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古代"三才观"对针灸学的影响

    作者:刘陆伟;陈以国

    三才、五行是"一体两制",都是中医理论,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依据三才理论制定的三才取穴法和三才刺法,对针灸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使针灸临床应用日趋规范化.古典手法或过于简略,或晦涩难懂,难以揣摩,现代医家分歧较多,很难统一.归纳、整理、制定规范的针刺手法、刺激强度、补泻手法等势在必行.

  • 复式补泻针刺法结合乌梅丸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临床研究

    作者:刘家峰;杨帆

    目的 评价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复式补泻针刺法与乌梅丸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50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因病情恶化脱落13例,终治疗组完成70例,对照组完成67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结合复式补泻针刺法与乌梅丸,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2组均治疗4周,随访6个月.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lon,MMSE)评价患者认知功能;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中5-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PSQI评分治疗后[(6.3±0.9)分比(9.3±1.1)分,t=-3.424]、随访6个月[(4.2±0.3)分比(7.5±0.4)分,t=-3.675]均低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治疗后[(8.2±1.0)分比(11.4±1.0)分,t=-4.557]、随访6个月[(5.1±0.5)分比(7.6±0.9)分,t=-3.135]均低于对照组(P<0.05);MMSE评分治疗后[(22.7±2.9)分比(18.3±2.8)分,t=-4.691]、随访6个月[(25.0±2.6)分比(21.5±2.6)分,t=-4.902]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5-HT[(131.85±11.72) ng/ml比(101.21±10.23)ng/ml,t=-6.221]、BDNF[(45.17±6.03) ng/ml比(38.46±5.28) ng/ml,t=-5.40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65/70)、对照组为81.6%(54/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4,P=0.008).结论 复式补泻针刺法结合乌梅丸可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及认知行为,提高临床疗效.

  • 泻阳补阴法治疗失眠症54例临床观察

    作者:廖钰

    笔者根据"上为阳,下为阴"的中医学理论和"动为泻,静为补"的针灸治疗原则,采用泻阳补阴法治疗了54例失眠症患者.结果:痊愈23例,占42.6%;显效25例,占46.3%;有效4例,占7.4%;无效2例,占3.7%.总有效率为96.3%.表明阴阳理论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作用.

  • 据人迎寸口脉法实施针刺补泻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作者:高建芸;赵京生;董煌

    运用人迎寸口脉法指导实施针刺补泻手法治疗Ⅱ期高血压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3组均依照人迎寸口脉法辨别阴阳虚实.治疗1组20例,针剌以补虚泻实;治疗Ⅱ组20例,无论虚实均采用平补平泻法;治疗Ⅲ组20例,针刺以补实泻虚.于针刺前后分别观察3组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仪(简称TCD)指标与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治疗Ⅰ组针刺疗法明显优于治疗Ⅱ组及Ⅲ组,P<0.01;治疗Ⅱ组与治疗Ⅲ组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人迎寸口脉法可以用于指导针灸临床辨证与针刺补泻手法的实施.

  • "泻南补北"法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疗效观察

    作者:廖辉;李丹萍;陈强;易莉

    目的:观察"泻南补北"法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降压疗效.方法:随机将9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泻南补北"法治疗组(治疗组)59例和服用开搏通加阿司匹林肠溶片组(对照组)31例,比较两组症状疗效和降压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2%,对照组为77.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降压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泻南补北"针刺法的降血压效果与口服开搏通加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效果相仿,在改善症状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 捻转补泻与捻转方向浅谈

    作者:赵刚明

    捻转补泻是针刺补泻基本手法之一,作为单纯的捻转补泻,根据捻转幅度的大小,捻转频率的快慢分补泻为大家所接受,但捻转补泻与方圆的关系,及捻转补泻分男女、左右问题,历代医家看法不一,给后学者带来不便.现就笔者的见解谈一点看法,仅供参考.

