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化生性癌1例

    作者:王文君;姚贵明;杜立新

    一、临床资料
      患者,女,57岁,2013年11月21日因“发现右乳肿物半年伴破溃三月”入院。入院查体右乳触及一大小约12 cm ×17 cm肿物,质地硬,活动度差,界不清,外上象限距乳头5 cm处可见一约3 cm ×5 cm破溃,同侧腋窝和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左侧乳房未及异常,左腋下及左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心、肺、腹等未见异常,已绝经。腹部超声、妇科超声未见异常,胸片未见有转移征象。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化验等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初步诊断:右侧乳腺癌。于2013年11月26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及局部皮瓣转移术。术后病理示:右乳肿物大小12 cm ×20 cm,(右侧)乳腺化生性癌--鳞状上皮化生型。侵及皮肤,未侵及乳头,皮肤及基底切缘阴性。腋窝淋巴结0/24未见癌转移。免疫组化:ER(-)PR(-)C -B -2(-)P53(===)Ki -67(10%~20%)CK5/6(=) P63(=)CK7(=)GCDFP-15(-)。术后患者恢复后给予化疗治疗,之后进行放疗治疗。化疗具体为AC-T(多柔比星/环磷酰胺-紫杉醇)8周期治疗方案,目前正在治疗中。

  • 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吴晓辉;王莉芬;张莉;冯晓海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进行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67岁.左乳内上象限可触及肿物,直径约1.8cm.镜检:肿瘤大部分区域(>95%)由羽毛状或束状交错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夹杂少量残存管状腺体及鳞状上皮细胞巢,肿瘤细胞形态温和或具有轻-中度不典型性,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胶原化.肿瘤组织界限不清,形成指状突起浸润邻近乳腺及纤维、脂肪组织.免疫组化肿瘤细胞具有双相性表达特征,34βE12、AE1/AE3 、CK7和vimentin均(+),并具有肌上皮细胞分化特征p63和CD10(+)、SMA灶状(+)及基底样亚型乳腺癌特征ER、PR和HER-2均(-),CK5/6和EGFR均(+).结论 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是乳腺化生性癌的一种罕见亚型,因其形态温和、异型不明显而易被误诊,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标记并与乳腺其他梭形细胞病变相鉴别.

  • 乳腺腺肌上皮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项晶晶;吴能定;宋琦;王武玲;韩峰;黎向红

    目的探讨乳腺腺肌上皮瘤(AME)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标准和预后.方法采用光镜观察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4例乳腺AME进行研究.结果 4例肿瘤均发生于女性,年龄31~53岁,平均41岁,其中2例为恶性AME.镜下见肿瘤由增生的腺上皮和肌上皮组成,以肌上皮增生为主,多为梭形和透明肌上皮细胞.恶性AME中可见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细胞丰富,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增多,肿瘤内有坏死.腺上皮cytokeratin(+),肌上皮SMA和MSA(+),S-100蛋白、cytokeratin弱(+).随访3例12~24个月肿瘤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AME为乳腺少见的良性肿瘤,由腺上皮和肌上皮共同增生而成.恶性AME恶性成分多为肌上皮,转移少,转移者预后差.

  • 乳腺混合性上皮/间叶化生性癌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王红群;王庆梅;汤旸;蒋毅;杜明占

    目的 探讨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复习1例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该例镜下见2种高级别的肿瘤细胞成分,部分为上皮细胞巢,部分为间叶样组织,局部坏死、出血.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ER、PR和HER-2(-);上皮细胞34βE12和AE1/AE3(+);间叶细胞vimentin、CD99和S-100(+).结论 化生性癌绝大部分为三阴性癌,侵袭性强.

