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深刺下关穴配合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作者:罗春晖

    目的 观察深刺下关穴配合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将62例原发性三又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深刺下关配合电针组(治疗组)31例,常规针刺组(对照组)31例,治疗2疗程后再统计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深刺下关穴配合电针能明显提高疗效.

  • 毫针针刺深度"规矩"初探

    作者:许银珊;徐晖;刘清国

    在临床针刺意外事故中,以针刺深度或角度不当而致者为常见且为严重.古今医籍中所载穴位的针刺深度和角度很不统一,为了保证针灸临床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在针灸经穴已有国家标准定位的基础上,针刺安全深度和角度也亟待国家制定相关标准.笔者认为"骨度同身寸"之思想,活体计算机断层扫描摄影(CT)定位针刺深度和角度与医学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确有其科学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另外,古人"授人以渔"的科学方法也应引起今人重视.

  • 书山有路此为径针海无涯乘是舟——读《中国针灸临床与应用》丛书有感

    作者:李平

    近日喜读由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廉玉麟先生主编的《中国针灸临床与应用》丛书(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感觉这是一部内容丰富、切合实际,能够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好书。 众所周知,中国针灸医学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历代针灸医家的针灸专著汗牛充栋,近年来出版的针灸书籍从数量上讲可称蔚为大观,其中虽不乏上乘之作,但也有一些针灸专著临床实用性差,谈理论者常与临床实践脱节,而临床专著又不能切实以传统理论为指导。与之相反,《中国针灸临床与应用》丛书则是一部实用性强、不泛空谈的针灸专著。 该丛书以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为特点。大量屏弃不切实用的空洞理论,使读者能够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和掌握中国针灸学术之精华,并能够迅速将书本知识过渡到临床中去,以指导临床实践。譬如该丛书之一的《中国针灸100要穴临床妙用》一改传统的腧穴专著的写作方法,突出腧穴的临床意义,对每个穴位的取穴方法、主治概要等内容的介绍不厌其详,对各穴不同的针刺深度、针刺角度、施术手法及其所对应的不同的临床病证进行了详尽地介绍,为使读者在临床中灵活运用这些穴位,作者还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并结合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详述该穴的配穴方法及现代研究成果。兹仅举一例,其他各分册亦皆如此,特别是该丛书内科、外科、妇产科、临床治疗学分册,载述各科常见疾病共132种,对每一种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病理、辨证要点、治则方义、取穴手法、预后调养、疗效评定等内容的铺陈不厌其详,并皆从临床实际出发,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诚不可多得的针灸医师临床参考用书。

  • 试论以"浅刺"代"深刺"的新针刺观

    作者:李宏伟;贾孟辉;黑晓英;苏丹;李占涛

    在我国中医针灸众先贤所开创的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探究出一套创伤小、痛苦小、安全、高效、简单、易学的以"浅刺"代"深刺"的新针刺疗法.通过对现代医学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深入学习研究,发现中医理论追求机体达到的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显然,传统的针灸也正是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进而通过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进行调节,使失去平衡的机体重新恢复平衡.基于这一理论基础,通过对人体解剖结构的研究学习发现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在皮层分布为密集,从肌肉层以下其分布密集程度越来越低.故针灸时针刺至真皮下,即可达到大的刺激量,而不需要深刺.这种"浅刺"针法相对于传统针灸的"深刺"更加安全、高效,在减轻传统针刺对患者带来的恐惧和痛苦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

  • 田静导师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作者:田广强

    在针刺治疗中,施针顺序、深度、留针时间是否会影响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笔者和导师在临床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实践和长期的观察.发现进针、行针、出针按主次、轻重、类别进行施针,优于随意针刺或从一侧到另一侧的治疗效果,而且不会出现由经气逆乱引发的各种不适;针刺深度依卫、气、营血分为三层疗效较好;留针时间1h以上疗效佳.因此,在临床中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要注意以上几点,使疗效更佳.

  • 成人肩井穴及针刺深度的切面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研究

    作者:梁建成;韩建红

    肩井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之一,是临床常用而又易引起针刺意外的一个穴位,古代对肩井穴的认识就很深刻,<针灸大成>中记载肩井穴"若针深闷倒,急补足三里".<针灸聚英>也云:"若针深,令人闷倒.如闷倒,速于三里下气补之,须臾苏."<太平圣惠方>提到肩井穴"针不得深,深即令人闷,……若闷倒不识人,即须三里下气先补而不用泻,须臾即平复如故."古人不仅认识到它的危险性而且对其危险后果提出了解决办法."对肩井穴的针刺深度亦有很明确的规定,<针灸大成>云:"针五分,灸五壮,先补后泻."<针灸聚英>记:"<明堂>针四分,先补后泻,不宜灸."可见古人认为肩井穴的针刺深度是四分至五分.现代<针灸学>也规定:"直刺0.5~0.8寸."<腧穴学>指出:"直刺0.3~0.8寸,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近年来对肩井穴的研究亦有报道,我们在尸体解剖研究的启示下,采用切面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活体进行研究以期能更准确地指导临床应用,避免针刺意外.

