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联合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甄拴平;王华;雷利强;党丽君;赵雪莲

    目的 评价(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联合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在侵袭性真菌病(IF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2月门诊及住院疑似IFD的患者,根据诊断标准分为临床诊断IFD145例,非IFD 476例,检测分析G试验、GM试验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Sen)、特异性(Spe)、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Youden指数.结果 以临床诊断为IFD的为真阳性组,以非IFD为真阴性组.G试验的Sen、Spe、PPV、NPV、Youden指数分别为89.66%、86.76%、67.36%、96.50%、0.7642;GM试验的Sen、Spe、PPV、NPV、Youden指数分别为60.00%、88.45%、61.27%、88.45%、0.485;G试验的Sen显著高于GM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试验与GM试验并联检测Sen、Spe、PPV、NPV、Youden指数分别为98.62%、79.83%、65.30%、99.50%、0.7845,其Sen、NPV均高于G试验、GM试验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能提高IFD的诊断敏感性,减少假阴性的发生,对IFD的早期快速诊断比单独检测更有价值.

  •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芳;吴彤;蔡鹏;刘颖;卢岳;周葭蕤;杨帆;刘强;高雁群;罗荣牡;张建平;孙媛;曹星玉;殷宇明;赵艳丽;王静波;童春容;陆道培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具有病死率高,诊断困难等特点.针对真菌病原的血清学方法如(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敏感性相对高等特点,可做为IFI诊断的辅助手段.较GM试验比,G试验可用于诊断除曲霉菌外更多的真菌感染.本研究旨在探讨G试验在血液病患者IF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血浆标本来源于2007年5月-2008年5月来自北京道培医院162例疑为IFI的血液病患者,其中化疗后患者8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77例.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定量检测患者血浆中BG的含量,将检测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及真菌研究组(EORTC/MSG)诊断标准,所有病例中有确定诊断2例,临床诊断18例,拟诊75例,排除诊断67例.结果表明:以20 ng/ml为诊断界值,G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75%、91%、72.4%和92.4%.在75例拟诊病例中,其中有51例G试验阳性,且对广谱抗生素无效而经过抗真菌治疗有效,经过临床回顾性分析符合IFI,表明G试验使IFI诊断率提高31.4%.结论:G试验是早期诊断血液病患者IFI的简单、快速的方法.

  • 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真菌检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曾文新;黄园;邓郁;温妙云;韩永丽;钟文宏;曾红科

    目的 探讨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重症肺炎患者中侵袭性真菌检测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 选择广东省人民医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入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重症肺炎患者558例,按2007年美国胸科学会(ATS)和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有关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采集入住当天的血标本,使用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试剂盒进行检测,G试验结果在0~ 100.5 pg/mL为阴性;根据重症肺炎患者血培养检测分为阳性患者组与阴性患者组.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ROC曲线判断G试验敏感度和特异度,非参数检验方法得出真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 在558例研究对象(女185例,男373例,平均年龄64.7岁)中,真菌培养结果阳性为41例,G试验平均值在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中分别为(568.53±796.57) pg/mL、(51.4±63.27) pg/mL,阳性患者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5).G试验敏感度、特异度、真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2.7%、92.5%、49.4%和0.6%.结论 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盒对重症肺炎患者早期诊断真菌感染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对可溶性TOLL样受体2判断脓毒症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临床价值的研究

