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STEMI患者急诊PCI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赵明;张巍;张红斌;冉晨光;杨建国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获益.方法 因STEMI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导管室接受急诊PCI治疗的发病6小时内的患者102例,男62例,女40例,再灌注治疗后即刻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达到TIMI3级,残余狭窄<20%.根据术前服用阿托伐他汀剂量的不同将该102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20mg常规治疗组(52例),80mg强化治疗组(50例).所有入选患者分别于接受PCI治疗前即刻、再灌注后12h,24h及72h各取血10ml,测定胎盘生长因子(PlGF)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造影结果进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TMPG 2/3级为灌注良好,TMPG 0/1级为灌注不良.比较两组之间PlGF和hs-CRP的差异,以及TMPG 2/3级在两组中的比例,观察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诊PCI患者的临床获益.结果 1.强化治疗组中,TMPG 2/3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CI治疗后,两组血清PlGF和hs-CRP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h较12h仍升高,72h较24h有所回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强化治疗组在PCI前及术后12h,血清PlGF和hs-CRP水平没有差异(P>0.05),而术后24h及72h 强化治疗组血清PlGF和hs-CRP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PCI治疗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更进一步减少血管炎症因子的释放,更好地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能更好的改善STEMI患者心肌灌注.

  • 74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

    作者:杨慧娟;王彦欣;牛春华;李存进;张树桥;戚扬;张丽娜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37例.A组患者给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B组患者进行溶栓再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功能指标变化及住院时间.结果:A组的血管复通率为91.9%,明显高于B组(62.2%),P<0.05;住院期间,A组的死亡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比B组更短(P<0.05),LVEF比B组更高(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中,PCI比再灌注治疗的血管复通率更高,病死率更低,有利于心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 老老年冠脉病变经皮介入治疗前后左心功能的变化研究

    作者:夏祥文;邢鲁川;李佳桦;王萌萌;张娟;张明哲

    目的:探讨老老年冠脉病变经皮介入治疗前后左心功能变化.方法:收治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老老年慢性冠心病患者57例,根据SYNTAX积分分为低分组和高分组.结果:低分组mMPG、LVDd、LVDd、LVEF、FS在术后3个月显著改善(P<0.05),高分组mMPG、LVDd、LVDd、LVEF、FS在术后6个月显著改善(P<0.05).结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可明显改善老老年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

  •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分析

    作者:杨重明

    目的:分析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16年11月-2018年5月收治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58例,采用双盲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统计并发症.结果:治疗前比较心功能,治疗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方案治疗后,治疗组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统计并发症,治疗组与对照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可改善心功能,且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崔雪林

    目的:对高龄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收治高龄冠心痛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PCI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病变血管再通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经6~14个月随访,观察组心肌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高龄冠心病患者治疗中应用PCI治疗可实现显著疗效,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前应用不同他汀类药物对预后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汤万春;王利青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前使用负荷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围术期cTnI、hs-CRP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收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8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冠脉造影前给予30 mg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组(冠脉造影前给予60 mg辛伐他汀)各34例。临床观察两组患者PCI术前后cTnI、hs-CRP变化情况;术后30 d及6个月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瑞舒伐他汀组比辛伐他汀组术后30 d及6个月的MACE发生率低;PCI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率低;PCI术后炎症因子增高幅度小。结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瑞舒伐他汀比辛伐他汀具有更好的抗炎作用、心肌保护作用;同时可以明显降低 PCI 术后MACE的发生率。

  • 大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疗效

    作者:赵映江

    目的:探讨大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82例,均行急诊PCI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给予大剂量氯吡格雷,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氯吡格雷。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影响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左心室功能好转程度较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在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PCI术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促进心功能恢复。

  • 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2个月缺血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

    作者:房建斌;康小平;刘冬梅;罗培;吴明明

    目的 调查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2个月缺血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在该院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收治起止时间为2016年3月—2017年3月.随访12个月,统计患者发生缺血、出血事件的数量,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均顺利完成PCI手术治疗,随访12个月发现,90例患者总计51例患者发生过缺血、出血事件,发生率为56.67%.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心肌梗死病史、外周血管病变史是导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发生缺血、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35例男性患者靶血管失败发生13例,发生率为37.14%;55例女性患者靶血管失败发生38例,发生率为69.09%;两组比较差异有(x2=20.4956,P<0.05).不同性别患者心血管出血风险等级分别为(3.42±1.07)、(2.10±0.86),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92,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靶血管失败的几率较高,导致这种情况的危险因素较多.相较于男性而言,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后更容易出现缺血、出血事件,因此要多加关注,以避免缺血、出血事件发生.