  • TDP灯照射联合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对照研究

    作者:段玉萍

    [目的]观察TDP灯照射联合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方法]使用对照研究方法,将64例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用0.30mm ×60 mm毫针针刺鱼腰、四白、夹承浆、太阳、下关、翳风、板机点等,有触电样针感传至相应走行部位.风寒夹痰用平补平泻法,风热夹痰用泻法,肝郁化火用泻法,气虚血瘀用平补平泻法,胃火上攻用泻法.调整针刺深度及刺激量,留针30 min.1次/d.治疗组37例针刺治疗同对照治疗组,同时TDP灯照射患侧三叉神经30min,以面部有温热感为度,不灼伤皮肤.1次/d.7次为1疗程,治疗1疗程(7d)随访3个月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5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8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TDP灯照射联合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满意,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 不同深度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大鼠外周血细胞形态数量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胸腺指数的影响

    作者:田阳春;郑玲;袁英;石玥

    目的:有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穴能够提高衰老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关于足三里穴适宜的针刺深度及对健康机体影响的研究较少.实验观察不同深度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9/10在北京联合大学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健康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空白组、皮下组、肌肉组,每组8只.皮F组将毫针沿15.角斜向上平刺入足三里穴皮下,肌肉组将毫针直刺入足三里穴肌肉层,留针20 min,1次/d,共14次,空白组不做针刺处理.测定针刺前后各组大鼠体质量的变化、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外周血细胞计数等变化.结果:针刺作用后,肌肉组大鼠胸腺指数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皮下组和空白组大鼠胸腺指数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肌肉组与皮下组大鼠白细胞总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总数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针刺一二周后,肌肉组与皮下组大鼠体重质量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结论:肌肉层深层针刺足三里穴可提高健康大鼠胸腺指数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大鼠机体免疫能力,同时对于机体外周血细胞无明显影响.

  • 风池穴针刺方向、深度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敏讷;周鸿飞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是临床常用穴位之一.其针刺手法,因所治疾病不同,各医家经验繁多,或浅刺,或深刺,或向鼻尖刺,或向咽喉刺等,皆以得气、气至病所为度.该文就风池穴的针刺方向、深度及相关性,总结各学者观点,做一综述.

  • 大肠俞深刺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作者:郑盛惠;蔡智刚;焦建凯;李慧莺;杨丽霞;彭志华;姚本根

    目的:探讨以针灸为主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的特效穴位.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均采用针灸、牵引、推拿综合治疗,治疗组在针灸时采用常规取穴加大肠俞深刺,对照组仅取针灸常规穴位,其余治疗两组相同.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并采用Mcgill量表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比较评定;随访1年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6%,对照组总有效率83.8%,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X2=6.852,P<0.05);对两组在Mcgill量表中的疼痛评估指数(the pain rating index,PRI)感觉分、PRI情绪分、PRI总分、直观模拟量表(visual analohuc scales,VAS)、现在疼痛程度(the 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5个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t=2.871、3.15、4.40、4.92、3.06,P均<0.01);随访1年复发率治疗组为8.9%,对照组21.7%,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大肠俞深刺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镇痛效果均明显优于常规取穴.且复发率低.

  • 天突穴针刺安全深度的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韦昭文;刘海英

    在60具成人尸体上,采用钢针标定法和层次解剖法,研究天突穴的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与角度,结果显示:天突穴的解割结构由浅入深依次是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左、右胸锁乳突肌起端之间,胸骨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舌骨肌之间,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胸腺,胸膜前界与肺的前缘.向下直刺的平均危险深度为22.5mm,为了保证安全,建议天突穴针刺的深度控制在13mm内.

  • 火针治疗慢性结肠炎64例

    作者:王玉兰

    1临床资料64例患者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均在25~45岁,病程长12年,短2年.2治疗方法取水分、中脘、天枢、关元、阴陵泉、命门穴局部常规消毒,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白亮,在已选穴位快速进针,即刻出针.深度基本同毫针针刺深度,每3d治疗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d,治疗时间短者3次,长不超过2个疗程.

  • 应用磁共振成像测量直刺膏肓穴安全深度的研究

    作者:李晓陵;王丰;姚家琪;刘丽;纪亚红;候静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精确解剖定位,测量直刺膏肓穴的安全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操作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将40例成年志愿者按罗氏指数分为瘦人组、适中人组和胖人组,应用MRI断层技术测量膏肓穴的针刺深度.结果:不同体型的人直刺安全深度不同,瘦人组为(22.8±2.3)mm,适中人组(24.2±3.4)mm,胖人组(29.1±4.5)mm.结论:应用MRI测量直刺膏肓穴安全深度,获得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参考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5%计算.

    关键词: 膏肓穴 针刺深度 MRI
  • 针刺风府穴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作者:白华;程为平

    风府穴属督脉,风府出于<素问·骨空论>:"大风颈项痛,刺风府."<甲乙>别名"舌本";<千金>名"鬼枕"、"鬼穴";曹溪<本事方>名"惺惺".

