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翼腭窝骨性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的应用解剖
目的 研究翼腭窝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开展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人干性颅骨标本20个(40侧),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下观测蝶腭孔、筛骨嵴、圆孔、翼腭管、翼管的形态、大小及相关解剖学参数.结果 翼上颌裂高度为(15.30 ±0.43) mm,蝶腭孔的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5.10±1.84)mm和(5.09±1.53) mm,蝶腭孔到中线的距离为(12.49±1.51)mm,前鼻棘至蝶腭孔前缘的距离为(51.32 ±3.28) mm,圆孔的直径为(3.14±1.26)mm,圆孔至中线的距离为(19.95±2.79) mm,前鼻棘至圆孔的距离为(61.86 ± 3.67) mm,翼管至中线的距离为(10.82±2.98)mm,前鼻棘至翼管的距离为(59.47±3.42) mm.结论 熟悉翼腭窝、蝶腭孔、圆孔和翼管等解剖关系,有助于有效安全地开展鼻内镜下翼腭窝手术.
-
翼管、圆孔和蝶腭孔的 CT 三维重建解剖学
目的:使用三维高分辨率CT( HRCT)重建的方法,观察经鼻内镜至翼腭窝( PPF)的手术入路中的重要解剖结构,探讨翼管( VC)、圆孔( FR)和蝶腭孔( SPF)这些重要解剖标志的三维立体空间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患者及1例尸体标本的HRCT扫描数据。在CT三维重建的影像中,观察 SPF、VC和FR的形态以及SPF和VC之间的三维立体空间关系。结果三维测量SPF,VC,和FR的平均直径分别为(6.26±1.59) mm,(2.35±0.77)mm和(2.75±0.77)mm。 VC和SPF后下缘之间的平均距离为(4.03±1.15)mm。三维立体CT重建影像中VC和FR之间的平均垂直和水平距离分别为(4.94±1.35) mm和(9.22±3.07) mm。 VC的全部或部分边缘92%(33/36)位于SPF的下缘以上,97%(35/36)位于SPF内缘外侧。结论深入理解SPF、VC和FR之间的三维空间立体关系,有助于安全实行内镜下经鼻至翼腭窝的手术。
-
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至Meckel囊区的解剖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探讨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至Meckel囊区的解剖特点和方法,寻找手术入路中的重要解剖标志点,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内镜经鼻入路处理Meckel囊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5例共10侧新鲜成人头颅标本,采用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人路解剖和暴露Meckel囊区,寻找该手术人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研究具体的解剖方法,测量相关的解剖数据,解剖过程中使用导航.结果 鼻小柱下缘至后鼻孔上缘为(66.5±3.3)mm,至蝶窦口下缘为(61.2±1.6)mm,至腭蝶管前口下缘为(64.6±1.4) mm,至蝶腭孔下缘为(62.8±2.3)mm,至翼管前口下缘的距离为(75.4±3.3)mm,翼管前口下缘与腭蝶管前口上缘距离为(2.1±0.7)mm,与圆孔下缘距离为(7.5 ±0.7)mm,腭蝶管长度为(6.4±0.5)mm,翼管长度为(13.3±1.2)mm.以腭蝶管为解剖标志可以寻找到翼管前口;以翼管为解剖标志可以寻找到岩骨段颈内动脉前膝部,以斜坡旁颈内动脉隆突可以寻找到斜坡旁颈内动脉,以圆孔可以寻找到上颌神经.导航能够准确定位上述解剖标志.结论 运用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可以解剖和暴露Meckel囊区.此入路是由Meckel囊前方四边形区域暴露该区域,此四边形内侧为斜坡旁段颈内动脉,下方为岩骨段颈内动脉,上方为展神经,外侧方为上、下颌神经;实验数据和导航可以辅助定位重要的解剖结构和标志.
