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肠道微生态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武子英;曹炜;刘立玲;果彤;燕美彤;唐孟杰;王欣妍;曹晔文

    类风湿关节炎受内外环境因素影响,肠道微生态失衡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本文在系统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将重点从中医脾虚证和湿热证两个角度综述肠道微生态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响,并简要综述近年来西医方面肠道微生态与类风湿关节炎关系的研究成果.为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 鳖甲煎丸改善肠道菌群失调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探讨

    作者:邱邦东;臧月;王生;刘楠;刘莉;梅其炳

    目的:探讨鳖甲煎丸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发挥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模型大鼠的肝脏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罗格列酮(3 mg·kg-1)组及鳖甲煎丸(2.4,1.2,0.6 g·kg-)组,每组10只.给予高脂乳剂及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诱导NAFLD模型,造模成功后连续给药4周.在实验过程中动态监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实验结束后取结肠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闭锁连接蛋白1(ZO-1) mRNA的表达,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考察结肠组织杯状细胞黏液层厚度的变化;同时动态监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并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变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拟杆菌门、拟杆菌属、梭杆菌属数量明显增加(P<0.05),乳酸杆菌数量减少(P<0.05),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明显减少(P<0.05),肠道通透性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鳖甲煎丸(0.6 g·kg-1)组拟杆菌1和拟杆菌2数量明显减少(P<0.05),同时乳酸杆菌数量增加(P<0.05),结肠occludin表达明显增加(P<0.05),同时有效降低肝损伤指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改善.结论:鳖甲煎丸能够改善NAFL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紊乱,有效降低肠道通透性,显著降低肝细胞损伤.

  • 基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脾虚湿困与肠道菌群紊乱的关系

    作者:邵铁娟;李海昌;谢志军;牛晓曼;温成平

    脾乃中医脏象学说的核心,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的功能物质基础,中医学所论述之脾不仅涵盖解剖学的概念,更是对人体生理、病理学高度总结,其功能涉及到消化吸收、水盐代谢、能量转化、肠道微生态平衡以及免疫内分泌等多系统、多器官的综合功能单位.脾主运化与消化系统功能关系密切,脾虚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病因病机,也是中医临床常见的证型.肠道菌群平衡是脾主运化的主要生理功能,而菌群紊乱是脾虚湿困的重要病理因素,加强中医脾与肠道微生态组成和结构多样性的研究对于阐明脾虚湿困证本质,解释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具有积极意义.

  • 基于肠肾轴理论探讨通腑泄浊方调节肠道菌群清除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尿毒症毒素的机制

    作者:戴铭卉;孔薇

    目的:探讨通腑泄浊方调节CKD大鼠肠道菌群、延缓肾损害的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金水宝组及通腑泄浊方组,腺嘌呤诱导CKD模型,连续给药8周.实验结束后取肠道内容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组织TGF-β1,免疫比浊法检测IL-6,高效荧光液相法检测血清IS,检测血清Scr、BUN、UA、cystatin c.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肠杆菌增加,双歧杆菌减少,血Scr、BUN、UA、cystatin c指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通腑泄浊方组大肠杆菌减少,双歧杆菌增加,IL-6、TGF-β1下降,血Scr、BUN、UA、cystatin c、IS含量降低.结论:通腑泄浊方能够调节CK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改善炎症状态,降低毒素水平,延缓肾脏损伤.

