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补肾中药促进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组织学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干预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组织学变化,探讨中药对腱—骨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温补肾阳组、滋补肾阴组和空白对照组三组,每组12只。构建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模型,使用中药干预并制备组织标本,光镜下观察腱—骨愈合情况,评价各组腱—骨界面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HE 染色显示滋补肾阴组的腱—骨界面区内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的生长情况优于温补肾阳组,温补肾阳组优于空白对照组。Masson 染色显示滋补肾阴组的胶原纤维增生情况优,温补肾阳组次之,空白对照组的胶原纤维增生慢。结论补肾中药能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腱—骨愈合,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加以阐释。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促进腱-骨愈合的生物学因素以及生物学技术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以"前交叉韧带" "腱-骨愈合""生物学技术""生长因子"为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17年12月国内外有关ACL重建术后促进腱-骨愈合生物学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1 081篇,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终纳入44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4篇和英文文献40篇. ACL重建术后通过调整重建止点周围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环境可以促进腱-骨愈合.大量的研究证实生长因子、干细胞、自体骨膜、富血小板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等方法均对腱-骨界面的愈合有促进作用,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有自体骨膜、富血小板血浆、他汀类药物、低强度脉冲超声波以及中医药等,且临床效果较确切,操作简单.结论 使用生物治疗技术可以促进腱-骨愈合,若将基础研究结果广泛应用于临床,还需进行大量的临床研究才可确定其疗效.
-
骨形态发生蛋白对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腱-骨愈合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rgenetic protein,BMP)对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旨在为临床上提高肌腱移植物成活质量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取3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建立30只两只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完全断裂的自身对照模型.实验组用BMP充填胫骨隧道入口,对照组未用BMP.其余5只为生物力学试验的正常组.术后2、4、8、12和24周分别安乐处死6只新西兰大白兔.肉眼观察肌腱移植物生长情况及在胫骨隧道内的愈合情况,生物力学拉伸试验测定其生物力学的性能.结果 2、4、8和12周实验组肌腱移植物较对照组抗拉伸的大载荷明显要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24周实验组肌腱移植物较对照组抗拉伸的大载荷稍大,差异无显著性(P>0.05);24周实验组及对照组肌腱移植物抗拉伸的大载荷均比正常组要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实验组肌腱移植物的生物力学特性优于对照组肌腱移植物;BMP能促进肌腱移植物在骨隧道内的早期腱-骨愈合.
-
自体半腱肌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和同种异体骨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腱-骨愈合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同种异体骨(DPB)对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取6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分成4组,建立左侧膝前交叉韧带(ACL)完全断裂模型.重建ACL时,于股骨隧道内分别植人BMP结合DPB、BMP、DPB.结果 术后3、6、12及24周BMP结合DPB腱-骨愈合及移植物抗拉强度大于其他各治疗组,P<0.05.结论 缓释载体DPB能延长BMP作用时间,提高移植物生物力学特性,拮抗骨吸收因子的负面效应,促进腱-骨愈合.
