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晓娟;智光

    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及病死率.随着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发展,目前推出了可以准确评价心脏不同步性,指导、评价CRT治疗的新技术.现综述如下.

  • 作者:

    关键词:
  • 肾功能不全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杜鑫;王玉堂;单兆亮;郭红阳;国建萍

    目的 探讨肾功能不全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于解放军总医院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装置的51例心衰患者.根据肾病膳食改良试验(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MDRD)公式法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将患者分为两组:显著肾功能不全组(GFR<60 ml/min)和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组(GFR≥60 ml/min),观察其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经平均31.4个月随访,显著肾功能不全组全因死亡率(Logrank检验P=0.02)及全因死亡与因心衰住院联合终点事件风险(Log-rank检验P=0.001)均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组.Cox回归分析显示GFR、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le end systole diameter,LVEDd)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CEI/AERB)治疗与全因死亡及因心衰住院风险升高显著相关.结论 肾功能不全显著增加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

  • 女性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作者:韦莲莲;杨玉雯

    研究证实,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能够改善心衰患者心脏功能,提高生存率,减少终点事件.虽然目前缺少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但现有的大部分数据显示,女性患者CRT术后获益大于男性,且女性是CRT获益的独立预测因素.本文就女性患者CRT的应用及疗效进行综述,便于了解女性患者CRT的特点.

  • 组织多普勒和应变/应变率显像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分析

    作者:李才坤

    目的 探讨组织多普勒和应变/应变率显像在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56例,56例患者在植入双室起搏器之后采取不起搏、右室起搏(RV)、左室起搏(LV)以及双腔起搏(BiV),起搏方式为随机进行.比较缺血性与原发性心肌病所引起的心力衰竭在治疗之后的改善情况.结果 BiV与LV可以提高射血分数值与每搏输出量,与其他两种起搏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组织多普勒和应变/应变率可以对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进行有效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同时,在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方面,BiV与LV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RV与常规窦性心律状态改善效果不显著.

  • 心力衰竭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护理

    作者:许萍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护理配合.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改菩患者的心功能,以便更好的接受手术.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重点观察起搏功能的监护及切口护理,并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康复指导.本组11例患者心衰症状明显改菩,活动度增加,均康复出院.

  • 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魁风

    目的 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选择我院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再同步化治疗方法,参照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展开对比观察.结果 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展开对比,对比差异较大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用于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改善环境中心肌功能,在临床有较大应用价值.

  • 李广平:ICD/CRT-P/CRT-D植入指征的变化与临床个体化

    早在2006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和ACC/AHA/HRS 2008年《心脏节律异常器械治疗指南CRT治疗建议》认为,在佳药物治疗基础上NYHA心功能Ⅰ或Ⅱ级的心衰患者,在植入永久起搏器或ICD时,若预期需长时期心室起搏可考虑植入CRT,但是仅作为Ⅱb类指征(证据水平:C)。2009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的专家共识将MYHA心功能分级Ⅱ级,QRS间期≥120 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的患者可以应用CRT-P治疗,并将其列入Ⅱa类适应证。

  • 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作者:高连君;夏云龙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项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手段[1-2].它运用心脏起搏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传导异常,恢复心脏的电机械同步,改善心脏结构和功能.当前的研究显示,CRT不仅能有效地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运动耐量、生活质量,还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住院率和病死率[3-10].以下简要介绍CRT适应证、机制、方法、疗效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原因分析

    作者:于君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LRT)为心力衰竭(心衰)的治疗方法之一.CRT可以改善轻、中、重度心衰患者的症状及心功能,降低心衰住院率及心血管病死率.但CRT并非对所有的患者都有效,临床工作中仍有30%左右的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即“无反应”.研究指出,QRS波的宽度与形态、患者性别、左心的大小与功能、右心功能、伴随疾病、左心室导线的位置、心肌瘢痕组织、CRT植入后参数的优化、双心室起搏比例等均会影响CRT植入后的反应性.

  •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

    作者:曹睿;吴棘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经成为对于严重心力衰竭及内科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种可选择性治疗方法,几项较大的研究已经证明了CRT的有效性.CRT的治疗机制是改善房室同步性、室问同步性和室内同步性.超声心动图(ECG)尤其是各种新技术在准确评估心脏机械不同步运动的部位、范围及程度方面均具有重大作用.现详细介绍二维、M型及脉冲多普勒3种传统ECG技术和组织多普勒成像、二维斑点追踪成像和三维全容积等新技术如何评价心脏机械同步性.ECG在为CRT筛选合适患者,优化起搏程序,评价并随访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作者:王勇;冯毅

