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轻度抑郁症患者概括化自传体记忆的干预

    作者:柳艳松;周振和;吴震卿;王志强;王国强

    目的 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自传体记忆概括化的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抑郁症患者80人,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与控制组,每组各40人,实验组接受认知行为联合药物疗法,控制组仅接受药物疗法,进行12周的观察,治疗前后,所有被试均接受自传体记忆(AMT)、贝克抑郁(BDI)测验.结果 ①实验组治疗后AMT积极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t=9.52,P<0.05),AMT消极得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8.07,P<0.05);②治疗后,实验组与控制组在贝克抑郁(BDI)测验上均无显著差异(t=-0.27,P<0.05),在AMT积极得分上,实验组显著高于控制组(t=2.69,P<0.05);在AMT消极得分上,实验组显著低于控制组(t=-3.18,P<0.05).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改善抑郁症患者自传体记忆概括化.

  •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服用利培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对照研究

    作者:陈宁贵;沈子童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恢复及精神症状的改善在治疗中所产生的作用.方法:来自我院住院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药物联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研究组)30例,药物治疗组(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利培酮单一药物治疗,研究组每周进行1次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于基线期,2、4、8、12周末,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精神症状评定,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在治疗第二周时研究组PANSS阳性症状项目减分高于对照组(t=2.24;P=0.02),第4、8周末阴性因子分研究组减分高于对照组(t=2.61,P=0.01;t=3.67,P=0.001),12周末研究组在阴性因子分(t=3.54,P=0.001)、总分(t=2.07,P=0.04)比较上减分高于对照组.通过MoCA量表对认知功能评定,研究组在第二周时执行功能分值高于对照组(t=2.29,P=0.02),第4周较执行功能(t=2.14,P=0.03)、抽象(t=2.30,P=0.02)和总分(t=3.09,P=0.003)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第8周执行功能及总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的同时出现注意(t=2.63,P=0.01),延迟回忆(t=2.58,P=0.01)高于对照组,第12周末时两组间比较执行功能(t=2.05,P=0.04),注意(t=2.38,P=0.02),延迟回忆(t=2.57,P=0.01),总分(t=3.11,P=0.003)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同时联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症状的改善和认知功能的恢复上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康复期双相障碍患者的影响

    作者:沈峰;王玲芝;崔立谦;尹丽丽;王学林

    目的 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是否可以改善康复期双相障碍患者心理状态.方法 145例康复期双相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原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或普通聚会.结果 两组在研究完成后,干预组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分量表和自我的刻板性分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1.989,-2.168;P<0.05);干预组SES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4,P<0.01);干预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分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17,P<0.01),SES在治疗后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406,P<0.01).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提高康复期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我与经验的和谐水平,改善刻板性;提高患者的自尊水平.

  •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初探

    作者:闫煜蕾;王珊珊;唐淼;王建平;谢秋媛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使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自我报告版筛查出焦虑症状评分高的中学生(得分≥25分)59名,随机分配进入干预组(n=29)或对照组(n=30).对干预组使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案进行10周(每周1.5h)的干预,在此期间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对照组在干预组10次干预结束后接受与干预组同样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使用S pence's儿童焦虑量表-儿童版(SCAS-C)和儿童自动思维量表(CATS)对两组进行基线和10周干预后2次测量.结果:对SCAS-C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与分组处理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57) =8.12,P<0.05].对CATS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与分组处理的交互作用接近有统计学意义[F(1,57) =3.88,P=0.054].干预组SCAS-C及CATS的10周干预后得分均低于基线得分[(28.2±11.3)vs.(35.4±15.8),(37.8±30.7) vs.(48.8±27.0);均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有效减少青少年的焦虑症状.

  • 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

    作者:刘文娟;季建林;叶尘宇;陈华

    目的:评估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主要治疗性因素及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运用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和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社交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34例患者进行为期10周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患者施测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治疗结束时完成团体治疗疗效因子问卷和认知行为治疗反馈问卷.结果:34例患者治疗10周后SAI评分降低[(34.9±6.4) vs.(53.6±5.4),P<0.01];4种诊断治疗前后S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团体治疗疗效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人际互动中的获取、自我了解、普遍性、信息传递、团体凝聚力、存在意识因子、情绪宣泄、希望重塑、人际互动中的付出、利他性、家庭情境重现、行为模仿.患者认为受益多的认知行为技术依次是关于焦虑和ABC情绪理论的心理教育、社交技巧训练和放松训练.结论: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不同诊断的焦虑障碍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认知行为技术中心理教育、社交技巧训练和放松训练在团体形式中运用较为充分有效.