-
不同固定方式对腱-骨愈合界面影响的形态学研究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已得到广泛应用,关于腱骨愈合状态的研究多集中在患肢功能恢复以及愈合程度及稳定性观察方面。
目的:了解韧带重建过程中各种固定方式对肌腱-骨界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2009年7月至2009年9月以长白二号体重100千克左右的八头成年猪的双膝关节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动物实验,采用四种固定方式对腱-骨进行固定,包括纽扣接骨板悬吊固定、肌腱包裹自体松质骨方式、界面挤压螺钉固定、横穿可吸收钉固定,对手术后6周、12周时界面愈合的情况进行病理切片观察。
结果:纽扣接骨板固定模式腱骨界面愈合均匀,理论抗拉力大,相反固定物对腱骨界面干扰明显的界面愈合不理想,骨纤维细胞排列不整齐,理论拉力降低,尤其表现在界面挤压螺钉方面;对于有自体松质骨植入的在腱骨愈合过程中活性骨质坏死,无促进腱骨愈合的作用。
结论:在腱骨愈合过程中界面固定方式对早期愈合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悬吊固定方式腱-骨愈合界面形态学表现理想。 -
关节镜治疗肩袖撕裂的现状及进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肩袖撕裂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近年来众多学者围绕肩袖的功能解剖,肩袖撕裂的病因、分类和治疗,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尤其在肩袖撕裂的治疗方面,从过去的开放手术、小切口下缝合到如今全关节镜下修复,甚至许多过去认为不可修复的肩袖撕裂也得到了满意的修复。由于肩关节镜治疗肩袖撕裂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诸多优点,正逐渐成为临床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围绕关节镜治疗肩袖撕裂的现状以及进展作一综述。
-
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对腱-骨愈合界面力学性能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目的 通过对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行生物力学拉伸试验后标本的腱骨界面、移植物及其断裂层面进行组织学及组织化学观察,评价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复合异体脱蛋白骨(deproteined bone,DPB)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影响. 方法 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富血小板血浆复合异体脱蛋白骨组(PRP+ DPB组),异体脱蛋白骨组(DPB组),空白对照组.建立双侧自体单股半腱肌肌腱重建ACL模型,前2组骨隧道内分别植入PRP凝胶与DPB复合物、DPB,空白对照组行单纯ACL重建.术后4、8、12、24周取材行生物力学测试(单一轴向的拉伸试验)后,采用HE、Alcian blue、Masson染色及VEGF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各组腱骨愈合、移植物及其断裂层面组织学特点,分析各自的力学薄弱点. 结果 行拉伸试验后,术后4、8周各组标本肌腱移植物均从股骨隧道内断裂拉出,但PRP+ DPB组术后8周时标本肌腱断裂处靠近股骨隧道内口,DPB组及空白对照组断裂部位位于隧道中段.术后12周时PRP+ DPB组6个标本中有5个肌腱断裂部位在关节腔内部分,另2组仍从隧道内断裂拉出.术后24周时各组标本均在关节腔内部分断裂.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时PRP+DPB组HE染色见断裂层面在腱骨结合部,可见少许疏松的纤维组织,Alcian blue染色未见细胞异染,Masson染色见肌腱断端纤维排列紊乱,VEGF免疫组化染色见较多阳性细胞表达;DPB组及空白对照组断裂层面在腱骨界面,断端见瘢痕组织.术后8周时PRP+ DPB组HE染色见断裂层面在隧道内口处腱骨结合部,可见较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Alcian blue染色未见细胞异染,Masson染色见肌腱断端纤维排列较前规则,VEGF免疫组化染色仍有较多阳性细胞表达,但较之前少;DPB组及空白对照组在靠近隧道中段处腱骨界面断裂,断端见疏松纤维组织.术后12周时PRP+ DPB组肌腱断端见胶原纤维排列较前有序,梭形细胞散在分布,Alcian blue染色见断端有少量细胞异染,VEGF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量少;DPB组及空白对照组在靠近隧道内口处腱骨界面断裂,断端见较致密的纤维组织,肌腱断端纤维排列紊乱,Alcian blue染色未见异染.术后24周时各组断端纤维排列整齐,PRP+ DPB组可见椭圆形细胞,Alcian blue染色呈异染,较另2组明显,VEGF免疫组化3组均难以检出.术后4、8、12周,PRP+ DPB组VEGF表达与DPB组、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表达增强;DPB组与空白对照组各时间点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3组标本的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CL重建术后早期(8周以内)的薄弱点在腱骨界面,晚期在于移植肌腱.PRP可以提高腱骨间骨向肌腱内长入,从而增加腱骨愈合后的抗拉伸力.