    作者:路玲;王勇强;李寅;窦琳;高红梅

    目的为脓毒症菌血症患者寻求可指导病原菌的标记物,以指导早期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前瞻性观察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ICU 2012年8月至2015年3月的脓毒症患者147例,记录入住ICU确诊为脓毒症且血培养阳性时的常规检查:年龄、性别、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出凝血项、血生化、 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1,3)-β-葡聚糖等,留取中心外周血培养, ELISA法测定可溶性TOLL样受体2( sTLR2)及白细胞介素-8( IL-8)表达量,计算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APACHEⅡ评分)等。计量资料假设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绘制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判断特异度和敏感度,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依据血培养结果分为3组: GP组[革兰阳性( G+)球菌组]、 GN组[革兰阴性( G-)杆菌]组、 FG组(真菌组),3组患者年龄、 APACHEⅡ评分、生命体征指标和炎性指标体温、白细胞等基线水平相比,在血培养阳性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结果亦显示本科致病菌以阴性菌为常见。 sTLR2的表达量在GP组与GN组中相比,在GP组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GN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sTLR2的表达量在在GP组与FG组中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87,但(1,3)-β-葡聚糖的表达量在 FG 组明显高于GP 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sTLR2的表达量在GN组与FG组中相比, FG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GN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PCT、 CRP及IL-8在三组患者中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诊断阴性菌感染时, sTLR2的曲线下面积为0.768,敏感度及特异度依次为88.90%及59.60%,佳截断点为8.083 pg/mL,即sTLR2表达量高于8.083 pg/mL时,阴性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小, G+球菌、真菌等可激活细胞膜表面TLR2受体的病原菌可能性较大。 PCT、 CRP、(1,3)-β-葡聚糖及IL-8在诊断G-杆菌感染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曲线下面积小于0.5。结论 sTLR2结合(1,3)-β-葡聚糖等炎性指标,可提示脓毒症患者病原菌类型。

  • 降钙素原、内毒素检测和G试验在ICU感染性发热患者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庞伟;张晓伟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内毒素(ET)、(1,3)-β-D-葡聚糖(G试验)3种生物标志物检测在感染性发热疾病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内蒙古通辽市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187例感染性发热患者,根据细菌培养、血培养、真菌培养结果分为细菌感染性发热组(86例)、真菌感染性发热组(55例)及非感染性发热对照组(46例),细菌感染性发热及真菌感染性发热患者再根据感染部位分为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亚组.比较细菌和真菌感染性发热组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性发热对照组患者PCT、ET、(1,3)-β-D-葡聚糖3种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差异,以及PCT、ET、G试验在感染性发热中检出率的差异,计算PCT和ET诊断细菌感染、PCT和G试验诊断真菌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在细菌感染性发热组中,全身感染组(23例)和局部感染组(63例)患者PCT、ET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性发热对照组,且全身感染者PCT(μg/L:26.517±8.193比7.165±2.242)、ET(ng/L:43.149±11.768比19.581±8.684)水平显著高于局部感染者(P均< 0.05).在真菌感染性发热组中,全身感染组(22例)和局部感染组(33例)患者PCT、G试验检测值显著高于非感染性发热对照组,且全身感染者PCT水平(μg/L:11.23±3.20比7.90±2.99)和G试验检测值[(1,3)-β3-D-葡聚糖(nig/L):447.98±112.76比94.29±31.71]显著高于局部感染者(P均< 0.05).PCT水平和ET联合检测提高了细菌感染的检出率,检出率可达100%,明显高于PCT、ET单独检测的95.35%、88.37%;PCT、G试验联合检测提高了真菌感染的检出率,检出率达96.36%(53/55),明显高于PCT、G试验单独检测的89.09%、74.55%.在细菌感染性发热中,PCT较ET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而ET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较PCT高,PCT和ET联合检测提高了革兰阴性(G-)菌感染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在真菌感染性发热中,G试验具有较高的特异度,PCT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二者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敏感度,同时特异度并未降低,联合检测阴性预测值明显升高,假阴性发生率减少.结论 PCT、ET及G试验定量测定具有快速、敏感的特点,合理联合测定可作为诊断ICU患者感染性发热的重要指标.

  • 真菌葡聚糖检测对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早期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效能

    作者:李睿;任然;熊大迁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早期诊断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0月年至2016年4月收治的非粒细胞缺乏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筛选分组.确诊血液恶性肿瘤患者160例,其中80例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者为IFD组,非IFD患者80例.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测定IFD组和非IFD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G试验对IFD的诊断价值.结合真菌培养鉴定,统计不同类型真菌引起的深部感染(1,3)-β-D-葡聚糖水平的差异.结果 IFD组(1,3)-β-D-葡聚糖含量显著高于非IFD组(ng/L:346.54±204.95比43.21±15.11,P<0.05).G试验单独诊断IF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1、86.71%、90.47%;针对血液恶性肿瘤IFD患者,佳诊断阈值为≥70 ng/L时,诊断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88.75%.G试验诊断IFD的时间较传统临床诊断明显缩短(d:4.87±2.55比7.13±4.42,P<0.01).80例IFD患者40例分离出真菌,其中念珠菌属36株(占90%),(1,3)-β-D-葡聚糖均值为333.55 ng/L;曲霉菌4株(占10%),(1,3)-β-D-葡聚糖均值>1 000 ng/L.不同念珠菌之间(1,3)-β-D-葡聚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念珠菌属与曲霉菌属之间(1,3)-β-D-葡聚糖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β-D-葡聚糖检测是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诊断IFD方法,对于IFD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于区分念珠菌还是曲霉菌引发的深部真菌感染也有一定临床价值.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1,3)-β-D葡聚糖检测对重症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评价

