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WI技术在脉象客观化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高东雯;肖沪生;徐芳;任亚娟;银浩强

    目的: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在脉象客观化研究中的可行性.方法:72例健康受试者应用ALOKA Prosoundα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WI检测,同步应用双DDMX-100脉象仪进行寸口脉、趺阳脉的脉象参数检测,分析三者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WI参数与脉象参数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寸口脉与趺阳脉的脉象参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WI技术有助于完善脉象的客观化研究.

  • 正常人人迎寸口脉动相关性的季节观察

    作者:高建芸;赵京生;孙英霞;董煌

    目的进行正常人人迎寸口脉动相关性的季节观察。方法借助经颅多普勒血流检测仪(简称TCD)分别于1月中旬(冬季)、7月中旬(夏季)检测随机选择的62例正常人的人迎脉寸口脉搏动情况,并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比较分析了人迎脉、寸口脉的变化。结果①正常人人迎脉与寸口脉的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在不同季节组、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中均是如此;②正常人冬季的寸口脉的血流速度较夏季稍大;正常人夏季的人迎脉的血流速度较冬季稍大,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正常人冬季寸口脉的血流速度稍大于人迎脉的血流速度,夏季人迎脉的血流速度稍大于寸口脉的血流速度,在不同性别组中是如此,在不同年龄组中基本如此,唯60~75岁组夏季的寸口脉反而稍大于人迎脉。结论初步建立了正常人不同季节人迎脉、寸口脉脉动及其相关性的TCD指标。

  • 正常人人迎与寸口脉动特点的初步观察

    作者:孙英霞;高建芸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技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有着悠久的历史。集秦汉以前医学之大成的《内经》中有非常丰富的脉学内容,记载了多种不同的脉诊方法,如三部九候脉法、十二经脉遍诊法、人迎寸口脉法、独取寸口脉法、寸口尺肤脉法等等,据统计其中记载人迎寸口脉法的篇章有16篇,超过记载脉法的篇章总数的一半,而以《灵枢》中的《经脉》、《终始》和《禁服》为主。人迎即足阳明经的人迎穴,结喉两旁的颈动脉搏动处;寸口又称气口、脉口,即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搏动处。人迎寸口脉法与寸口脉法不同,是一种双手多脉对比诊脉法,其诊脉部位为人迎、寸口两处,以人迎候阳寸口候阴,通过比较人迎寸口两处的脉动变化,判断人体阴阳经气的偏盛偏衰,进行经脉辨证。

  • 运气南北政初探

    作者:晏向阳

    1引言<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一段关于运气南北政寸尺脉不应的论述:"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帝曰:愿卒闻之.

  • 从解剖角度分析寸口脉的生理变异

    作者:崔晓敏;宋琨;彭伟;齐向华

    诊脉部位历来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寸口脉法一枝独秀.该脉法始见于《黄帝内经》,后《难经》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现代解剖学证实,寸口脉为桡动脉的一段,绝大多数人皆可按中医言明之寸口位置触及桡动脉的搏动,并按照掌后高骨即桡骨茎突定位寸、关、尺,但也有桡动脉畸形如反关脉、斜飞脉、双管脉等.试从解剖入手,分析寸口脉的生理性解剖位置变异及其临床应用.

  • 寸口脉诊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意义

    作者:崔柳君;宋鲁成

    目的:探讨寸口脉诊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整理古代及现代脉学论著及相关文献,分析寸口脉诊与心血管疾病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寸口脉可反映心血管疾病.结论:寸口脉诊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达到“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的目的.

  • 通阳宣痹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

    作者:刘秀琼;冯云霞;朱旭;郝建军;丁舟;刘用;章茜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未明言通阳之法,但后代医家多认为其已行通阳之实,在现行的相关教材中也多次提到其关于通阳法则的应用,我们以现行中医专业本科教材为蓝本,探讨中医通阳宣痹治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1 温通心阳而宣胸痹1.1 对胸痹病因病机的认识《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一条:"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将胸痹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一般观点认为,"阳微"即寸口脉沉而细,系指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弦"即尺脉弦紧,指阴邪内盛,水饮停聚,上泛胸中而致胸痹心痛.张仲景把病机归为"阳微阴弦",着重强调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乘之,乃本虚标实之证.目前,多数医家认为胸痹病机为"痰瘀痹阻心脉"."痰瘀痹阻"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却不能很好的解释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的心脏病.我们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是"阳气不通",一旦"阳气不通,心之推动无力"必然会导致"痰瘀痹阻心脉或经脉拘急,阳气不能濡养血脉,心失血养",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阳气窒闭,浊阴凝痞."因此,"阳气不通"是对"胸痹"病机的高度概括.

  • 寸口脉三部分属理论与临床应用

    作者:徐碧云;陈伟清

    寸口脉三部分属对于确定病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左右脉象看,可分阴阳、气血脉法.从寸关尺三部分属来看,可分脏腑脉法、五脏脉法、五行脉法、六经脉法、卫气营血脉法及三焦脉法.

    关键词: 寸口脉 寸关尺 定位
  • 寸口脉基础参数解

    作者:史俍元;齐向华

    文章认为寸口脉的解剖基础是桡动脉和桡动脉掌浅支共同构成,总结了目前国内对桡动脉的粗细和长度的测量研究,并列举了部分桡动脉的生理变异,为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提供基础参数.

  • 浅议《金匮要略》之寸口脉

    作者:吕娟

    寸口脉是<金匮要略>中的主要诊脉部位之一,本文讨论了寸口诊法在杂病诊疗中的重要意义,依据病症特点结合寸口脉象推断疾病的病位和性质,分论了寸口诊法是诊候脏腑与上焦的病变、气血的盈亏与运行障碍等方面的依据,同时亦可根据寸口脉推测机体正气盛衰和病邪性质及其强弱.

  • 寸口脉求真

    作者:罗化云

    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脉诊,自从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问世以来,该书被奉为脉学圣典,一直沿用至今.但按照现代解剖学理论来讲,传统的诊脉法有一定的误差,主要表现在关于寸脉的诊断方面.

  • 关于胸痹的五脏病位探析

    作者:马兰;石磊

    “胸痹”这一病名始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历代医家对“胸痹”的解释多种多样,未有定论。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首先提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 《伤寒论》对"心衰"论治之浅识

    作者:王炳国;王秀莉

    "心衰"在临床上见于多种疾病,历代医家少有专书进行论述,只有《伤寒论》中的部分论述与现代的"心衰"症状及体征十分接近,有理、有法、有方、有药,为后世临床对症治疗创造了积极条件.但"一方不能治百病,百病总有同治法,同方总有同药用",具体运用要认真鉴别,确保疗效.如《伤寒论》有如下的论述:"心下悸,欲得安","惊狂,卧起不安","脉结代";"喘息咳嗽,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心中惕惕大动","水在肾,心下悸";"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动即为惊,弱则为悸";"气血于乏,心力不健,脉结代,心动悸者,应治以炙甘草汤";"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这些论述都与现代的"心衰"有着密切关系,与西医学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相似.

33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