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储药罐疗法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效果观察

    作者:袁娜;冯敏山;任书英;曾柳;王艳艳;薛欢欢;张为为

    目的 观察储药罐疗法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疼痛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将66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试验组采用储药罐疗法,对照组采用平衡罐疗法.每3天1次,7天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4、7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变化.结果 试验组从治疗第1天开始、对照组从治疗第4天开始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从治疗第1天开始,2组疼痛VAS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试验组疼痛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储药罐疗法效果优于平衡罐疗法,且起效时间更早.

  • 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揭建长

    目的 探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2月―2018年2月9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尼美舒利缓释片治疗,乌附麻辛桂姜汤组则给予尼美舒利缓释片联合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效果,疼痛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腰痛评分、生活质量,治疗不良作用率.结果 乌附麻辛桂姜汤组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乌附麻辛桂姜汤组疼痛消失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腰痛评分、生活质量相近,P>0.05;治疗后乌附麻辛桂姜汤组腰痛评分、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乌附麻辛桂姜汤组治疗不良作用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尼美舒利缓释片联合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症状,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 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泰标;谢洪武;吴伟;刘福水

    目的:观察乌附麻辛桂姜汤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对照组则口服尼美舒利缓释片常规治疗,均以7天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在疗程前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腰痛均缓解,VA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急性腰痛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改善比慢性腰痛患者更明显(P<0.05),对照组急慢性病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中急慢性腰痛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组中,慢性腰痛患者复发率更高(P<0.05),对照组中急慢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方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确切,尤其改善急性期腰痛效果明显,且无毒副作用,复发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离子导入治疗寒湿瘀阻证非特异性下腰痛

    作者:刘宜军;杨勇;孔丽敏

    目的:评价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离子导图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寒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栓素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方法:将176例患者以入诊先后顺序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腰腿痛丸+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离子导入+电针.两组疗程均为治疗4周.进行治疗前后简化McGill疼痛量表(SF-MPQ),压痛情况评分,并进行压痛和痛阈值的测量;功能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法评估;进行寒湿瘀阻证和总体感觉(PGIC)评价;检测治疗前后IL-1β,TXB2,6-Keto-PGF1α,CGRP和VIP水平;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JOA总改善率为95.18%,高于对照组的83.95%(x2=5.564,P<0.05);观察组疼痛感觉评分、疼痛情绪评分、疼痛总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和现在疼痛状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硬度值低于对照组,压痛和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痛阈值高于对照组(D<0.05,P<0.01);观察组JOA量表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PGIC“明显好转”的患者为68.67%,多于对照组的50.62%(x2 =5.558,P<0.05);观察组IL-1β,TXB2,CGRP和VI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6-Keto-PGF1α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离子导图治疗NLBP寒湿瘀阻证患者,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腰部功能的恢复,减轻疼痛,提高患者活动能力.

  • 保守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

    作者:张文妍;刘晓曦;徐佳蓉

    目的:探究保守治疗的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中医辨证施护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于我院行保守治疗的7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经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经中医辨证施护.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护理后观察组VAS疼痛评分为(13.6±7.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6±7.9)分,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中医辨证施护保守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非特异性下腰痛病因与治疗方案分析

    作者:刘伟;江蓉星;陈子锴;梅路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案进行了概述。

  • 社区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健康教育方法与效果

    作者:王桂荣;黄钟敏;杨凤翔

    目的 探讨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健康教育的传播形式及效果.方法 将206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观察组采用手机短信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采用知识评估问卷、遵医行为评估问卷、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知识知晓率、遵医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实施手机短信形式的健康教育对社区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健康教育.

  • 推拿加腰背肌训练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及其机制

    作者:金建军;徐亚莉

    目的探讨推拿加腰背肌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作用机理.方法 20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患者分为4组:空白组、训练组、推拿组、推拿加训练组,各50例.在治疗开始和治疗4周后,对4组患者进行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及目测类比定级法(VAS)评定.结果 4组患者的CK、LDH、SOD和MDA含量以及VAS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组间比较,推拿加训练组的CK、LDH、SOD和MDA含量以及VAS指数均明显优于其他3组(均P<0.01).结论中医推拿技术结合主动功能训练治疗NLBP具有明显的康复疗效.

  • 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不同桥式运动时腰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

    作者:王康玲;王楚怀;许轶;缪萍

    目的:了解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在行不同桥式运动时腰肌表面肌电活动的变化。方法选取正常对照与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各18例,记录两组受试者行桥式运动、单足支撑桥式运动时的腰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结果对照组行不同桥式运动时,双侧竖脊肌、多裂肌表面肌电配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段组间同侧同名肌肉表面肌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组行桥式运动时,双侧腰肌表面肌电配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行单足支撑桥式运动时,支撑足侧竖脊肌肌电值较对侧大(P<0.05),前、中、后时段腰肌肌电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行非对称性桥式运动时,双侧竖脊肌收缩力不平衡。

  • 平衡罐疗法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保新;徐敏;黄承军;马立嵩;娄宇明;梁柱;梁伟斌

    目的 观察平衡罐疗法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 75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拔罐组与平衡罐组,分别采用双氯芬酸钠肠溶胶囊口服、拔罐与平衡罐治疗,观察治疗3周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与Oswestry指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3周后,平衡罐治疗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与Oswestry指数均低于拔罐疗法组与对照组(P<0.05),而拔罐疗法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平衡罐疗法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有效方法.

