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地黄分布情况的研究

    作者:陈金;张红梅;卢健

    通过汇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中各种地黄在不同篇章中的分布情况,研究《局方》中地黄的应用特点,得出《局方》所使用的地黄均可以明确辨认出种类;地黄汁在《局方》中用于丸剂的黏合,并有生熟之别;书中生地黄为现代鲜地黄;书中生干地黄的治疗作用应类似于现代生地黄;《局方》中熟干地黄的使用频次为多,与《证类本草》中举例偏重于生地黄不同.熟干地黄主要使用于诸虚骨蒸和妇人病部分;书中熟干地黄的炮制方法应为“净洗,酒浸,蒸,焙干”.

  • 《贞元广利方》考实

    作者:草人

    宋人唐慎微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书前所列"证类本草所出经史方书"中有<广利方>.<广利方>三字前无冠名"年号".但正文秦艽、红蓝花、牡丹条所引<图经>文,均作<正元广利方>.

  • 《本草纲目》引《证类本草》考

    作者:章桂霞;王育林

    《本草纲目》与《证类本草》是我国本草学史上具有显著地位的两部著作,无论在药学、中医临床还是文献学方面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通过原文照录、撮述大意、增字引录、减字引录、改字引录五种方式大量引用了《证类本草》的内容.在这些引文中,除部分原文照录外,李时珍对大部分的引文内容均作了改动,这些改动有得有失,本文将通过分析《本草纲目》引《证类本草》的五种方式,从引文的角度客观地评价《本草纲目》.

  • 《证类本草》转引《肘后方》文献考略

    作者:陈仁寿

    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收录了晋代葛洪《肘后方》中的部分内容,其著录方式大致有“肘后方”、“葛洪”、“百一方”、“葛氏方”、“葛氏”等,大多是文字简练的单验方和简便方,主要收录于“附方”之中,所涉药物有200多味.

  • 《斗门方》初考

    作者:范春燕;王家葵;何霖

    <斗门方>一书今无传本,佚文散见于<证类本草>以降的各种医方本草.通过<斗门方>与<证类本草>、<备急总效方>、<古今医论大全>、<本草纲目>、<备救广义集>等书相关条目的比较研究,可以初步认为.<斗门方>成书于五代宋初之际,亡佚于两宋之间.

  • 冬令养阴佳品——黄精

    作者:王彩芳

    《黄帝内经》中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学又强调“药补不如食补”,今天就来介绍一味可用来做食补的中药——黄精.据宋《证类本草》记载:“黄精,味甘,平,无毒.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服黄精仅十年,乃可得其益耳.

  • 试论中药炮制文献整理与研究

    作者:孙幼珍;陶曙;陆芸

    中药炮制是一门古老的制药技术,由于历代炮制经验流传途径不同,文献记载有别,因此具体炮制方法有很大区别,对炮制品作用的认识亦存在许多分歧。加之对整个炮制历史演变亦有系统整理,以致建国以来,全国炮制方法因人因地而异,且缺乏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和疗效。因此,必须加强中药炮制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特别是传统炮制经验历史沿革的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搞清传统炮制的原始意图,作用目的、技术方法及其理论的起源、发展、演变、真伪、优劣、特点等一系列问题,后加以澄清和解决。 1、参证分析文献,确定正确炮制方法《本草经集注》说:“医不识药,唯听市人,市人以不辩究,皆委系送之家,传习造作,真伪好恶并皆莫测。所以有钏乳酢煮令白,细辛水渍全直,黄芪蜜渍为甜,当归酒洒取润……世用既久,转以成法,非复可改,专立如何?”明确指出醋制乳石,水渍细辛,蜜制黄芪,酒洗当归是药商迄求形式,其炮制方法是错误的,说明古代医家就已重视炮制的规范问题。又如《证类本草》记载生枣代醒睡,炒用治失眠之说,现通过药理研究与临床观察,证明生熟枣代均有安眠作用。蔓荆子历代并无炒炭的记载,现用之炒炭法,显系误传。这种在历代文献中就已指出的不正确的炮制方法,无疑必须改正。但对某些记载却必须仔细推敲,能用现代实验方法加以考正。如宋代发现人参不去芦会人吐,山茱萸不去核能滑精,至后世则有芦必去,金樱子、吴茱萸皆唱去核,这种推广是否正确?又如南北朝时发现大豆汁能解乌头毒之后,这些辅料广泛用于各种毒剧药的解毒炮制,是否适当?现已证明,生姜、甘草并无解半夏毒之效。川乌炮制法变化极多,所用辅料繁复,无疑是古代各种炮制法之复名,现代研究证明,水浸泡加热可使乌头碱水解,是川乌有效的炮制方法,而辅料解毒作用并不明显。 明清时许多文献研究对中药炮制的某些方法提出异议,例如有人提出用黄连、盐、童便制附子甚为不妥。清代《本草从新》认为用砂仁,姜末蒸制熟地甚不确当,是“反以散动香燥,乱其性点矣……”。亦不同意地黄炒炭,认为“是以甘润养阴之品,变为苦燥伤阴之物,非徒无益而有害之矣”。由此可见,文献记载和现用的炮制方法并不一定完全正确,需要考证分析,以确定较正确的炮制方法。

