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南京市1949-2012年麻风病流行特征及时间趋势分析

    作者:丁松宁;李晨;杨晨;王荣;孙照平

    目的 通过研究南京市麻风病流行特征及时间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为我市麻风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相关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南京市1949-2012年防治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49-2012年底全市累计发现2981名麻风病患者,男女性别比为3.66:1.1949-2012年全市麻风病发现率整体呈现先快速上升再下降至平稳保持在低水平的趋势,麻风病发现率EAPC=-8.59% (P<0.01).1949-2012年全市麻风病发病率由高至低并平稳保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麻风病发病率EAPC=-9.84% (P <0.01).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29.3±12.1)岁.2981名患者从发病至确诊的延迟期(年)中位数为1.8年,早期发现率为52.03%.患者确诊时有898名出现2级畸残(30.12%).在患者发现方式中,以皮肤科就诊为主,占85.07%.结论 建国后全市麻风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已处于低流行状态.全市早期发现麻风病的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 康复教育对麻风病恢复期病人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

    作者:王庆喜;张尚和

    Background: Patients with leprosy often suffered a lot from sequels such as malformation, disability, dysfunction which endanger patients' health somat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and quality of life. So rehabilitation aimed at reducing development of abnormality is important either as treatment is. Rehabilitation knowledge,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improvement of independent life ability are very importan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mpact of rehabilitative education on independent life ability during recovery phase in patients with leprosy.

  • 麻风病足损害患者穿用防护鞋 120例效果观察

    作者:马建森

    防护鞋具有鞋底硬、鞋垫软、鞋帮高等优点 , 对麻风患者足损害的保护起重要作用 . 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麻风足损害患者 , 动员并提供防护鞋是预防足底溃疡的有效方法 . 莆田市作为中英合作康复试点 (1995~ 1999年 ), 对 120例穿用防护鞋患者进行了使用和观察 , 随访 4年 . 表明穿用防护鞋对麻木足损害的保护起重要作用 , 不但促进了溃疡的愈合而且能防止畸残的加重 . 报道如下 .

  • 合成抗原在麻风检测中的评价

    作者:靳亚莉;乐宏元;吕鹏;张振国;吕成志;宋顺鹏

    目的 进一步评价ND-O-BSA-ELISA(ND-ELISA)在麻风血清检测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探讨麻风血清检测吸光度(A)值与细菌指数(BI)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ND-ELISA检测血清中的抗ND-O-BSA的IgM和IgG类抗体,做图显示血清学活性与细菌指数的关系.结果 (1) ND-IgM-ELISA中,正常对照阴性率为97.5%,多菌型患者(MB)阳性率为100.0%,少菌型患者(PB)阳性率为90.0%,总患者阳性率为96.2%;妊娠个体、银屑病患者、结核病患者、结缔组织病患者及梅毒患者阳性率都为0.0%.(2) ND-IgG-ELISA中,正常人阴性率为83.8%,多菌型患者阳性率为94.0%,少菌型患者阳性率为63.3%,总患者阳性率为82.5%;妊娠个体、银屑病患者、结核病患者、结缔组织病患者及梅毒患者血清出现有阳性反应.(3)随着细菌指数的增高,血清学检测A值也增高.(4) ND-IgM-ELISA的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ND-IgG-ELISA.结论 ND-IgM-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明显高于ND-IgG-ELISA,有筛查及取代查菌方法用于早期检测麻风菌感染以及评价麻风化疗,预测复发,检测麻风菌亚临床感染等的潜景,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深入研究证实.

    关键词: 麻风病 ND-ELISA 评价
  • 用ND-O-BSA-IgM-ELISA测定正常人、麻风及结核患者血清抗体水平

    作者:张振国;靳亚莉;周晓维;王绘翔;朱帮勇;高阳;温杰;宋顺鹏

    目的 用ND-O-BSA-IgM-ELISA测定正常人和麻风及结核患者血清抗体水平以界定大连地区正常临界值及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用ND-O-BSA抗原对60例麻风患者,各100例男、女正常人和30例肺结核患者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 ND-O-BSA在血清浓度1∶100和临界值取0.14时,ND-O-BSA-IgM-ELISA对麻风患者检测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6.5%;结核患者无一例阳性.结论 ND-O-BSA-IgM-ELISA实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且不存在与结核血清的交叉反应,可用来早期检测麻风杆菌的感染.

