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用药规律
目的:分析和总结薛博瑜教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薛教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医案149份,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用药逐项录入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Medcase V3.2,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确定处方中各药物的使用频次,常用药物组合及组方特点,探讨薛教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学术思想.结果:共纳入146份医案,共计176味药物,常用药物有丹参、地黄、赤芍、水牛角等26味.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常用药物搭配有①水牛角、丹参,②地黄、赤芍,③牡丹皮、丹参、水牛角等,犀角地黄汤为治疗基本方.聚类分析发现药物偏向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及兼顾其他兼证.结论:数据挖掘有助于发现薛教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用药规律,能为以后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客观依据.
-
南京地区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CHC)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南京地区CHC病例100例,建立了数据库,并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分析了CHC患者症状、证型分布特点,同时还对证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CHC患者症状多、杂,症状以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症状常见,而脾肾阳虚型症状较少见.实证以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常见;虚证以肝肾阴虚型多见,脾肾阳虚型较少.CHC患者的症状、证型、某些肝功能指标、B超等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结合B超、临床血清等检测可以动态观察CHC在各发病阶段特点,以及中医各辨证分型的相互转化过程.
-
基于运气学说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丙肝”)为传染性疾病,全世界约有1亿8千万人感染[1],且有上升趋势。迄今临床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目前,中医学术界已将运气学说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但还没有关于运气学说与丙肝关系的专门研究。为此,笔者就相关理论作一探讨,期冀对丙肝临床防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益血生胶囊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4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益血生胶囊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PEG-IFNα-2a)、利巴韦林片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8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PEG-IFNα-2a(每次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以及利巴韦林片(每次300 mg,口服,每天3次)治疗,疗程6个月.治疗组在此治疗的首3个月,加用益血生胶囊口服,每次1 g,每天3次.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丙型肝炎病毒定量、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生化学应答及病毒学应答百分比及骨髓抑制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及随访6个月时病毒学应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及随访6个月生化学应答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时,治疗组的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35.00%及22.50%,均低于对照组的80.00%与60.00% (P <0.01). 结论 伍用益血生胶囊可减少PEG-IFNα2a、利巴韦林片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骨髓抑制作用,但未能提高抗病毒疗效.
-
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胶囊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致抑郁样精神反应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胶囊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致抑郁样精神反应的危险因素,及艾司西酞普兰片的治疗效果.方法 68例CHC患者均予以长效干扰素每次135 μg或180 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利巴韦林每天1000 mg或1200 mg,tid,口服.治疗12周后,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分.中、重度抑郁患者为试验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每次10mg,qd,口服;其余患者为对照组,予以安慰剂每次10 mg,qd,口服.继续治疗8周后,再次用SCL-90进行评分.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抑郁样精神反应危险因素.结果 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胶囊治疗CHC致中、重度抑郁的发生率为22.06%,主要表现为睡眠质量下降、敌对、焦虑和抑郁.试验组治疗12周时和治疗20周时,SCL-90总均评分分别为(3.89±0.65)和(1.76 ±0.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类型是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胶囊治疗CHC患者发生抑郁样精神反应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感染类型是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胶囊治疗CHC致抑郁样精神反应的危险因素,艾司西酞普兰片可有效地改善抑郁样精神反应的症状.
-
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副作用分析
目的 探讨我院接受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367例患者应用后的副作用.方法 在治疗期间,统计患者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及发生率.结果 利巴韦林导致的副作用发生率为10.63%(39例),其中变态反应占53.85%,血液系统及消化系统副作用分别占28.20%、12.82%.结论 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时的副作用发生率较高,但一般症状较轻,药物使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接收诊治的120例慢性丙型肝患者进行治疗观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早期应答率、完全应答率、部分应答率及无应答率等指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疗效显著,且用药方便,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应用自体树突状细胞回输治疗的护理经验
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C)回输治疗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经验,它包括采血前、采血中、采血后、治疗中、治疗后共五个方面的护理经验。在护理过程中,在严格无菌操作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加强对患者健康知识的宣教,对患者进行充分的、针对性的心理指导,依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做好各环节的护理措施,这是DC回输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环节,并对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
慢性丙型肝炎及其抗病毒治疗进展
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之后直至1989年才应用现代分子克隆技术鉴定出丙型肝炎病毒(HCV),并证实HCV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相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更容易慢性化,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治疗更困难,至今尚无有效疫苗预防.因此丙型肝炎是世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随着对丙肝病毒研究及认识的加深,目前抗丙肝病毒药物的研发进入了突破阶段,已经有多个新机制的药物获准上市,还有较多的新药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对丙肝流行病学、治疗学进行了回顾,对新药研发及目前上市的新药进行了归纳.
-
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药物研发的挑战与思考
慢性丙型肝炎(CHC)是世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疾病进展易导致肝硬化和肝癌.随着对丙肝病毒(HCV)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CHC治疗领域的药物研发工作已形成一定格局,体现在标准用药方案的更新、新型干扰素及其剂型出现、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研发及DAA新药组合的疗法.这些变化为丙肝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我国抗丙肝药物的开发与临床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对丙肝流行病学及其基因组的逐步认知、政策指南的更迭、已上市的DAA药物及非临床评价等方面进行讨论.
