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保元汤中具有心肌保护作用的活性成分及其潜在作用靶点研究
保元汤作为临床上广泛用于冠心病气虚血瘀兼阳虚证治疗的经典名方,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迄今尚缺乏系统研究.为了阐明保元汤的活性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该文采用氧糖剥夺/复氧(OGD/R)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对保元汤及其所含单体化合物进行心肌保护活性筛选;之后采用PubChem's BioAssay database对具有活性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生物靶标预测,并将预测的生物靶标进行归类整理,分析保元汤中活性成分与生物靶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保元汤水提物及其中17个单体化合物能够显著提高OGD/R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虚拟靶标筛选研究结果显示,15个活性单体化合物与心肌保护相关的潜在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控氧化应激通路、钙离子通路、线粒体保护、抗细胞凋亡等.该研究结果验证了保元汤具有心肌保护作用,并且阐明其保护作用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网络调控作用实现的.该文研究结果为临床上保元汤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
胶质瘤与转录相关酸性卷曲蛋白的研究进展
胶质瘤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和低治愈率的特点。近年来综合治疗的进展使得其远期疗效有所提高,但复发仍然是困惑神经外科的难题。研究表明调节染色体稳定性的转录相关酸性卷曲蛋白(TACC)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本文综述 TACC 与肿瘤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TACC与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
胃癌干细胞与上皮间质转化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国内外关于胃癌干细胞(gastric cancerstem cells,GCSCs)和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关系的研究进展,探讨胃癌干细胞在胃癌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Pubmed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系统,以“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胃癌干细胞(gas-tric cancerstem cells,GCSCs)”为关键词,检索2012-02-2018-02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GCSCs与肿瘤恶化的联系;(2)EMT与胃癌的关系;(3)GCSCs对EMT的正/负反馈调控机制.排除标准:根据纳入标准分析45篇文献.结果 GCSCs是胃癌扩散、复发的根源,EMT直接导致细胞黏附力减弱、侵袭力增强.多种转录因子及其他调控因子、mi-croRNAs、各种细胞微环境等可通过Wnt/β-catenin、EGFR/Ras和TGF-β/Smad等信号转导通路激活EMT,启动并维持胃癌细胞EMT过程,增强胃癌细胞的侵袭性和转移性的同时赋予其自我更新能力等GCSCs特性,进一步促进干细胞的致瘤性;GCSCs可反向调控EMT,促进胃癌细胞生长转移,完成相关转化;EMT与GCSCs共同受多种影响因素的调节.结论 EMT与GCSCs之间关系十分密切,需在进一步研究中阐明EMT与GCSCs在胃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靶向抑制EMT-GCSCs信号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以阻断EMT过程,或可诱导GCSCs分化成其终末细胞抑制增殖,将GCSCs转化为具有较高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对EMT及GCSCs标志物作为潜在靶点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胃癌防治提供新途径、新思路.
-
三阴性乳腺癌分子特征与潜在治疗靶点
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很高的肿瘤.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占浸润性乳腺癌的10%~20%[1].TNBC侵袭力强,远处转移风险大,预后差.由于不表达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内分泌治疗及抗HER2分子靶向治疗无效.
-
钩藤散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采用非靶向的高通量尿液代谢组学技术对钩藤散改善淀粉样前体蛋白/早老素蛋白1基因,即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5月龄APP/PSI小鼠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双转基因小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在确定出现空间记忆能力功能损伤地条件下采用基于非靶向的尿液代谢组学技术研究APP/PSI小鼠的代谢网络,聚焦关键通路,同时观察钩藤散在水迷宫和代谢水平上的治疗作用.结果:Moms水迷宫对比发现APP/PSI小鼠的空间记忆能力明显长于同窝野生小鼠,给予钩藤散后呈现一定程度的回调趋势,经非靶向的代谢轮廓分析和核心代谢通路聚焦后,成功发现正常小鼠(同窝野生小鼠)和APP/PSI双转基因小鼠代谢轮廓间差异大的信号,经质谱解析和权威数据库检索后鉴定6个与学习记忆相关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分别是牛磺酸(taurine)、叶酸(pteroylglutamic acid)、新蝶呤(neopterin)、磺乙谷酰胺(glutaurine)、戊邻酮二酸盐(2-oxoglutarate)、二氢新蝶呤(dihydroneopterin),他们主要涉及牛磺酸代谢及叶酸代谢等,经钩藤散治疗后能有效回调.结论:钩藤散对APP/PSI双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具有一定治疗作用,本次发现的6个生物标记物可能是APP/PSI双转基因小鼠发病的潜在靶点,为钩藤散的相关药效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 钩藤散 APP/PS1双转基因小鼠 Morris水迷宫 代谢组学 潜在靶点 -