  • 《证类本草》中和州药物品种考证

    作者:赵宝林

    宋代《证类本草》记载7种和州产药材,经考证,干地黄为玄参科天目地黄Rehmannia chingii L.,茵陈蒿为菊科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a Thunb.,芎劳为伞形科藁本L.sinense Oliv.,蘼芜为伞形科藁本L.sinense Oliv.苗,当归为伞形科紫花前胡Peucedanum decursivum (Miq.)Maxim,牡丹为毛茛科凤丹Paeonia ostii,桔梗为桔梗科桔梗Platycodon grandi florum (Jacq.)A.DC..

  • 傅山研读《本草纲目》、《证类本草》初考

    作者:赵怀舟;赵建新;赵淑梅;李昭;贾颖

    傅山(1607年8月11日~1684年7月23日)字青主,别署公之它、公他,别号石道人、丹崖翁、观化翁、侨黄真山、青羊庵主、朱衣道人等。

  • 唐慎微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相鲁闽

    宋蜀州晋原唐慎微(一作唐谨微),字审元,成都华阳人.唐氏世为医,深于经方,一时知名,元祐间,师李端伯招之居成都,其人貌寝陋,举措语言朴讷,而中极明敏.其治病百不失一,一语证侯,不过数言,再问之,辄怒不应.其于人不以贵贱,有所召必往,寒暑雨雪不避也.尚书右丞蒲传正,欲以执政恩例奏与一官,拒不受.凡治士人病,辞酬值,而以名方秘录为请,故其学问渊博,以此士人尤喜之,每于经史诸书中得一药名,一方论,必录以告,遂集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一书,盛行于世.

  • 《本草纲目》补注举隅

    作者:周云逸

    《本草纲目》收录宋代以前的本草资料,大都转引自《证类本草》.李时珍为了将这些材料纳入《本草纲目》体系,引用时多加割裂或改动,因而错误较多.刘衡如、刘山永父子先后对《本草纲目》进行了两次系统的校注,但仍有一些条目,或失校,或存疑,或虽校正但尚存疏证的必要,需对之进行补注.

  • 宋徽宗对中医学的贡献

    作者:王永恒;冯伟;周计春

    目的:探讨宋徽宗对中医学的贡献.方法:通过查阅古籍,归纳、分析宋徽宗年间中医药发展状况.结果:北宋初年,中央医官承袭唐制,设翰林医官院,掌管卫生行政.设立了官药局,是官方经营的药业机构.庆历年间设太医局,专掌医学教育.校订《证类本草》,编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而且宋徽宗还亲自撰写《圣济经》.结论:宋徽宗改革医官制度,兴办官药局,完善国家慈善制度,重视医学教育,主持修订并亲自编撰医书,对中医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 《本草拾遗》辑释出版

    作者:谢海洲

    我们伟大祖国医药遗产极其丰富,<本草拾遗>是唐代陈藏器(公光713~741)于公元739年编成,于<唐*新修本草>颁行80年之后,为补唐*新修本草遗编工作,现本书早佚.但该书在当时流传甚广,远至日本和<名医类聚><医心方>,国内<太平御览><开宝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均曾引用过本书内容.

