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心肌酶学指标的变化

    作者:李长风;周彬;石光耀;柯世业;温仁辉

    目的 探讨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 D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心肌酶学指标的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230例AMI患者,入院后72 h内接受标准12导联心电图、心电监护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是否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分为恶性组39例、非恶性组191例,对比两组入院24h内的血清25-(OH) D3、NL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结果 恶性组患者的血清25-(OH) D3水平低于非恶性组(P<0.05),恶性组的NLR、CK-MB、cTnI水平高于非恶性组(P<0.05);恶性组患者的LVEF、FS低于非恶性组(P<0.05),恶性组的血清hs-CRP水平高于非恶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3降低,NLR、CK-MB、cTnl水平升高是AMI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血清25-(OH) D3水平降低,NLR、CK-MB、cTnl水平升高,血清25-(OH) D3降低,NLR、CK-MB、cTnl水平升高是AMI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冠脉介入术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徐辽杭;程震锋;李国洪;彭继仁;金美娟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后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恶性心律失常(MA)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经心电图检查确诊行PCI的AMI患者184例.根据患者术后72 h内有无MA分为MA组(n=51)和非MA组(n=133).观察AMI所累及的室壁、心功能Killip分级、AMI发病后至再通时间等基线资料和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血钾、血糖、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等各类生化指标.结果 MA组患者的心肌梗死区域所累及的室壁、心功能Killip分级、AMI发病后至再通时间、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钾、血糖、C 反应蛋白、肌钙蛋白较非MA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MI发病后至再通时间于6 h之内(OR=2.239)、心肌梗死区域所累及的前壁(OR=2.675)、心功能KillipⅣ级(OR=7.127)、血肌酐高(OR=4.103)、糖化血红蛋白高(OR=4.212)、血钾低(OR=4.673)、血糖高(OR=2.104)、C 反应蛋白高(OR=2.167)和肌钙蛋白高(OR=1.817)均是AMI患者并发MA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AMI患者并发MA受心肌梗死区域所累及的室壁、心功能Killip分级、AMI发病后至再通时间、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钾、血糖、C反应蛋白以及肌钙蛋白多因素影响,应尽可能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干预患者病情,减少MA的发生.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率震荡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欣然;徐心怡;许苗苗;吴月娥;徐锋;马兰

    目的 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率震荡特点.方法 选取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13例,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进行分组,其中单纯2型糖尿病(A组)59例,合并高血压Ⅰ级(B组)57例,合并高血压Ⅱ级(C组)54例,合并高血压Ⅲ级(D组)43例,所有患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统计各组患者心率震荡指标,包括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以及异常TO、TS的发生率,分析各组数据间差异.结果 A组的TO(%)、TS(ms/RR)、异常TO发生率(%)、异常TS发生率(%)分别为(-0.23 ±0.68、7.31 ±2.67、15.3、11.9),B组的为(0.41 ±0.88、5.91 ±2.56、24.6、22.8),C组的为(0.83 ±1.02、3.96 ±2.01、38.9、37.0),D组的为(1.20 ±0.98、2.77 ±1.87、48.8、41.9),四组相比较,在TO、异常TO发生率和异常TS发生率方面,A组低于B组、C组、D组,B组低于C组、D组,C组低于D组,而在TS方面,A组高于B组、C组、D组,B组高于C组、D组,C组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较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更加严重,且严重程度与高血压病等级有关.

  •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牛美芝;解静;刘宁;杨辉;黄卫

    目的 探讨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32例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6例.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胺碘酮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P-R与Q-T间期、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后壁厚度(LVWP),并统计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心率均明显降低,P-R与Q-T间期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心率、P-R间期和Q-T间期较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LVD、LVEF、LVWP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LVD、LVEF和LVWP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4% (χ2=4.247,P<0.05).结论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可有效缓解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减慢心率,恢复正常射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作者:陈亚东;庞京;罗军;王玉堂