    作者:莫伟胜;郭发良;卜会驹;莫如洁;尹小生

    目的:研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 G试验在对治疗危重症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1日~2014年6月1日期间东莞东华医院重症医学科临床诊断IPFI患者,对所有入选病例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抢先治疗,分别在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 G试验、留取血液标本做血清G试验。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临床转归情况分有效组与无效组,分别比较两组在不同治疗时间点留取的标本与治疗前BALF G试验、血清G试验结果。结果治疗后G试验结果变化与疗效有明显的关系。在治疗有效组中,无论BALF G试验还是血清G试验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而在无效组中,BALF G试验及血清G试验结果均有所上升。治疗3 d后,在治疗有效组中,BALF G试验较治疗前留取的标本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试验结果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ALF的G试验能有效提高对IPFI患者治疗的疗效评估的敏感性,对协助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诊治过程的疗效评价乃致对治疗措施的作出及时合理调整起到较大指导作用。

  • 肾移植后患者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牟向东;许昕;张成;宿利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本组7例肾移植后患者PCP均经病原学确诊,具有完整的病例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报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8~57岁,平均4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呼吸困难,而肺部体征较少,其特点为“症征不符”;动脉血气表现均为低氧血症,严重者为Ⅰ型呼吸衰竭;静脉血乳酸脱氢酶(LDH)和(1,3)-β-D-葡聚糖(G试验)水平均明显升高;胸部高分辨CT(HRCT)表现为双肺弥散性磨玻璃影(GGO)伴或不伴斑片实变影;5例患者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V)六胺银染色可发现肺孢子菌包囊,另外2例在痰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痰液及BALF肺孢子菌PCR检测均为阳性.经免疫抑制剂减量、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SMZ/TMP)治疗、机械通气及支持对症后,5例治愈,1例自愈,1例死亡.结论:肾移植后患者PCP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特点,血浆LDH和(1,3)-β-D-葡聚糖等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痰液或BALF六胺银染色是主要的确诊方法;早期免疫抑制剂减量和SMZ/TMP治疗后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

  • 血浆(1,3)-β-D-葡聚糖对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盛敏;梁瑛

    目的:评价(1,3)-β-D-葡聚糖(BG)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I)的诊断价值,探讨其佳诊断界值.方法:2007年12月至2009年1月对北京安贞医院各ICU病房怀疑IFI的45例危重症患者的血浆标本,进行(1,3) -β-D-葡聚糖浓度检测(G实验).筛选出23例确定诊断和临床诊断的IFI患者,设为IFI组;16例真菌口腔定植者或非IFI患者设为对照组.结果:1.IFI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的中位数为30.37 ng/L(范围5.0 ~225.7 ng/L),对照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的中位数为5.0 ng/L(范围5.0 ~78.7 ng/L),经2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2组(1,3)-β-D-葡聚糖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F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诊断IF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2(P =0.0001),95%的置信区间为0.712 ~0.992.以14.02 ng/L为诊断阈值,敏感性和特异性较理想.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计值(PPV)和阴性预计值(NPV)分别是82.6%、87.5%、90.4%和77.8%,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688(P =0.001).结论:G试验可以作为ICU中IFI的诊断方法之一.以14.02 ng/L为诊断界值时有较理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血浆微小RNA-21表达水平对侵袭性肺曲霉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文智能;凌宙贵;黄颖;李霞

