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安神定志"辨

    作者:王法利

    近读李永昌先生所著《中国按摩术》一书,获益匪浅.但书中在介绍"安神定志法"时,我认为作者有一个小小的失误.

  • 火针疗法治病机理初探

    作者:张晓霞;吴之煌;董明霞

    火针疗法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历代医家的总结和完善,终成为一种独特有效的治疗方法.经粗略统计,火针能治疗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临床各种疾病近百种,但是我们常常在治愈了一些疾病后却不知何以治好的道理.至目前为止,尚未有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去解释火针治病的机理,这说明人们对其作用原理的研究远远不够,其中很多还缺乏现代化的检验手段来加以验证.

  • 消渴病的初始病机及其演变浅谈

    作者:段军;仝小林

    对于消渴病的病机认识,古今文献有许多不同的学说,或从三消立论,或以脾、胃为主,或以肝、肾为本,虚实寒热各有阐发.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干预,消渴病的证候特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结合临床,笔者认为肝、脾、胃的功能失调是其初始的病机改变,同时消渴病做为一种经年缠绵之疾,在其缓慢的病程中,病机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所以临床论治消渴病应当充分发挥中医在糖尿病早、中期的防治优势, 谨守其初始病机,把握其病机的动态演变,才能在临证时做到灵活施治,有的放矢.下面所述为笔者的浅见,请同道指正.

  • 《玉函经》注者新考

    作者:肖永芝

    目的关于《玉函经》一书的注者,历史上有黎民寿和崔嘉彦两说,其注者的真伪需要辨明.方法考察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多纪氏手跋《新刊广成先生玉函经解》,比较国内现存源于程林的《玉函经》校刻本,探讨崔、黎二氏的脉理学说.结果 《玉函经》注文中的脉学思想与崔氏的脉学主张出入较大,却与黎氏的脉学观点一脉相承.结论 《玉函经》真正的注者当为南宋医家黎民寿.

  • 便秘的脏腑论治探析

    作者:刘绍能

    便秘的基本病机是大肠传导失常,治疗应以通下为主,而便秘的发生与脾胃、肺、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调理脾胃、肺、肾、肝的功能亦很重要.本文总结了从脾胃、肺、肝、肾论治便秘的理论与方法,并提出了作者的临床证治体会.

  • 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思路

    作者:杨晋翔;韩海啸;张学智;冯军安;李志钢

    对急性胰腺炎的概念、历史沿革、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分型以及辨证治疗进行概括,提出治疗应以"通"法贯穿全过程,有疏肝理气、清利肝胆、通腑泻下、清热祛湿、行气开结、活血化瘀、安蛔驱虫等不同治则,可根据病变程度及疾病分期选方用药;同时对运用单味中药、外治、针灸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现状给以简述.凭借自身临床经验,认为可将急性胰腺炎定为"胰痈",临床分别以通腑理气以止痛、清热解毒以消痈、行血化瘀以消肿为法,按早、中、晚三期并结合中医辨证进行治疗.指出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 “中”与阴阳脏象学说的关系初探

    作者:杨永龙;肖泽琼

    人与自然界有机协调和高度统一,是中医整体观念思想的主要表现.而<内经>对“中”与阴阳、脏腑关系的认识,就是明显的例子.笔者结合后世医家论述,对“中”在中医学理论中的地位作如下探讨.一、医家对“中”的认识<说文解字>云:“中,内也.”它还有中央,伤及等十多种不同含义.<内经>是从方位人手,将“其地平以湿,天生万物以众”的特点运用于医学理论.第一,土能生万物,土旺则万物安,横向比较的结论是:“中央为土,病在脾.”第二,把与“中”特性相似的脏腑联系起来,如“胆者,中精之腑.”“脾者,土也,治中央.”

  • 张锡纯论治中风病学术思想探微

    作者:刘清明;付强;王新陆

    近代名医张锡纯,倡中西汇通,衷中参西,致力于沟通中西医学.其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又"贵举古人之规矩、准绳而扩充之、变化之、引伸触长之",采西人之说与国医相参,撷国医之理以释西医,为后人指出了一条中西合参之路.这在今世一派"以西解中,中医西化"的环境中,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仅窥其治疗中风之理,以冀探其学术特点,而就正于同仁.

  • 哮证病因病机古今谈

    作者:王书臣;崔云

    哮证是肺系疾病中的痼疾,古今有关哮证病因病机的论述颇多.病因病机是辨证之根本,直接关系到立法组方.笔者在继承前人观点,总结当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将哮证病因病机汇述为与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脏腑功能失调、瘀血有关,其中脏腑功能失调又与肺、肝、脾、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宿痰伏肺、气机郁滞、瘀血内阻是病理变化的基础,与病因相互影响,形成哮证痰瘀胶结为本,肺气升降失常、肺气上逆为标的证候特点.

  • 伏邪概念实质研究

    作者:张鑫;张俊龙

    本文系统地整理了《内经》伏邪理论的思路,总结了历代医家关于伏邪概念的认识,提出了伏邪概念的实质.认为导致疾病过时而发的藏于人体的致病因素、可以通过仪器等检测出的病灶、引起疾病反复发作的因素、尚未发作的遗传病、导致其发作的致病因素等,统属伏邪范畴.