  • 芪黄口服液治疗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的临床研究

    作者:贾德兴;许蕾;苏芬;赵建强;于东平;伦秀英

    目的:研究芪黄口服液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疗效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7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并用相应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定量检测大便常见的厌氧菌、需氧菌及血浆内毒素。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需氧菌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厌氧菌量明显升高,肠道菌群比例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血浆内毒素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芪黄口服液能改善肠道菌群比例,使肠道厌氧菌数量增加,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吸收,显著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从而达到减轻肝损伤和改善病情。

  • 益生菌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作者:王丽;李显辉

    目的:观察益生菌制剂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的防治作用.方法:以高脂饲料喂养制备大鼠肥胖并发脂肪肝模型.8wk后将造模成功大鼠分为治疗组和脂肪肝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5g/(kg·d)灌胃;脂肪肝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于16 wk末处死大鼠,称量肝脏及脂肪质量,计算肝指数,肝脏组织制作石蜡切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血脂、肝功能、脂肪因子等指标.结果:模型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血脂、肝功能水平及肝指数增高,血清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胰岛幕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水平显著升高,光镜下肝脏出现明显脂肪变性及炎细胞浸润;益生菌干预后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肝指数、肝功能、血脂降低,光镜下的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细胞浸润明显改善,血清中脂联素水平明显上升,IL-6、TNF-α、HOMA-IR水平显著下降.结论:益生菌制剂可显著减轻NAFLD大鼠肝脏脂肪变性,改善肝功能,对NAFLD有显著治疗效果.

  • 帕金森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作者:赵程;于会艳;李薇;时晶;秦斌

    目的 探究帕金森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状况.方法 选择2015年来北京医院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24例作为帕金森病组,同时选择14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居民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帕金森病相关量表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评估,采集粪便后提取DNA并进行细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对两组之间菌群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在门水平上,放线菌门在帕金森病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76%(0.13%,1.85%)、0.14%(0.07%,0.30%),Z=2.784,P<0.01],而在拟杆菌门中帕金森病组的菌群相对丰度却显著降低[分别为 57.28%(48.75%,64.95%)、63.78%(56.72%,68.21%),Z=-4.963,P<0.01].在纲水平上,芽孢杆菌纲[分别为0.52%(0.11%,2.10%)、0.13%(0.05%,0.16%),Z=2.693,P<0.01]、革兰阴性菌纲[分别为5.04%(2.93%,14.02%)、2.87%(1.46%,4.43%),Z=2.360,P=0.018]、放线菌纲[分别为0.60%(0.10%,1.59%)、0.12%(0.04%,0.20%),Z=2.512,P=0.011]、γ-变形菌纲[分别为1.72%(0.58%,5.46%)、0.43%(0.24%,2.19%),Z=2.179,P=0.029]在帕金森病组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在科水平上,韦荣球菌科[分别为3.78%(0.53%,13.82%)、0.49%(0.08%, 3.14%),Z=2.754,P<0.01]、链球菌科[分别为0.33%(0.09%,0.69%)、0.19%(0.14%,0.24%), Z=1.770,P=0.004]、肠杆菌科[分别为1.04%(0.40%,4.95%)、0.20%(0.10%,0.45%),Z=2.784,P<0.01]、乳杆菌科[分别为0.079%(0.014%, 0.575%)、0.003%(0.002%,0.028%),Z=3.119,P<0.01]、双歧杆菌科[分别为0.60%(0.09%,1.57%)、0.11%(0.03%,0.19%),Z=2.481, P=0.012]在帕金森病组的相对丰度均有明显增高;而巴斯德杆菌科[分别为0.009%(0.002%, 0.047%)、0.110%(0.022%,0.898%),Z=-2.545,P=0.010]在帕金森病组中相对丰度却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帕金森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中菌群结构在门、纲、科水平上均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变化可能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婴幼儿腹泻90例观察

    作者:李宁

    目的 观察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两组均给予复合维生素B、复主苯乙哌啶口服,并给予对症治疗,根据脱水情况,轻者给予口服补液,重者静脉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高热行药物或物理降温.治疗组加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晋城海斯药业公司生产的双歧三联活菌胶囊.用量~6个月1/3粒,~1岁1/2粒,~3岁1粒,饭后半小时温水送服,2次/d.重症加倍.结果 治疗组痊愈60例,显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痊愈18例,显效24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70%.结论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尤其是迁延性腹泻,肠道菌群紊乱取得了较高疗效.

