阴不足论”与“相火论”,便是在前辈医家的理论基础上,又参考引用了周敦颐、朱熹二家的理学精髓,并进行了自己的创造发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理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从朱震亨与理学的渊源、理学对朱震亨治学方法及医学思想的影响三方面入手,探讨理学对其医学生涯的影响.

  • 朱震亨及其针灸学术成就探析

    作者:张永臣;贾红玲;张学成

    朱震亨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滋阴派”代表人物,祖籍山东,西晋时迁入浙江.其在针灸方面的学术观点主要有针刺、刺血有补泻双重作用;实热证、虚热证均可灸,实热证灸之可泄引热下,虚热证灸之可补阳生阴;提出的“十二经见证”“合生见证”是对经络病候学与经络诊断学的补充和完善,对临床各科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二妙丸(散)妙用

    作者:王豪

    二妙丸是一种常用中成药,来源于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一书.本方由黄柏、苍术2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下注、腿膝疼痛、脚气肿痛、湿疮以及带下、淋痛等病症.现将临床上较好的几则新用途介绍如下,患者可酌情选用.

  • 冬季养生宜静坐

    作者:

    上期养生格言,引金元四大家之朱震亨《格致余论》中的一段话,提出冬补三九以收心养心、节欲保精为要,正应了中医"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之义,看官不可小觑.说起神补冬季,当以静坐收功大.

  • 古今养生各有千秋

    作者:杜学峰

    养生作为一种文化观念,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发展,不同时代的养生文化有其不同的时代特征.古今养生之道表现出的这种时代差异性,值得养生学家们研究探讨.饮食观念差异中国古代养生历来有“食素长寿”的说法,认为“肥肉厚洒”是“烂肠之食”(《吕氏春秋》),“淡薄是谙”才能“动作不衰”(朱震亨《格致余论》).隋唐时代的名医、103岁的甄权就是食素养生的代表人物.他“食不必甘美,有素食菜根者”,可见生活俭朴之一斑.

  • 《丹溪心法》治痰理论探析

    作者:邓艳芳;宋亚南;屈乐;蒋燕

    《丹溪心法》认为,痰可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体质、瘀血等因素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气的升降出入异常导致津液代谢障碍凝结而成.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证型亦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所致疾病广泛.朱震享认为在对痰的治疗上,应谨遵调畅气机、健脾燥湿的原则,辨证论治,临证善用二陈汤健脾化痰,疗效颇佳.

  • 金元四大家的脾胃观

    作者:李成文

    刘完素认为脾胃为万物之母,一身之本,用药注重保护胃气,用温燥以治过盛之湿,寒润以治燥热、干涸,并把胃中润泽置于重要地位;张从正主张用汗吐下法祛陈莝洁肠胃,以保护胃气,并以淡粥养之,以利恢复胃气;李杲提出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之枢.凡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可令气火失调,升降失常,导致脾胃内伤,而精神因素起先导作用,治疗注重升发脾胃阳气;朱震亨认为谋虑神劳,嗜欲无节,思想不遂,恣意饮食,过分劳力,竭力房事,皆可损伤脾胃清纯冲和之气,导致阴阳失调,在滋阴降火之时,重视保护胃气.

  • 丹溪习医

    作者:许敬生

    丹溪翁是婺州的义乌县人.姓朱,名震亨,字彦修,学医的人尊称他为丹溪翁.他自幼好学,每天能记诵千余字.稍为年长,就跟随乡里的先生学习经书,修习科举考试的学业.后来听说许谦先生得到朱熹之学第四代真传,在八华山讲道,又前去拜他为师.渐渐理解道德性命学说,宏大深奥精湛严密,于是就作为专门学业.一天,许谦先生对他说:“我因病卧床很久了,如果不是对医学精通的人,不能使我病愈.你是聪明异常之人,肯不肯学习医学呢?”丹溪因为母亲患过脾病,对医学也略知一二,等到听了先生的话,就感慨地说:“读书人如果精通一种技能,就可用它把仁爱之心推广于大众,即使当时不做官,也如同做官一样行仁道了.”于是就全部抛弃了科举考试的学业,专心致力于医学.

  • 丹溪翁及《金匮钩玄》

    作者:相鲁闽

    朱氏震亨,又字彦修,元代义乌人.因世居丹溪,所以又称他丹溪翁或朱丹溪.生于元至六十八年(公元1281年),卒于至正十八年(公元1353年),享年七十八岁.他三十岁之前,广览群书,勤奋好学.因目睹疾病对人类的危害,三十岁时清修笃行,致力于医,研究医学名著,对《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领会颇深.学医数年,医术超群.同时他四出拜访名医,登门求教.四十岁时,闻得罗知悌有医名,专程拜见求教,往返十数次,感动罗知悌,见之心诚,便收为弟子.

