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内听道后壁磨除的显微解剖

    作者:尹志杰;金保哲;周文科

    目的:观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路径中,显微镜下磨除内听道后壁所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及相关解剖学参数,以指导术中安全磨除内听道后壁。方法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6具(12侧)国人湿性头颅标本显微镜下行磨除内听道后壁,以内听道内口后缘中点(P 点)作为参照点,分别测量 P 点至弓状隐窝、后半规管、共脚、内听道底、前庭导水管外口、颈静脉孔的短距离,对这些结构拍照记录,所得测量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内听道后壁作为参照平面,测得内听道干与后壁平面所呈夹角为47.3°±17.2°。以 P 点作为参照点,测得 P 点至弓状隐窝的短距离(4.10±0.60) mm,P 点至后半规管短距离(7.39±0.44) mm,P 点至共脚的短距离(8.09±0.47)mm,P 点至内听道底距离(9.08±0.59)mm,P 点至前庭导水管外口(10.44±0.73)mm,P 点至颈静脉孔短距离(7.35±1.09)mm。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磨除内听道后壁,其磨除长度不应超过7 mm,可减少半规管及共脚的损伤概率。熟悉磨除内听道后壁过程中容易损伤的结构,可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等重要解剖结构。

  • 对头颅轴位薄层CT扫描内听道形态的再认识

    作者:傅元芳;陈金城;钟兴;刘文华

    目的加深对内听道(IAM)轴位薄层CT形态的认识,以提高听神经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复习37例经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CT和/或MRI资料。观察41例无内听道病变的轴位薄层(≤2mm)CT内听道的连续层面图像。1具颅骨标本作验证。结果薄层CT可显示轻微的内听道骨壁破坏。轴位薄层(2mm)CT两个层面上可显示内听道。上部层面外半规管显示清楚,内听道多呈底尖口宽的喇叭形;其下部层面内听道几乎为平行状,其底部呈圆弧形。结论 CT观察内听道轻微骨质破坏必须使用连续薄层扫描并注意窗口技术。外半规管水平薄层CT上内听道呈喇叭状系扫描层面与内听道不平行所致。

  • 3D-CISS序列在内耳及内听道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李英;谢敬霞;刘剑羽

    目的探讨3D-CISS序列内耳及内听道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例共60只耳应用3D-CISS序列做颞骨容积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大强度投影(MIP)行后处理,观察3D-CISS序列对内耳及内听道解剖结构及病变的显示.结果 3D-CISS序列扫描结合MPR及MIP重建对内耳迷路及内听道内神经及血管显示清晰,能够清晰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MPR重建对神经的显示优于MIP重建.结论 3D-CISS序列对内耳及内听道的结构及病变显示清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正常人内听道段神经、血管MRI表现

    作者:王冰;王振常;鲜军舫;牛延涛;赵波

    目的 探讨内听道段神经、血管的正常MRI表现及对神经形态予以量化研究.方法 健康成人志愿者60耳行内耳MRI FIESTA序列检查.观察并测量内听道段神经、血管,比较不同断面对神经、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 薄层厚采集图像可清晰显示微小神经结构及其走行.内听道底部面神经直径为(1.00±0.03) mm;前庭上神经直径为(0.98±0.04) mm;前庭下神经直径为(0.71±0.03) mm;蜗神经直径为(1.03±0.04) mm;后壶腹神经直径为(0.47±0.02) mm.结论 MRI能够准确清晰显示内听道段神经及血管的正常形态,并可对神经进行量化测量,为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提供诊断依据.

  • 内耳内听道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

    作者:张骥;潘雨辰;李一尘;罗道天;邹明舜

    目的:比较MR不同扫描参数对内耳内听道的显示效果,探讨较适用的检查方法.材料和方法:45例耳部MR检查正常者根据扫描参数不同分为三组:A组16人,扫描层厚3mm, 层间距0mm;B组14人,层厚3mm, 层间距1 mm;C组15人,层厚1mm, 层间距0 mm ;观察A、B两组2D-FSE横、冠状位和C组3D-FSE重建图像并进行双盲法对比分析.结果:尖中旋,上、后半规管冠状位显示效果佳;CPA的血管环横断位显示好;底旋和上、后半规管受有无间隔影响;前庭和内听道的显示不受方位和间隔的影响;3D-FSE图像信号增强,立体直观.结论:冠、横断位有各自的优势,总体以冠状位无间隔扫描方式较好:建议内耳、内听道以无间隔3mm层厚的冠状位T1W和T2W扫描为主,辅以T2W横断位扫描;MR水成像3D重建易于辨识理解可选用.

