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林夏泉清上实下法辨治偏头痛经验介绍
林夏泉先生(1908-1980),广东台山人,1931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是广东省中医院建院史上九大名医之一,生前曾任广东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务部主任、副院长等职,以医术精湛、学识渊博、医德高尚而誉满羊城,并于1979年被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1].笔者得见其存世的医案和笔记,获益良多,现将林主任的经验记录如下,与同道共飧.
-
从内风论治顽固性呃逆28例
目的:观察从内风论治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确诊顽固性呃逆患者,口服熄风止呃汤治疗,每日1付,1周后评定疗效.结果:28例患者中,治愈17例,有效6例,显效2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60.71%,总有效率为89.29%.结论:从内风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确切.
-
中风先兆证患者内风与纤维蛋白原、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内风在中风先兆证发病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与纤维蛋白原、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130例中风先兆证患者分为风证组70例与非风证组60例,观察两组纤维蛋白原水平、血脂、hs-CRP及短暂性脑制备发作(TIA)早期卒中风险预测(ABCD2)评分,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风证组纤维蛋白原、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hs-CRP水平均高于非风证组,风证组的ABCD2评分以中危组多见,与非风证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风在中风先兆证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纤维蛋白原、TG、TC、LDL-C、hs-CRP水平可作为风证辨证的参考依据.
-
从“内风”论治变异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从“内风”立论,以自拟息风止痛汤治疗变异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自拟息风止痛汤(白芍、炙甘草、全蝎、地龙、蜈蚣、蝉蜕、白蒺藜、钩藤、当归、生地黄、红花、桃仁、葛根,并随证加减),治疗28d.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和24 h动态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92.50%、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90.00%,优于对照组的77.50%和72.50%(P< 0.05).结论 从“内风”论治变异性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
从证型分布特点谈内风与中风先兆证的关系
目的 观察中风先兆证各证型分布特点,探讨内风在中风先兆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中风先兆证患者的证型分布特点,观察各型基础病、人院后的症状、体征、四诊信息、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各证型间的差异.结果 风痰内盛,痰瘀阻络证在各型中所占比例高,此型患者眩晕做为首发症状、1h内缓解者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 内风在中风先兆证发病中起主导作用,其贯穿于中风先兆证发病过程的始终.
-
治疗急症的新思路——发展中的内风学说
笔者认为内风产生的途径除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等传统途径外,还有瘀血生风、痰浊生风、阳虚生风、气郁生风、中毒生风、正气衰竭生风等多种途径.内风形成之后可导致多种新的病理变化,因此应是病因.同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发现内风病证的范围正在扩大,故将来息风法的运用将更加广泛.
-
“风之为病”与应激的理解
本文通过分析风的分类及发病机理,结合临床案例论述了外风与内风之间的关系以及风致病的共同特点,并且将中医之风之致病与现代医学的应激致病的相关联系进行了讨论.
-
叶天士内风论治特点
"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是叶天士在前人的基础上所发明的一个重要观点,其治疗以理偏就和为大旨,以"甘味熄风"为要法,而标本缓急上颇多讲究,又非"甘味熄风"所能尽述."身中阳气之变动"标本变症百出,不唯中风、肝风、眩晕、虚劳,在不寐、胃脘痛、木乘土、遗精、咳嗽等一系列医案中多见论述,须前后参看,才能对其辨证论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本文试论述其论治特点.
-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诊治
1 中医病因中医理论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较多,以内因引发者居多,具体如下.1.1 情志郁怒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
浅谈风邪与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复杂,现谈谈风邪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关系.无论外风或内风,其发病时都具有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轻扬开泄.
-
浅析“外风引动内风”
中风病是四大疑难病症之首,而病因病机理论繁琐复杂.近年来由于外风论得到重新认识和临床重视,并在临床治疗中取得满意疗效.本文简短论述外风如何引动内风而发为中风,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