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71例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叶慧

    目的:了解双柏县鼠形动物、媒介宿主种群及数量分布情况。方法于2013年3—10月选择双柏县辖区妥甸镇片区,大麦地镇普龙片区作为监测点,采用夹笼法集中式捕获鼠类。计算鼠体蚤指数;病源学监测采用云南省流研所编制的《鼠疫细菌学》和《鼠疫及其防治》的要求进行操作,解剖鼠肝、脾压印培养;血清学采用云南省流研所推荐的“鼠疫间接血疑抑制试验(IHA)”检验F1抗体。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371只,捕获率为9.14%(371/4060),属2目2科5种,其中褐家鼠占83.83%(311/371),小家鼠占10.51%(39/371)黄胸鼠占4.04%(15/371),斯氏家鼠占1.08%(4/371),臭鼩鼱占0.54%(2/371)。共梳检鼠形动物371只,带蚤72只,染蚤率19.3%(72/371)。获蚤179匹,进行鉴别分类,其中缓慢细蚤34.08%(61/179);不等单蚤25.14%(45/179);棕形额蚤17.32%(31/179);方叶栉眼蚤10.06%(18/179);印鼠客蚤8.94%(16/179);人蚤4.47%(8/179);总蚤指数为0.48(179/371),印鼠客蚤指数为0.04(16/371)。经鼠疫细菌学检验,鼠形动物肝、脾各培养371份,鼠体寄生蚤拉胃培养107组,均未检出鼠疫杆菌;共检测鼠形动物血清208份,结果均未检出鼠疫特异性F1抗体。结论褐家鼠为双柏县鼠形动物优势种,未发现双柏县境内有动物鼠疫流行的信息,当仍需开展鼠疫监测。

    关键词: 鼠疫 鼠形动物
  • 福建省宁德城澳港鼠形动物及其携带体表寄生虫和病原体研究

    作者:李昱辰;谢丽珊;吴荣泉;朱旺峰;郑彩云;方辉容;沈旭;刘宝英

    目的 掌握宁德城澳港鼠形动物的分布及其携带体表寄生虫和病原体的情况,为病媒及其传染病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鼠笼法,进行为期1年每月1次的调查,同时检测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虫和病原体.结果 共捕获鼠形动物121只,年平均鼠形动物密度为3.36%;隶属2目2科2属5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83.47%.鼠形动物季节性明显,6月份鼠类密度高,为10.33%;不同生境鼠形动物密度不全相同,办公区密度高(6.25%).检获螨、蜱各一种,鼠体染虫率及各鼠体表寄生虫平均指数均较低.汉坦病毒阳性率为13.33%,钩端螺旋体阳性率为1.43%.结论 宁德城澳港鼠形动物密度未达到国家无鼠害港规定的鼠密度低于1%的要求;鼠形动物携带体表寄生虫率低,种类单一;汉坦病毒阳性率较高,应加强防控,防止相关传染病的发生.

  • 云南省不同环境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情况的研究

    作者:栗冬梅;俞东征;刘起勇;龚正达

    目的了解云南省不同地区、环境和气候条件下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方法对2003年6~7月在云南省3种不同气候类型共5个县、市不同生境中捕获的鼠形动物采集股动脉血,用含5%去纤维兔血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置于35℃含5%CO2培养箱中分离培养巴尔通体,疑似菌落用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特异基因片段,电泳图中出现目标带即判断为阳性菌株.结果捕获鼠形动物278只,接种鼠血标本176份,共检获巴尔通体疑似菌株79份,经PCR证实69份为巴尔通体.6种被检动物中有4种动物检出巴尔通体,感染鼠分属于家鼠属、绒鼠属、小鼠属.总检动物巴尔通体分离率为39.2%;其中以黄胸鼠分离率高为42.0%.除大理市外,剑川、祥云、云龙和云县等县捕获的鼠类标本均分离到巴尔通体,鼠类生境涉及室内、庭院、溪场灌木丛、山地灌木丛,跨越暖温带季风气候、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河谷少雨气候三种气候类型.结论研究再次证实云南鼠类宿主,特别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家栖鼠类巴尔通体感染率较高;巴尔通体在多种鼠类、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环境中均有分布,呈现出对不同地理和气候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及宿主多样性特征.