通天草提取物对Aβ损伤SAMP8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及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采用代谢足迹技术探讨通天草提取物对Aβ损伤SAMP8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代谢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值率测定A3损伤SAMP8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的细胞增殖情况,在此基础上首次采用代谢足迹技术评价通天草提取物的疗效.聚焦关键代谢通路及相关代谢靶标,阐明其Aβ损伤SAMP8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发病机制和通天草提取物的作用机制.结果:MTT法测定细胞增值率结果Aβ损伤SAMP8小鼠的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的细胞活力明显减少,经代谢足迹技术研究发现,与同窝野生小鼠相比,Aβ损伤SAMP8小鼠的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代谢异常主要集中在与神经细胞相关的叶酸代谢和牛磺酸代谢上,经高通量质谱解析及文献数据库检索确定了3个差异代谢物,分别是L-磺基丙氨酸(L-Cysteic acid)、二氢叶酸(Dihydrofolate)、分支酸(Chorismate),这些小分子代谢产物经通天草提取物干预后有明显的回调趋势.结论:通天草提取物对Aβ损伤SAMP8小鼠的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具有一定程度的治疗作用,本次发现的3个生物标记物可能是Aβ损伤SAMP8小鼠的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发病机制的潜在靶点,给予通天草提取物后这些标记物呈不同程度的回调趋势,为通天草提取物治疗阿尔兹海默病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 通天草 SAMP8小鼠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代谢足迹 潜在靶点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海蓬子活性成分抗糖尿病作用机制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海蓬子抗糖尿病有效成分、潜在靶点及通路,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抗糖尿病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获取海蓬子内15种具有相关活性的化学成分信息,利用Pharm-Mapper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海蓬子抗糖尿病的潜在靶点,采用MAS 3.0生物分子功能软件获取潜在靶点和通路的相关信息,后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海蓬子治疗糖尿病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模型.结果 海蓬子的15个成分可能是通过MAP2K1、MAPK、GSK3B、AKT等30个糖尿病相关靶点调控胰岛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T细胞受体、FcεRI信号通路等72条信号通路,从而参与调节免疫、炎症反应、脂质代谢、细胞凋亡等过程来发挥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呈现出海蓬子“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抗糖尿病作用机制.结论 本研究为解析海蓬子复杂体系、阐释其抗糖尿病作用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下一步其作用靶点及机制的验证实验指明了方向.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参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分子机制的分析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丹参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方法 在中医药数据库和文献收集筛选丹参有效成分信息的基础上,应用PharmMapper预测化学成分的已知靶点与潜在靶点,应用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注释分析和GO富集分析.根据丹参的潜在靶点预测和富集分析的结果运用Cytoscape构建成分-预测靶点网络模型、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模型及成分-靶点-生物过程网络模型,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 丹参的16个化学成分返回了344个潜在靶点,并获得了6条相关信号通路和28个生物过程.其中生物过程可分为四个模块——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抗氧化作用、抗斑块形成、调理血脂水平.结论 这些发现体现了丹参对动脉粥样硬化干预的分子机制.不仅为丹参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及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对丹参等传统中药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范式.
-
MicroRNA-21相关靶基因的研究进展
MicroRNA (miRNA)是一类新近发现的非编码小分子RN A ,广泛表达于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主要通过与相关靶基因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负性调控约60%的人类基因[1]。其中,miRNA‐21在心脑血管、肝脏、肺脏、肾脏等多种疾病中异常表达,明确其所调控的靶基因对阐明miRNA‐21的功能及在各种生命过程和疾病发生机制中的作用非常关键。目前鉴定靶基因直接的方法是利用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转染或敲低miRNA后细胞中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的变化,从而确定miRNA与靶基因的对应关系。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准确率,但终确定靶基因,还需要鉴定miR‐NA的靶位点。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关于 miRNA‐21靶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刺五加潜在靶点网络辅助活性成分效应的发现
目的:探讨刺五加醇提取物对机体的潜在保护作用和物质基础.方法:体外实验:首先采用UPLC-QTOF-MS对刺五加醇提取物的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其次,通过TCMSP数据库对每种成分进行成药性分析.再结合Pubmed数据库挖掘每种成分的生物学效应.后结合前期代谢组学研究成果,构建刺五加的潜在作用靶点-药效物质网络.体内实验: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刺五加组(31.6 mg/kg),每组10只,每日灌胃一次,连续20天.测定大鼠肾脏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发现了5种成药性良好的成分,分别为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红景天苷、异类叶升麻苷和橄榄苦苷.与空白组相比(5.7±0.3) μmol/gprot,刺五加组可显著升高NO(12.7±1.3 mol/gprot)含量.通过潜在作用靶点-药效物质网络,发现橄榄苦苷可通过上调内源性代谢物四氢喋啶来增加NO在肾脏中的含量.结论:刺五加具有抗氧化和降低肾血管血压的作用的物质基础是橄榄苦苷,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内源性代谢物四氢喋啶的含量,激活瓜氨酸的表达,来增加NO在肾脏中的含量从而产生对肾脏血管的潜在保护作用有关.
-
蛋白磷酸酶1和2A的研究进展
蛋白磷酸酶1和2A是机体细胞内两种重要的蛋白酶,参与基因表达、神经传递、肌肉收缩、细胞周期等生理过程.目前研究发现两者尤其是PP1在调节心脏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肌细胞中众多蛋白质磷酸化水平失调是诱发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因此,调节蛋白磷酸酶也许可成为心肌病治疗的潜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