  •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病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赵倡武;仝峰;乔雯雯

    目的:探讨PCI术中无复流对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影响,以及无复流的产生机制、治疗预后等.方法:分析1500例PCI中产生无复流患者68例的基本资料、手术方法,以及无复流产生的临床预后.结果:68例无复流患者中,62例恢复正常血流或者好转,2例转外科行急诊冠脉旁路血管移植术(CABG),4例患者死亡.结论:无复流是PCI中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也是目前难以克服的难点之一,需要继续努力进行研究与预防其发生.

  • CPR救治中几种特殊情况

    作者:李春盛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病情稳定化治疗2010 年AHA CPR和ECC指南对ACS患者的评估和治疗建议都进行了更新,以规定医务人员对疑似或确诊ACS患者在症状发作初的数小时内治疗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指南规定和强调了几种重要的治疗策略,包括对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STEMI)系统化治疗,院前12导联心电图描记,以及把发生心脏骤停后确诊和疑似ACS的患者转送到有能力完成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和综合性治疗的医院.

  • 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择期PCI患者BNP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再波;贾敏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后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AMI在发病2周后接受PCI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曲美他嗪(TMZ)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TMZ组于介入前即刻给予TMZ 60 mg顿服;之后TMZ 20mg,3次/d。对照组不给予TMZ。观察两组患者PCI术前、术后24h、6个月的BNP水平。结果:PCI术后24h及6个月TMZ组患者BNP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Z可降低择期PCI的AMI患者BNP水平,可使AMI患者进一步获益。

  • 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NT-proBNP的影响

    作者:贾敏

    目的:研究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N氨基末端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为AMI在入院24h内或急诊直接接受PCI治疗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37例)及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麝香保心丸组于入院后给麝香保心丸2粒/次,3次/d,对照组不给予。观察两组患者PCI术前、术后24 h、第10d、第6个月的NT-proBNP水平。结果:PCI术后24h、第10d及6个月麝香保心丸组患者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可降低择期PCI的AMI患者NT-proBNP水平,可使AMI患者进一步获益,减少术后再次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慢血流事件与血浆 D-二聚体水平关系

    作者:葛海龙;史冬梅;王建龙;韩洪亚;刘晓丽;马茜;周玉杰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术时发生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急诊PCI 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97例。采用校正TIMI血流计帧法( cTFC)计算各支冠状动脉的TIMI帧数。根据术中cTFC结果将患者分为CSF组和冠脉血流正常对照组, 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SF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 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水平对慢血流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共计59例(19.8%)患者出现慢血流事件,血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D-二聚体水平(OR=1.276,95%CI:1.132~3.224, P =0.012)、罪犯血管的靶病变长度( OR =1.436,95%CI:0.635~1.382, P=0.037)、血栓负荷评分( OR=1.108,95%CI:1.085~2.103, P=0.018)是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ROC曲线表明血D-二聚体水平( ROC曲线下面积0.783, OR=1.502,95%CI:1.324~2.531, P=0.005)对慢血流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敏感度为83.5%,特异度为69.1%)。结论 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慢血流发生密切相关,有助于预测术中慢血流的发生。

  • 低钠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杨帆;王丽;赵洛沙;师强伟;张文才;孙同文

    目的 探讨低钠血症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性STEMI并于12h内行PCI治疗患者324例,根据患者入院时血清钠离子浓度分为A组血钠水平< 130 mmol/L组;B组血钠水平130~134 mmol/L组;C组血钠水平≥135 mmol/L(血钠正常组)三组,比较各组入院30 d内死亡、心源性休克、急性肾衰竭、室壁瘤形成及室间隔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在年龄、空腹血糖、NT-proBNP、LVEF、hsCRP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病死率(20.0%)在各组中高,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0% vs.6.3%,P<0.05;20.0% vs.6.0%,P<0.05).A组在心源性休克、急性肾衰竭发生率也高(40.0%;30.0%),两两比较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低LVEF、入院时低钠血症(A组+B组)因素可能是STEMI患者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现与C组比较,B组死亡风险OR=1.762 (95%CI:0.947~5.476,P=0.012);A组死亡风险OR=3.058 (95%CI:1.339~4.358,P=0.003),死亡风险随血钠水平降低而升高.结论 入院时发生低钠血症是STEMI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钠水平越低预后越差.