  • 福建省沿海地区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调查及基因类型研究

    作者:叶曦;李国伟;姚美琳;罗炜;苏丽琼

    目的 了解福建省沿海不同地区、不同气温条件下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并掌握其菌种基因型.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抽取福建省沿海6个地市各一个调查点,采用笼日法捕获鼠形动物,培养分离巴尔通体,疑似菌株通过PCR证实为巴尔通体,并通过gltA基因的379bp片段序列测定,构建生长发育树,确定巴尔通体属种,并分析各属种的地区和宿主分布.结果 捕获并培养分离鼠形动物1161只(份),分离到巴尔通体菌株188株,6种被检动物中有5种检出巴尔通体,感染的鼠形动物分属2目2属,分别是臭鼩鼱、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家鼠.鼠形动物总感染率为16.19%,其中臭鼩鼱高(21.43%),其次为褐家鼠(13.54%),黄胸鼠(18.27%).构成东南地区的主要鼠形动物均列其中.调查6个沿海地市的鼠形动物均感染巴尔通体菌,感染率分别为宁德9.25%、福州9.52%、莆田9.38%、泉州28.18%、厦门17.42%、漳州13.33%.比较年积温7000℃以下地区与年积温7000℃以上地区鼠形动物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3,P<0.001).序列分析表明福建省沿海地区鼠形动物中共检出3个巴尔通体种群:B.elizabethae、B.qeenslandensis和B,tribocorum A、B群,有明显的地域和宿主分布特征.结论 巴尔通体在福建省沿海地区鼠形动物中广泛存在,优势菌种与云南、北京等地区不尽相同.

  • 滇西鼠传疾病疫源地室内鼠形动物丰盛度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秀芳;尹家祥;杨光璨;刘正祥;杜春红;石丽媛;苏丽琼

    目的 分析影响滇西鼠传疾病疫源地室内鼠形动物丰盛度的因子.方法 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在滇西鼠传疾病流行区选择10个县(市)40个自然村(每个县4个村),每个自然村随机抽取20户家庭共800户为鼠形动物和重要环境因素调查区.每户布放5个鼠笼捕获鼠形动物,连续布放3个夜晚,根据鼠形动物外形特征鉴定种类.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潜在影响室内鼠形动物丰盛度的因子.利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在R软件下采用多元跨栏负二项分布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00户共捕获421只鼠形动物(包括2目2科6属9种),其中黄胸鼠为优势鼠种(66.03%).多元跨栏负二项分布回归分析显示:傣族和彝族家庭捕获鼠形动物的概率增加2.16 ~ 2.87倍;家庭成员具有大学学历和户外堆放垃圾的家庭捕获鼠形动物的概率减少50% ~ 68%;居住院内可见鼠形动物的家庭捕获的概率增加1.66倍;房屋周围(<50 m)种菜家庭捕获鼠形动物的概率增加1.52倍;被调查者认为室内鼠形动物多的家庭捕获的概率增加1.59倍,同时捕获鼠形动物的数量也增加1.84倍;房屋地面为水泥或瓷砖的家庭捕获鼠形动物的数量增加3.62倍.结论 滇西鼠传疾病调查地区室内鼠形动物丰盛度与社会经济、人为及生态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有效控制鼠形动物的丰盛度.