  • 朱震亨学医

    作者:罗大伦

    程门立雪罗知悌师从江南高僧荆山浮屠,是史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的再传弟子.他也旁通金元四大家中另外两位张子和、李东垣的学说,应该是当时的医学集大成者.朱震亨在听说了罗知悌的学识后,立刻决定,就跟这位高人学了.朱震亨来到罗知悌的宅门前,请门人通报.回答很干脆:不见.

  • 对药典中菟丝子炮制方法商榷

    作者:张德昌;曹谷珍

    我们认为《中国药典》2000年版Ⅰ部中菟丝子所规定的“盐炙法”[1]之炮制方法值得商榷,其“盐炙法”若改为“酒炙法”则更具临床实用意义。1 以古人之经验为商榷的基础 菟丝子以酒炮制是古代医家长期临床运用的经验之结晶,早在公元3世纪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菟丝子,酒渍服”。后来梁*陶弘景对酒制菟丝子的意义作了概括性的论说,在其《本草经集注》中说:“宜丸不宜煮,得酒者良”。此后,各时代的医家几乎都使用了酒炮制菟丝子的方法,只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不完全相同罢了。唐*孙思邈在其《千金方》中载:“暖酒渍经一宿,漉出,暴微白捣之,不尽者,更以酒渍,极易碎。”宋*陈师文等医家提出了菟丝子酒渍还需结合火制,相当于现代的“酒炙法”,其《和剂局方》中强调:“菟丝子,凡使,先以水洗,澄汰去沙土了,却以好酒浸一昼夜,漉出蒸过,乘热杵为粗末,烘干。”元*朱震亨在其《丹溪心法》中也有类似记载:“酒浸,研焙,取末”。明*朱棣强调酒浸后炒用,其《普济方》中载:“菟丝子,洗净,用酒浸三宿,炒,杵末。”清*吴仪洛还强调酒制应密闭贮藏的要求,他在《本草从新》中曰:“菟丝子,拣去杂子,酒浸洗晒干,放瓷器内勿使出气,入煎剂,再微炒研破,若入丸,需另磨细末”《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

  • 中医“六郁”之说学术源流探析

    作者:汪伟;段雷;谭辉

    朱震亨以人身诸病多起于郁,气郁然后湿、热、痰、血、食相因为病,创立六郁之说,制越鞠丸通治六郁病证.戴原礼在其论治六郁的基础上,提出“六郁责诸中焦”之说,辨治六郁,须分中外风、寒、湿、热四气之不同;王纶在继承其医学思想的基础上,发挥了杂病以气、血、痰、郁论治的观点;龚廷贤在丹溪治郁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补充证治方药,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 玉屏风散出处考查

    作者:周楚雄;周文华

    "玉屏风散"是治表虚自汗的经世名方.对其出处,现代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谓出自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1337年),持这种观点的有<中医方剂学讲义>(中医学院试用教材,1964年版)、<古今名方>(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新编中医方剂学>(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等;二是近年有人鉴于<世医得效方>现行本末载此方,认为系元·朱震亨<丹溪心法>(1481年)方.

  • 从《名医类案》探析朱丹溪的温补学术思想

    作者:李航;杨少山

    许多学者认为,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以泻火滋阴见长,而少论及其甘温补益法的临床应用.笔者从《名医类案》载朱氏医案入手,经分析研究发现,其中50.16%的病案用人参;49.50%的病案用白术;47.85%的病案用甘草;用当归、川芎的病案分别为38.61%和28.71%;而用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的病案分别为24.47%、14.52%、13.53%和4.95%.彰显朱氏的温补学术思想,浅析如下.

  • 老药妙用 二妙丸(散)的新用途

    作者:王豪

    二妙丸是一种常用中成药,来源于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一书,本方由黄柏、苍术两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

  • 玉屏风散的新用途

    作者:王豪

    玉屏风散是一种常用中成药,来源于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一书.本方由黄芪、白术及防风三味中药组成.具有固表止汗的功效.适用于体虚自汗,容易伤风等症.近年来,经临床实践与研究证实,本方还有不少较好的新用途,现将临床上较好的几则新用途介绍如下:

42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