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葛莉;张秀娥;布丽丽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对5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及病情变化,并加强康复训练及护理.结果:本组52例患者经及时抢救,49例脱离危险,3例因广泛心前壁梗死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衰而死亡,抢救成功率舛.23%.结论:通过严密监测及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抢救成功率.

  • 认知行为干预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作者:黎凤群;黄素风;苏琦雯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急性冠脉综合(ACS)患者行急诊介入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入的ACS 患者共122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前 SAS 评分。结果:观察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失眠、腰酸背痛、小便困难、烦躁、血肿等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 S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明显降低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围术期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栓治疗

    作者:周玉杰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对所有患者推荐立即口服阿司匹林300mg,随后每日口服100mg,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应当使用氯吡格雷.通常不推荐阿昔单抗作为初始治疗,除非PCI将在24h内进行.

  •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

    作者:杜荣品;吕妍琨;王立立

    室性早搏是冠心病常见并发症,也是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恶化或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在临床上常用化学药物治疗,但临床发现,长期应用化学药物治疗有不良反应.为此,选择并观察参松养心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室性早搏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探讨其治疗的新途径.

  • 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伴快速心房纤颤

    作者:崔继志;樊丽莉;王红霞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胺碘酮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快速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ACS伴新近发生快速房颤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先静脉注射负荷量(75~100mg)后,然后以0.5~1 mg/min静脉滴注维持,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及不良反应.结果 32例患者用药后15 min、2h、24h心室率分别是(135.8±12.5)次/min、(106.7±9.2)次/min、(84.4±14.0)次/min,较用药前(143.7±13.8)次/min明显下降(P<0.01).其中25例患者(78.1%)在24 h内恢复窦性心率,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3例出现长R-R间期,经停药或减量后恢复.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CS伴快速房颤是有效及安全的.

  • 通心络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黏附分子的影响

    作者:邓家强;钟国强;韦金儒;尹瑞兴;闭奇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 1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通心络治疗组(常规治疗+通心络胶囊),观察治疗前及第7、14 d血浆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第7、14 d通心络组血浆CRP、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而常规治疗组仅第14 d有显著变化(P<0.05).通心络组CRP、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 通心络可能通过抑制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减少血管内膜的炎症反应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达到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 国产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锋雷;郭颖慧

    目的 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18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国产氯吡格雷(泰嘉)组和进口氯吡格雷(玻立维)组各60例.3组均给予休息、吸氧、改善心肌供血、降低心肌氧耗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泰嘉组口服国产氯吡格雷,玻立维组口服进口硫酸氢氯吡格雷.泰嘉组和玻立维组同时服用阿司匹林,用量同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和24h动态心电图缺血总时间.结果 泰嘉组和玻立维组有效率分别为90%和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泰嘉组与玻立维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缺血总时间均短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泰嘉组和玻立维组24h动态心电图缺血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泰嘉组与玻立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泰嘉治疗非ST段抬高型ACS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鹏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临床疗效.方法 NSTE-ACS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治疗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4.8%和89.7%,高于对照组的27.6%和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均少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NSTE-ACS,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内皮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李影;刘素芬;齐强;孟惠茹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宫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曾有多种学说从不同角度阐述,包括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克隆学说,近年来多数学者支持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认为本病各种主要危险因素终都损伤动脉内膜,而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是动脉对内皮、内膜损伤做出的炎症纤维反应的结果。所以,一些学者对保护内皮细胞进行了研究,以更有效的预防及治疗冠心病。

  • 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sOX40L及冠脉事件的影响

    作者:张荷;王立君;江平;韩建妙;何爱敏;张军惠;王建军;杜超;刘莉莉

    目的 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可溶性OX40L(sOX40L)及冠脉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取因UA入院,并行PCI且随访至入院后180 d患者286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测定入院及随访180 d后血浆sOX40L水平,PCI前分别给予10mg po qn、40mg po qn阿托伐他汀或安慰剂治疗,记录患者冠脉事件.结果 应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患者sOX40L水平较常规剂量组或对照组sOX40L降低明显,冠脉事件发生率低,冠脉事件率与sOX40L降低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sOX40L水平,进而减少冠脉事件发生.