    目的分析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患者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前动态心电图的检测结果,探讨自主神经系统(ANS)在IVA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纳入116例解放军总医院住院行RFCA的患者。分析术前24h动态心电监护等资料,比较不同起源IVA的患者间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差异。结果116例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57例,年龄10~82(43.3±15.7)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80例、左室流出道(LVOT)12例、左室间隔9例、右室流入道7例、左室其他部位8例。在5组患者间的24h室性早搏总数、正常窦性心律R-R间期标准差(SDNN)、正常窦性心律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全程相邻正常窦性心律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在一定时间内相邻两正常心动周期差值>50ms的个数所占的百分比(PNN50)、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F/HF>1与LF/HF<1的患者组间相比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23:00~7:00室早的次数占24小时总室性早搏的次数<30%组和>30%组,两组相比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起源部位的IVA患者的HRV存在差异,提示自主神经在不同起源部位的IVA发生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作者:赵丽霞;赵丽萍;胡莎莎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体表心电图 T 波峰末间期(Tp -Te)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将1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 A 组(室性心律失常组,共89例)和 B 组(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共64例),分析它们的临床资料,尤其是分析心电图的 T 波峰-末间期(Tp -Te)、经心率校正的波峰-末间期(Tp -Tec)、波峰-末间期离散度(Tp -Ted)。结果心肌梗死急性期,A 组患者 Tp -Te、Tp -Tec、Tp -Ted 均较 B 组延长,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经 Person 分析,显示 Tp -Te、Tp -Tec、Tp -Ted 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呈正相关,P 均<0.05,相关系数 r 分别为:0.645、0.714、0.685。结论心电图 T 波峰末间期延长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关系密切,呈正相关,可尝试作为预示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指标。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改变

    作者:周冬翠;陈艳梅;毕磊;张健;曹丹阳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改变。方法选取已住院并明确诊断为 COPD,且不同时患有其他老年性疾病的患者共98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无明显症状体征及慢性病史的门诊就诊的68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心律失常检出率与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心率变异性。结果病例组患者心率失常的诊出率(100%比91.8%)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病率(68.4%比8.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2,χ2=4.378,P <0.05);两组患者的 ST -T 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男女患者严重心率失常及 ST-T 改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患者心率变异性的指标:SDDN、SDNNI、SDANN、rMSDD 、PNN50与对照组相比均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有合并症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明显。

  •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作者:缪京莉;侯晓平;周云飞;尹巧香;张婧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306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检查结果,分为勺型组100例,非勺型组126例,反勺型组80例,选择健康者52例为对照组。全部患者进行24h 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各组与对照组发生总心律失常、并存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例数和心率变异性。结果总心律失常例数在非勺型组>勺型组(P <0.01),反勺型组>勺型组(P <0.05),高血压各组>对照组(P <0.01)。并存心律失常例数在非勺型组、反勺型组均>勺型组(P <0.01),高血压各组>对照组(P <0.01)。短阵房速例数在反勺型组>勺型组(P <0.01)、反勺型组>非勺型组(P <0.05);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例数在反勺型组>勺型组(P <0.05)。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例数在反勺型组和非勺型组均>勺型组(P <0.05)。SDANN、rMSSD、PNN50在反勺型组<对照组(P <0.05、P <0.01);<勺型组(P <0.05、P <0.01));rMSSD 在反勺型组<非勺型组(P <0.05);PNN50在非勺型组<对照组(P <0.05)、<勺型组(P <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可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反勺型或非勺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以房性心律失常更多,并可使心率变异性下降。

  • 微伏 T 波交替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伴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预测研究

    作者:谭贤红;吴春平

    目的:研究微伏 T 波交替(MTWA)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伴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经确诊为缺血性心脏病的90例患者,根据微伏 T 波交替检测结果,将他们分成 MTWA 阳性组(44例)和 MTWA 阴性组(46例),同时选取期间正常健康体检人员45例为健康对照组。分别观察三组患者在院期间的心率、心功能评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和血液离子浓度;以及随访1年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结果同健康对照组相比,MTWA 阳性组和 MTWA 阴性组患者的心率、心功能分级(Ⅰ~Ⅱ级、Ⅲ~Ⅳ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者在住院/入院检查期间,血清中的钠、钙、钾、镁这四种离子的浓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MTWA 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合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 MTWA 阴性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1年中,MTWA 阳性组患者中有43例,97.72%的患者发生了室性心律失常;MTWA 阴性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的观察对象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 MTWA 阳性组相比,明显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伏 T 波交替检测可作为预测缺血性心脏患者伴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胺碘酮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

    作者:易昌容;傅永平

    目的 探讨胺碘酮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 选取心律失常患者90例,按照用药情况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卡维地洛,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收缩压[(149±11)mmHg比(151±14)mmHg)]、舒张压[(95±11)mmHg比(95±12)mmHg)]、心率[(143±16)次/min比(141±18)次/min]的平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45、2.568、3.228,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1.11%)、心律的转复率(88.89%)、达到治疗有效标准时间[(2.50±0.79)d]、收缩压[(119±12)mmHg]、舒张压[(78±12)mmHg]、心率[(78±20)次/min]均优于对照组[86.67%、75.56%、(5.62±3.16)d、(142±15)mmHg、(90±13)mmHg、(99±23)次/min],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35、7.157,t=6.214、5.201、6.253、5.102,均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心律失常,能够明显改善心功能,控制血压、心率,抑制患者病情恶化,在临床治疗中可推广应用.