  • 中海石油南海西部基地媒介生物种群及分布研究

    作者:王爱民;蔡传烈;斯武

    目的调查了解中海石油南海西部基地媒介昆虫和鼠形动物及其体外寄生虫的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方法蚊类调查采用人工小时法;蝇类用笼捕法及手网捕捉法;鼠形动物用夹夜法和笼捕法.结果蚊类有2亚科4属4种,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65.4%,高和低密度月份分别是2和7月,年平均密度为32.0只/人工小时.蝇类有6科20亚科57属129种,以金蝇为优势种,占笼捕总数的63.4%,高和低密度月份分别是2和11月,年均密度是36.6只/(笼·日).鼠形动物有2目3科4属7种,体外寄生虫4种,其中蚤有2科2属2种,革螨有1科2属2种.年度鼠形动物染蚤率23.7%,染革螨率36.8%,感染率高的分别是褐家鼠和海南屋顶鼠.年度鼠形动物染带蚤指数为0.7,染带革螨指数为1.8,感染指数高的鼠形动物分别是褐家鼠和海南屋顶鼠.动物体蚤感染率高和低月份分别是5和8~12月,鼠密度年平均1.3%.结论南海西部基地存在传播登革热和霍乱的媒介昆虫,具备鼠疫疫源地的条件,要坚持综合治理,预防登革热、霍乱和鼠疫的发生.

  • 广东省湛江地区鼠形动物的演替

    作者:张涛;陈戊申;余向明;刘小华;张曼碧;黄济英;张世炎;胡杰;梁练

    目的 探讨1950~2000年间湛江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的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整理湛江地区50年来的鼠疫监测资料,依次按年代进行鼠形动物的分类统计.结果 50年来共捕获家栖、野栖鼠形动物2目7属11种共计237831只,其中家栖鼠形动物2目3属4种157412只,以黄胸鼠为优势种,臭鼩鼱和褐家鼠为常见种;野栖鼠形动物2目7属8种共计80419只,以黄毛鼠和板齿鼠为优势种,海南屋顶鼠和臭鼩鼱为常见种.结论 在城镇家栖鼠类中,褐家鼠已逐渐取代黄胸鼠的优势种群地位,但在农村家栖鼠类仍以黄胸鼠为主.野外生境黄毛鼠的数量在逐年减少,但板齿鼠的数量在逐年增加.

  • 镇江口岸鼠形动物及体表寄生虫种群生态和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携带情况调查

    作者:胡云;吴小华;韩方岸;丁鲁民;朱伟光;卢万富;丁永健

    目的了解镇江口岸鼠形动物及体表寄生虫的种群生态和鼠肺组织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抗原携带情况.方法将镇江口岸沿江60km岸线区域分为4类生态环境,设8个调查点,用夹日法和笼日法捕鼠,梳刷法采集鼠体表寄生虫,直接荧光法检验鼠肺HFRS抗原.结果捕获鼠形动物640只,鼠密度7.41%,隶属3目4科7属9种.黑线姬鼠是草灌区、码头区的优势种;褐家鼠、小家鼠分别是生活区、仓库区的优势种.褐家鼠、小家鼠和大麝鼩的繁殖指数均高于2.鼠形动物的密度高峰在2~5月份.各鼠种的性比和成幼比变化较大.采集鼠体表寄生虫1 619只,隶属4目11科19属28种.蚤类、蜱类、革螨、吸虱、恙螨的优势种分别是上海狭蚤、长角血蜱、鼩鼱赫刺螨、锯多板虱、小盾纤恙螨.总染虫率为50.31%,带虫指数为2.53.鼠体表寄生虫3月份出现高峰,9月份出现次高峰.革螨和吸虱的宿主特异性低,宿主范围宽.鼠肺组织HFRS抗原阳性率为2.50%,阳性鼠为黑线姬鼠.结论镇江口岸各生态环境的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虫的种类繁多,种群生态特征明显,口岸存在姬鼠型HFRS疫源地,黑线姬鼠是宿主动物.