-
翼管在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的标志作用
目的 通过影像学和解剖学方法 进行研究以明确翼管在鼻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的价值并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23具尸头行冠状位及轴位高分辨CT扫描,观察翼管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测量相关距离.选其中3具经过动脉灌注的尸头,分别采用经上颌窦、经鼻至翼腭窝-海绵窦入路进行鼻内镜下的解剖学研究.结果 高分辨CT能够清晰显示翼管形态、走行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所有翼管均位于颈内动脉管水平段或其以下层面.鼻内镜解剖与相应的影像学提示相同,翼管内容恒定地指向颈内动脉前膝;翼管和圆孔之间的距离标定了一个手术门户.结论 翼管是内镜经鼻颅底手术的一个重要解剖标志,作为骨性管道,高分辨CT可以清晰显示翼管.
-
腭鞘管后部的浅沟:定位腭鞘管的解剖标记
目的:探讨腭鞘管后部的浅沟(以下简称后沟)在翼腭窝入路内镜手术及翼腭窝区域横断面CT中定位腭鞘管的解剖标记作用。方法选取20例颅骨标本,将探针置入腭鞘管以明确该管。在多层螺旋CT(MSCT)上观测腭鞘管及后沟并测量数据,并与传统方法定位腭鞘管的正确率比较。内镜下解剖颅骨和尸头的腭鞘管及后沟,进一步显示后沟的解剖标记作用。结果颅骨后沟的出现率为100%(40/40),腭鞘管后口附近为半管状,较浅者26侧,较深者14侧;前后外观呈细管状24侧,长椭圆形凹陷状16侧。影像学上腭鞘管与硬腭的夹角为(53.14±5.48)°,后沟与硬腭的夹角为(20.93±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沟法对腭鞘管的定位准确率高于传统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解剖、颅骨CT图像、CT横断面上两种定位腭鞘管方法对比显示了腭鞘管与后沟的解剖关系,提示后沟在经鼻翼腭窝入路内镜手术及翼腭窝区域横断面CT中帮助定位腭鞘管的优越性和解剖标记作用。
-
翼管走行的解剖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为临床经鼻内镜翼管神经穿刺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金属探针及X线片的辅助,主要对56侧颅骨翼管的相关骨性结构、解剖标志,特别是走行方向定位进行观测.结果 翼管长度为(16.03±1.48) mm,双侧前口间距为(27.56±3.11)mm,双侧后口间距为(34.41±3.37)mm;鼻骨下缘中点与翼管前口距离(60.70±8.86)mm,前鼻棘至翼管前口距离为(58.16 ±5.80)mm,两者连线与翼管之间前夹角为(33.50±3.52)°;翼管与颅骨中矢状面之间的夹角(取双侧夹角的平均值)为(11.95±1.12)°,翼管与法兰克福平面间夹角为(6.86±3.37)°;翼管与下鼻道平面间夹角为(9.68±4.60)°.结论 本研究的测量数据可作为经鼻内窥镜翼管神经穿刺术的重要解剖学参数.
-
腭鞘管、翼管与岩骨段颈内动脉的内镜手术应用解剖与进展
近年来,国外内镜下围绕着翼腭窝及颈内动脉区病变的内镜手术逐渐开展,对翼腭窝及其通道腭鞘管、翼管区的解剖研究亦不断深入。国内相关学者内镜下经鼻入路岩尖、颈内动脉区、斜坡及颅颈交界区解剖和临床应用解剖研究极少报道,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该区域重要解剖结构复杂而多变异,缺乏可以信赖的恒定的解剖标记,导致内镜颅底手术进展缓慢。内镜手术中,定向、定位障碍是耳鼻喉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大风险[1]。
-
经腭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疗效观察
目的:寻求翼管神经切断术的佳术式,提高血管运动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口腔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22例病人的资料.结果:术中寻找翼管顺利,翼管神经切断彻底,仅1例左侧未找到翼管.22例平均随访52.6个月,有效率为90.9%.结论 :经口腔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具有效果肯定、损伤轻、操作简便、一个切口施行两侧手术等优点.