  • 乳腺化生性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杜军;丁敏;李恒;郭真理;邢晓皖;牛俊杨

    目的 探讨乳腺化生性癌(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其中包括2例鳞状细胞癌,3例含有鳞状细胞癌成分的腺癌(伴有鳞状分化的腺癌),1例癌伴间叶分化.对所有肿瘤组织进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化生性癌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0 ~70岁,平均53.5岁.临床上多以无痛性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均行手术治疗.免疫组化显示伴有鳞状分化的腺癌中除1例ER和PR(+)外,其余ER、PR均(-);上皮标记物CK7、CK8、CK5、34βE12和E-cad均(+),p63部分(+);癌伴间叶分化中,间叶成分S-100、vimentin、SMA和CD10(+),ER和PR(+)均在导管癌区域表达;1例伴有鳞状分化的腺癌和1例鳞状细胞癌EGFR(+);6例cerbB-2均(-).结论 MC是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病理形态学表现为多样性,免疫组化显示多数激素受体(-),根据化生的成分不同表达相应的上皮及间叶组织抗原.

  • 乳腺梭形细胞癌2例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张晓波;阚秀;沈丹华

    目的 探讨乳腺梭形细胞癌的病理组织学形态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复习2例乳腺梭形细胞癌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表现,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回顾总结相关文献资料.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6岁和60岁.肿瘤直径分别为2 cm和2.8 cm.2例肿瘤均由梭形细胞组成,其间可见少量上皮样细胞,其中例1细胞较丰富,细胞排列成束状;例2由温和的梭形细胞组成,间质有明显的玻璃样变,组织形态类似于纤维瘤病.肿瘤组织中的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CK、CK5/6、34βE12和p63(+).例1术后5个月复发.结论 乳腺梭形细胞癌是乳腺的一种化生性癌,易误诊,诊断时需与纤维瘤病、叶状肿瘤和乳腺肉瘤等鉴别.梭形细胞癌预后不良,常常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但低级别纤维瘤病样梭形细胞癌预后较好.

  • 乳腺化生性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宴;张江宇;赖日权;霍雷军;吴坤河

    目的 探讨乳腺化生性癌(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14年间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的MBC 8例,讨论其组织起源、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结果 8例患者年龄33 ~58岁(平均44岁),肿瘤直径1~5 cm.3例伴软骨肉瘤样化生,3例为鳞状细胞癌,1例同时伴有软骨肉瘤和鳞状细胞癌化生,1例为肌上皮癌亚型.8例中2例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结论 MBC罕见,不易明确诊断,预后较差,ER、PR和HER-2多呈(-).目前治疗主要是手术和放疗.因此,进一步理解MBC的病理学和生物学特点对于该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乳腺产生基质的化生性癌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郑甦;王楠斌;吴红梅;马蓉;车潇良;冯建丽;蔡媛

    目的 探讨乳腺产生基质的化生性癌(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 对1例MPC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CK、CK 5、CK 8、vimentin、desmin、S-100、SMA、ER、PR、c-erbB-2、EMA、actin、GFAP、p 63和Ki-67并复习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起源.结果 患者女性,51岁.右乳肿块2.5 cm ×2.2 cm×2.1 cm大小.镜下见肿瘤结节状生长,结节周围为大片上皮样巢团,中央为黏液软骨样基质背景及坏死,内见少量成片、条索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团,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上皮细胞CK、CK8、EMA多数(+),而基质星芒状细胞则为(-),上皮细胞及间质内vimentin、CK5、S-100、p 63均灶状(+),巢团区域Ki-67阳性率为50%、desmin、SMA、ER、PR、c-erbB-2、GFAP和actin均(-).患者行乳腺改良根治术.术后进行紫杉醇加表柔比星化疗6周期,随访26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MPC是乳腺少见恶性肿瘤,推测起源于干细胞,行乳腺改良根治术效果更佳.

  • 乳腺伴软骨肉瘤分化的化生性癌1例

    作者:李胜水;李金城

    患者女性,61岁.因右乳腺肿物1个月入院.查体:右乳外上象限可触及3 cm×3 cm×2 cm大小肿物,质硬,活动可,表面较光滑,与皮肤无粘连,乳头无凹陷.B超示左乳肿物,3 cm×2 cm×2cm大小,边界清,回声弱,有异常血流.钼靶片示肿物为不均匀中等密度,边缘见粗大毛刺,患侧乳腺静脉增粗,增多,未见钙化.临床诊断:乳腺癌.