    关键词: MRI 内耳 内听道
  • 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杜长生;刘勇;唐红;李钟铭;冯兴军;徐祎;靳玉强

    武警总医院自1997年1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大型听神经瘤38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现报告如下.

  • 颞下-经岩前硬膜外入路定位内听道的方法

    作者:何鹏;李胜东;田继辉;刘仲涛;孙涛

    目的 探讨颞下-经岩前硬膜外入路操作中定位内听道的方法.方法 国人成人尸头湿标本10例(2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红、蓝硅胶灌注动、静脉系统.颞下-经岩前硬膜外入路开颅.掀起中颅窝底硬膜,暴露并磨除岩尖骨质,保留内听道(IAC).观察并测量颞骨颧突起点后缘(TOZP)、岩浅大神经(GSPN)、弓状隆起(AE)、棘孔(FS)与内耳门前缘、后缘的解剖关系.结果 颞骨颧突起点后缘、棘孔及内耳门前缘所成角度为97.6°±11.4°(81.3°~114.7°),颞骨颧突起点后缘、棘孔后缘与内耳门后缘所成角为82.6°±10.8°(67.0°~105.0°).颞骨颧突起点后缘、棘孔后缘与内耳门前缘所成角约为90°.GSPN与AE所成角度为122.7°±7.6°(108.1°~137.5°),GSPN与内听道内侧壁所成角度为46.6°±4.9°(35.0°~55.2°).结论 利用颞骨颧突起点后缘、棘孔后缘为定位标志,可用于经硬膜外处理岩斜区病变时内听道的定位与保护.定位标志直观,是一种定位内听道的新方法.

  • 超声吸引刀的磨骨功能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内听道处理中的应用

    作者:孙守家;高攀;张晓静;刘星;游学峰;郭超;孙强;蒋伟;舒凯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吸引刀(CUSA)的磨骨功能进行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内听道处理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的33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CUSA磨除内听道后上壁21例(CUSA处理组),同时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术中使用磨钻处理内听道后上壁的1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磨钻处理组).术中均行脑神经及脑干诱发电位等神经电生理监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内均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CUSA处理组肿瘤全切除20例(95%).面神经解剖保留21例(100%),实用听力保存5例(24%).术后7 d 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Ⅰ级5例,Ⅱ级8例,Ⅲ~Ⅴ级8例,面神经功能良好的保留率为62%(13/21).磨钻处理组肿瘤全切除17例(90%).面神经解剖保留18例(95%),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Ⅰ级3例,Ⅱ级6例,Ⅲ~Ⅴ级10例,面神经功能良好的保留率为47%(9/19).两组面神经功能良好的保留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CUSA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处理内听道安全、有效,有利于肿瘤的全切除和面听神经的保护.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下脑池段及内听道段面神经的显微解剖观察

    作者:吕波;冯春国;程宏伟;高鹏;沈军;黄永胜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因其能良好暴露小脑脑桥角区,被作为听神经瘤切除手术常用的入路;但由于该入路对面神经的暴露有限甚至完全不能暴露,因此手术中面神经的误伤率较高[1-2].本文在尸头上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利用显微镜及神经内镜联合对面神经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以期对临床手术中面神经定位及保护提供解剖学参考.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成人湿尸头标本10具(20侧),其中男6具,女4具;动静脉分别用红色乳胶、蓝色明胶灌注.