  • 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防治麻风病患者足底溃疡的效果评价

    作者:刘腊凤;李楚潮;谢彩霞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麻风病足底溃疡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86例麻风病康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足底溃疡愈合和复发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随访2年内,对照组足底溃疡新发8例,复发6例,总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新发2例,复发0例,总有效率为92.86%,组间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满意度为95.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44%.结论 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能明显减少复发和新发,提高麻风病患者足底溃疡的防治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麻风病患者白内障经巩膜隧道切口囊外摘除术效果观察

    作者:陈炳荣;吴书

    目的 追踪观察麻风病患者白内障经巩膜隧道切口囊外摘除手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同负责治疗麻风病患者的皮肤科医生一起,筛选出适合白内障手术的麻风病患者57例(57只眼),其中麻风病并发性白内障39只眼,麻风病老年性白内障18只眼,在局麻下行经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年追踪其临床效果,并与同期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3例(63只眼)的手术效果相比较.结果 麻风病患者白内障手术术中分别出现虹膜裂伤、反应晶状体前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等并发症,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眼压升高、前房反应、角膜水肿、瞳孔上移等.经过一年随访,麻风病并发性白内障组术后好的视力≥0.4者为38.5%,视力在0.1~0.3者为46.2%,<0.1者为15.4%,麻风病老年性白内障组术后好的视力≥0.4者为72.2%,视力在0.1~0.3者为27.8%,<0.1者为0;麻风病白内障术后视力≤0.3的29例患者中,24例存在术前慢性葡萄膜炎,是术后低视力的首要原因.麻风病自内障患者出现术后慢性葡萄膜炎、术后瞳孔区膜状物形成、人工晶体移位、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经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麻风病并发性白内障手术安全、有效,患者视力获得提高.手术前后需要加强抗炎,控制葡萄膜炎.

  • 新发感染(或传染)性疾病的诊治

    作者:白玉兰

    千百年来,传染病一直威胁着全人类,直到20世纪中期,由于抗生素的发展,疫苗的研制应用,社会文明的推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才逐渐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占据上风,天花在全球绝迹,脊髓灰质炎、麻风病在全球基本消灭的计划即将实现,这就使得更多的人认为传染病已不再是人类健康的大威胁.然而,近20年来一些新发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C、D、E等各型病毒性肝炎,0139:H大肠杆菌肠炎,疯牛病,禽流感等相继暴发,有的还在全球迅速蔓延.与此同时,一些老的传染病如结核、白喉、鼠疫、登革热等又重新抬头.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对人类危害严重的48种疾病中,40种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1997年全球共有1700万人死于传染病,占了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传染病仍然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2002年冬至2003年春SARS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肆虐,使我们认识到感染性疾病的流行和大流行仍会发生,切不可忽视轻视它们的存在.

  • 902例麻风病误诊情况分析

    作者:陈欢;旷燕飞;余美文

    回顾麻风病误诊文献,分析导致误诊的原因,为麻风病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思路.检索2006年1月~2016年12月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关于麻风病误诊的临床病例报告、文献综述等,统计麻风病误诊的资料,对数据进行分析.麻风病易被误诊为周围神经炎(7.5%)、皮炎(6.2%)、湿疹(5.2%)、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误诊原因主要是麻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的警惕性不够、麻风病防治机构培训力度不够、患者隐瞒传染源接触史等.要加强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的认识,减少麻风病误诊的发生,避免患者发生畸形和残疾,降低疾病负担,各级麻风病防治机构需要继续加强麻风病的健康教育和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

  • 麻风病骨关节损害的 X 线表现

    作者:蜂金国

    目的:进行麻风病骨关节损害 X 线表现的探讨。方法:对我镇的12例麻风病患者临床和手足 X 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特异性X 线表现存在于所有病例中,其中10例患者为骨质疏松、10例患者为骨关节损害、2例患者为骨髓炎。存在麻风病相对特异性 X 线表现的患者有9例,其中7例患者为小囊状骨质破坏、2例是膨胀性骨质破坏。结论:麻风病的骨关节损害存在部分特异性 X 线征象,综合考虑临床病史判断麻风病诊断,运用 X 线检查可对麻风病骨关节损害进行评估。

  • 麻风病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

    作者:刘志琼

    目的:研究分析麻风病流行病学特点以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曲靖市各县(市、区)疾控中心收治的麻风病患者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共26例.通过疫情监测、皮肤科门诊、健康检查、收集资料等方式对疾病进行分析以及开展防护措施,观察其效果情况.结果:经过诊断后,发现选取的患者中男性的发病率较高,以4至8年病期的发病率较高.结论: 因此,为了让麻风疾病能够有效消灭,相关人员必须要对该疾病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开展防治措施,从而使麻风疾病在低流状态下得到有效控制,让综合防治措施具有一定的效果作用.