  • 肠道菌群紊乱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探究

    作者:朱英倩;雷涛

    2型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逐年升高的代谢性疾病,其高发病率和致残率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肠道菌群紊乱可引起脂多糖含量异常、机体慢性炎症,并通过改变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代谢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菌群稳态有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方法.新型肠道微生态治疗手段包括粪菌移植、减重手术,而盐酸小檗碱、益生元、益生菌、抗生素也因发现可以调节肠道菌群而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明确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小鼠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观察

    作者:朱文娅;刘慧;李欣;孙涛

    目的 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对小鼠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的影响.方法 32只NAFL模型小鼠完全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和饮食恢复组,各16只,分别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干预、空白干预;另选取正常健康小鼠8只作为对照组,采集3组小鼠新鲜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对肝脏标本进行病理学诊断并进行评分量化.结果 药物治疗组小鼠一般情况、肠道菌群情况恢复均好于未干预小鼠,肝脏病理改善明显.结论 NAFL动物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干预治疗可有效纠正其肠道菌群紊乱,仅恢复饮食治疗不能改善.药物干预治疗可改善疾病的发展以及动物的预后情况,改善肝脏病变.

  • 金双歧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病42例临床体会

    作者:石红;杨志梅;梁秀清

    目的 探讨金双歧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小儿腹泻患儿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2组均采用常规抗病毒、补液、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金双歧联合蒙脱石散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金双歧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方便、安全、经济、适用,是有效的方法.

  • 肝癌合并肝硬化病人肝部分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黄楚青;陈似霞;陈冬梅;莫新少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肝硬化肝部分切除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实施肝部分切除术的102例肝癌合并肝硬化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人肝功能指标、电解质、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前口服肠道准备药物、术中有无使用氟尿嘧啶植入剂等影响胃肠功能恢复的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清蛋白/球蛋白、术前有无肝功能纠正、术前镁离子浓度、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前口服肠道准备药物对胃肠功能恢复有影响(P<0.05).[结论]协助病人尽早下床活动、监测肝功能、纠正围术期肠道菌群紊乱对肝癌合并肝硬化行肝部分切除术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

  • 复方地芬诺酯建立大鼠便秘模型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李根林;张颜语;李寒冰

    背景:既往研究中检测便秘模型的指标多为粪便粒数、肠道张力变化等整体指标,很少涉及肠道菌群的变化。
      目的:以复方地芬诺酯建立便秘大鼠模型探索便秘对大鼠肠道张力、病理及微生态等方面的影响。
      方法:2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分别连续20 d灌胃10 mg/kg的复方地芬诺酯和蒸馏水。
      结果与结论:与空白组相比,给药20 d,模型组大鼠回肠收缩频率降低,24 h排便量减少,盲肠内容物中细菌种群结构存在变化,结肠结构严重破坏。结果表明,便秘大鼠肠道菌群严重紊乱。

  • 两歧双歧杆菌对菌群失衡大鼠类风湿关节炎的调整作用

    作者:庞立园;丁锐;张瑾;唐立;宁凯婷;李培培;刘银辉;袁杰力;李华军

    目的 探讨两歧双歧杆菌对菌群失衡大鼠类风湿关节炎(RA)的调整作用.方法 首先利用抗生素头孢曲松钠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SPF级雌性Wistar大鼠20只)肠道菌群失衡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牛Ⅱ型胶原诱导方法建立大鼠RA (CIA)模型,然后分为模型组和两歧双歧治疗组,3周后,观察两组大鼠关节肿胀程度,血清中IgG、IL-1β、TNF-α、IL-6、IL-17、1L-4、IL-10的变化及血清中SOD、MDA和滑膜液中SOD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的关节肿胀评分有降低趋势;血清中的IgG(t=6.0114,P=0.0002)、IL 1β(t=6.6719,P=0.0001)、TNF-α(t=3.8461,P=0.004)和IL-17(t=4.6894,P=0.001)的含量明显降低,IL-6略有降低,IL-4和IL-10都有所升高;血清中的SOD活力有所升高,MDA含量有所降低,滑膜液中的SOD(t=-2.4793,P=0.038)活力明显升高.结论 两歧双歧杆菌能够减缓炎症和降低氧化压力,从而出现减轻关节肿胀、延缓RA发展的趋势.