  • 面神经远端血管压迫导致的面肌痉挛三例

    作者:高进喜;吕福林;陈援朝;段作峰

    例1 女性,51岁.1998年8月因左侧面肌痉挛(HFS)于外院行面神经血管减压术(NVD),但术后症状无改善,于1990年12月在我院接受第2次NVD.术中发现听神经和小脑前下动脉(AICA)之间有一块明胶海绵,小心剥离并取出之,AICA被认为是在桥脑神经根进入区(REZ)压迫面神经的血管,遂以涤纶片行围套式减压.术中还发现AICA的一个分支与面神经中段(REZ与内听道之间)有接触,因为HFS的病因被认为只与REZ血管压迫有关,所以未予重视.NVD术后2个月HFS复发,第3次手术于1992年9月进行,在第2次NVD部位未见血管压迫,只是看到离开REZ的面神经中段有一前已提及的AICA分支压迫了面神经,面神经表面有一明显的血管压迹,这根血管被小心地与面神经分开,并于该处行NVD将其隔开至硬膜缘.术中我们对内听道口特别注意保护,该处是内听动脉进入内听道的入口,术后患者HFS完全消失且无听力丧失等并发症.

  • 内听道管内纤维血管瘤一例

    作者:龙连圣;蒋超超;赵朝晖;辛志成;李夏良;苏强

    患者 男,46岁.因右耳听力进行性下降6年,加重伴耳鸣15 d入院.查体除右耳听力下降外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头颅MRI示右侧内听道扩大,内见一等T1、长T2结节状信号影,大小约12 mm×8 mm,边界清晰(图1a),于FLIRS上呈等信号影,注入造影剂后,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晰.岩骨薄层CT扫描示右侧岩骨部分骨质缺损,右侧内听道较对侧增宽(图1b).术前诊断:右侧内听道内占位,听神经瘤可能.在全麻下经右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内听道管内肿瘤切除,术中见内听道管内大小约12 mm×8 mm的淡红色包块,与内听道管壁粘连较紧,质韧,血运丰富,局部有钙化.术后右耳听力有所改善,遗留右侧轻度面瘫出院.

  • 小脑前下动脉远端(内听道内)动脉瘤一例

    作者:孙正辉;许百男;姜金利;乔广宇

    患者女性,37岁.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意识清楚,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急诊行CT检查显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以桥前池环池为重(Fisher分级Ⅲ级).遂行DSA检查,发现右小脑前下动脉(AICA)远端动脉瘤.术前准备完善后,于发病36h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右枕下乳突后入路.显露右侧小脑桥脑角,清除凝血块,见AICA与面听神经伴行进入内听道,且有一动脉从内听道内穿出主要供应小脑,考虑为AICA返回支.而DSA显示动脉瘤位于AICA动脉襻顶端,可能在内听道内,这与术中所见相符.显露AICA颅内段未见动脉瘤,遂磨开内听道,剪开硬膜;临时阻断AICA近远端,分离面听神经,游离AICA,在其血管襻顶端发现动脉瘤,半梭形,大小约3mm,瘤顶指向外侧.显露满意后将瘤颈夹闭.以罂粟碱棉片湿敷AICA,搏动良好,无狭窄.术后1周复查DSA,动脉瘤消失.听诱发电位(AEP)右耳未引出反应;右侧轻度面瘫.

  • 岩骨内内听道表皮样囊肿一例

    作者:钟东;唐文渊;谭云;陈贵杰

    患者 男,33岁.因“右耳耳鸣1年,右耳听力进行性下降半年”入院.查体:右侧鼻唇沟、额纹变浅,右耳听力明显下降.头颅MRI检查见右岩骨内以右内听道为中心有一长T2信号不规则囊肿样病灶,T1 Flair、T2 Flair像呈混杂密度信号,边缘光整,周围有膨胀性骨质破坏,大小约2.5 cm×2 cm×2 cm,肿瘤增强不明显(图1);DWI像上右岩骨内可见一弥散受限的病灶.

  • 岩斜区脑膜瘤的治疗进展

    作者:王欣;于春江

    岩斜区腩膜瘤以往曾被定义为起源于岩骨斜坡边缘、蝶骨、岩骨和枕骨融合处的脑膜瘤~([1]),还有学者认为起源于鞍背至枕大孔前缘之间,包括颈动脉管前缘、Meckel腔,这些部位的脑膜瘤统称为岩斜区脑膜瘤.现在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岩斜区脑膜瘤是指位于后颅窝上2/3斜坡和内听道以内岩斜裂的脑膜瘤~([2]).