    慢性心力衰竭是具有较高住院率和病死率的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出现了心脏起搏器治疗等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心力衰竭患者伴有心脏电传导异常,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这种非同步收缩会导致心脏病理生理学改变,加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一项非同步收缩心力衰竭患者新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临床研究表明,心脏再同步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及降低病死率.新指南将心力衰竭合并失同步患者作为CRT类适应证.现综述分析CRT方法的作用机制、疗效等,并对今后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应证的变迁

    作者:王鹏;张晓东;魏明;郭涛

    心脏起搏用于心力衰竭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已得到充分的肯定.然而对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疗效不佳,甚至病情恶化,主要源于对适应证的把握不准.所以其治疗患者的挑选有着严格的筛选,随着研究的深入,适应证也不断改动.本篇综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应证的演变.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间期优化现状

    作者:张丽梅;郭涛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手段,优化CRT的特殊参数AV间期和心室间期可增加患者获益,目前主要以组织多普勒超声(TDI)指导间期优化,但评价指标较多、无统一标准,且难以实现个体化、动态优化.心电图作为临床工作更加简便的评价指标,其指导间期优化值得进一步研究.

  • 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少卫;马淑梅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作为心力衰竭的主要器械治疗手段,其治疗效果因人而异.CRT应答率主要受患者选择、起搏电极植入位置、合适的起搏间期及完善的术后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心脏非同步收缩是CRT治疗的理论基础,体表心电图显示具有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已证实可明显获益.其他如机械非同步、心肌瘢痕、心力衰竭病因等因素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RT获益.目前尚未发现适用于所有患者的左心室起搏位点,但迟激动部位起搏的优越性已被充分证实,同时应避免心肌瘢痕起搏.优化起搏间期可提高急性期心脏泵功能,但CRT优化程序简便性及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超反应预测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魏强

    根据单中心和多中心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表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以改善心力衰竭的心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且能降低住院率和病死率.然而,依据现有的入选标准选择患者,仍有30%的患者对CRT疗效不佳,也有部分患者接受CRT后出现超反应,即除明显地提高患者的射血分数和逆转心肌重构外,还可使心脏大小和功能恢复正常.能预测超反应出现的因素众说纷纭,该文就目前所研究的相关预测因素予以综述.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作者:崔振双;周冬翠;张晓娟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61例因药物治疗不理想的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测证实存在明显的室间、伴/不伴室内机械性不同步.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药物治疗组32例,CRT治疗组29例.CRT组患者通过超声评估选择起搏器电极植入位置,并在超声指导下优化起搏参数.比较两组患者6个月后及CRT组治疗前后临床及超声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CRT组患者术后6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脏同步性、6分钟步行距离(6M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与本组术前及药物治疗组6个月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T治疗对难治性心力衰竭具有显著的疗效.

  • 右室长轴应变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作者:吕文青;智光;王晶;周肖;刘峻松

    目的 评价右室收缩功能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因心功能不全在解放军总医院植入CRT的患者65例.收集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指标,反映右室功能的指标包括右室收缩期长轴峰值应变(RVSLS)、右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按照CRT的超声反应将患者分为CRT治疗反应组和CRT治疗无反应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右室收缩功能与CRT治疗效果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得出指标的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65例患者中终纳入60例,其中CRT治疗反应组38例(63%),治疗无反应组22例(37%).RVSLS、RVFAC、TAPSE与CRT治疗效果有关(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及ROC结果显示:RVSLS可作为有效预测指标(OR=3.55,95%CI:2.34~5.47,P<0.01),界值为RVSLS>17%,灵敏度为78.8%,特异度为76.3%.结论 右室收缩功能可作为CRT效果的预测因子.

  •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优化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李素梅;宁彬;李广霞

    目的 研究分析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优化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0年9月~2011年4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9例,本组患者均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超声心电图下优化VV间期与AV间期.结果 79例患者在通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而心功能分级从Ⅲ~Ⅳ级改善到Ⅱ~Ⅲ级,心房起搏AV间期优化到130~180ms,而心房自身感知AV间期优化到100~150ms,左室充盈时间为(423±115)ms,二尖瓣反流为(5.34±4.69)cm2;VV间期为4~41ms,致使左室各室壁收缩期达峰时间差为(30.5±18.2)ms,左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为(26.3±3.4)/s.3个月后,左室收缩末容积减少16%.结论 心衰患者在经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心衰患者若能够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再加上超声心动图优化,可以将心室收缩不同步情况改善,从而提高心功能,巩固和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作者:蒋慧

    目的:探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接收的11例慢性心力衰竭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记录并与治疗前分析比对。结果11例患者均完成了治疗,治疗后QRS宽度、LVEF、6min步行距离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596 条记录 7/30 页 « 12...45678910...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