  • 乳腺癌肉瘤伴乳头Paget病1例

    作者:董军明

    患者女性,78岁.因发现右乳囊性包块入院,入院后行穿刺抽血并加压包扎处理,效果不佳,于数日后行血肿清除术,术后伤口组织生长快但长期不愈合,伴有较多渗出.取伤口组织送病理.查体:右乳下方见一伤口,直径8 cm,正中皮肤未愈.组织暗红色伴有鲜红色血性渗出,当中有一腔.直径5 cm,深3 cm,底部少许坏死组织,未见积脓,轻度触痛,颈部锁骨下及右腋下未扪及肿大的淋巴结,X线片示两肺未见明显结节样病变.

  • 乳腺上皮/间叶混合型化生性癌1例

    作者:周仲琼;董良柱;王守立

    患者女性,52岁.3个月前发现左侧乳房有一核桃大小包块,近2个月迅速长大.查体:左侧乳房外上象限扪及7cm×6cm×5cm大小的质硬肿块,皮肤粘连,活动度差.无明显乳头下陷及皮肤皱缩,无触痛.乳腺X片示包块界限清楚.行肿块切除.

  • 乳腺化生性癌1例报道

    作者:王东存;陈珂瑶;唐兆瑞;石清芳

    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MBC)是乳腺少见的恶性肿瘤,而且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WHO(2012)乳腺肿瘤分类中,化生性癌包括低级别腺鳞癌、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鳞状细胞癌、梭形细胞癌、伴有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和肌上皮癌.由于该肿瘤少见,容易漏诊和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1例MBC,探讨其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

  • 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杨伯君;常青

    目的 探讨27例乳腺化生性癌(MCSC)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组织学类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27例MCSC按其化生主要成份分为:纯上皮型,包括4例鳞状细胞癌、2例腺鳞癌、12例梭形细胞分化的腺癌;混合型上皮/间叶化生性癌,异源性成份包括2例血管肉瘤样成份、2例横纹肌肉瘤样成份,5例伴有软骨和骨化生性成份.按照肿瘤化生性成份选择性的做免疫组化标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二步法).结果 18例化生性癌上皮及梭形上皮细胞膜抗原(EMA)(+),14例细胞角蛋白(CK)8/18(+)、6例CK5/6(+)、8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63(+)、Her2(-),波纹蛋白(Vim) (-).9例混有异源性间叶成份的化生性癌中,8例Vim (+),4例CK8/18(+)、CK5/6(-)、ER(-)、PR(-),Her2(-).2例含横纹肌肉瘤样化生性癌肌红蛋白(MG)(+),MyoD1(+).2例含血管肉瘤样化生性癌CD31、CD34(+).5例含骨及软骨样化生性癌S-100蛋白(+).结论 MCSC罕见,由于病理形态的多样性,分类很不统一,免疫组化多数表达上皮及间叶组织抗原,但很少表达ER,PR,易引起误诊,严格按规范取材及做免疫组化可以帮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 含有鳞状细胞癌成分的乳腺化生性癌的超声与病理特征

    作者:鄢磊;许翔;叶小剑;王行富;陈晓宇;徐荣全

    目的 观察含有鳞状细胞癌成分的乳腺化生性癌(MCSC)的声像图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MCSC患者的二维声像图及CDFI声像图特征,并与病理学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7例MCSC病灶均为单发;大径2.6~5.1 cm;6例为混合回声,1例为低回声,6例病灶内均可见大小不一的无回声区;7例形态均呈微小或小分叶状、边缘模糊.CDFI显示病灶实性部分有较丰富血流,4例为Ⅲ级血流信号,2例为Ⅱ级血流信号,1例为Ⅰ级血流信号,频谱显示为高阻力动脉血流(阻力指数0.75~0.97).术后病理大体标本示6例为囊实性,1例为实性,镜下病理5例表现为腺鳞癌,2例表现为纯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显示雌、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均为阴性者(三阴乳腺癌)4例.结论 MCSC声像图特征为体积较大、囊实性混合回声、瘤体后方回声增强、实性回声内血供丰富且动脉阻力高.

  • 乳腺梭形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年昌;宣立学

    乳腺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亚型,具有肿瘤偏大、分期晚、组织学分级高、激素受体阴性的临床病理特点,易出现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少见,血行转移常见,预后差.由于该病临床发病率较低,我们对其了解有限,如何早期发现、诊断及提高疗效是目前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作简要综述.