-
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至Meckel囊区的解剖特点和方法
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至Meckel囊区的解剖特点和方法,为手术入路寻找标志点,测定相关解剖数据,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5例(10侧)的新鲜颅骨标本,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至Meck-el囊区,测定相关骨性解剖数据,寻找手术入路的解剖标志点.结果 鼻小柱下缘到蝶窦口下缘是(61.2±1.6)mm,蝶窦开口下缘到鼻口上缘为(22.3±2.8)mm,鼻小柱下缘到蝶腭孔下缘为(62.8±2.3) mm,鼻小柱下缘到翼管前口下缘为(75.4±3.3) mm,鼻小柱下缘到腭蝶管前口下缘为(64.6±2.4) mm,鼻小柱下缘到后鼻孔上缘为(66.5±3.3) mm,翼管前口下缘腭蝶管前口上缘为(2.14±0.7) mm,圆孔下缘到翼管前口上缘为(7.57±0.7)mm,腭蝶管长度为(6.43±0.5) mm,翼管长度为(13.3±1.2) mm.结论 用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人路至Meckel囊区是可行的,Meckel囊前方区域为四边形,它的内侧为斜坡旁段颈内动脉,下方为岩骨段颈内动脉,上方为外展神经,外侧方为上下颌神经.
-
翼管的多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
目的 探讨正常翼管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重组图像上的影像解剖学特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健康成年人和40例颌面部外伤病人(病变未波及翼管)进行MSCT颌面部轴位薄层螺旋扫描后,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显示(VR),并对三维图像进行旋转、切割及测量.结果 翼管的形态、走行及其周围毗邻结构可在MSCT轴位扫描图像、MPR及VR三维切割图像中得到全面、清晰、立体直观的显示.结论 多层螺旋CT二维及三维重建图像相结合可清晰、立体直观的认识翼管及其周围邻近骨性结构.
-
翼管部位病变的HRCT表现
目的探讨翼管部位病变的HR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100例翼管部位的病变,皆行HRCT水平和冠状位扫描.结果翼管均为继发性改变,分三种类型:扩大20例(20.0%)、变窄27例(27.0%)和消失53例(53.0%),72例伴软组织肿块.结论 HRCT可清楚、直观显示翼管骨性结构,能发现翼管早期病变及准确判断病变范围,帮助选择佳临床治疗方案.
-
鼻内镜下翼管区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鼻内镜下经鼻腔入路对翼管周围区域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下翼管区域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10具新鲜尸头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对翼管区域进行解剖学观测,观测翼管区域恒定的解剖学标志及穿经血管神经结构. 结果: (1)翼管区位于翼腭窝后壁内侧、蝶窦下外侧壁,有颌内动脉、翼腭神经节、翼管神经穿行.(2)蝶腭孔、翼管嵴、圆孔是术中辨认翼管的重要骨性标志.(3)翼管前口至翼管后口距离(13.80±1.99)mm,经翼管沿翼管隆突可至破裂孔. 结论: 熟知翼管及其周围区域的解剖可降低翼管区手术的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
蝶腭孔、翼管前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鼻内窥镜翼管神经切断术等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15个30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头颅标本,经正中矢状面剖开,解剖观察测量蝶腭孔、翼管前口及穿过的血管、神经.结果 19例(63.33%)蝶腭孔位于中鼻甲后端前方平均8.09 mm;11例(36.67%)位于在中鼻甲后端前上方平均7.24 mm.蝶腭孔呈圆形24例,直径平均3.25 mm;呈卵圆形6例,大径平均4.92 mm.穿过蝶腭孔的动脉有蝶腭动脉,或其分支鼻后外侧动脉和鼻中隔后动脉.翼管前口位于蝶腭孔后方约7 mm,呈圆形漏斗状,横径约3 mm,略向外下方开口,距离鼻小柱平均71.72 mm,有翼管神经和翼管动脉穿过.结论经鼻腔暴露翼管前口及翼管神经,以及进入翼腭窝处理上颌动脉末端的分支时,蝶腭孔及其周围骨质菲薄的部位是理想的手术入路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