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甘草不同类型间总黄酮、多糖含量比较研究

    作者:杨全;王文全;魏胜利;闫永红;刘春生;郭萌;李健

    甘草为常用大宗药材.由于过渡采挖野生资源大幅减少,而人工栽培甘草因种子混杂,退化以及受生态环境、栽培技术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导致甘草药材的产量、质量参差不齐.通过药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对栽培药用植物进行遗传改良,是提高栽培药材质量的根本有效措施[1].目前,甘草还未有新品种育成的报道,通过从现有野生群落或人工栽培群体中筛选药材质量优良的变异类型,培育成优良品种的方法是为快速有效的途径[2].甘草在野生群落和人工栽培群体中,存在丰富的变异分化,不同甘草个体之间不仅在根、茎、叶、花、荚果等器官外观形态存在显著的差异[3].而且不同变异类型甘草中甘草酸、甘草苷的含量高低差异显著(已另文发表).本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苯酚-硫酸比色法对不同变异类型甘草中总黄酮、多糖的含量进行分析,为甘草优良栽培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

  • HPLC测定栽培甘草中甘草苷的含量

    作者:闫永红;王文全;杨娜

    甘草中除三萜类为有效成分外,其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炎、抗溃疡作用[1].因此作者对栽培于内蒙古杭锦旗、赤峰,甘肃酒泉不同生长年限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甘草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了解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工栽培甘草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变化规律,以指导人工栽培甘草的合理生产、应用.

  • 植物生长物质对栽培甘草幼苗根内源激素变化动态研究

    作者:李刚;赵静;王保民;李召虎;周成明;何钟佩;董学会

    甘草是常用的大宗药材,具有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1],甘草除药用外,还用于食品、烟草、日化及畜牧业等.但是由于近年来甘草资源的无序开发及乱挖滥采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如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区,严重破坏了野生甘草资源和草原植被[2].为了解决目前对中药材甘草的需求矛盾,甘草的优质高产栽培研究越显其重要和紧迫,但是以根及根茎入药甘草的根系研究未见报道.本实验在田间条件下,探讨经植物生长物质处理的甘草苗期根系内源激素水平变化动态,旨在为甘草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 栽培甘草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作者:闫永红;王文全;杨娜

    甘草的供应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于野生资源,过渡的采挖、保护措施的缺乏,导致甘草野生资源严重匮乏,大量使用和栽种人工甘草成为大势所趋.同时,研究还发现甘草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炎、抗溃疡作用[1].因此作者对栽培于内蒙古杭锦旗、赤峰、甘肃酒泉不同年限的甘草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了解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工栽培甘草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变化规律,以指导人工栽培甘草的合理应用.

  • 栽培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含量的单株分析

    作者:刘春生;段天璇;王文全;牛小宇

    甘草是我国常用大宗药材,临床用量大,而且以甘草药材或以甘草酸作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数目也不断增加,从而带动甘草药材的消耗,导致野生甘草资源过度采挖,这种过度采挖不仅使甘草产地沙漠化,而且使野生甘草药材质量、产量降低.

  • 油菜素内酯对甘草性状及7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作者:乔晶;胡峻;李妍芃;任广喜;项妤;臧艺玫;刘勇;刘春生

    该文以两年生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植株为试验材料,于甘草生长旺盛的7月喷施4种不同质量浓度(0.1,0.4,0.7,1.0 mg·L-1)的油菜素内酯,分别于8,9,10月取样测量其性状(株高、地茎、节数、节间高度、根长、根粗、根鲜重、根干重),利用HPLC检测7种化学成分(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芹糖基甘草苷和芹糖基异甘草苷)的含量,分析外源油菜素内酯处理后栽培甘草的性状及7种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为提高栽培甘草的产量和质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0.7 mg· L-1的油菜素内酯处理2个月后,其株高、地茎、根长、根粗、根鲜重、根干重均比对照提高,其提高幅度为15.09%,6.15%,16.52%,8.46%,21.90%,29.41%;其化学成分除异甘草素外,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芹糖基甘草苷,芹糖基异甘草苷分别比对照提高20.16%,45.31%,53.56%,27.66%,23.54%,8.46%.并且BR对栽培甘草的作用在处理完2个月后达到佳值.说明外源喷施BR可以同时提高栽培甘草的产量和质量.

  • 栽培甘草与野生甘草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作者:刘宝玲;王英华;刘晓芳

    甘草为常用中药材,<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收载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的干燥根及根茎.乌拉尔甘草主产于宁夏、内蒙西部等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近年来由于野生甘草资源紧缺,加之草原环境保护的重视,有效控制了野生甘草的采挖,为满足市场供求,西部地区已大面积开展了甘草的种植工作[1],但栽培甘草与野生甘草的生药组织学研究与比较未见报道,本文就不同生长年限(1~8年生)的栽培甘草与野生甘草、胀果甘草及光果甘草做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为甘草的品种鉴别、栽培甘草的年限优选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野生甘草及栽培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

    作者:李慧超;于淑华;闫凤杰;李凤霞

    甘草是豆科植物Glyeyrrhiza Uralensis Fisch干燥的根茎和根[1].是常用重要的中药材.有祛痰、止咳、利胆、解痛和降胃酸的作用[1].长期以来药材主要以野生为主,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用药量的增加,有限的野生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要求.为了使甘草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人工栽培甘草是目前解决这一矛盾的较好途径.内蒙古东部地区已经开始甘草引种栽培的研究.