  • 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与颈动脉IMT的影响

    作者:廖振海;周文忠;陈东来;钟新友;陈浩

    目的 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冠脉综合征患者90例,根据采用不同他汀类药物将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与瑞舒伐他汀治疗组,每组4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超声测定颈动脉IMT.结果 瑞舒伐他汀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hs-CRP与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6个月后,患者hs-CRP与IMT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其中瑞舒伐他汀治疗组hs-CRP与IMT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治疗组治疗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用于改善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作用更显著,可明显降低血清hs-CRP、颈动脉IMT,且降低MACE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瑞舒伐他汀逆转颈动脉斑块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近期预后的关系

    作者:韩冷;倪杰;曹东来;何文兵;何俊;童廉琦;赵品君;王娟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的患者经瑞舒伐他汀降脂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逆转程度与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 )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1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予PCI术治疗,术前0~3 d开始服用瑞舒伐他汀10 mg/d,围术期(手术前后3 d内)、术后6个月、12个月分别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按照颈动脉粥样斑块减轻的程度分为明显逆转组和无明显逆转组,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MACE的发生率。结果明显逆转组患者MACE发生率低于无明显逆转组患者(随访6个月时10.2% vs.22.8%, P <0.05;随访12个月时17.6%vs 43.6%, P <0.01)。结论瑞舒伐他汀逆转颈动脉斑块程度不一,有明显逆转的ACS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较好。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分析

    作者:赵斌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前者指的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1].两型ACS在病理生理上的差异可能在于:非ST段抬高型病生理基础为血栓不完全堵塞动脉或微栓塞,而ST段抬高型则为血栓完全阻塞动脉血管.我院2006年6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1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报告如下.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尿酸及炎性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崔会芬;汪玉芹;孟锦荣;魏红随;李文刚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斑块破裂、血管收缩及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本研究通过观察ACS患者血清中尿酸(U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及相关性,探讨相关因子检测在ACS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 HCM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韩卫红;李国良;王淑霞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tic,AS)是一种进行性进展疾病,以脂质和纤维成分在大动脉的聚集为特征.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有多种危险因素,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明确[1,2].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诸如巨细胞病毒、幽门螺杆菌、肺炎衣原体等可能参与AS的发生发展及心肌梗死、中风的发病.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院前急救

    作者:黄辉权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心病严重的一种类型,它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其病理生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致急性冠脉内血栓形成[1].急性冠脉综合征危害大、病情凶险,尤其是近年来发病率增高,且年轻化趋势明显.目前ACS的治疗手段包括溶栓、抗心肌缺血、抗栓抗凝及介入治疗等措施.目前急诊科院前急救系统(EMSS),对ACS进行及时及早的合理救治,对挽救心肌,具有重大意义.我院急诊科于2006年1月-2012年7月接诊的158例ACS患者进行院前抢救,取得满意疗效,特报道如下.

  • 危重症社区现场急救系列讲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作者:冯庚;郭志红

    冠心病为什么会突然发作?这个问题已经研究了20多年.多年来医生们认为冠心病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主要是由冠脉粥样斑块的大小以及冠脉管腔狭窄程度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冠脉腔学说".根据这种理论,冠脉粥样斑块越大,管腔狭窄越严重,就越容易发生急性心肌缺血.

    关键词: 冠脉综合征 急性
  • 危重症社区现场急救系列讲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诱发原因和危险因素

    作者:冯庚;郭志红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如何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人人都有的生命老化现象,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多系统的动脉血管内膜炎性疾病.动脉内膜内逐渐发生粥样斑块,使血管内径不断变小,从而发生堵塞.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方向大致有三,即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周围血管病,多数情况下可以合并存在.动脉硬化是一个发展-消退-再发展的漫长过程,往往要经过20年以上才出现症状.冠状动脉亦是如此,其粥样硬化一般是在10岁以后就开始发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的粥样斑块越来越大,导致冠脉管腔逐步狭窄.狭窄程度一般分Ⅳ级:Ⅰ级:管腔狭窄<25%,为轻度狭窄;Ⅱ级:管腔狭窄在26%~50%,为中度狭窄;Ⅲ级:管腔狭窄在51%~75%,为较重狭窄;Ⅳ级:管腔狭窄>76%,为重度狭窄.

  • 盐酸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作者:李晓红

    目的 观察盐酸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88例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护理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盐酸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更好.

  •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

    作者:李宁;张少茹;张银萍

    [目的]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基本情况调查表及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173例ACS病人进行调查.[结果]ACS病人比全国常模更少使用屈服应对方式,且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类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及疾病状况对ACS病人的应对方式有影响(P<0.001或P<0.05).[结论]对不同情况的ACS病人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

153 条记录 3/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