-
新型注射型杂合生物材料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界面愈合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新型注射型杂合生物材料磷酸钙骨水泥/重组合异种骨粒(injected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recombined bone xenograft,ICPC/RBX)对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腱-骨界面愈合的影响.方法:体外制备杂合生物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结构并评测孔隙率,测定凝固时间及体外材料的大压缩强度.随后将其应用于实验兔ACL重建模型,术后6、12、24周分别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测试评测腱-骨界面的愈合.结果:与单纯磷酸钙骨水泥(ICPC)制备相比,ICPC/RBX凝固时间无明显改变(P>0.05),大压缩强度低于ICPC (P<0.05),但孔隙率明显高于ICPC(P<0.05).ACL重建术后3个测试时间点腱-骨界面新生组织矿化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ICPC组(P<0.05).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腱-骨界面术后6、12、24周移植肌腱与骨隧道之间间距3组均逐渐缩小,但ICPC/RBX组表现更为显著,且腱-骨界面残余材料较少,新生骨较多.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ICPC/RBX组腱-骨界面愈合效果优于对照组及ICPC组.结论:具有多孔隙结构且负载BMP的ICPC/RBX杂合生物材料促进腱-骨界面骨生长的作用优于单纯ICPC材料,同时也可以为ACL重建提供初始的协同固定作用,为ACL术后腱-骨界面的早期快速愈合奠定良好基础.
-
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对兔腱骨愈合的促进效果分析
目的 探究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对兔腱骨愈合的促进效果.方法 30只新西兰大耳兔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10只.均采用悬吊式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取同侧半腱肌肌腱作为自体移植物,A组常规手术不做特殊处理,B组在股骨腱骨隧道中注入磷酸钙骨水泥,C组则注入掺锶磷酸钙骨水泥.术后常规饲养,分别于术后2、4、6、8、10周时每组各处死大耳兔2只进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 三组实验兔在术后均养护良好,饮食状况正常,未出现术后切口感染及膝关节积液等情况,在处死前无死亡,均纳入研究.处死后移植肌腱关节内部分无松弛,无变性坏死,可见滑膜包裹.三组术后2~8周组内、组间腱骨界面抗拉脱强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升高趋势.术后2、4周时B组、C组腱骨界面抗拉脱强度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6、8周时C组腱骨界面抗拉脱强度显著高于A组、B组(P<0.05),术后10周时大部分韧带实质部断裂因此未做生物力学数据统计.结论 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能够促进兔腱骨愈合,改善腱骨界面抗拉脱强度,掺锶磷酸钙骨水泥的效果更优.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影响腱-骨愈合的因素
腱-骨愈合是决定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已知不利于腱-骨愈合的因素有炎症细胞、细胞因子、关节液、破骨细胞、药物、吸烟、康复训练等.本文对上述因素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体外冲击波对大鼠冈上肌腱止点损伤重建后腱-骨愈合进程的影响
目的 研究体外冲击波能否促进大鼠冈上肌腱止点重建后腱-骨界面的愈合进程.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干预组(体外冲击波,16只))和对照组(16只),剩余大鼠备用.建立冈上肌腱止点重建动物模型后,干预组(冲击波)术后次日始,予以冲击波连续治疗7d,1次/d;对照组不接受冲击波治疗.于术后7、14、28、56 d分别取4只大鼠损伤重建侧肱骨头标本,行不脱钙切片、染色(HE)、镜下观察(200×),比较两组各时间点腱-骨交界区组织结构变化趋势.结果 干预组腱-骨界面愈合过程较对照组快2~4周.结论 体外冲击波可加快大鼠冈上肌止点重建后腱-骨交界区组织愈合进程.