  • 系统心理干预在缓解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照顾者抑郁症状中的实践

    作者:王姝亚;金丽芬;白志仙;刘凯;高娟;吴婷婷

    目的:分析系统心理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照顾者抑郁症状的缓解作用.方法:选择既往在我院就诊并符合AD诊断标准的患者照顾者80例进行SCL-90、SDS、LES、HADM 4个量表评估,通过3次筛选,将有抑郁症的照顾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40)和对照组(n=40),对干预组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治疗,干预2个月后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SCL-90、SDS、LES、HADM 4个量表的测试,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对照组和干预组的SCL-90、SDS、LES、HADM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照顾者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干预,有利于缓解其抑郁症状,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应该延伸至社区.

  •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高考生考试焦虑效果初探

    作者:杨琴;周璇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高考生考试焦虑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高三学生80例,随机分配进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考试焦虑量表(TAS)对两组高考生的考试焦虑症状的进行基线测量,对治疗组高考生采用8周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每周1.5h);而对照组高考生不做任何治疗.8周干预后,对两组高考生进行第2次测量,并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高考生考试焦虑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高考生考试焦虑有效.

  •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朱志先;程若沁;高艳红

    目的 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症状缓解和认知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 纳入符合DSM-Ⅳ-TR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48例,按1:1的比率分人药物治疗联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24)和药物治疗组(n=24).联合治疗组进行8周药物治疗及8次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组患者进行8周药物治疗.采用Y-BOCS评估治疗前后强迫症状,采用神经心理测试(包括连线测验、数字符号测验、数字广度测验、语义流畅性测验)评估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结果 治疗前联合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Y-BOCS总分及神经心理测试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治疗组Y-BOCS评分[(18.7±3.1)分与(20.7±1.8)分]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t=-2.75,P<0.05);联合治疗组在连线测验中的B时间,数字符号测验,数字广度测验中的顺背、倒背以及语义流畅性测验中的正确数与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3,3.47,2.06,2.54,7.22,均P<0.05或P<0.01).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能有效缓解强迫症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改善强迫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失眠症的疗效分析

    作者:黄庆玲;乐发国;蒋成刚;张婷;雷莉;王延江;高东

    目的 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对失眠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及睡眠心理科的241例符合失眠症诊断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CBT组(n=128)及药物组(n=113),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时睡眠参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值、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值、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分值差异.结果 在治疗第4周时,GCBT组的入睡潜伏期(SOL)、总睡眠时间(TST)、卧床时间(TIB)、入睡后觉醒次数(NOA)及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睡眠效率(SE)、HAMA及HAMD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周时,GCBT组SOL、SE、NOA、HAMA、HAMD及ISI与药物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ST、TIB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BT及药物对睡眠参数、焦虑水平及失眠严重程度均有改善,且GCBT可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尽管GCBT起效慢于药物,但疗效优于药物,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作者:

    关键词:
  •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疗效的影响

    作者:龚世灵;岑洪舟;罗艳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采取无抽搐电休克(MECT)+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单纯采取 MECT 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焦虑自评量表(SA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的差异,并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d 及治疗后4周末的韦氏记忆量表(WMS)4项指标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的 BPRS、SAS、SD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2周、4周同期比较,观察组 BPRS、SAS、SD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1 d 两组患者 WMS 4项指标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尚未恢复至原有水平,但观察组恢复水平要比对照组稍快(P <0.01)。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应用于 MECT 治疗患者中,可通过减少患者产生负性情绪以提高治疗效果。

  •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病人疗效影响的研究

    作者:岑洪舟;龚世灵;罗艳;杨润莲;黄金伟;黎清俏;龚世喜;邓智华;邱海英;李玉梅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病人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首次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处于康复期的精神疾病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团体认知行为干预治疗1个月,于干预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 Sever-ty of Illttness,CGI SI)、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前两组病人BPRS、CGI S1、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研究组病人BPRS、CGI S1、SA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能够增进临床疗效,改善病人症状。