  • 广东省乡镇家栖鼠形动物种类结构及季节繁殖的观察

    作者:张涛;冯志勇;陈戊申;张世炎;梁练;麦海;胡杰;梁文佳

    目的 了解广东省家栖鼠形动物种类构成及在不同季节的繁殖情况,为科学灭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每月选择1个乡镇,采取逐日捕鼠方法,实施监测和调查.同时将捕获的鼠形动物进行鉴定及解剖,观察并记录妊娠情况.结果 广东省乡镇居民区鼠形动物的笼捕率平均为9.98%,其中鼠类的笼捕率为4.98%;鼠形动物种群构成比分别为褐家鼠48.73%、黄胸鼠15.50%、臭(鼢)鼱35.17%、小家鼠0.59%;其中褐家鼠年平均妊娠率为4.06%,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5.35只;黄胸鼠年平均妊娠率为5.63%,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2.76只;臭(鼢)鼱年平均妊娠率为15.00%,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3.32只.结论 在城镇居民区褐家鼠和臭(鼢)鼱已成为绝对优势种,小家鼠为少见种;褐家鼠和黄胸鼠的繁殖期一年有春秋季2个高峰,其中春季的繁殖高峰超过秋季,但褐家鼠在8月还有一个小的繁殖高峰.臭(鼢)鼱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也有2个高峰,其中前峰出现在3-6月,后峰在10-11月.鼠密度也呈现春秋两季的高峰期.广东省需实施春秋两季的灭鼠.

  •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鼠形动物繁殖力的分析

    作者:陆敏;闫清丽;胡龙飞;符玉飞;肖舒;周剑华;凌莉

    目的掌握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鼠形动物繁殖力的情况,为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笼)夜法,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捕获鼠形动物,进行分类鉴定,辨别雌雄,解剖观察其性器官发育和妊娠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获鼠828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4属7种,分别为小家鼠、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板齿鼠、黑家鼠和臭鼩鼱.其中雄鼠429只,雌鼠399只,雌雄比例为1:1.075;孕鼠118只,妊娠率29.57%,胚胎497只,平均胚胎数4.21.年度中,3、4、6、9月份的妊娠率较高,分别为65.38%、37.50%、50.00%和42.86%.在不同种类的鼠形动物中,臭鼩鼱的妊娠率高,为39.20%,其次是小家鼠,妊娠率为30.93%,黄毛鼠与黑家鼠的妊娠率低为0.不同生境中的鼠形动物妊娠率跑道区为34.13%,生活区28.75%,办公区23.40%,货运区30.30%.结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鼠形动物一年四季均可繁殖,繁殖高峰期在春、夏季,秋末亦有一小高峰,妊娠率的高低与鼠密度不呈相关关系.

  • 中俄边境黑瞎子岛地区鼠群斑疹伤寒感染状况调查

    作者:卢婷婷;富英群;侯咏;杨宇;徐宝梁;应长青;蔡婧;王建成;赵婷婷

    目的 调查中俄边境黑瞎子岛地区鼠群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感染状况.方法 于2013-2014年在黑瞎子岛地区采用夹夜法捕鼠,无菌取其肝脏组织,提取鼠肝脏总核酸,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技术,对提取的鼠肝脏总核酸中gltA基因的136 bp特异性片段进行扩增,对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并利用Mega 5.0软件与GenBank中已知菌株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共捕鼠644只,隶属于3目5科8属,其中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捕获总数的42.70%(275/644),其次为红背鼠平和东方田鼠,分别占27.64%(178/644)和21.12%(136/644).共检出31只鼠感染斑疹伤寒,阳性率为4.81%,分属于啮齿目中5种鼠,其中东方田鼠的感染率相对较高,为9.56%(13/136),其他啮齿目鼠形动物感染率相对较低,但各鼠种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6).雌鼠的感染率(10/168, 5.95%)虽高于雄鼠(21/476,4.4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3,P=0.423).斑疹伤寒感染组体重均值(38.2548 g)与非感染组的体重均值(32.2271 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33,P=0.202).不同捕鼠时间鼠斑疹伤寒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419,P=0.000).该地区鼠群感染的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在同一进化支上,相似度>99.98%,与美国菌株CP003398在进化上为相近,相似度>95.83%.结论 黑瞎子岛地区鼠群存在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感染,且感染状况存在季节性差异,为科学开发黑瞎子岛提供了依据.