  • 直接PCI时远端保护装置对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水平的影响

    作者:周斌全;傅国胜

    目的 评价PercuSurge GuardWire远端保护装置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水平的影响.方法 入选在胸痛出现12 h内接受了直接PCI治疗的112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求梗死相关血管狭窄≥70%且TIMI血流≤2级.PCI前接受了溶栓治疗者,左主干病变,参考血管直径<3.0 mm且心功能Ⅳ级或心源性休克患者被剔除.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共56例患者应用PercuSurge GuardWire远端保护装置,另一组未接受远端保护装置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围手术期不使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保护球囊位置为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分叉之前或中段前降支或回旋支远端.在病变被扩张之前,抽吸导管来回往返抽吸血栓和斑块碎屑数次.对比2组梗死相关动脉的冠脉TIMI血流和梗死区心肌灌注水平(MBG)的不同.结果 远端保护装置应用组TIMI3级血流和梗死区心肌灌注水平的比例分别为96%和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和33%.结论 直接PCI时应用远端保护装置能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水平.

  • 心绞痛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张仲道

    目的:探讨心绞痛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心绞痛并均行经皮冠脉介入( PCI)治疗的患者15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 n=100)和非心肌损伤组( n=50)。收集和对比两组患者PCI术前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术前肝肾功能、PCI相关资料和冠脉造影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应用负荷量他汀、术前使用他汀时间≥30天、支架植入长度短的心绞痛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较低,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应用负荷量他汀(OR=0.536,95%CI=0.338~0.849)、术前使用他汀时间≥30天(OR=0.489,95%CI=0.319~0.749)是心绞痛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保护因素,支架植入长度≥35 mm(OR=3.695,95%CI=1.734~7.874)是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应用负荷量他汀、术前使用他汀时间≥30天和支架植入长度短可减少心绞痛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急诊PCI治疗的对比研究

    作者:潘港;徐细平;冯小坚;龙胜春;罗琼;徐晓艳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PCI)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确诊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有急诊PCI指征共60例患者入选,随机分为经桡动脉组32例(TRA组)、经股动脉组(TFA组)28例,观察两组的成功率、操作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后随访3月,评估术侧桡动脉、股动脉搏动情况及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在处理病变血管支数、病变程度,以及在PCI术操作时间、疗效和成功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术后TFA组出血等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TRA组(P<0.05).术后三个月随访TRA组仅1例患者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心功能无明显差异.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是安全争可行的,且有显著优点,可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93岁超高龄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成功急诊介入治疗1例报告

    作者:高翔宇;李虹伟;陈晖;姚道阔;赵慧强;梁思文;丁晓松

    目前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 )已成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MEMI)的首选血运重建治疗方式,具有疗效迅速、较高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和可以有效避免溶栓治疗出血风险的特点。随着 PCI 相关器械以及操作技术的不断进步,接受急诊 PCI 的病人迅速增加。但目前接受急诊 PCI 的患者年龄大多在80岁以下。国外文献中报道年龄高93岁[1],而目前国内文献报道高年龄为90岁[2,3]。我院近期成功完成1例93岁超高龄STEMI患者的急诊 PCI 治疗,现报道如下。

  • PCI治疗对ACS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高敏C-反应蛋白和脑钠素的影响

    作者:赵鹏;姜铁民;赵季红;陈少伯;朱勇

    目的 探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regnancy 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9年2月至2010年3月,我院住院确诊ACS患者214例,随机分为药物强化+PCI治疗组(A组)和单纯药物强化治疗组(B组),其中A组141例,B组73例.两组患者均在确诊入组后次日清晨、PCI术后和/或药物强化治疗后第7天清晨采血,分别检测血清PAPP-A、hs-CRP和BNP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ACS患者基本临床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ACS患者PCI和/或药物强化治疗前血清PAPP-A、hs-CRP和BN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检测水平,A组明显低于B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CS患者接受PCI+药物强化治疗较单纯药物强化治疗的炎症强度和危险分层均降低.建议临床条件许可的情况下,ACS患者应先考虑采用PCI治疗,无论其是否正在接受药物强化治疗.

  • 结构式心理护理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

    作者:张芳;李翠香;宋向芹;王新霞;刘珊

    目的 探讨结构式心理护理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取心内科病房2015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拟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取冠脉介入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结构式心理护理.评价PCI术前、术后心境状态,术前1 d和术后1 d不确定感及术后至出院3个月内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心境状态优于对照组患者;PCI术前1 d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不明确性评分、复杂性评分和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观察组患者不明确性评分、复杂性评分和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分别为(35.63±5.96)、(21.26±3.01)、(56.89±5.84)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t值分别为4.635、3.265、4.012;P<0.01).术后3个月,血管迷走反射和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构式心理护理可降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不确定感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271 条记录 1/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