-
直接抗丙肝病毒新药的致癌性研究评价
随着对丙肝病毒(HCV)的研究深入,慢性丙型肝炎(CHC)治疗领域逐渐成为关注焦点之一.本文通过检索FDA药品管理机构公开的药品信息,将国外已上市的用于治疗CHC的直接抗病毒治疗药物(DAA)的致癌性试验信息进行汇总,以期丰富对治疗CHC的DAA药物致癌性的了解.
-
直接抗丙肝病毒新药中的生殖毒性研究评价
随着对丙肝病毒(HCV)的研究深入,直接抗病毒治疗药物(DAA)逐渐成为慢性丙型肝炎(CHC)治疗领域的关注焦点.本文通过检索FDA药品管理机构公开的药品信息,对已上市DAA药物的生殖毒性试验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以期丰富对DAA药物生殖毒性的了解,有助于临床用药的利弊权衡.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6年6月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丙型肝炎病毒-RNA阳性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病毒应答、丙型肝炎病毒RNA转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率、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及丙型肝炎病毒RNA转阴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应答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流感样症状、睡眠障碍、消瘦、脱发及肌肉酸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
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肝纤维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CHC肝纤维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苦参素注射液,观察2组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肝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CV-RNA转阴率为32.76% (1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69% (1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苦参素注射液治疗CHC肝纤维化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双环醇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初步探讨双环醇片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86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给予双环醇每次50 mg口服,1日3次;对照组予维生素类一般护肝药物,疗程6个月.结果:治疗组可统计病例34例中血清HCV-RNA转阴18例(52.9%)、对照组可统计病例36例中血清HCV-RNA转阴3例(8.3%),两组转阴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第1、2个月末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治疗结束时两组复常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血清Ⅳ型胶原(Ⅳ-CL)水平显著下降(分别为P<0.01、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双环醇有抑制HCV增殖,抗肝纤维化及调节宿主免疫反应的作用,有望成为治疗慢性HCV感染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关键词: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双环醇 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 Ⅳ型胶原 -
地芪固本口服液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地芪固本口服液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中不良反应(ADR)的影响.方法:参照2004年《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将189例CHC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5例,对照组94例.两组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1周1次,皮下注射和按体重口服利巴韦林1000 mg·d-1(体重<75 kg)或1200 mg·d-1(体重>75 kg),疗程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治疗组加用地芪固本口服液,一次50 mL,一日2次.监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ADR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共发生ADR 701例次,对照组发生894例次.从整体看,发生了至少一次ADR的患者及人均发生例次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疲乏、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体重减低、血小板减少、贫血、精神异常发生率上,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ADR的严重程度均以1级和2级为主,两组严重程度的百分率经秩和检验Z=8.030,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12、24周(P≤0.05).结论:地芪固本口服液能够有效减少和减轻抗病毒治疗引起的ADR.
-
乙醇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
目的 研究乙醇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非饮酒与饮酒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临床表现、病毒学、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 162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中,非饮酒者99例,少量饮酒者34例,大量饮酒者29例,3者的病程中位数分别为12、9、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非饮酒者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与少量饮酒及大量饮酒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饮酒者中,高病毒载量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饮酒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1.0%和14.1%,P=0.037).非饮酒者中肝硬化32例(32.3%),少量饮酒者为13例(43.3%),大量饮酒者为18例(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非饮酒者中死亡2例(4.0%),少量饮酒者死亡2例(5.9%),大量饮酒者死亡5例(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非饮酒者与饮酒者肝癌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饮酒可加重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损害,加速病情的进展,增加肝硬化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大量饮酒有可能促进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复制.
-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有效的药物治疗疗法。方法对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进行分析,总结不同药物的用法和作用机制及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随着人们对HcV病毒生命周期的深入认识,新治疗靶位不断增加,抗HcV药物有了较大的发展,应用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病情,对症用药。
-
IL-22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2(IL-22)在慢性丙肝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3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感染内科慢性丙型肝炎住院患者60例,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同时选取38例正常健康献血者作为参考,分别检测正常健康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和停药后6个月的血清IL-10、IL-22和IL-28及mRNA水平,并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和HCV RNA含量.结果 经过48周抗病毒治疗后,60例慢性丙肝患者中完全应答41例、部分应答15例、无应答4例.治疗前患者血清中IL-10、IL-22、IL-28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健康献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CV病毒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经过治疗,完全应答组患者血清IL-10、IL-22和IL-28水平逐渐降至并稳定至正常水平,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患者血清IL-10、IL-22和IL-28水平在一段时间内降低,但又逐渐回升,IL-22较IL-10和IL-28回升更早.治疗后不同时间IL-10、IL-22、IL-28 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中IL-10、IL-22、IL-28水平变化情况一致.结论 IL-22能够在早期有效预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效果.
-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入住我院的60例经病理诊断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另外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患者血清中的IL-10、IL-12及IL-18的水平进行分析、测定,并采用干扰素α-2b联合苦参素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患者组血清IL-10、IL-12及IL-18水平均要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之后,患者完全应答率要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前后应答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0、IL-12及IL-18水平均要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能够作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采用干扰素α-2b联合苦参素治疗,效果显著,应在临床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中加以推广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