-
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腱-骨愈合的研究现状
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时,腱、骨之间的愈合方式可为直接愈合或间接愈合,出现了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的多种促进腱-骨愈合的方法,但大多数方法尚处于试验阶段,在用于临床之前,需进一步探索.此外,腱-骨愈合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促进腱-骨愈合因素的研究进展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骨科常见的损伤性疾病,其损伤后会造成膝关节不稳、关节软骨退变、半月板损伤,继而发展为骨性关节病,外科手术进行重建是临床常用的手段.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是间接止点向直接止点转化的骨源性渐进过程.腱骨愈合持续的时间较长,这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早期康复和预后等问题.目前关于如何促进腱-骨愈合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但是尚未进入临床阶段,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
负压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界面和关节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间歇性负压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界面及关节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取一侧膝作为负压侧,对侧膝作为对照.取兔自体半腱肌作为重建材料,负压侧关节通过引流管接微型负压吸引器,维持间歇性、低强度负压,对照侧接常规引流管;5 d后两侧同时拔除吸引管.术后6周;取关节液和股骨-韧带-胫骨复合体,检测关节液和腱-骨界面MMP-9及TGF-β的表达.结果 1只兔关节感染,共23只兔纳入研究.关节液检测提示负压组关节滑液中MMP-9含量低于对照组[(8.9±1.3)pg/L比(12.7 ±1.8) pg/L(P=0.002)];同时TGF-β含量高于对照组[(19.0±2.2) pg/L比(15.2±1.4) pg/L (P=0.000)].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负压组腱-骨界面中MMP-9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 =0.000);而TGF-β的表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 =0.000).结论 间歇性负压可以下调MMP-9及上调TGF-β在关节液和腱-骨界面的表达,促进了腱-骨的愈合.
-
应用微骨折术促进前交叉韧带缝合修复术后腱-骨愈合
目的:通过组织学、生物力学手段探讨微骨折术对前交叉韧带(ACL)修复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3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6只(雌雄不限),所有动物行双侧后肢前交叉韧带横断术.实验组:右侧后肢,前交叉韧带缝合修复术后在韧带止点周围应用微骨折术;对照组:左侧后肢单纯进行前交叉韧带缝合修复术,未行微骨折处理.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进行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生物力学测定观察腱-骨之间愈合状况.结果:实验组:术后4周,腱-骨界面区主要由软骨组织构成,基质丰富,可见骨母细胞成骨活跃.术后8周,高倍镜下可见界面组织宽度减小,靠近微骨折面的软骨细胞基质出现钙盐沉积,新生骨与肌腱界限不清.术后12周,腱-骨界面形成间接止点的结构.对照组腱-骨界面组织学结果显示为瘢痕形成过程.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修复组织应力强度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韧带缝合止点周围应用微骨折术能显著促进兔ACL修复术后腱-骨愈合.
-
透明质酸钠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凝胶对自体半腱肌重建兔前交叉韧带腱-骨愈合的生物力学分析
背景:在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早期,腱一骨连接处是整个移植物一骨隧道复合体的薄弱环节,所以腱,骨愈合的情况是关系韧带移植重建成败的关键.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凝胶对自体半腱肌蕈建兔前交叉韧带后腱-骨愈合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9/2008-06在潍坊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透明质酸钠混合制成混悬凝胶注射剂.48只兔随机分成2组,每组24只48膝.方法:实验组随机选取一侧于胫骨隧道入口处注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透明质酸钠凝胶(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另一侧仅做重建后骨道不予处理(未处理亚组);对照组随机选取一侧于胫骨骨道入口处仅注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人骨形态发牛蛋白2亚组),另一侧仅注入透明质酸钠(透明质酸钠哑组).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4,8,12周大体观察肌腱移植物生长情况及在胫骨隧道内的愈合情况,生物力学拉伸试验测定其生物力学的性能.结果:透明质酸钠一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在术后2周隧道内见稀疏软骨样组织,4~8周时隧道内见沿骨隧道排列的软骨样组织,双股肌腱之间形成稳定组织连接.12周时出现部分骨样组织包裹肌腱.其他亚组术后2周时隧道内仅为瘢痕组织,到术后12周隧道内肌腱与骨道壁之间仍充满瘢痕组织,未见稳定组织连接形成.4,8和12周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牛蛋白2亚组肌腱移植物部分断裂和完全断裂平均载荷高于未处理亚组与透明质酸钠亚组(p<0.05),同时,透明质酸钠一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高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P<0.05).结论:注入透明质酸钠一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肌腱移植物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能促进肌腱移植物在骨隧道内的早期腱-骨愈合.