    目的 探讨血浆微小RNA(miR-21)表达水平对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门诊和住院的40例IPA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55~68岁,平均60岁;50例肺结核患者,男23例,女27例,年龄50~62岁,平均55岁;50例肺癌患者,男30例,女20例,年龄55~70岁,平均62岁;同时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男25名,女25名,年龄50~67岁,平均60岁.检测血浆中miR-21表达水平并单独或联合进行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和真菌(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logistic 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研究结果.结果 IPA及肺癌患者miR-21高表达,中位数(P25,P75)分别为0.42(0.31,0.62)和0.80(0.65,0.94),与对照组的0.09(0.04,0.15)和肺结核组的0.08(0.03,0.1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IPA组分别与对照组、肺结核组及肺癌组鉴别诊断时,miR-21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4、0.897和0.863,约登指数分别为0.780、0.700和0.605.血浆中miR-21表达水平在0.198~0.723时,鉴别诊断IPA的准确性较好.IPA与对照组miR-21联合G试验或GM试验的AUC值分别为0.992和0.966,敏感度分别为95%(38/40)和93%(37/40),特异度分别为98%(49/50)和96%(48/50),约登指数分别为0.930和0.885,当三者联合检测时AUC值为0.99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39/40)和96%(48/50),约登指数可达0.935.IPA与肺结核组的3个指标联合检测时AUC值可达0.98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39/40)和90%(45/50),约登指数为0.875.IPA与肺癌组miR-21联合G试验或GM试验的AUC值分别为0.948和0.979,约登指数分别为0.725和0.895,3个指标联合检测时AUC值可达0.99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40/40)和98%(49/50),约登指数可达0.980.结论 IPA患者血浆miR-21高表达,当血浆miR-21表达水平为0.198~0.723时,对IPA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miR-21检测、G试验及GM试验3个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优于各单项或双项指标检测的诊断效能.miR-21检测联合G试验及GM试验可提高IPA患者与肺结核、肺癌患者的鉴别诊断能力.

  • G试验对HIV/AIDS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磨立达;苏国生;麻秋英;黄晓东;韦善求

    目的 研究G试验和真菌培养法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入院于临床出现真菌感染症状的HIV/AIDS患者共1423例,取其静脉血行(1,3)-β-D-葡聚糖检测的同时,留取血液或骨髓、痰、灌洗液、咽拭子、脑脊液以及粪便等标本行真菌培养;通过回顾性研究,了解使用抗真菌药后患者临床症状是否缓解作为临床诊断标准,并以此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结果 1423例患者中使用抗真菌药物后症状缓解588例为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组使用抗真菌药物后症状未缓解者835例为非IFI组.以100.5 pg/ml为临界值阳性,G试验阳性患者527例,阴性患者896例,准确度达91.36%;而以90.5 pg/ml、110.5 pg/ml或120.5 pg/ml为临界值阳性时准确度分别为89.88%、90.51%和89.18%;真菌培养阳性患者636例,阴性患者787例.IFI组及非IFI组患者G试验含量分别为(532.83±778.67)pg/ml和(44.14±35.08)pg/ml,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208、P<0.001);IFI组患者中念珠菌感染者、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隐球菌感染者、念珠菌及马尔尼菲青霉菌混合感染者G试验含量分别为(444.29±705.44)pg/ml、(452.78±511.40)pg/ml、(89.56±71.58)pg/ml和(596.28±840.23)pg/ml,隐球菌感染者G试验含量分别与念珠菌感染者(t=6.581、P<0.001)、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t=6.889、P<0.001)和念珠菌及马尔尼菲青霉菌混合感染者(t=4.865、P<0.001)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G试验及真菌培养法的敏感度分别为84.35%和70.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31、P=0.021);特异度分别为96.29%和73.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067、P<0.001);两方法联合检测后敏感度为96.43%,特异度为70.54%.结论 HIV/AIDS患者合并IFI诊断方面G试验较真菌培养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特异性也较高,连续监测G试验更有助于提高IFI诊断效率;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肺孢子菌及隐球菌的诊断效率,早期预测及确诊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 (1,3)-β-D-葡聚糖连续监测在抗真菌药物治疗中的评价