  • 乳腺化生性癌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李凤陈

    1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40岁。因发现左乳肿物5个月,近2个月肿物突然增大就诊入院。查体:左乳外侧可触及一肿物,大小5.0 cm×4.0 cm,质韧,边界清晰,活动度差,无压痛,周围皮肤未见“橘皮样”改变,左乳头无凹陷;左锁骨上、下及左腋窝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肺、腹部检查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

  • 应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探讨乳腺原发性腺鳞癌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刘洪博;王文智;刘艳彩;刘学刚;邱雷

    目的 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染色方法,该方法可在一张切片上同时检测两种抗原的表达情况.利用该技术探讨乳腺腺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衡水市人民医院病理科2011 01 01-2015-12-31诊断的4例原发性乳腺腺鳞癌,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CK5/p63)免疫组化双染法,检测乳腺腺鳞癌组织中的SM-MHC、p63、CK5、CK34E12、EGFR、p53、ER、PR、C erbB-2表达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共治疗979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其中乳腺腺鳞癌患者4例(0.408%),中位发病年龄55岁.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A期1例,ⅡB期1例.患者经乳腺B超、外科查体、术中肿物活检冷冻病理诊断为乳腺癌,4例患者均行乳腺改良根治术.术后1例给予吡柔比星+多西他赛方案治疗;1例行环磷酰胺+吡柔比星方案治疗.1例患者术后9d猝死;另1例C erbB-2强阳性患者,先给予吡柔比星+多西他赛方案治疗,然后转院进行靶向治疗.随访至2016-01-31,3例患者均无复发转移.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染色成功.结论 乳腺腺鳞癌属于乳腺化生性癌,发病率低,肉眼观呈囊性是其特征之一,免疫组化SM-MHC、p63、CK5和CK34βE12组合有助于乳腺腺鳞癌的诊断.治疗多采用乳腺改良根治术,术后辅助化疗,对于淋巴结阳性患者应行术后放疗.

  • 产生基质的化生性乳腺癌六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晓波;陈定宝;王颖;沈丹华

    目的 产生基质的化生性乳腺癌(matrix-producing metapla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MPMC)较罕见,病理形态非常特殊,容易导致误诊.本研究探讨MPMC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010-01-01-2016-01-0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MPMC患者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2~73岁,中位年龄49岁.分析6例MPMC的临床特点,观察其组织病理学表现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 肿瘤呈结节状生长,部分区域呈浸润性生长方式.结节周围为大片上皮样巢团,中央为黏液软骨样基质,可见坏死.6例上皮样细胞团均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4例组织学分级呈Ⅲ级改变,2例为Ⅱ级.免疫组化6例患者中有4例ER、PR和C-erbB-2阴性,1例ER阳性,1例C-erbB-2为+,6例CK5/6、S100、CK和Vimentin、EGFR阳性.另做组织化学染色AB-PAS,6例均为阳性.结论 MPMC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诊断时需与叶状肿瘤等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

  • 乳腺化生性癌的影像学与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边甜甜;林青;吴增杰;崔春晓;齐春华;苏晓慧

    乳腺化生性癌( metapla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MCB)是由腺上皮组织向非腺上皮组织分化的恶性肿瘤,在乳腺癌中所占比例<5%[1]。 MCB具有淋巴结转移率低、内分泌治疗效果差和预后较差的特点,其治疗方案不同于其他类型乳腺癌。本研究中,我们初步探讨MCB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 伴破骨细胞样间质巨细胞的乳腺癌3例

    作者:武艳;李旭丹;白信花;王亦飞;孙岩;邹玉凤

    伴破骨细胞样间质巨细胞的癌(Carcinoma with osteoclast-like stroma giant cells)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类型,《2012版乳腺肿瘤 WHO 分类》将其归入非特殊型浸润性癌中[1]。此病例罕见,对破骨细胞样间质巨细胞的来源与作用目前尚有争议,笔者收集3例此病例(其中一例癌为化生性癌),对其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讨论,旨在加深对此疾病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

5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