  • 广东省兴宁市鼠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寄生蚤的调查

    作者:张涛;余向明;张世炎;黄济英;谢俊辉;廖荣标

    目的掌握广东省兴宁市鼠形动物群落结构及寄生蚤的种类.方法2004年4~5月,在不同生境采用鼠笼等工具捕捉鼠形动物,研究其种群结构及所携带的体表寄生蚤种类.结果捕获鼠形动物2目2科9种共1 062只.其中野外生境共捕获鼠形动物2目7种,以板齿鼠、臭鼩鼱、黄毛鼠为常见种,分别占45.71%、25.71%和18.57%.室内生境共捕获2目4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55.14%,黄胸鼠次之,占41.03%.共捡获蚤类6种,家鼠体蚤以缓慢细蚤和印鼠客蚤为主,野鼠以不同新蚤福建亚种为主.结论野外生境啮齿动物种群丰富,室内生境较单一.但室内生境啮齿动物染蚤率和蚤指数较高.

  • 湛江口岸鼠形动物及其体外寄生虫种群和消长本底调查

    作者:莫冠英;陈劲;斯武;蔡传烈;林康胜

    目的:调查了解湛江口岸鼠形动物及其体外寄生虫种群和消长的本底情况.方法:笼捕法.结果:有鼠形动物2目2科4属8种;寄生虫主要有3大类:蚤3科3属3种,革螨2科3属4种,恙螨1科6属9种.年度动物染蚤、革螨、恙螨率分别为33.2%、55.3%、45.0%;感染率高的动物分别是黄胸鼠、黄毛鼠和板齿鼠.年度动物染带蚤、革螨、恙螨指数分别为0.8、4.8、32.9;感染指数高的动物分别是褐家鼠、黄毛鼠、板齿鼠.动物体蚤、革螨、恙螨感染率高及低月份分别是4,8,11月及6、7,7,12月;感染指数分别是4,8,8和3,7,12.结论:具备鼠疫疫源地的条件和存在恙虫病自然疫源地的可能.

  • 张家港口岸鼠形动物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调查

    作者:杨朝春;王卫东;许剑鸣

    目的 了解张家港口岸鼠形动物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结果 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后,张家港口岸的鼠密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此次调查,鼠形动物4年的平均密度为0.10%,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占48.42%,其次为褐家鼠和麝(鼢),分别占25.79%和24.43%.鼠密度于4、9月呈现两个高峰,其中2004年鼠密度分别为0.35%和0.31%;于12、1月和6、7月呈现两个低谷,约低于0.05%.食堂和防护带密度较高,达到0.13%,仓库低,为0.03%.结论 张家港口岸鼠形动物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应在其繁殖高峰前后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降低鼠密度,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 南沙口岸鼠形动物汉坦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作者:赵爽;陈志强;詹志辉;叶婷婷;王秀彦

    目的 了解南沙口岸鼠形动物携带汉坦病毒(HV)情况,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采用笼捕法和夹夜法捕获南沙口岸鼠形动物,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鼠肺.结果 共捕获鼠形动物538只,隶属于2科6种,分别为臭鼩鼱、褐家鼠、黄胸鼠、板齿鼠、小家鼠和黄毛鼠,其中臭鼩鼯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53.16%(286/538);共采集鼠肺538份,HV阳性率为2.60%(14/538),基因型均为汉城型HV.结论 南沙口岸鼠形动物携带HV,存在鼠形动物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风险,应加强监测和病原学检测,采取防制措施.