    作者:林贵兰;马晓波;房丽丽;郑燕青;郑港森;李珣

    目的 通过连续监测血清(1,3)-β-D-葡聚糖,比较其在抗真菌药物治疗与非治疗患者的变化,分析其在抗真菌药物治疗中的意义,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0月医院118例连续监测G试验阳性患者(2周内至少检测3次),根据是否抗真菌治疗分为治疗组86例与非治疗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间血清(1,3)-β-D-葡聚糖的变化及转阴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血清(1,3)-β-D-葡聚糖的含量下降较明显(P<0.05),由首次的(2.664±0.607) pg/ml降至第14天的(2.395±0.524) pg/ml;而非治疗组血清(1,3)-β-D-葡聚糖变化不明显;治疗组的G试验转阴率为27.91%,高于非治疗组的15.60%.结论 (1,3)-β-D-葡聚糖检测不仅可用于侵袭性真菌病的辅助诊断,动态监测更可成为临床治疗效果的依据,亦可用于观察判断患者的病情.

  •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的基因分型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覃羽华;岑光旅;王春芳;黎作茶;陈文成

    目的:研究临床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实验室诊断、基因分型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断真菌感染及合理使用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各病区送检标本中鉴定出的条件致病性真菌的分类和(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PCR技术对白色假丝酵母菌25SrDNA中的 trans‐posable intron基因进行基因型分析,并应用黑马鉴定药敏仪,对各种基因型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离出的条件致病性真菌主要来自患者的痰液、血液、体液及脓液标本,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562株占74.14%,近平滑假丝酵母菌88株占11.61%,光滑假丝酵母菌49株占6.46%;对164例高度疑似系统性真菌感染或真菌菌血症患者,同时进行真菌培养和G试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0.37%和76.83%;190株白色假丝酵母菌大多数为A型,B型次之,其中有两株未分型,A型对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高于B型和C型;A、B、C3型对氟康唑均耐药,而对两性霉素B均敏感。结论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主要以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感染为主,不同地区、不同基因型的假丝酵母菌属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所不同,因此,快速而准确地鉴定与药敏试验及基因型分析对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假丝酵母菌属感染有重要意义。

  • (1,3)-β-D-葡聚糖在肺曲霉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惠燕霞;卢先雷;马启明;杨永清;魏莲花

    目的:探究1,3‐β‐D‐葡聚糖(G试验)与痰培养对临床肺部曲霉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呼吸系统感染患者送检27560份痰液标本,150份曲霉菌属检出阳性,其中有41份进行G试验,比较 G试验、痰培养与CT 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份曲霉菌属阳性标本中G试验结果阳性12份符合率29.3%,C T结果阳性28份符合率68.3%;G试验结果与痰培养及CT结果均一致有9份,CT与G试验对肺曲霉菌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 T阳性率高于G试验。结论 G试验与痰培养及C T检查之间的符合率低,不能作为肺曲霉菌感染的诊断指标,痰培养仍不失为肺曲霉菌感染的重要参考方法。

  • 大鼠系统性毛孢子菌病模型3种体液标本(1,3)-β-D-葡聚糖检测

    作者:祝贺;杨蓉娅;王文岭;樊昕;赵逊;王聪敏

    目的 观察(1,3)-βD-葡聚糖检测,在大鼠系统性毛孢子菌病模型不同体液标本中的意义.方法 建立大鼠系统性毛孢子菌病模型,收集不同时间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血浆和尿液标本,采用G试验测定(1,3)-β-D-葡聚糖,同时进行巢式PCR(nPCR)检测和真菌学培养.结果 感染早期(10 d)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尿液标本G试验敏感性分别为80.00%、86.67%、6.67%,前两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只实验大鼠血浆标本G试验平均敏感性为76.76%,nPCR法为68.85%、血真菌培养为3.33%,G试验结果与血真菌培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值(pg/ml)与感染的脏器数目呈正相关(|r|>0.7,P<0.05).结论 对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标本进行(1,3)-β-D-葡聚糖检测,有助于系统性毛孢子菌病的临床早期诊断、判断感染范围和疾病转归的评价.