  •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诊断优势分析

    作者:董莉

    目的 分析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诊断优势.方法 选取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心电图室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就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行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诊断结果.结果 观察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高达85.00%,对照组52.5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1,P<0.05);观察组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成对和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成对,左右束支阻滞、房室阻滞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室性早搏早发和房性早搏早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对单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20.0%、25.0%,对照组的检出率分别为12.50%、18.70%,观察组对单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89、4.132,均P<0.05).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地奥心血康胶囊对大鼠急性缺血心肌间隙连接蛋白43的影响

    作者:王电烨;胡志耕

    目的 观察地奥心血康胶囊对大鼠急性缺血心肌连接蛋白43(Cx43)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30只大鼠分成假手术组(SM组,n=10)、缺血组(IM组,n=10)、地奥心血康胶囊组(DA组,n=10).术前地奥心血康胶囊组给予胶囊粉(250 mg/kg),假手术组及缺血组均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连续干预4周.末次灌胃后,利用在体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观察2h各组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造模2h后处死动物,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x43在各组急性缺血心肌中的表达;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各组动物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结果 与SM组比较,IM组心律失常评分[(3.8±0.7)分比(0.7±0.2)分,t=13.466,P<0.01]和血清MDA含量[(8.3±0.8)nmol/mL比4.2±0.7)nmol/mL,t=12.197,P<0.01]显著增高,SOD活力[(68.2±5.5)U/mL比(144.1±7.9)U/mL,t=24.932,P<0.01]降低,心室肌Cx43含量[(0.39±0.06)比(0.92±0.05),t=21.459,P<0.01]显著降低、分布紊乱;与IM组相比,DA组心律失常评分[(2.6±0.8)分比(3.8±0.7)分,t=3.570,P<0.01]降低,Cx43含量[(0.60±0.08)比(0.39±0.06),t=6.641,P<0.01]增高、分布规律.结论 地奥心血康胶囊能有效抑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心室肌Cx43降解,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有关.

  •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比较

    作者:朱翔

    目的 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诊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同时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对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1)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检出率是87.63%,常规心电图检出率是74.23%,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4,P<0.05);(2)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房性早搏早发、室性早搏早发、室速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84、0.534、3.705,均P>0.05);动态心电图对患者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心房颤动、短阵室上速、房性早搏二、三联律以及室性早搏二、三联律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541、35.877、4.040、26.891、19.282、18.281,均P<0.05).结论 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更高,可准确检测出患者的任意时间点冠状动脉缺血情况、心律失常发作频率以及发作时间,能够精细而准确地监测患者的心电信号,确定患者心律失常具体类型,为临床医师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影响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观察

    作者:苏其春

    目的:分析影响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33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210例,设定为ACS组,慢性缺血综合征(CIS)患者120例,设定为CIS组。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两组缓则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并且分析不同类型冠心病发生心律失常与血清脑利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血钾水平及冠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982、2.136,均P>0.05);且其中各类心律失常的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CS组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与BNP、LVEF、LVDD水平及冠脉病变支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44、0.061、0.347,均P>0.05);心律失常类型与血钾水平有关,患者处于低血钾水平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χ2=4.376,P<0.05);且BNP水平升高、LVEF下降及LVDD增加时,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室性心律失常(均P<0.05),随着冠脉病变支数逐渐增多,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CIS 组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与 BNP、LVEF 及 LVDD 水平有关(均 P<0.05);且BNP水平升高、LVEF水平下降及LVDD增加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房性心律失常(χ2=5.811、5.968、4.060,均P<0.05);心律失常类型与血钾水平及冠脉病变支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36,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发生类型与BNP、LVEF、LVDD及冠脉病变支数无关,低血钾患者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慢性缺血综合征与BNP升高、LVEF降低及LVDD增大有关,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低血钾患者易发生房性心律失常。

  • 动态心电图监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的应用研究

    作者:刘岚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选择经多导睡眠仪监测确诊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8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心电图监测,观察组患者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检出阳性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短阵室速、短阵房速、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房早合并窦房阻滞等心律失常分别检出6例、7例、9例、6例、5例、1例、1例、5例,而观察组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短阵室速、短阵房速、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房早合并窦房阻滞等心律失常分别检出21例、19例、25例、16例、19例、7例、8例、14例,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的阳性检出率显著提高(χ2=19.700、17.000、13.700、21.200、22.600、53.000、50.500、26.100,均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以提高心律失常的阳性检出率,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早搏的疗效

