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囊肿的应用评价

    作者:秦文政;周平红;李全林;徐美东;张轶群;钟芸诗;陈巍峰;马丽黎;胡健卫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囊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40例消化道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40例消化道囊肿病变位于食管8例,胃11例,十二指肠5例,结直肠16例.37例(92.5%)病灶获完整剥除.术中结肠穿孔1例,予金属夹夹闭,保守治疗后好转;食管大出血1例,三腔管压迫后成功止血.术后病理显示,37例完整剥除标本囊壁完整,侧切缘和基底切缘均无病变累及.36例患者获得了6~12月的术后随访,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消化道囊肿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的内镜治疗

    作者:时强;钟芸诗;姚礼庆;周平红;徐美东;马丽黎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内镜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1年5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29例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为55(29~72)岁.病灶大小( 1.7±0.1) cm,其中0.5~1.0 cm 17例,1.0~2.0 cm 6例,大于2.0 cm 6例.无蒂隆起性病灶18例;有蒂病灶11例,其中粗蒂3例,亚蒂2例.内镜治疗中采取圈套电切9例(其中3例外加尼龙绳结扎),内镜黏膜切除术12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例,均获完整切除.术中出血1例约200 ml,经多枚金属夹夹闭和尼龙绳圈套后成功止血;术中穿孔1例,予金属夹夹闭;术后第2天发生迟发性出血1例,行内镜止血.全组术后随访2~39(中位数13)个月,生活质量较好,未见任何远期并发症.术后1年复发1例,再次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论 内镜治疗对于Brunner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0例胃肠道间质瘤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秦新裕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来源于肌层、内镜超声(EUS)诊断GIST的20例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肌层GIST,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共计20例来源于肌层的GIST,其中12例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窦,3例位于胃体,4例位于直肠.病变直径0.5~3.2(平均1.6)cm.19例(95.0%)患者的病变全部完整剥离,1例ESD剥离病变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后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ESD手术时间60~150(平均87.5)min.全组未出现ESD术后出血.3例(15.0%)ESD治疗中发生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裂孔,均未中转开腹手术修补.术后随访期2~12个月,19例病变完整剥离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ESD治疗小的、来源于肌层的GIST安全、有效,病变可以被完整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 内镜切除技术在结直肠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姚礼庆;钟芸诗;齐志鹏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以其为基础的内镜切除术包括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和双镜联合(LECS)治疗等,因其在治疗结直肠肿瘤的微创性和功能保存上体现的绝对优势,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结直肠肿瘤的治疗中。本文就上述治疗方法在治疗结直肠肿瘤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评述。

  • 内镜治疗胃胃肠间质瘤的可行性

    作者:姚礼庆;钟芸诗;何梦江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其衍生技术包括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技术(EFR)、内镜经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和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LECS)等的内镜切除技术可治疗绝大多数的胃GIST.本文就内镜治疗胃GIST的指征、方法和疗效评价进行评述.

  • 改良圈套器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文峰;吕惠芳;范文伟;吴文华

    结直肠息肉指结直肠黏膜上皮的局限性隆起病变,组织学上分为腺瘤性、错构瘤性、增生性和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前病变,大部分结直肠癌起源于腺瘤,及早发现和切除结直肠腺瘤对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1].临床上,直径较小的息肉一般用圈套器进行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但对于直径较大的息肉(≥2.0 cm),使用圈套器很难完整切除病灶,故多采用高频切开刀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2].本研究采用改良圈套器(尖端突出0.1~0.2 cm),代替传统切开刀的电凝、电切功能,并利用这种改良的圈套器进行ESD术切除结直肠息肉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腹腔镜辅助胃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葛恒发;陶国全;李倩君;朱墨;姜宝飞

    近10年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临床的应用和发展对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治疗产生了重要影响,部分早期胃癌可应用ESD技术在内镜下予以切除[1].与外科手术相比,内镜切除术具有疗效类似、侵袭性小的优点,充分体现“微创治疗”的优越性;而与单纯电灼等其他内镜治疗方法相比,ESD可在直视下整块切除较大的肿瘤病灶,并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2].目前在日本,绝大多数具备条件的医院已普遍开展ESD.