  • 真菌葡聚糖试验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意义

    作者:马原;韩利红;郑有光

    目的:探讨真菌葡聚糖试验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诊断意义及其临床价值,以期能为IPFI的诊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0月临床拟诊断为IPFI的住院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作为IPFI组,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人员60名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外周血,分别检测肺泡灌洗及血浆(1,3)β‐D葡聚糖,收集患者痰液进行真菌培养。结果有3例患者手术送检组织病理检查确诊、54例痰液培养确诊、3例排除真菌感染为细菌感染,IPFI确诊者占拟诊的95.00%,感染真菌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曲霉菌属、热带假丝酵母菌等,分别占36.84%、17.54%、14.04%;观察组血浆及肺炎灌洗液检测(1,3)β‐D葡聚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PFI组肺泡灌洗液(1,3)β‐D葡聚糖明显高于血浆检测值(P<0.05);感染真菌中曲霉菌属感染患者肺泡灌洗液、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值高。结论真菌葡聚糖试验对IPFI诊断具有临床参考价值,如检测值较高可高度怀疑侵袭性肺曲霉病感染,但对其他真菌感染无法进行准确鉴别。

  • ROC曲线评价(1,3)-β-D葡聚糖检测对ICU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胡锡浩;许小敏;舒晋峰;梁珊燕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侵袭性真菌病(IFI)诊断中血清(1,3)‐β‐D葡聚糖(BDG)的阈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3月ICU 52例IFI患者及200例非IFI患者的血清,将52例确诊和临床诊断患者设为IFI组,200例非IFI患者设为对照组,测定BDG含量,并绘制ROC曲线,分析BDG的佳诊断值。结果 IFI组的BDG浓度均值为216.91 pg/ml ,对照组的BDG浓度均值为27.70 pg/ml ,IF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G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佳诊断阈值为50.0 pg/m l ,其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8%、94.5%、79.2%和95.0%。结论 BDG是诊断IFI的良好指标,在以50.0 pg/ml为阈值时,特异度和敏感度均较为理想。

  • (1,3)-β-D-葡聚糖对普外科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分析

    作者:王毅;朱冠保;饶尚锐;王中林;何杰;黄节

    目的:评估血浆(1,3)‐β‐D‐葡聚糖对普外科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为普外科患者深部感染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5年2月普外科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184例及40名健康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真菌感染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与传统真菌培养结果比较;采用 ROC 曲线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1,3)‐β‐D‐葡聚糖法检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阳性43例,阳性率为23.37%,传统真菌培养法检测阳性32例,阳性率为17.40%,(P=0.035),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 系数 K =0.617(P<0.001);(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88.82%;当以(1,3)‐β‐D‐葡聚糖=16.59 pd/ml 为临界值时,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达到大,灵敏度为92.03%、特异度为83.17%。结论(1,3)‐β‐D‐葡聚糖可作为普外科深部真菌感染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效率,可为其诊治赢得宝贵时间。

  • 血浆(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诊治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申旺;叶丽燕;杨文丽;谭晓宇;黄晨娟;陈彦波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暨南大学附属五邑中医院2015年10月-2017年3月收治的70例IFI患者,40例细菌感染患者,40名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并对IFI患者的血液和可疑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同时检测IFI患者抗真菌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结果 I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高于细菌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细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IFI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优于真菌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好转组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浆(1,3)-β-D-葡聚糖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病情稳定组无明显变化(P>0.05),而病情加重组第7天和第14天血浆(1,3)-β-D-葡聚糖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上升(P<0.05).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肖会霞;毛健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诊断价值,确定G试验的佳诊断界值.方法 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儿行G试验,同时进行血细菌、真菌培养.计算该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绘制G试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G试验的诊断价值.结果 共有44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IFI组17例,非IFI组27例,细菌感染12例,培养阴性15例.IFI组(1,3)-β-D葡聚糖含量范围5~3 117 pg/ml,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190.60(501.44) pg/ml;非IFI组(1,3)-β-D葡聚糖含量范围5.0~ 434.3 pg/ml,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5.86(5.62) 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7,P<0.01).以15 pg/ml作为佳阳性界值,绘制G试验诊断IFI的ROC曲线,得出曲线下面积为0.839,95% CI(0.697,0.980).结论 G试验对早产儿IFI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高,可用于有真菌感染危险患儿的筛查,对早产儿IFI具有诊断价值.

113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