  • 早期麻风病人误诊28例分析

    作者:张发富

    目的:分析造成麻风病人误诊的影响因素,从而寻求解决办法减少误诊。方法:抽取2001年8月--2014年7月在我县误诊的28例麻风病人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随访和问卷调查,整理相关资料,归纳总结误诊影响因素。结果:经整理研究,造成麻风病患者误诊的原因主要有:患者健康意识淡薄未能及时就诊,延误时间;麻风症状不同,误诊率也不同;诊断医生的自身素质及自身知识,基层医疗机构未接受麻风病系统化、规范化专业知识培训。结论:降低麻风病误诊率可通过提高人们和医生对麻风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确判断不同麻风症状的区别。

  • 浅谈祿劝县五年来麻风病防治效果探讨

    作者:赵文荣

    目的:探讨禄劝县五年来麻风病防治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 ~2016年,回顾性分析19例新发麻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其流行特点.结果:2011年 ~2016年,禄劝县新发麻风病患者19例,占历年发病总人数的8.67%,五年内年均麻风病新发率0.01‰.本次研究中患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45~54岁(47.37%),发病类型主要是多菌性(57.89%),发患者群多为农村(89.47%),经过线索报告检查发现(57.89%),治愈率为42.11%,死亡率高达(10.53%).结论:禄劝县近五年的麻风防治工作有显著的成效,但是始终有潜在的麻风病例,要吸取以往的麻风病防治经验和教训,加大防控力度,构建全县、乡、村全面的防控体系,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降低麻风病的感染率.

  • 睢宁县麻风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

    作者:张申亮

    目的 了解睢宁县人群麻风病知识知晓情况,为规范开展麻风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对438名社区群众、医务人员、中学生、现症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79.68%的所调查人群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麻风病相关知识;"麻风病能够治好"、"麻风病是传染病"、"麻风病接触者少数人发病"、"皮肤斑疹是麻风病早期症状"、"麻风病可疑者要到皮肤科就诊"、"早诊早治可预防畸残发生"、"麻风病免费治疗"的知晓率分别为44.75%、57.53%、50.68%、49.32%、59.82%、63.24%、43.38%;除"麻风病接触者少数人发病"和"早诊早治可预防畸残发生"的知晓率无性别差异外,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之间其他知识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人群的麻风病防治核心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人群对麻风病核心知识知晓率,促进麻风病人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麻风病中的水平和意义

    作者:李彩霞;徐元品;邹子宏;周晓鸿

    目的:探讨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在麻风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1例现症麻风患者,5例发生Ⅱ型麻风反应(ENL)的患者,26例治愈麻风患者及56例正常体检者外周血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占CD4+的百分比.结果:现症组、治愈组、Ⅱ型麻风反应(ENL)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reg的水平分别为:(17.626±8.1977)%、(38.442±4.761 8)%、(6.380±1.548 2)%和(9.998±1.706 2)%.治愈组与现症组麻风患者的Treg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治愈组的Treg比现症组高(P<0.05),ENL组的Treg比正常对照组低(P<0.05);在现症麻风病人中,少菌型患者(PB)及多菌型患者(MB) Treg的百分比分别为:(29.629±7.999 5)%和(15.709±6.4809)%,均高于正常对照组(9.998±1.706 2)% (P <0.05),并且少菌型患者(PB)的Treg高于多菌型患者(MB) (P <0.05).结论:治愈组与现症组麻风患者的Treg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发生Ⅱ型麻风反患者(ENL组)的Treg比正常对照组低,Treg可能打破了外周免疫耐受,参与了麻风病的发生发展.

  • 麻风病患者外周血IL-10与调节性T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彩霞;陆林;周晓鸿;邹子宏;徐元品;王笑彬;丁文立;张晓虹;李晓岚

    目的:通过检测麻风病患者血清IL-10及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 Treg)的水平,分析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探讨IL-10及调节性T细胞引起麻风患者免疫功能异常的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 CBA)检测30例麻风患者及25例正常对照血清IL-10的浓度;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1例麻风患者及56例正常对照外周血Treg细胞的水平。结果:麻风患者血清IL-10浓度(130.00±54.27)pg/ml比对照组(15.64±7.11) pg/ml高(P<0.05);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17.626±8.1977)%比对照组(9.998±1.7062)%高(P<0.05);麻风患者治愈后血清IL-10的浓度与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呈正相关线性关系( P<0.05)。结论:IL-10及Treg细胞的调控失衡可能是引起麻风发病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麻风病 IL-10 Treg 相关性
  • 麻风病患者治愈后血清sIL-2R和TNFα的研究