-
富血小板血浆与脱蛋白骨复合物能增强早期腱-骨界面的愈合
背景:单独使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已被证实并不能提高骨再生能力,且容易在关节液破坏下迅速流失或失活.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与脱蛋白骨复合物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早期腱-骨界面的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后3组建立自体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模型,模型组骨隧道中不植入任何材料,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植入脱蛋白骨与富血小板血浆+脱蛋白骨复合物.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4周时,各组拉力卸载方式主要是移植肌腱从骨隧道中拔出;8周时,实验组以肌腱体部撕裂为主,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部分仍从骨隧道拔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12周时,各组多数见肌腱体部撕裂.治疗后4,8周时,实验组大抗拉载荷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模型组(P < 0.05);12周时,各组大抗拉载荷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12周时,实验组大抗拉载荷仍明显小于正常组(P < 0.01).各组刚度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富血小板血浆与脱蛋白骨复合物能够增加早期腱-骨界面的力学强度.
-
成纤维生长因子2在加速腱-骨愈合和软骨修复中的作用与问题
背景:成纤维生长因子2作为腱-骨愈合和软骨修复过程中重要的生长因子,对加速腱-骨愈合和软骨修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的:综述成纤维生长因子2在腱-骨愈合及软骨修复方面的应用及目前面临的问题.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以及Elsevier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成纤维生长因子,肌腱,骨,软骨,修复,组织工程".英文检索词为:"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tendon,bone,cartilage,repair,tissue engineering".检索2000年1月至2018年3月收录的有关成纤维生长因子2在腱-骨愈合和软骨修复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文章主题不相关的文献,终纳入64篇文献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成纤维生长因子2在腱-骨愈合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加速腱-骨愈合.其主要是通过诱导转化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的表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含量;②成纤维生长因子2对软骨损伤修复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激活FGF/FGFR2等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调节其SOX9的表达,促进其向软骨分化.作用于软骨下骨,上调软骨下骨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4等内源性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软骨的形成;③但是,当前关于对成纤维生长因子2的研究还处于基础实验阶段,尚缺乏大量临床试验的证据.
-
间歇性负压干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腱-骨愈合
背景:间歇性负压被证实可以促进软组织修复及骨愈合,但其对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影响尚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间歇性负压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及肌腱移植物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自体半腱肌前交叉韧带重建模型,随机取一侧后腿作为负压侧,负压侧关节通过引流管接微型负压吸引器,并维持低强度、间歇性负压;对侧后腿作为对照,接普通引流管。5d后两侧同时拔除吸引管。造模后6周,取关节液检测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水平;取股骨-韧带-胫骨复合体行肌腱移植物拉力测定和腱-骨界面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1只兔关节感染,终23只兔进入结果分析。拉力测定结果显示,负压组完全断裂所需拉力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负压组成骨细胞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关节液检测结果提示负压组关节滑液中白细胞介素1β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提示间歇性负压可能在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肌腱移植物的塑性过程中扮演着积极作用。 -
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纤维蛋白胶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腱-骨愈合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纤维蛋白胶联合应用可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早期腱-骨界面断裂强度与刚度,促进移植物与骨隧道早期愈合.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纤维蛋白胶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将腺病毒载体Ad-GFP-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8 h后检测GFP基因表达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将54只新西兰大白兔(购买于重庆市医学实验动物中心)随机分为空白组、实验组、对照组,每组18只,均建立前交韧带重建模型,实验组将基因转染48 h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纤维蛋白胶混合,注射至腱-骨界面;对照组将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纤维蛋白胶混合,注射至腱-骨界面;空白组未注射任何材料.术后第4,8,12周分别获取股骨-移植肌腱-胫骨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测与生物力学检测.结果与结论:①转染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转染效率为(86.1±6.3)%;S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胞浆内骨形态发生蛋白表达阳性;Western-blot检测可见骨形态发生蛋白2阳性表达条带;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组、对照组腱-骨愈合效果明显优于空白组,实验组腱-骨愈合效果优于对照组;③生物力学检测显示,实验组、对照组的大载荷、刚度均强于空白组(P<0.05),实验组的大载荷、刚度均强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2进一步增强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纤维蛋白胶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腱-骨愈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