  • 肠道菌群紊乱对Treg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丽丽;刘银辉;赵利慧;杨雪菲;漆艳娥;唐立

    人和动物肠道内存在大量的细菌,并且肠道细菌在宿主多功能代谢和免疫系统平衡中至关重要,它们与宿主免疫和代谢系统共同进化.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宿主处于长期平衡状态,然而当肠道菌群紊乱时,这种平衡将会被打破,并导致免疫应答的改变和各种疾病的发生.Treg细胞是一种表达转录因子Foxp3的调节型T细胞,是促炎和抑炎反应及免疫平衡中重要的组成成分.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揭示了Treg细胞、宿主和肠道菌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但并没有对动物体内各个部位Treg细胞的表达变化规律做出系统总结.本综述通过总结近年来人们对肠道菌群的研究,综合阐述肠道菌群紊乱时,Treg细胞在肠、外周血、脾脏和肾中的表达变化规律.

  • 微生物检验技术在慢性胃炎临床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倪彩萍

    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技术在慢性胃炎临床治疗中价值.方法:从2016年2月开始筛选患者,以门诊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入组,截止2016年8月,入选患者106例,根据患者的意愿、结合入院顺序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组患者53例,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片治疗,观察组Hp呼吸检验,其中阳性者,阳性者进行Hp根除治疗,采用大肠埃希菌和大肠菌群测试片检测患者的肠道菌群情况,出现菌群紊乱的对象,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结果:未见退出例.观察组控制+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获得控制时间、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胃炎临床治疗中进行微生物监测,指导辅助治疗,可增进疗效.

  • 艰难梭菌肠炎的诊疗进展

    作者:高媛;秦军

    由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相关性肠炎(AAC)的发病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已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引起AAC的主要病原菌是艰难梭菌(CD)[1],CD是一种条件致病菌,约占正常人肠道菌的3%,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易产生耐药性.国内外很多学者做了相关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学研究,探索了一些效价比较好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就其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洁;党彤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以及排便习惯改变。目前,IBS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认为 IBS 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基因多态性、食物过敏、心理因素、脑-肠轴异常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本文就 IBS 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2例腹部外伤术后肠道菌群紊乱的救治分析

    作者:王永乐;高涛;丁威威

    0 引 言定植于人类皮肤、口腔以及胃肠道中的微生物与机体形成了密切的共生关系.任何导致机体正常生理环境破坏的措施都会导致菌群在质和量上失去平衡,从而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腹部外伤术后发生肠道菌群紊乱的原因复杂,如常规剂量抑酸剂的应用、长期应用抗生素、肠道损伤、侵袭性操作及外伤术后患者体质差免疫力低下等.临床实践中,常规剂量抑酸剂的应用在肠道菌群紊乱中的作用不亚于抗生素,并已受到医务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重视.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是目前世界上临床中应用广泛的药物之一,腹部外伤术后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以及胃液分泌对胃肠吻合修补的损害.严重腹部外伤后,全身炎症反应对肠道黏膜产生损伤.

  • 健儿素冲剂合补中益气丸治疗肠道菌群紊乱27例

    作者:安丽;陈遂生

    肠道菌群紊乱多由于长期或滥用抗生素所导致,临床表现为腹泻不止,近年来西医多用乳酸菌素、金双歧、吗咪爱、米雅等微生态药物治疗.我们采用健脾止泻、补中益气之健儿素冲剂合补中益气丸治疗,与微生态药物对照,疗效更为显著.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