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椎椎基静脉孔的 CT 多平面重组观测

    作者:康小燕;薛咏春;王星;刘路;张少杰;李志军

    目的:探讨 CT 影像观测下腰椎椎基静脉孔(BF)形态及不同椎体间 BF 的差异。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行腰椎 MSCT 检查的18~55岁健康成人的30例 CT 扫描数据,观察腰椎 BF 的形态,运用 Mimics 16.0在各节段多平面重组图像上测量 BF 宽(BFW)、深(BFD)、高(BFH)的绝对值。结果在观察的30例150个 L1~ L5椎体中, BF 近似梯形或三角形者占84.6%(127/150),矩形占10.0%(15/150),不规则形占5.4%(8/150);其中 BF 内部出现骨性间隔占8.0%(12/150)。 BFW 值总体随椎序增长呈平缓递增趋势,小值位于 L1,大值位于 L4;L1与 L3~ L5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1),其余椎体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 BFD 值总体走势呈递增趋势,小值位于 L1,大值在 L4;L1与 L2~ L5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L2与 L3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其余椎体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 BFH 值总体走势呈“波浪型”趋势,小位于 L5,大值位于 L4;L1~ L4与 L5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1)。结论人体腰椎均存在BF,主要有三角形、矩形和不规则形3种形态,且腰椎 BFW 总体随椎序增长呈平缓递增趋势,BFD 总体走势呈递增趋势,BFH 总体走势呈“波浪型”趋势。本研究结果为临床手术及影像学检查提供形态学依据。

  • 胸椎椎基静脉孔的解剖学观察及测量

    作者:马春明;鞠晓华;杜晓东;李进;李国涛;吴雷;王孝文

    目的:通过对胸椎椎基静脉孔(BVF)的观察测量,明确BVF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距离,为临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测量276块成人胸椎BVF的数目、面积、与椎体上下缘距离、与左右椎弓根短距离.解剖成人尸体13具,观察BVF的形态结构.结果:BVF形态以圆形多见,平均2.2个,不同人体BVF数目差别大,分布集中;面积平均0.3cm2,上缘与椎体上缘的平均垂直距离0.75 cm,下缘与椎体下缘的平均垂直距离0.76 cm,左缘与左侧椎弓根的平均短距离0.45 cm,右缘与右侧椎弓根的平均短距离0.50 cm;BVF与椎体上缘距离及与左椎弓根短距离在不同人体或在同一人体不同胸椎有差异;BVF与椎体下缘距离及与右椎弓根短距离在同一人体不同胸椎有差异;除第2、9、11胸椎外的BVF与本椎体上下缘距离有差异,第1胸椎的BVF距离椎体下缘较近,第10、12胸椎的BVF距离椎体下缘较远,在第4、8、11胸椎,BVF与同一椎骨左右椎弓根短距离有差异,BVF偏向左侧;尸体解剖可见血管出入BVF,并有脂肪组织等软组织填充.结论:胸椎BVF是胸椎椎体后壁以圆形为主面积0.3cm2的骨性孔,与椎体上下缘有0.75 cm及左右椎弓根0.45 cm的无血管出入骨质区域,该区域为临床椎体后壁外科手术提供操作空间.

  • 腰椎椎基静脉孔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马春明;鞠晓华;王孝文;杜晓东;李进;李国涛;吴雷

    目的 通过对腰椎椎基静脉孔(BVF)的观测,为临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1)测量115块成人腰椎观测BVF的数目、面积、与椎体上下缘距离、与左右椎弓根短距离.(2)解剖成人尸体13具,观察BVF的形态结构.结果 (1) BVF以椭圆形多见,不同人体BVF数目有差异(P<0.05),分布集中.(2)BVF与椎体上缘及左右椎弓根短距离在不同人体间有差异(P<0.05),与椎体上下缘距离、左右椎弓根短距离在同一人体不同腰椎间有差异(P<0.05).(3)尸体解剖见血管出入BVF,并有脂肪组织等软组织填充.结论 腰椎BVF是腰椎椎体后壁面积较大的骨质缺损区.该区域与左右椎弓根之间以及与椎体上下缘之间有一无血管出入骨质的区域,为临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参考.

  • 椎基静脉孔及椎体静脉解剖在椎体成形术中的意义

    作者:王素春;施建东;陆爱清;王志荣;张烽

    目的:为胸腰椎(T8~L5)椎体成形术减少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0例健康成人胸腰椎螺旋CT薄层扫描和重建,观察每节段正中矢状位和横断位图像上椎基静脉孔(basivertebral foramen, BF)和椎体静脉孔道(vertebral vein, VV)出现的频率;测量椎体正中矢状径(VD)和BF宽(BFW)、深(BFD)高(BFH);测量BF距椎体左右缘距离(VW1和VW2)和距上下终板的距离(VH1和VH2),应用Stata7.0统计学软件包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F及VV出现的频率从T8到L5逐渐增大,BF和VV观察到的频率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W、BFH、BFD从T8至L5随椎体增大相应增大。在不同椎体上BFD约为VD的1/3。VW1和VW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H1和VH2之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BF更接近椎体上终板。结论熟悉BF和VV在椎体内的分布有助于减少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 胸椎椎基静脉孔的CT影像学观测

    作者:康小燕;李洁;王星;张少杰;刘路;李志军

    目的:通过对胸椎椎基静脉孔(BF)的数字化观测,明确其解剖位置、形态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40例成人胸椎CT扫描数据,运用Mimics15.0软件重建测量BF宽(BFW)、高(BFH)、深(BFD);BF距椎体上、下终板(VHU、VHB)和左、右缘(VWL、VWR)间距;观察其在椎体中的位置与形态。结果(1)胸椎BFW总体呈V形分布,T6为小值(3.69±1.29 mm);BFH在T1~3趋于平稳, T4~6渐减,T7~11渐增;BFD在T1~3渐增,T3~10趋于平稳,T10~12渐减。(2)BF距上终板与下终板间距总体呈上升趋势,T1小:VHU为(7.05±1.27)mm,VHB为(7.21±0.87)mm,T12大:VHU为(11.00±1.10) mm, VHB为(11.37±1.48) mm;距左、右缘间距在T1~4渐减,T5~12渐增,T4小:VWL为(10.50±1.40) mm,VWR为(10.81±1.66) mm,T12大:VWL为(15.74±2.55)mm,VWR为(16.23±2.82)mm。结论胸椎椎体后壁近中央处均存在BF,其形态结构复杂且在不同个体、不同节段中均存在差异。BF在T1~8、T10、T11位于椎体后壁近中央,T9和T12稍偏向左侧。BF在T1~3、T10~12形似棱锥体形,而T4~9形似长方体形。

  •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疗效及骨水泥渗漏途径的探讨

    作者:王永江;王清;姚琦

    目的:通过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OVBF),评估临床疗效及探寻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的途径。方法根据AO分型,将2005年10月至2013年5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OVBF患者45例(45个椎体),采用PKP治疗,通过术后CT平扫确定骨水泥向椎管内、椎间隙渗漏的途径,测量术前、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椎管狭窄改善情况。比较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结果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2例,渗漏途径主要是通过椎基静脉孔,骨水泥向上位椎间隙渗漏高于下位椎间隙。椎体高度恢复、Cobb矫正、VAS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狭窄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治疗OVBF不是禁忌证,OVBF经PKP治疗后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主要途径是椎基静脉孔,向椎间隙渗漏与终板损伤有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