  • 腹腔镜在早期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

    作者:江军;张平;杨勇;黄汉涛

    对于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应用是目前发展的一个趋势;然而,ESD技术难度高、操作困难、并发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开展ESD的早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不可避免[1].因此,在开展ESD的早期时,如何保障ESD顺利、安全地实施显得十分必要.武警湖北总队医院在早期开展ESD时,通过腹腔镜监控,取得了良好的开展效果.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巨大广基息肉

    作者:朱军;丁健华;赵克;汤海燕;王秋枫;姜红红;郑玲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来开展的内镜切除技术,主要用于胃肠道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较大、广基病变的一次性大块和完整切除.与上消化道相比,结直肠壁更薄,ESD难度更高.第二炮兵总医院对2008年12月至2010年2月肠镜检查发现的14例直径大于或等于3 cm的结直肠巨大广基息肉行ESD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微创切除新技术的开展及评价

    作者:周平红;张轶群;姚礼庆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泛指一类来源于黏膜以下的消化道病变.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均无法定性诊断,长期随访会造成患者的巨大负担.我国学者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发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内镜切除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既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又能起到治疗的目的,本文就各种内镜下切除消化道SMT的指征、方法以及疗效等作出评价.

  • 规范开展消化内镜治疗有效防治内镜治疗并发症

    作者:姚礼庆;时强;钟芸诗

    以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基础的内镜治疗技术近几年发展迅速,内镜治疗的并发症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在关注内镜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关心内镜治疗的规范化和内镜治疗并发症的防治,进一步提高内镜治疗的安全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从而使患者获益.

  • 提高我国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诊治水平

    作者:姚礼庆;陈巍峰

    目前,我国消化道早癌的诊治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近年来,新型内镜成像技术的问世大大提高了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使消化道早癌获得根治性切除.本文以目前内镜技术的现状为基础,就如何提高我国消化道早癌的诊治水平进行评述.

  • 内镜下切除技术对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价值

    作者:李全林;钟芸诗;周平红;徐美东;张轶群;陈巍峰;马丽黎;秦文政;姚礼庆

    目的 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在食管胃连接部(EGJ)胃肠间质瘤(GIST)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ESD治疗的患者资料,筛选出2007年11月至2011年6月间经病理证实的EGJ处GIST患者20例,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20例EGJ处GIST均起源于固有肌层,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9~67(平均54.1)岁,病灶直径8~20(平均14.8)mm.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内镜切除手术,其中15例接受了内镜黏膜下挖除术,4例接受了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1例接受了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手术时间15~90(平均47.8)min,术中出血量5~200 ml,病灶的完整切除率为100%.术中穿孔4例,气腹3例,气胸1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恢复.20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了3~36(平均13.2)个月的随访,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 在EGJ处GIST的治疗中,以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技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 窄带成像与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陈巍峰;李全林;姚礼庆;徐美东;陈世耀;张轶群;钟芸诗;马丽黎;秦文政

    目的 比较窄带成像(NBI)与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间接受ESD治疗的87例早期食管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经NBI法确定病变边界者37例(NBI组),采用碘染色法确定病变边界者50例(碘染色组).比较两组患者ESD术中食管痉挛程度、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病变部位、大小和周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BI组中重度食管痉挛者的比例为10.8%(4/37),明显低于碘染色组的比例[32.0%(16/50),P<0.05];手术时间亦明显短于碘染色组[(42.2±19.5) min比(53.3±30.9) min,P<0.05].NBI组术中穿孔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l例;碘染色组术中穿孔1例,均经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治愈.术后随访4~20月,NBI组与碘染色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8.1%(3/37)比8.0%(4/50)]和局部复发[5.4%(2/37)比4.0%(2/50)]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碘染色相比,早期食管癌ESD术前采用NBI确定病变边界,可在不影响疗效的基础上减轻食管痉挛并缩短手术时间.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78例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