  • 秋石方的早期记载新考

    作者:朱晶

    通过文献考证和解读,重新考证了早期记载秋石方的书籍和时间,发现:现存有据可考的早记载秋石方的书籍是《良方》和《证类本草》,而不是《经验方》;沈括是秋石阴阳二炼法的早记录者,但未被后世医家所重视;《本草纲目》中的阳炼法并非直接源于《良方》或《苏沈良方》;《证类本草》中的炼人中白方就是秋石方,而不是其他方子,该方不直接以炼秋石方为名的原因与秋石作为一种药物独立列于本草书籍的历程有关.

  • 《证类本草》药图初考

    作者:蒋川;蒋淼;周莹莹;余海波;陈玲;李轩豪

    《证类本草》是宋代本草发展高峰的总结,对众多药物形态记述和药图收录,也齐全.前人认为《证类本草》中的所有药图都来自于苏颂编纂的《本草图经》.今通过对《证类本草》中所有药图的整理和分析后发现, 《证类本草》药图的画法不尽相同,且“药图名”中的地名与“图经曰”中产地介绍的地名有出入.由此推测:《证类本草》的药图并非一人所画,且《证类本草》的药图并不全来自《本草图经》.本文将药图对比分析的结果汇总,以期对《证类本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证类本草所出经史方书》补遗

    作者:杨东方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晦明轩本)所列的"证类本草所出经史方书"为我们统计<证类本草>引述的文献资料提供了方便.但这个书目存在缺漏现象,据笔者考察,有47条之多.通过补遗.我们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宋代本草及以后<本草纲目>的成就.

  • 南药"龙花"的本草考证

    作者:张宇;杨雪飞;裴盛基

    南药"龙花"出自出自宋代 《证类本草》,可追溯至唐代义净三藏法师所译 《金光明胜王经》 之"龙花须".龙花在历代中医本草中鲜有提及,在佛教经卷医书中却频繁出现,但并没有确切的指明龙花是什么.文章通过对本草记载、 现代药理研究和语音语义分析,并根据 《证类本草》 中"产西南诸国"的记载赴云南省和国外缅甸联邦共和国进行实地调研.本研究认为南药龙花是藤黄科植物铁力木Mesua ferrea的花药.铁力木花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尤其是维医和傣医的常用药,其民族语意思也为"龙花",藏医以锦葵科植物木棉Bombax ceiba的花丝作为龙花入药,但藏传佛教和部分藏医本草著作中的龙花描述更近似于铁力木.铁力木花药是缅甸联邦共和国重要的文化植物和传统药物,其巴利语名称含义也为"龙花".

  • 综合类本草的源流及其得失略论

    作者:焦振廉

    1 综合本草源流略述综合本草是本草学的主要载体.将<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这些主要著作联系起来,可以看到一条大致的脉络.

  • 《证类本草》中柴胡的本草学考证

    作者:李达;邓中甲;秦凯华;叶俏波

    依据《证类本草》中柴胡的本草学资料,考证了汉至唐宋的各个历史时期内,柴胡的药用正品及其流变.方法上依据本草文献结合现代植物学及鉴定学的知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汉至唐宋时期,正品柴胡为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d及银州柴胡Bupleurum yinchowense Shan et Y.Li,后者更佳,为柴胡优良品种.

  • 两宋时期巴蜀医学的先进性

    作者:张冠军

    1本草学和方书成就
      1.1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宋代,私人本草学巨着当推蜀人唐慎微编着的《证类本草》,此书为本草学上一部承前启后的巨着。唐慎微为士人看病,不收诊费,士人请看病就以名方秘录告之。

40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