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怎么"看"病
关于中西医,已故的中医理论大家任应秋教授曾有一个妙喻,他说,"好比现代交通发达,有飞机、轮船、汽车、火车,但也有小毛驴在爬山路.西医再科学,再现代化,也代替不了中医这匹小毛驴."仔细想来,自动化机械有机械力学的原理,小毛驴爬山负重有生物学原理,各有各的科学原理.因此,中医与西医,不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野,而是研究对象、方法、和策略的分野.
-
任应秋研究《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任应秋是各家学说的创立者和《黄帝内经》研究的大家,同时对仲景学说也颇有研究,特别是对《伤寒论》的研究非常全面和深入,文章着重探讨任应秋研究《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和特点,以期更加深入的理解任教授治《伤寒论》的学术思想.
-
管窥医古文教学中的三个误区及对策
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著语言现象的一门学科,是学习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著名中医教育家任应秋教授曾经说:"医古文是中医学基础的基础,只有学好医古文才能学好中医学."在高校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笔者感到医古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直接影响了学生学好医古文,故作抛砖之议,以求教于同仁.
-
任应秋教授辨治冠心病经验
1对冠心病的认识任老认为,虽然古医籍中从未述及冠心病,但对相关内容的描述并不少见.<灵枢@邪客>就以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对心脏病的病变亦极为重视,如"少阴心脉,其脏坚固,邪弗能容,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对此,任老以3种不同的临床表现来进行分析.
-
《馆藏任应秋捐赠书目》启示的读书之道
从《馆藏任应秋捐赠书目》入手追寻任应秋先生的读书方法与治学之道,得到启示如下:以目录学为读书门径、治学工具,以小学为治学功底和基本方法,以文、史、哲和艺术加强人文修养,精研中医经典,旁通各家学说,广搜海外医籍,博采现代成果,借鉴古今中外的临床经验,与自身临床实践相结合,乃成就一代大医.
-
任应秋先生启蒙教育经历与成才启示
任应秋先生开始学医之前,在私塾经历了14年的传统国学启蒙教育.这一时期的学习对其一生治学方法、思想皆大有裨益.简要梳理了任老所接受的私塾教育之内容与形式,结合任老自己的论述,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輶轩语》作为治学门径的意义、旧式记诵方法作为基础教育的作用、音韵训诂等"小学"方法对任老医学研究的影响等方面,综合讨论旧式启蒙教育对任老成为大医的重要影响.
-
任应秋与医古文学科
任应秋(1914—1984年),名鸿宾,字应秋,后以字行,四川江津人。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学教育家。他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经典、各家学说、医籍整理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为学界所尊崇。但是他对医古文学科的贡献还没有被专门论及。2015年5月28日北京中医药大学刚刚举办了任应秋百年诞辰纪念活动,谨以此短文致敬先生。
-
国医大师路志正纪念任应秋往事如烟重任在肩
今年是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先生诞辰100周年,国医大师路志正特此撰文,纪念任应秋先生。
人事代谢,时代沧桑,60年前我曾与任应秋先生为新中国的中医事业并肩努力,许多往事时时浮现眼前,就像昨天发生的事,着实令人感慨万千,难以入寐。 -
任应秋教授中医医史文献学成就述要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治学尤其重视医史文献.通过收集整理任应秋教授著述、论文等文献材料,总结概括任老在中医医史文献学方面的学术成就为:创立中医各家学说,奠定医古文学科基础,提示中医文献学研究方法及探索中国医学史研究方向.
-
追慕任应秋先生
近日,得知任应秋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文集出版在即,邀请我写一篇怀念任老的文章,为了敬慕不已的任老师,这是毫无异议的事。我和任老相识于30年多年前,当时收藏的一些资料全部存放在与现居地茨城有一段距离的横滨家中,查找多有不便。于是决定,根据妻子从横滨家中带来的几张照片,以及矢数道明先生所写《明治117年汉方略史年表》一书中内容,略加入自己多年前的记忆,以此为基础来撰写此文。
-
我的父亲任应秋和他的《医学全集》
我的父亲任应秋(1914—1984),四川江津人,幼年读经,少年时曾问难于经学大师廖季平,17岁尊祖父之命跟师学医,23岁就学于上海中国医学院。1950年执教于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1957年任职于北京中医学院,是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创业人之一。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常务理事、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专业组召集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等职。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曾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
任应秋百年诞辰纪念会纪要
2015年5月28日上午,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主办的“任应秋百年诞辰纪念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楼报告厅举行。任应秋先生是杰出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大会通过追思、缅怀他非凡的一生,表达对他人格的景仰、学术的敬佩,传承和发扬他忠诚于中医事业和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精神。
-
任应秋先生治学经历与学术思想述略
当代著名的中医理论家、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在文献整理与校注、中医各家学说、医古文等领域的学术贡献卓越.通过收集、整理、研究任应秋先生的著作与文献材料,总结概括任应秋先生的治学经历及其学术思想,以期更系统传承先生的学术成就.