    作者:时强;钟芸诗;姚礼庆;周平红;徐美东;陈世耀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0年8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术的78例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8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32例,年龄(54±9)岁.病变位于十二指肠球部39例(50%)、球降交界部19例(24.4%)、降部20例(25.8%);病灶直径(2.1±1.7) cm.病变来源于黏膜层者51例(65.4%),包括炎性或增生性息肉22例,绒毛状-管状腺瘤26例,错构瘤性息肉3例;来源于黏膜下层者25例(32.1%),包括布氏腺瘤15例,异位胰腺3例,类癌3例,脂肪瘤2例,黏液纤维瘤和血管淋巴瘤各1例;来源于固有肌层者2例(2.5%),均为异位胰腺.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切除手术,手术时间(37±41) min,术中出血量(23±15) ml.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5.9%(28/78),其中术中穿孔6例,迟发性穿孔3例,术中出血10例,延迟性出血7例,一过性血淀粉酶增高2例.除1例类癌患者术后病理提示脉管内有肿瘤细胞,加行扩大切除手术外,其余77例患者在ESD手术后3~23个月的内镜随访期间,无一例出现复发.结论 ESD治疗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指征把握——基于日本JCOG-0607研究的探讨

    作者:蔡世伦;钟芸诗;周平红

    随着成像技术及操作器械的发展,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越来越得到重视.对于早期胃癌,由于内镜治疗不涉及淋巴结清扫,因此,对适应证应有严格的把握,即无淋巴结转移或者淋巴结转移风险很低的病灶.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陈巍峰;钟芸诗;高卫东;何国杰;秦新裕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2)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 5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4~1.2(平均1.1)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45(平均35)min;术中创面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 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 超声内镜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秦昂;匡骥泽

    目的 分析超声内镜(EUS)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期间进行普通胃镜检查,确诊黏膜下病变的患者130例,将EUS诊断结果与终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评价EUS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EUS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分布比例如下:平滑肌瘤44例,间质瘤55例,异位胰腺16例,脂肪瘤5例,囊肿5例,血管瘤3例,神经内分泌瘤2例,EUS诊断共有12例与病理诊断不符.结论 EUS诊断与术后的病理诊断吻合度较高,对于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超声内镜的效果比传统胃镜更好.经超声内镜检查后再根据病变特点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为高效准确的治疗方法.

  • ESD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永;徐敏;朱艺艺

    目的 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8月期间采用ESD进行治疗的13例上消化道病变患者作为研究组,将同期选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治疗的12例上消化道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通过手术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而完全切除率对比显示,研究组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 上消化道病变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安全可靠.

  • 以双弯曲双孔道内镜行隧道法黏膜下剥离术切除胃黏膜下肿瘤

    作者:熊英;胡海清;王爱民;令狐恩强;李元平;张志伟;耿焱

    目的:尽管胃黏膜下肿瘤大多数是良性的,但是一些仍然有潜在的恶变可能,切除肿瘤不但可以通过病理诊断确诊,而且可以完全治愈病变。本研究是通过双孔道双弯曲内镜经胃黏膜下隧道,切除黏膜下肿瘤后完全封闭切口,从而观察该方法是否为一种新颖的安全、有效及实用的技术,并分析术中双孔道双弯曲内镜的优缺点。方法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本内镜中心通过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考虑为胃黏膜下肿瘤共50例。术中应用CO2气体,在病变一侧行弧形切开黏膜1/3~2/3周,内镜分离黏膜下层建立隧道,暴露病变后完整切除,利用内镜双孔道边钳拉胃黏膜边夹闭对位的弧形切口,直至创面完整闭合。观察术中、术后穿孔、出血的发生率,临床转归以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切除的黏膜下肿瘤标本直径1.1±0.6 cm(范围0.5~2.5 cm),28例位于胃底,17例位于胃窦,5例位于胃体。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整切除。手术时间35.3±16.2 min(范围23~76 min)。5例出现穿孔(10%),在切除病变完毕以钛夹完全夹闭弧形切口后成功封闭穿孔,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出院。16例出现术中出血,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内镜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病例。48例术后1年随访均无复发,2例失访。结论本研究显示该技术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切除胃黏膜下肿物的内镜治疗方法。

794 条记录 33/40 页 « 12...30313233343536...394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