  • 听神经瘤的治疗现状及发展方向

    作者:于春江

    听神经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之一,占小脑脑桥角(CPA)肿瘤的80%,肿瘤起源于内听道段的前庭神经鞘,好发于中年人,小儿罕见,全切除肿瘤可终身治愈.

  • 经中颅窝入路切除内听道听神经瘤的手术方法和效果

    作者:贺世明;赵天智;高国栋;葛顺楠;王元;吕文海;邬迎喜;郑涛;陆丹;屈延

    目的 探讨经中颅窝入路切除内听道听神经瘤的手术技巧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内听道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中颅窝入路切除听神经瘤.分别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的标准(AAO-HNS分级)和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简称H-B分级)评估术前、术后听神经和面神经的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的肿瘤均达到全切除.术后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无死亡病例.术后6~12个月复查MRI,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复发.10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有效听力保存(A或B级)比例达4/5,术后6~ 12个月H-B分级Ⅰ、Ⅱ级的比例达9/10.结论 对于内听道内听神经瘤,采用经中颅窝入路手术是保留患者听力和面神经功能的有效方法,熟悉经中颅窝入路的解剖结构及手术技巧有助于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听力保留率.

  • 多模态影像融合辅助手术治疗听神经瘤

    作者:董李;郑玄;张艳阳;姜燕;许百男;张军

    目的 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下手术治疗听神经瘤,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神经功能的保留率,初步实现听神经瘤的“精准”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8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下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患者,共30例.患者术前均采用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FIESTA-C)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重建面神经,术中显微镜下验证所重建面神经位置的准确性.将重建的面神经、内听道水成像、颞骨薄层CT扫描重建并进行多模态融合,判断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CT导航下确定内听道后壁的准确位置及需要磨除的范围,术中持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 30例患者中,面神经重建成功率为100.0%,与实际位置符合率为93.3% (28/30).17例进行导航,导航注册误差为0.30~0.92 mm,平均(0.47-±0.15)mm.39例中,肿瘤全切除28例(93.3%),次全切除2例(6.7%);面神经解剖保留28例(93.3%),功能保留26例(86.7%).术前均为不可用听力,术后无听力保留及改善.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无脑脊液漏、术区血肿及后组脑神经损伤症状.结论 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听神经瘤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功能的保留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

  • Mondini畸形人工耳蜗植入1例报告

    作者:夏寅;韩德民;赵啸天;郑军

    患儿,女,3岁4个月.因自幼双耳失聪于2001年3月19日入院,追问病史:患儿足月顺产,无氨基糖甙类药物使用史,无眩晕、面瘫、耳漏、头痛等异常.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正常;耳廓、外耳道、鼓膜正常.纯音测听(助听听阈):500Hz、1 000Hz、2 000Hz左耳分别为60dBHL、85dBHL、100dBHL,右耳90dBHL、95dBHL、100dBHL均测不出;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双耳对103dBHL刺激无反应;40Hz-相关电位:双耳对124dBHL刺激无反应;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1~5kHz、80dB声强刺激双耳均未引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双耳均未引出.颞骨CT报告双侧中内耳畸形:左侧耳蜗转数减少,前庭结构欠清晰,半规管形态欠规整,内听道狭窄;右侧耳蜗、前庭呈一不规整高密度影,其内结构不清,半规管形态欠规整,内听道明显狭窄,颈静脉窝高位,中颅窝低位.

  • 内听道内脑膜瘤

    作者:王锡温;张杰;张庆泉

    关键词: 内听道
  • 238颅中窝进路手术中内听道定位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超武;张速勤;吴皓;李兆基

    颅中窝进路是耳神经显微外科的常用进路,此进路毗邻耳蜗、上半规管、面神经等重要结构,正确定位内听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以往传统经典的内听道定位方法和现代影像技术的应用,对颅中窝进路手术中内听道定位各有利弊,影像导航技术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130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