  • 栽培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白虹;窦德强;裴玉萍;陈英杰;吴立军

    目的对栽培甘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ODS柱等分离手段对栽培甘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利用NMR和MS等光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光甘草酮(glabrone,Ⅰ)、芒柄花素(formononetin,Ⅱ)、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ic acid,Ⅲ)、甘草查尔酮A(lic-ochalcone A,Ⅳ)、6,7-二羟基香豆素(6,7-dihydroxy coumarin,Ⅴ)、甘草黄酮A(licoflavone A,Ⅵ)、美迪紫檀素-3-O-葡萄糖苷(medicarpin-3-O-glucoside,Ⅶ)、芒柄花苷(ononin,Ⅷ)、甘草素-4'-芹菜糖苷(liquiritigenin-apiosyl(1-2)-glucoside,Ⅸ)、异甘草素-葡萄糖芹菜糖苷(licuraside,Ⅹ).结论其中化合物Ⅲ、Ⅴ为本属植物首次分得,化合物Ⅰ为本种植物首次分得,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栽培甘草中得到.

  • 栽培甘草的质量考察

    作者:郝心敏;王德军;杜建喜;蒋蓉

    目的:通过对包头地区栽培甘草的品质考察,以了解其与野生甘草品质区别,据考察结果分析总结,为甘草栽培规范建立提供信息,以促进地产中药材业发展.方法:薄层色谱法、相对比较法定量分析.结论:栽培甘草应建立规范.

  • RP-HPLC法测定栽培甘草中3种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作者:刘建玲;周珏;曲凡

    目的:测定黑龙江省不同采收时期栽培甘草中甘草酸、甘草皂苷G、乌拉尔甘草皂苷B的含量,并与野生甘草进行比较.方法:采用RP-HPLC法测定.结果:不同采收时期甘草中3种甘草皂苷的含量差异较大,3年生以上栽培甘草中3种甘草皂苷的含量均大于国家药典规定的2.0%,4年生栽培甘草中甘草酸含量明显高于2年生甘草,而5年生以上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有所下降.结论:4年生、中秋季采挖的栽培甘草,其甘草酸含量与野生品相似.

  • 野生与栽培甘草的质量比较

    作者:郑阿利;盖轲;何登文

    目的:比较野生与栽培甘草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及重量法,通过测定甘草中活性成分甘草酸含量、甘草总黄酮含量与浸膏量等,对两者作比较.结果:野生甘草与栽培甘草的内在质量无明显差异,而且均达到了<中国药典>规定的标准.结论:栽培甘草可替代野生甘草,解决野生甘草资源不足的问题.

  • 不同产地栽培甘草药用部位性状和质量的比较分析

    作者:罗琳;张豆豆;李文斌;杨相;王文全;侯俊玲

    目的:探究不同产地栽培甘草药用部位的性状和质量差异.方法:以12个采样点的3年生栽培甘草为对象,收集药用部位的性状特征与总黄酮、总皂苷、甘草苷、甘草酸等质量特征,并对其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不同产地栽培甘草药用部位的性状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形态、质地、气味的差异相对较小,表皮特征、芦头直径和重量的差异相对较大;②质量特征上,不同产地的甘草总黄酮、总皂苷、甘草酸、甘草苷等4种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宁夏红寺堡、内蒙古赤峰和甘肃榆中的甘草这4个成分相对较高,内蒙古独贵塔拉和吉林白城的甘草这4个成分相对较低;③地理位置上随着经度的增加,甘草的总黄酮含量呈现出降低-增加-降低的趋势,总皂苷含量逐渐降低,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结论:本研究可为栽培甘草的药用部位规格等级划分和品质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栽培甘草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白虹;王英华;詹晓平;窦德强;裴玉萍;陈英杰;李巍;小池一男;二階堂保

    目的对栽培甘草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溶剂法和色谱法分离化合物,光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脂肪族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十一烷酸-2-对羟基苯基乙酯[undecanoic acid,2-(4-hy-droxyphenyl)ethyl ester](Ⅰ),1-二十二烷酸甘油酯(docosanoic acid,2,3-dihydroxypropyl ester)(Ⅱ),1-二十四烷酸甘油酯(tetracosanoic acid,2,3-dihydroxypropyl ester)(Ⅲ),1-二十二烷酸-2,3-异亚丙基甘油酯[docosanoic acid,(2,2-dimethyl-1,3-dioxolan-4-yl)methyl ester](Ⅳ),1-(22-羟基二十二烷酸)甘油酯(docosanoic acid,22-hydroxy-,2,3-dihydroxypropyl ester)(Ⅴ),1-(24-羟基二十四烷酸)甘油酯(tetracosanoicacid,24-hydroxy-,2,3-dihydroxypropyl ester)(Ⅵ),棕榈酸(palmitic acid)(Ⅶ).结论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Ⅱ~Ⅵ为该属植物首次分离,化合物Ⅶ为该种植物首次分离.

  • 栽培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作者:王英华;白虹;窦德强;裴玉萍;陈英杰;李巍;小池一男;邢世瑞;二阶堂保

    目的对栽培甘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溶剂法和色谱法分离化合物,光谱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tin)(Ⅰ),刺甘草查尔酮(echinatin)(Ⅱ),甘草查尔酮B(licochlcone B)(Ⅲ),甘草素(liquiritigenin)(Ⅳ),4′,7-二羟基黄酮(4′,7-dihydroxyflavone)(Ⅴ),甘草苷(liquiritin)(Ⅵ),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Ⅶ).结论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栽培甘草中得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