  • 捻转补泻手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大鼠CGRP、NO含量的影响

    作者:王丽;井明鑫;支建梅;卢俊;王朝阳

    目的: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大鼠的效应差异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组(A)、模型对照组(B)、针刺对照组(C)、针刺补法组(D)、针刺泻法组(E).应激性高血压大鼠造模成功后,C组针刺左侧"太冲"穴,不行针,不做手法;D组针刺左侧"太冲"穴并用捻转补法;E组针刺左侧"太冲"穴并用捻转泻法.A、B两组大鼠不做针刺处理.7日后观察各组大鼠血浆及下丘脑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针刺处理后,对大鼠血浆、下丘脑CGRP含量的影响:B组血浆CGRP含量为(261.0±20.1)pg/mL、下丘脑CGRP含量为(156.0±21.8)pg/mg,C组分别为(255.3±33.6)pg/mL、(154.3±47.3)pg/mg,两组与A组的(375.9±36.5)pg/mL、(213.6±50.1)pg/mg比较,CGRP含量下降(均P<0.05);E组的(465.9士53.2)pg/mL、(250.74±47.7)pg/mg与C组及D组的(283.3±29.8)pg/mL、(164.6±47.4)pg/mg比较,CGRP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C组与B组、D组比较,CGRP含量无明显变化(均P>0.05).对大鼠血浆、下丘脑NO含量的影响:B组分别为(43.7±5.5)/μmol/L、(23.3±2.9)μmol/g,C组为(46.5±6.4)μmol/L、(23.1±3.3)/μmol/g,D组为(45.8±6.7)μmol/L、(25.0±2.7)μmol/g,3组分别与A组的(64.5±9.9)μmol/L、(30.7±1.6)μmol/g比较,NO含量下降(均P<0.05);E组的(55.9±4.6)μmol/L、(30.4±2.1)μmol/g与C组及D组比较,N0含量升高(均P<0.05).C组与B组、D组比较,NO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泻法可以有效地升高应激性高血压大鼠CGRP、NO含量,从而降低其血压,针刺补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大鼠降压作用不明显.捻转补法与泻法具有不同的效应.

  • “知为针者信其左”的古代文献证据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克键;孙海舒

    中医古代文献记载一直重视押手的重要作用,押手在针刺过程中的作用是刺手不可取代的.押手揣摸、按压手法有助于腧穴的准确定位;弹努手法能激发经气、促使得气;爪切手法可以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循摄和按压手法的配合应用能诱导气至病所.本文着重介绍押手的作用,目的在于提示临床医生重视押手在针刺过程中的运用.

  • 论平补平泻针法技术

    作者:王富春

    从文献与临床应用出发,探讨了平补平泻针法操作技术,指出了该法有单式与复式之分,单式手法应为均匀柔和的提插或捻转,而复式手法应为均匀柔和的提插、捻转结合.同时提出了平补平泻法与导气法、平针法之不同,认为<灵枢经>"导气法"为行气法,<医经小学>"平针法"是进针法与行针法的描述,均无补泻之意.

  • 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

    作者:高希言

    为了探讨针刺补泻手法对人体的作用,通过古代文献记载,以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为依据,结合在针灸教学、临床上的体会,对针刺补泻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补泻作用产生的关键不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本身,而是患者在针刺时机体的机能状况.补泻手法作用于人体,通过调气表现出补泻的效应,说明补泻效果的产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有补泻效果,即对虚证病人可以产生补的作用,对实证病人可以产生泻的作用,补法和泻法对虚实病证均有治疗作用,但对虚证要首用补法,对实证要首选泻法.

  • 苍龟探穴针刺天柱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作者:吕颖霞;单秋华

    目的:观察苍龟探穴法针刺天柱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采用苍龟探穴法针刺患侧天柱穴,先直刺,再依次向同侧的风池、风府及下方的颈夹脊、同侧枕骨粗隆方向透刺.对照组34例取患侧风池、天柱、率谷、头维、相应颈夹脊、后溪、阿是穴.行常规针刺手法.两组均每日针1次,6次为一疗程.结果:两组疗效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从针刺镇痛的起效时段上看,前者的即刻、第2次、第3次后的愈显率高于后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苍龟探穴针法可以达到常规针刺的疗效,而且较常规针刺起效快.

  • 间生态学说与针刺有效刺激量、补泻、时间及疗程

    作者:龚彪;李长清;杨里

    间生态学说清楚地阐述了刺激的变化过程,即均等相、反常相和抑制相,它能很清楚地说明有效刺激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刺激的补泻与疗程的设定,即有效刺激量大为泻法,有效刺激量小为补法.在临床具体应用中,对于虚证、慢性病,针刺有效刺激强度宜小,留针宜20~30分钟;对于实证、急性病,针刺的有效刺激强度宜大,留针时间宜延长.在针刺治疗时,穴位应当分组轮流交替应用和设定疗程间隔.