-
一代大师任应秋(连载二)
任应秋是当代颇负盛誉的中医学大家、理论家、临床家、教育家,毕生殚精竭虑、谨勉勤奋、功力扎实、基础雄厚、学识渊博、著述等身,寝馈中医学五十余年,为继承发扬中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被中医界尊为旗手、泰斗、导师、擎天柱,堪称一代名医、一代大师.他毕生刻苦勤奋,严谨治学,是一位对中医事业怀有极大热忱的猛士,自强不息,谦虚谨慎,终生不懈,持之以恒,对中医学有博大精深的研究,探骊得珠、提要钩玄、精华毕呈.
-
一代大师任应秋(连载一)
任应秋是当代颇负盛誉的中医学大家、理论家、临床家、教育家,毕生殚精竭虑、谨勉勤奋、功力扎实、基础雄厚、学识渊博、著述等身,寝馈中医学五十余年,为继承发扬中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被中医界尊为旗手、泰斗、导师、擎天柱,堪称一代名医、一代大师.他毕生刻苦勤奋,严谨治学,是一位对中医事业怀有极大热忱的猛士,自强不息,谦虚谨慎,终生不懈,持之以恒,对中医学有博大精深的研究,探骊得珠、提要钩玄、精华毕呈.
-
针刺中押手的运用及其重要性
临床中,针灸医师治病时,很少有人注重押手的重要性,习惯左手拿针,右手实行针刺,这样大大减弱了针灸的功用。著名的中医教育家任应秋老先生曾说过,临床上会刺之道人少矣,针灸失传矣。基于临床上的这些弊端,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本文主要谈一谈针刺押手的运用及其重要性。
-
我中医路上的明灯——记任应秋老师
任老百年祭祀,旧事新忆回想连篇,异国他乡感慨万千,谨以此作为一束素净的小花,轻轻放在老师灵前.1 高山仰止,师恩不泯第一次见到任老,是1978年夏末,在北京中医学院教师宿舍九号楼3楼他的家里.那年风尘仆仆从云南来到北京,在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参加完研究生考试后,经周笃文老师引荐拜见任老.至今我还记得进了低矮的楼门,楼道里灯光昏暗,周老师一路叮嘱小心.但跨进老师家中,却焕然一番新天地,满壁书架古籍耸立,老师就安然地端坐在书海之中.
-
一代大师,冠冕当代--纪念任应秋先生百年诞辰
任应秋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历任《华西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古文、医史、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及中医系主任等。先生从事中医工作五十余年,执教三十余年,率先创立了“中医各家学说”学科,在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医文献整理研究、《黄帝内经》研究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为中医学术和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先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开拓创新、严谨治学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
刘继祖治疗更年期女性高血压经验
更年期女性高血压相当于中医"风眩"、"脏燥"范畴.历代医家论述颇丰.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名老中医刘继祖主任医师、研究员,医林徜徉四十余载.幼秉家训,敏而好学,终得受学于北京中医学院,秦伯未、任应秋等医界巨擎耳提面命,拨障解惑.移诊新疆,结合地域特点,以及丰富的地药、民药资源,辨证识病独有心得,遣方用药自有特色.更发西陲风土人情之宜,已浑然自成一家,对更年期女性高血压的认识和治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治疗效果颇佳.我们有幸随师学习,受益非浅.现将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
任应秋临床经验撷英
任应秋先生一贯注意把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临证来验证、丰富和发展理论,又以理论的研究来推动和提高医疗实践.如中医有4大难治之证--风、痨、臌、膈,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其中有的病今天已不属难治之列.但中风至今仍难根治.自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邪中经络脏腑而致病的理论以后,关于中风的论治大都从风邪中经、络、腑、脏着眼、而不再辨别它的阴阳虚实,因而缺乏理论上的明确性,疗效往往不够理想.任先生根据<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第65、66、67和68条,结合多年治验,明确地提出"阴虚与阳虚,实为中风辨证的两大关键".他创制的豨莶至阴汤和豨莶至阳汤分别治疗阴虚中风和阳虚中风,疗效颇佳.下引任先生病例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