  • 温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相关鼠形动物季节消长监测研究

    作者:余向华;倪朝荣;张孝和;倪庆翔;魏晶娇;潘琼娇

    目的 了解温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相关鼠形动物种群密度季节消长,为控制其孳生和繁殖及其鼠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5-2010年用夹夜法监测温州市鼠形动物种群、密度季节消长变化情况,收集温州市2005-2010年HFRS发病资料.结果 2005-2010年共捕获室内外鼠形动物4种390只,以褐家鼠、小家鼠为主,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4.36%和33.33%,鼠密度分别为1.28%、1.11%、0.86%、0.88%、0.96%和0.80%,平均鼠密度为0.98%.鼠形动物全年均有分布,密度高峰期在6-8月;HFRS发病无明显季节分布,发病数随鼠形动物年平均密度下降而减少,鼠形动物密度季节消长与HFRS发病无相关关系(r=-0.066,P=0.840).结论 温州市鼠形动物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HFRS病例时有报告,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鼠形动物及鼠传疾病监测预警,防范鼠形动物危害.

  • 湖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地区鼠形动物种群构成调查

    作者:谭梁飞;熊进峰;张令要;朱彬彬;官旭华;占发先

    目的 在湖北省发生较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麻城市、英山县、随州市、咸安区、崇阳县、兴山县区域开展鼠形动物种群构成调查,为控制该疾病的传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捕获鼠形动物.结果 随州市的广水县和随县室外以北社鼠为优势种,占该地捕获总数的58.88%;咸安区以北社鼠为优势种,占该地捕获总数的68.18%;麻城市和兴山县均以灰麝鼩为优势种,分别占40.48%和66.67%;英山县和崇阳县均以黄胸鼠为优势种,分别占43.75%和47.06%.所采集到的不同种鼠类均以雌性鼠为主.结论 湖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区域室外鼠种类构成差异较大,主要以北社鼠、黄胸鼠和灰麝鼩为优势种,且捕获的鼠类绝大多数为雌鼠.

  • 2008年南京地区鼠类发生趋势分析

    作者:阮治安;赵迳连;吕永生

    南京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其环境适宜鼠形动物生存繁殖.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一直从事鼠类监测,结果显示,南京地区的鼠形动物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麝鼩5种.前3种在室内、居民区为多,后2种是农田和绿化区的优势种.鼠类的发生程度(江宁资料)在80年代中后期为高发年代(1985-1988年),年平均高捕获率农田为10.17%,农舍为8.98%;90年代开始下降.

  • 黑瞎子岛鼠形动物及染体外寄生虫调查研究

    作者:杨丽炜;呼满霞;李明;杨军;裴立君;孙建健;李贵昌;栗冬梅

    目的 调查黑龙江省抚远县黑瞎子岛鼠形动物种类分布、种群组成、季节消长和染体外寄生虫情况.方法 采用夹夜法捕获鼠形动物,收集体外寄生蚤和革螨.结果 在黑瞎子岛共捕获鼠形动物899只,计3目5科7属8种,总捕鼠率为24.1%,优势种为红背(鼠平)(36.7%)、黑线姬鼠(33.8%)和东方田鼠(21.4%);不同生境和月份鼠形动物种群组成有所不同;2种生境中鼠形动物在4--10月均有活动,高峰期均在9月;东方田鼠在6和9月出现2次高峰,红背(鼠平)和黑线姬鼠均在9月出现1次高峰;褐家鼠的染蚤率(42.9%)及指数(2.1)高;褐家鼠的染革螨率(57.1%)及指数(4.3)也高.结论 摸清了黑瞎子岛鼠形动物种群组成,为开展鼠类的生态学、鼠类与疾病及防治研究提供了依据.

  • 2008年长江三峡库区万州段鼠形动物种群调查

    作者:罗超;张静;刘起勇;鲁亮;李洪

    目的 掌握三峡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结构及其密度变化规律,严防鼠害发生和鼠传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为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5 m夹夜法分4类生境进行调查.结果 三峡库区万州段共捕获鼠形动物79只,隶属2目2科6种,平均鼠密度2.76%.其中长江北岸为2.32%,长江南岸为3.06%.居民室内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小家鼠、黄胸鼠为优势种,野外农区以黑线姬鼠和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结论 长江三峡库区万州段2008年4月平均鼠密度为2.76%(79/2863),居民室内鼠密度长江南岸高于北岸,农区水域周边旱地鼠密度高于其他旱地.

109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