    关键词: 伏邪 温病 学术探讨
  •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治疗的思路方法

    作者:金俊佑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是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慢性持久性肾功能减退,导致代谢产物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呈现全身多系统症状的一个临床综合征,是肾脏及与肾脏有关疾病的终归宿,预后不佳,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

  • “暑湿”新解

    作者:张红梅;陆小左;陈雪功

    天人是相应的,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影响,而人体对生活内外环境的变化会有不同的生理、病理反应.本文从多方面对“暑湿”进行新的诠释,提出有关“暑湿”的新观点,即“暑必兼湿”的季节致病的特性,不同地域空气的干燥度与湿润度对人类体质的影响,暑湿环境导致人体机能的紊乱、内环境的失调而产生疾病,暑湿环境下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引起外环境变化对人类身体的影响,人为因素亦与“暑湿”致病有关.

  • 脾胃升降与功能性胃肠病

    作者:赵荣莱

    人生阴阳二气应调和,升、降、出、入应协调.若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就会致病.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升降,不失其常则安.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功能性胃肠病,多有脾胃升降失常表现.清气不升反降为泄,如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泻.浊气不降反逆,为胀,为吐,为哕,为便秘,如功能性消化不良(FD)、功能性呕吐、功能性便秘.若"升降之气,上下不得交通",咽膈之间,气不出入,胸膈满闷,甚或噎塞者,为食管病;气结两胁胀痛,为胆胰病;若腹满胀痛,为功能性腹痛、腹胀.提出升脾、降胃、通利气机、顺气和中、通降镇逆等法;对阳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滞不行、湿浊阻滞脘腹胀满难已者,推荐升清阳、行气滞、化湿泄浊法;对胃阴不足、胃气不降者,养胃阴,即所谓"津液来复,使之通降".

  • 危北海脾胃病学术思想探讨

    作者:孔令彪

    危北海教授学术思想是建立在对脾胃疾患的长期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脾胃虚证是脾胃病研究的关键所在,脾胃疾病的基本发病机制是脾胃内伤所致.为此,危先生从脾脏本脏及基与他脏的关系方面探讨脾胃虚弱在慢性胃肠病发病机制和诊治中的意义,把脾脏本脏及脾脏与他脏的关系体现在用药上,在临床上注意辨证相结合,并详辨脾阴虚与胃阴虚、胃气虚与脾气虚的不同,注重脾胃病的详辨与详审,作到灵活用药.

  • 李东垣治疗消渴用药浅析

    作者:易京红;庞博

    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今河北保定)人,是著名金元四大家之一.一生以活人为已命,因创建脾胃内伤学说,被后世尊为"补土派"宗师.<兰室秘藏>一书,与其<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共为鼎足而三的著作,系其逝世后二十五年由弟子罗天益整理而成.书名<兰室秘藏>,是取<黄帝内经·素问>"藏诸灵兰之室"之义.<兰室秘藏·卷上·消渴门>[1]对消渴的论治独具特色.笔者就此试加评析,谬误之处,望专家不吝赐教.

  • 从肝肾关系探讨男性不育症的中医病机

    作者:闵泽;崔撼难;王家辉

    历代医家都强调肾精在男性生育中的重要作用,而肾肝同居下焦,水木相生,乙癸同源,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常常相互影响,两脏同病.本文从五行关系、乙癸同源、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的协调统一、肝肾在经络中的相互联系、肝肾气化功能的相互影响等肝肾关系方面探讨男性不育症的发病机理.

  • 火针疗法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程海英

    <内经>首次提到"燔针""粹焠刺",晋代<小品方>早记载了火针的名称,以后历经汉、唐、明、清数千年,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逐步改进发展完善,成为一种特殊的针刺方法 .火针的作用机理在于用温热刺激穴位或部位来增强人体阳气鼓舞正气,调节脏腑激发经气,从而达到广泛的治疗作用,成为目前针灸治疗中具特色、独特的疗法之一.临证中主张重视火针的操作和针具的选择,在近十余年的临床医疗实践中,对应用火针疗法治疗面部疾患、痹证、麻木、痿证和部分热证等均有很深的体会,同时指出火针疗法在皮肤科、外科、妇科以及五官科等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认为随着针灸学的日益发展以及火针疗法的不断推广.其应用范围还会不断扩大.

  • 郁证浅析

    作者:赵东

    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的"五郁"理论和金元四家,尤朱丹溪"六郁"说的学术溯源,解析了古今认识的演变对中医学"郁"的广义与狭义含义的影响,提出郁证是人体因各种内外因素,造成脏腑生理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运行失调、结聚而不得发越的一系列证候之总括.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与中医理论之共性初探

    作者:孔令彪;江琪;陈阳;李颖

    自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提出:"用药如用兵"、"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的理念,历代医家视其为治病用药的原则.本文受其启发,力求从中国文化的源流上寻找中国军事思想和中医理论之根,寻找他们共同的思想理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中医理论同根同源,是一对孪生的兄弟,但研究方向不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母亲,这个母亲就是中华文明,这也是他们的"根".

  • 腧穴动态性与“取穴求真”理念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王京喜

    针灸治病,真实而准确的腧穴定位是针灸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要素之一.《内经》指出腧穴是正气存留及邪气出入的位置,是“神气”“游行”“出入”的部位.“神气”“游行”“出入”3个词汇均具有动态性属性.腧穴并非现代解剖学及组织学意义上的概念,其内在与体表的变化往往可在对腧穴的诊察中发现.通过某些“取穴求真”的方法并把握其中的规律性,不仅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腧穴的本质,更有利于临床病症的识证、辨证、选穴,以提高临床疗效.

593 条记录 1/30 页 « 12345678...2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