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药外敷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日益受到重视,笔者运用中药外敷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2005年11月-2006年9月神经内科、康复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61例,均符合纳入标准:经临床和CT确诊为脑梗死,痉挛的Ashworth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为≥Ⅰ级且≤Ⅲ级的患者;昏迷量表评分≥9分;病程在6个月内.
-
电针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偏瘫为脑血管疾病主症之一,它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1],表现为肌群的肌张力增高、协调异常的特定模式.
-
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实施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92例纳入本次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现代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实施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在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上,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实施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疗效显著,值得采纳应用。
-
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现状
中风病人由于脑高级运动调控中枢受损,使其对脊髓等低位运动中枢的调控及抑制作用中断,致使低级中枢的原始功能释放,导致运动环路的兴奋性增强,使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近年来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检测和中医治疗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对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学经典,做临床”心得古代中医文献有关“中风肢体痉挛”论述的学习心得
肢体痉挛可见于多种疾病,尤其以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时出现的肢体痉挛为难治,因其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提高,而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笔者试就古代中医文献有关肢体痉挛的论述进行了分析整理,以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一些参考.1 病因病机早在《内经》时代,就有了对肢体痉挛的描述,如《灵枢·癫狂》云:“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灵枢·邪客》篇也指出:“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
-
张力平衡针法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肢体肌肉痉挛常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是阻碍其肢体功能恢复、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解除痉挛,尽快帮助患者度过痉挛期成为中风康复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笔者采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后痉挛状态患者肌电图H/Mmax的变化,初步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调控脊髓运动神经元活性、抑制肌紧张和肢体痉挛作用的深层机制.
-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35例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不同取穴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在缓解中风患者肢体痉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
-
关于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几点认识
中风后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运动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针对偏瘫的恢复过程,Brunnstrom提出了6阶段理论[1],即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的恢复经历了弛缓(无反射),轻度痉挛、出现联合反应,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协同动作,痉挛减弱、出现分离性运动,自主性运动,运动接近正常的6各阶段.此理论符合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自然病理演变过程及其恢复的规律,但此理论是中枢性瘫痪恢复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病人的完整经历.
-
眼针配合阴阳经取穴针刺治疗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目的:运用眼针疗法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以提高其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组和治疗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阴阳经取穴针刺法,治疗组在体针的基础上加用眼针疗法.结果:治疗组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结合阴阳经取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行之有效,疗效优于单纯阴阳经取穴针刺治疗.
-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治疗研究进展
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痉挛状态指肌肉僵直、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的状态,是由于牵张反射失去高级中枢调控后,处于亢进状态,造成的肌张力增高和肌协调异常.脑卒中的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是瘫痪肢体恢复过程的一个阶段,但高痉挛状态是妨碍肢体功能进一步好转的大障碍,有的甚至停留在高痉挛状态.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很多,传统的西医疗法有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前者主要包括温热疗法、寒冷疗法、电刺激疗法、振动疗法和运动康复疗法等;后者主要用药有口服的巴氯芬(力奥来素,Baclofen)、丹曲林(硝苯呋诲因,Dantronlene)、妙纳(Myonal)、替托尼定(Tizanidine)等.近年来开始采用神经肌肉阻滞局部治疗,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肌肉内注射肉毒素.[1]中医药疗法主要有针灸疗法、中药口服、中药外用以及推拿疗法等.现对近年来中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文献作一归纳总结.
-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中风病人由于脑高级运动调控中枢受损,使其对脊髓等低位运动中枢的调控及抑制作用中断,致使低级中枢的原始功能释放,导致运动环路的兴奋性增强,使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近年来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检测和中医治疗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法的原则抽取在我院进行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并将所有的患者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治疗,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独使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是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手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值存在差异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67%,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显著,组间数值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疗效非常显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状态,促进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迅速恢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张智龙教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经验及临证心得
从重阳气,倡阳气虚衰,湿邪瘀阻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之病机关键;阳根结,禀本病标取,根病治结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之治疗法则;勤实践,善科研,创项腹针法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之针法3个方面探析张智龙教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经验总结及临证心得,并列举典型验案阐述导师张智龙教授的学术观点及处方施术特色.
-
中医综合康复训练方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效果观察
目的 对中医综合康复训练在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研究参与对象为8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7月份到2017年7月份收治.采用抽签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40例,实施中医综合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予以分析、记录以及比较.结果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相对更高,数据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日常生活能力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情况相对更理想,数据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实施中医综合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症状,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