  • 试论押手在针刺临床操作中的作用

    作者:陈向红;陈波;谷鑫桂;师哲;陈泽林

    探索押手在针刺临床中的重要性.通过文献学习和笔者临床体会,总结、归纳、分析押手在临床针刺前、针刺中及针刺后3个阶段的作用,发现押手在临床针刺操作前发挥诊察号穴、揣穴定位,在针刺操作中发挥参与进针、进行补泻,在针刺出针后发挥出针补泻、整理善后的作用.说明押手不仅是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或针刺补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参与了针刺操作的整个诊疗过程,并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应用水平也有很大帮助.

  • 郑魁山教授创新针法“热补”法与“凉泻”法

    作者:方晓丽;王芬;郑俊江

    追溯郑魁山教授创新针法“热补”法与“凉泻”法的渊源,将其与烧山火、透天凉术式对比剖析,探讨其创新点与临床应用优势.郑氏“热补”“凉泻”针法源于“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其术式由捻针补泻、提插补泻、三五助补助泻与开阖补泻等单式补泻手法组成,其中捻针补泻和三五助补助泻法为郑氏首倡,也是郑氏针法特色之一.“热补”“凉泻”针法操作术式较“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简易,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又不失“烧山火”“透天凉”针法之功效.

  • 也谈针刺补泻定量化

    作者:叶德宝

    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参照《内经》、《难经》以及其它古籍的宗旨,对目前临床上争论较多的有关针刺补泻定量化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针刺的补泻是有一定的量化标准的,针感既能体现机体内的邪正虚实,也是影响针刺补泻的基本的因素.针感的调节(通过一定的针刺术式)是实现针刺补泻的手段,而针感的变化则是针刺补泻的量化标准.

  • 试论穴位注射中的补与泻

    作者:王樟连;杨永平

    穴位注射可根据不同疾病、不同体质、不同病情阶段,按照穴位的不同治疗作用,选用不同药理性能的药物.在操作过程中要重视:(1)迎随补泻的运用;(2)推药快慢与补泻的关系;(3)提插补泻的运用;(4)药物的补和泻作用;(5)穴位特性中的补与泻.

    关键词: 水针 针刺补泻
  • 影响微创埋线疗效的几个关键因素

    作者:邓云志;孙文善

    目的:探讨影响微创埋线疗法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通过长期对微创埋线的临床研究,特别是对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的挖掘和再认识,结合临床实际,获得了初步认识.结论:经络理论、埋线的补泻手法、埋植线体深浅、线体的选用、治疗周期、饮食调摄以及适应证的选择等都是影响微创埋线疗效的关键因素.

  • 陈全新教授针刺手法初探

    作者:甄宏鹏

    对陈全新教授的针刺手法作了初步的归纳总结,重点对陈氏针刺手法的核心--陈氏飞针手法、陈氏导气手法和陈氏分级补泻手法作较系统的阐述.陈全新教授认为,恰当地运用补泻手法是针刺取效的关键.临床上,他认为针刺者必须细致观察针下气至的情况.笔者体会,临床中一定要细心学习,掌握好手法要领和技巧,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 郑卓人针灸学术经验精要

    作者:

    郑卓人(1904~1984),浙江省浦江县人.早年曾任承淡安创办的中国针灸研究社副社长,并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香港针灸学会高级顾问.先生治学严谨,耋耄精勤,毕生致力于中医文献和临床研究,通晓中医诸科,擅长针灸.对<灵枢经>造诣尤深.其治病,以<灵枢>为旨,更能阐发百家,法简而效捷.一生著有<灵枢经白话解>、<针灸歌赋选解>等书.笔者有幸跟师求学,获益匪浅,为光大先师的学术思想,以助后学,现将部分学术经验整理如下.

    关键词: 名医经验 针刺补泻
  • 扬州名医朱复林针法特点

    作者:马士林

    扬州名医朱复林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功底深厚、针法独特,其针刺手法的特点是独特的进针法,巧妙的运气针法,一步到位的烧山火透天凉复式补泻.他的大幅度正反两方向捻转,简化提插程序综合为一体达一步到位,秉承杨继洲之衣钵,对运气针法进行了持针指式的改进,丰富了运气针法的内涵,形成上下前后传导的独特灵活风格.

92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