  • 走罐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的观察

    作者:洪永锋;吴建贤;王斌;李红;贺玉川

    目的:评价走罐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0例NLBP门诊患者随机分成走罐、药物治疗两组.走罐组37例,采用隔日1次走罐治疗,6次为1疗程;药物组33例,采用右旋布洛芬0.15g口服,每日3次,若腰痛连续2日消失即停药,长疗程为12d.使用VAS疼痛视觉模拟量尺和SF-36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前(后)VAS指数及SF-36得分,走罐组分别为6.11±2.08(1.29±1.62)及33.79±8.75(63.12±12.89);药物组分别为5.86±1.99(3.57±2.96)及34.51±9.43(53.81±13.33).治疗前、后VAS指数差值及SF-36得分差值,走罐组分别为4.83±2.58、29.33±13.24;药物组分别为2.29±1.92、19.30±12.14.治疗前、后比较,两组VAS指数及SF-36得分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VAS指数及SF-36得分治疗前、后的差值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走罐疗法和右旋布洛芬均能明显改善NLBP,但走罐的疗效优于右旋布洛芬.

  • 康复治疗青少年运动员非特异性下腰痛

    作者:张振虎

    NIJBP是指临床观察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明确其病因的一类腰痛总称,诊断上首先要排除肿瘤、结核、骨折、明确感染、坐骨神经痛或根性痛综合征等脊柱疾患,其症状为急、慢性腰骶、臀部的疼痛,可伴有股部疼痛、麻木[1].青少年运动员中20%~40%有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LBP中约85%为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

  • 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评价

    作者:赵瑞环

    目的 评价在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中应用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方法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开展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的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及与治疗组,各56例,参照组采用单纯性电针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方法,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及腰痛疗效问卷情况.结果 两组的疼痛程度及腰痛疗效情况均得到改善,治疗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腰痛疗效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中应用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方法,可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提升了腰痛治疗效果,可在临床中大力借鉴应用.

  • 电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研究

    作者:刘雁

    目的 探讨电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确诊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电针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核心肌群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及改良JOA腰痛疗效问卷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评分VAS评分显著降低,试验组JOA评分显著升高,且试验组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独的电针治疗,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意义.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非特异性下腰痛原因分析

    作者:赵宝平;刘日光;叶川;刘元刚

    目的 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非特异性下腰痛原因.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非特异性下腰痛的9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术后分别行膝关节HSS评分,测量腰椎生理曲度(腰椎前凸角、骶骨前倾角),术后对非特异性下腰痛者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调查.结果 患者术后的膝关节HS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的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HSS评分、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术前术后差值与ODI呈正相关(r=-0.723、0.831、0.69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改善,下肢力线改变,导致脊柱负重力线改变,腰椎生理曲度(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发生改变,腰椎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在建立二次平衡前,因腰椎不稳出现下腰痛.

  • 生物电共振治疗对非特异性下腰痛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芳玲;耿引循;段峰;郭晓娇;林朗;王玉玲

    目的:临床观察生物电共振治疗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北京军区总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就诊的8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生物电共振仪组(治疗组)与中频电疗仪组(对照组),通过对患者VAS分级与观察疼痛强度指数(PPI)的变化,比较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镇痛疗效.结果:治疗组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有非常显著的镇痛效果(与对照组比较,VAS分级下降,t=14.358,P<0.01;PPI t=11.494,P<0.01),而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愈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4,P>0.05).生物电共振仪组共治疗5次;中频电疗组治疗10次.结论:生物电共振仪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 复方南星止痛膏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田志刚;朱晓东;朱立帆

    目的:观察复方南星止痛膏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98例)单纯腰背肌锻炼组和B组(97例)复方南星止痛膏外用加腰背肌锻炼组,治疗前后以VAS视觉模拟量尺和SF-36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VAS与SF-36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VAS与SF-36评分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经四周治疗症状均有明显改善,B组腰痛缓解程度及健康状况改善程度均优于A组。结论:在腰背肌锻炼的基础上,复方南星止痛膏是治疗NLBP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 应用深层肌肉刺激仪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高卫邦;叶金群;张鸣生

    目的 观察深层肌肉刺激仪(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干扰电及推拿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应用DMS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JOA、VAS和ODI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患者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O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层肌肉刺激仪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上值得推广使用.

  • 神经根沉降症对症状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诊断价值

    作者:孙国锋;朱丙烟;王玉海

    目的 探讨神经根沉降症对症状性腰椎管狭窄症(LSS)和非特异性下腰痛(LBP)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腰腿痛的180例患者分为LSS组和LBP组,每组患者90例.对比两组患者神经根沉降所出现的概率.结果 在LSS组中神经根沉降症有84例(93.3%,84/90),而LBP组无神经根沉降症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S组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低于LBP组(0.60±0.05与0.66±0.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LSS组的代表性区域面积(CSA)(68.9±7.0) mm2显著低于LBP组(168.2±13.8) m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173,P=0.000);ODI与CSA两者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r=0.18,P=0.098).结论 阳性的神经根沉降症较高地出现于LSS患者中,阳性的神经根沉降症可以作为诊断LSS的参考指标.

  • 核心肌群控制训练对久坐引起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冯振雷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控制训练对久坐引起的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接诊的80例久坐引起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物理措施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核心肌群控制训练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疗程2个月,观察比较两组腰痛改善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JOA评分、MMT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及ODI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腰部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腰椎前凸曲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控制训练对久坐引起的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显著,值得广泛应用.

5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