    作者:杜海霞

    目的:比较缬沙坦与依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cd)与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的1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缬沙坦组和依那普利组,比较两组患者QTcd和室性早搏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QT间期、校正QT间期(QTc)、QTcd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且与依那普利组比较,缬沙坦组QT间期[(389.45±55.85)ms比(339.58±50.58)ms]、QTc[(366.58±48.98)ms比(319.58±46.58)ms]、QTcd[(34.55±5.08)ms比(21.85±3.87)ms]降低更明显(P均<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室性早搏次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1),但是两组血压无显著差异(P>0.05),缬沙坦组室性早搏的次数明显少于依那普利组[(619.85±202.45)次/d比(949.55±198.85)次/d,P=0.001].缬沙坦组室性早搏发生情况与收缩压、舒张压和左室心肌质量指数没有显著相关性(r=0.101, 0.089, 0.104,P均>0.05),而依那普利组室性早搏发生与收缩压、舒张压和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呈明显正相关(r=0.631, 0.599, 0.591,P均<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能够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QT离散度和血压,减少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效果比依那普利好,值得临床使用推广.

  • 急性心梗行直接冠脉介入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刘鸿玲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直接PCI的180例AMI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112例患者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率为62.22%,与年龄相关( r=0.614, P=0.026),年龄越大越易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其中单支血管病变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多支病变患者(69.17%比48.33%, P=0.021)。右冠状动脉梗死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左前降支组、左回旋支组(71.67%比61.67%比53.3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6 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6~12 h开通者(47.62%比66.67%, P=0.025)。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组在住院期间和术后6个月患者的死亡、再梗死及卒中与无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率与血管病变支数、梗死血管类型及冠脉开通时间有关。

  •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家族调查及致病基因研究

    作者:张金春;李千会;陈昱;张亚臣

    目的:调查一家族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其可能的致病基因.方法:对一家族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家族的所有成员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分析其临床特点,制作家系图谱,采用外显子组测序及突变分析寻找可能的致病基因.结果:此家系含有22名成员,其中有6例(27.3%)发病,均表现为40岁左右开始出现心动过缓,逐渐演变为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终发展成为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这6例患者均已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根据遗传家系图谱提示此家族患者可能为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与亚洲健康人群进行基因比对发现,此家族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有24个差异基因.结论:该家族性房室传导阻滞系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基因突变引起.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656例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林丽容;关瑞锦;吴志勇;卢荔红;蒋辉

    目的:分析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因AMI于我院行急诊PCI诊治的6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入选患者从发病相关因素、冠脉病变、开通血管时间等方面比较 AMI的近期预后情况(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男性的平均发病年龄显著小于女性( P<0.05)。冬春季AMI发病率显著高于夏秋季(χ2=6.244, P=0.012)。按照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患者被分为相应的疾病组和正常组,仅糖尿病组的心源性休克(37.78%比29.62%)和心律失常发生率(47.78%比38.24%)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血脂异常组的死亡率显著低于血脂正常组(0.73%比3.69%), P<0.05或<0.01,其余发生率在正常组和疾病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P均>0.05)。不同冠脉病变组间比较, RCA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左前降支(LAD )组、LCX组和多支病变组(56.36%比31.55%,37.50%,34.38%),左主干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 LAD组、 RCA组和 LCX组(25.00%比 1.79%, 0.91%,0%), P<0.05或<0.01。不同血管开通时间组间比较, 10~12h组心衰发生率显著高于0~3h组、4~6h组和7~9h组(79.46%比61.70%,66.81%,64.78%),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0~3h组、4~6h组和7~9h组(32.14%比55.32%,43.81%,44.65%),心源性休克发生率(35.27%比21.28%)显著高于0~3h组( P<0.05或<0.01)。结论:发病年龄、季节、糖尿病、冠脉病变、开通血管时间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 西拉普利与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 QT 离散度与心律失常的疗效

    作者:周建华;吴慧慧

    目的:研究西拉普利与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被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西拉普利组和氨氯地平组,两组均接受常规降压治疗,比较两组的血压、QT间期以及心律失常情况。结果:与氨氯地平组比较,西拉普利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123.81±17.95) mmHg比(104.92±14.25) mmHg]、舒张压[(88.31±10.28) mm-Hg比(72.24±8.45) mmHg],24h平均收缩压变异度[(11.62±1.34) mmHg比(7.34±0.97) mmHg]、舒张压变异度[(9.47±1.18) mmHg比(5.13±0.72) mmHg],QT间期[(385.1±50.4) ms比(342.7±48.5) ms]、校正QT间期[(362.7±50.2) ms比(321.8±45.1) ms]、QT间期离散度[(34.1±5.1) ms比(22.5±3.7) ms]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室性心律失常分级明显优于氨氯地平组(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并发心律失常病人西拉普利治疗较氨氯地平降低血压,QT间期离散度和改善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更好。

304 条记录 11/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