  • 应用MRI测量大包穴针刺深度的研究

    作者:温颖;李晓陵;曹丹娜;韩庆春;王丰;程为程

    目的:研究大包穴在MRI定位下的针刺安全深度,为针灸临床医生提供安全进针的参考数据,减少针刺意外.方法:选择身体健康志愿者男女各10人.MRI扫描通过大包穴体表标记点层面,在MRI图像上测量大包穴到壁层胸膜直刺深度.结果:男组危险深度左侧(20.47±2.61) mm、右侧(21.05±2.82)mm,安全深度:左侧(15.36±1.96) mm、右侧(15.79±2.11)mm;女组危险深度:左侧(18.33±3.27)mm、右侧(18.92±4.64) mm,安全深度:左侧(13.75±2.46) mm、右侧(14.19±3.48)mm.针刺危险深度性别差异比较P>0.05,说明无明显差异;双侧差异性比较P>0.05,说明无明显差异.结论:大包穴针刺危险深度:左侧(19.40±2.98) mm、右侧(19.98±3.89) mm;安全深度:左侧(14.55±2.31)mm、右侧(14.98±2.93)mm.MRI检查为穴位针刺深度的研究提供了更安全、精确的研究方法.

  • 日月穴针刺安全深度和角度的研究

    作者:候静;李晓陵;程为平

    目的:探讨针刺日月穴的安全性,为针刺日月穴的安全操作提供依据。方法:运用MRI扫描双侧日月穴的解剖结构;测量日月穴与内部各重要组织的距离、角度及向外、向内、向上、向下各方向上15°、30°、45°时危险深度。结果:向上针刺左日月穴时,各个角度均需注意深度。左右侧日月穴直刺深度有差别,针刺时需差别对待。左右侧日月穴斜刺15°、45°时针刺深度无显著差别,针刺时无需差别对待。左右侧日月穴向内斜刺30°时有差别,针刺时需差别对待。BMI指数越大角度越大、深度越深。

  • 应用MRI测量乳根穴针刺深度的研究

    作者:许宇飞;李晓陵;曹丹娜;吴瑶;姚家琪;关昕;曲冰

    目的:研究乳根穴在MRI定位下的针刺安全深度,为针灸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数据,提高针刺的安全性,减少针刺意外.方法:选取身体健康志愿者20人,其中男、女各10人.标记乳根穴的体表定位点行MRI扫描,在影像图像上测量乳根穴到胸膜的直刺深度.结果:男性组针刺危险深度:左侧(23.65±1.95)mm、右侧(25.31±2.83)mm;安全深度:左侧(17.73±1.47)mm、右侧(18.99±2.12)mm.女性组针刺危险深度:左侧为(25.14±2.46) mm、右侧为(26.42±2.78)mm;安全深度:左侧为(18.85±2.13)mm、右侧为(19.81±2.24)mm.针刺危险深度男女性别差异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左右侧差异性比较P >0.05,说明无明显差异.结论:乳根穴针刺危险深度:左侧为(24.39±2.21)mm、右侧为(25.87±2.80)mm;安全深度:左侧为(18.29±1.80) mm、右侧为(19.40 ±2.18)mm.MRI检查为乳根穴的穴位针刺深度的研究提供了更安全、精确的研究方法.

  • 上脘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

    作者:王磊;程为平

    目的:在MRI定位下观察上脘穴的针刺安全深度和角度,为安全针刺该穴提供参考数据,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方法:选择BMI指数在规定范围内的成年健康志愿者,在MRI定位下进行观察和测量上脘穴的针刺深度和角度,安全深度≤危险平均深度×75%,安全角度≤危险平均角度-10°,通过SPSS18.0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脘穴直刺危险深度,男女各组间对比有差别(P<0.05),且男性直刺危险深度与BMI指数有相关性;其针刺危险角度,男女各组间对比无差别(P>0.05),且与身高、体重、BMI指数无相关性.结论:上脘穴直刺时要考虑男女性别和BMI指数的因素,在针刺危险角度方面无需考虑性别、身高、体重及BMI参数等因素.

  • 翳风穴针刺深度及角度 CT定位探析

    作者:张惠林;王玉明

    目的:探讨翳风穴(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贝尔麻痹的佳进针深度与角度。方法:应用CT技术对翳风穴的进针深度、角度、相关组织进行扫描观察,并获取影像学资料。结果:当7号腰椎穿刺针与人体矢状面约120°、与人体冠状面约45°、进针深度约3.5 cm时,穿刺针针尖可达茎乳孔处,即佳进针深度、角度。结论:应用翳风穴(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贝尔麻痹,掌握佳进针深度与角度是关键,且改进后的方法优于传统疗法。

  • 浅谈针刺与艾灸并用

    作者:梁德斐

    针刺治疗已广为采用,而艾灸应用并不普及.针刺与艾灸都是在《黄帝内经·所统一的经络,腧穴上施行的防治疾病方法,故属同科,合而称之为针灸.自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甲乙经·起,在每穴下注明针刺深度,留针时间,艾灸壮数及针灸注意事项、禁针禁灸等,为临床应用作出了明确规定.由于针刺与艾灸取材不同,操作各异,适应范围也不完全相同,故历代医家各有所偏.

115 条记录 4/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