    作者:郑碧忠;高锦程;虞海燕;方海林

    目的:研究麻风病病人治愈后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潜在作用及调节异常,进一步探讨麻风病的免疫发病机理.方法:对浙江省兰溪地区62例麻风病治愈者及其28例直系亲属的血清sIL-2R和TNFα进行检测,并以当地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各型麻风病治愈者血清TNFα和多菌型(MB)治愈者sIL-2R水平均明显降低(P<0.001和P<0.002),其中以瘤型麻风病(LL)治愈者TNFα和sIL-2R水平降低显著(P<0.001和P<0.005),而少菌型(PB)治愈者sIL-2R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提示麻风病病人治愈后仍有细胞因子表达异常和单核巨噬细胞功能障碍,以及MB治愈者T细胞活化功能受抑制.这种血清TNFα和sIL-2R水平低下的持续存在,可能在麻风病病人对麻风杆菌的易感性及对麻风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缺陷的免疫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麻风病 sIL-2R TNFα
  • 禄劝县麻风病患者家属发病情况的调查分析

    作者:张德雄;杨朝彬

    目的:调查禄劝县麻风病患者家属的发病情况。方法:筛选禄劝县麻风病发病登记表、病例资料以及相关流行病学统计资料,调查分析此病患者家属的发病情况。结果:截止2013年12月,禄劝县在录的麻风病患者共计722例,麻风病患者家属的发病率为22.71%(164/722)。在麻风病患者(感染源)与其发病家属之间的血缘关系中,父子关系(46.3%)占主导地位,兄弟关系(19.5%)次之,而兄妹关系(2.4%)所占的比例低。麻风病患者(传染源)的发病与其家属发病的间隔时间较长,在164例麻风病患者的发病家属中,有41.5%的患者与其传染源的发病间隔年限在10-20年之间,还有29.3%的患者与其传染源的发病间隔年限在20年以上。结论:禄劝县麻风病患者家属的发病率较高。麻风病患者(感染源)与其家属之间的血缘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家属罹患麻风病的几率。在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中,我们应针对患者家属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尤其应针对多菌型患者家属进行严密的传染防控。加强对麻风病患者家属的相关监测和防控工作可显著降低麻风病的发病率及传播率。

  • 分析昭阳区78年间发生家庭内感染的麻风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作者:吴应坤

    目的:探讨昭阳区78年间发生家庭内感染的麻风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昭阳区1937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在《昭通市麻风病人登记册》中登记的99例(44个家庭)麻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的时间、感染的途径、疾病的类型.结果:这些患者中,除44例家庭内第一个感染者感染的途径不明确外,其他55例患者被感染的途径主要是顺传、兄妹互传等.大多数家庭中第一个发病的患者均患有多菌型麻风病,家庭中第一个患者发病至后一个患者发病的时间为1~51年.结论:家庭内感染是麻风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多菌型麻风病患者的直系血亲在患者发病的1~5年内容易感染麻风病.相关的卫生防疫部门应加强对这些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传防治麻风病的知识,告知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必要时可让其服用预防麻风病的药物,从而有效地降低麻风病的发生率.

  • 对建水县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调查分析

    作者:陈国铭

    目的:对建水县麻风病的防治工作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上制定有效的麻风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过去40余年建水县麻风病的防治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建水县过去40余年中出现的麻风病患者和接触过麻风病患者的人(包括麻风病患者家属)进行滤过性普查,总普查人数为2700例。我们对这2700人患麻风病的几率、所患麻风病的类型、其病情的现状和治疗结果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近40余年中,建水县共出现麻风病患者504例。他们所患的麻风病多为L型(瘤型)麻风病和TT型(结核样型)麻风病。截止2013年12月,这504例麻风病患者中有433例患者治疗痊愈(占86%),有66例患者死亡(占13%),有5例患者仍处于治疗期(占1%)。在近40余年中,建水县1972年的麻风病发病率为高,达到0.77‰。在1977年~1988年之间,建水县麻风病的发病率在0.15‰~0.36‰之间。在2013年,建水县共发现了2例麻风病患者,而建水县同期的人口为539018人,这说明建水县新的麻风病发病率为0.004‰。在建水县的麻风病患者中,男性患者的人数要多于女性患者,而且患者多为15~40岁的农村居民。此外,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建水县麻风病患者中共有183例患者发生了残疾,发生残疾的几率为36.2%。结论:近年来,建水县的麻风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已经基本达到了消灭麻风病的标准。在未来,建水县的医务工作者应将麻风病患者的家属作为麻风病监测工作的重点。

972 条记录 9/49 页 « 12...6789101112...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