  • 药物联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强迫症的效果观察

    作者:宋晓红;李建明;杨文丽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CBT)强迫症的效果.[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强迫症诊断标准的强迫症病人81例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采用药物治疗+团体CBT,对照组41例给予单纯药物治疗.采用Yale-Brown强迫评定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服药依从性调查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4周后,两组Yale-Brown强迫量表得分均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HAMD、HAMA量表评分明显下降(P<0.01),服药依从性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联合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均能改善强迫症状,团体CBT能有效改善强迫症病人抑郁、焦虑情绪,提高服药依从性.

  • 产后抑郁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团体干预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张卓;闫金梅;臧明翠;王春丽

    目的 调查产妇产后抑郁的因素,分析团体干预治疗后对产后抑郁的改善和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2016年1月-2017年9月诊治的54例轻、中度产后抑郁症患者,依照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7例,对照组应用西酞普兰药物治疗,干预组采用西酞普兰药物+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10)、夫妻适应量表(DAS)评估得分.结果 对照组、干预组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HAMD、EPDS-10评分明显降低并低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AS评分显示对照组与干预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干预组D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和西酞普兰药物治疗轻、中度产后抑郁症患者,均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但是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夫妻关系及人际交往问题,患者及其家属的接受及认可度高,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作者:刘竞;高见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是一种基于认知行为模型、聚焦于当前问题、短程、结构式的心理治疗方法.各类心理治疗的理论流派中,CBT因其科学有效、结构化、可操作性强、远期效果好而逐渐被广泛应用,也是具成本效益的心理治疗方法[1].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G-CBT)是指在团体情境下利用CBT特定的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结合团体的疗效因子,引导团体成员产生认知、情绪、行为方面的改变,进而达到治疗效果[2].Beck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抑郁症认知治疗的著作中就描述了团体认知治疗的形式[3].目前,随着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增多,对心理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心理治疗师相对匮乏,越来越多的治疗师将目光投向G-CBT.近年来在抑郁症、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双相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物质滥用、肥胖症、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逐渐被广泛应用.

  • 轻症抑郁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手册的编制与可行性分析

    作者:孙霞;苑成梅;王宇;卢卫红;陈涵;叶尘宇;陈华;薛莉莉;宋蕊;方贻儒

    目的:编制轻症抑郁障碍的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方案,评估其可行性.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临床实践编写针对轻症抑郁患者的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手册,以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出勤率、脱落率、家庭作业依从性、团体中的表现、总体印象、对本方案的接受程度作为可行性分析指标.结果本研究编制的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手册,包括认识轻症抑郁、识别认知和情绪的关系、识别核心信念、学习认知重构和改变核心信念的技术、设立合理生活目标、建立支持系统、预防复发和未来管理等.治疗结束后患者抑郁症状明显缓解,总有效率为67.0%(65/97),脱落率为9.3%(9/97).患者出勤率、家庭作业依从性、团体中投入程度、治疗接受程度均较高,总体印象较好,高出勤率占72.2%,作业平均完成率为84.8%,95.0%的患者在团体治疗中投入较高,治疗结束时,98.9%的患者对本治疗持接受态度,94.3%的患者总体印象较好.结论本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方案可行性较高,可在相关医疗机构进一步推广.

  • 轻症抑郁患者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后特质应对方式的变化

    作者:王宇;许珊珊;孙霞;曹岚;陈涵;卢卫红;叶尘宇;陈华;薛莉莉;张亚;苑成梅;方贻儒

    目的 探讨轻症抑郁患者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后特质应对方式的改善及特质应对方式对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设计,对轻症抑郁患者在治疗前后,以及随访期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特质应对方式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102例患者.与基线时比较,患者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特质应对方式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结束后及随访的各个时期均有显著改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焦虑症状、消极应对方式及出勤率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改善轻症抑郁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及特质应对方式,且能够维持相对较长的时间.基线焦虑症状、消极应对方式及出勤率对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有显著影响.

  • 早年情感创伤对轻症抑郁患者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吴丹萍;苑成梅;王宇;孙霞;卢卫红;薛莉莉;叶尘宇;陈涵;宋蕊;曹岚;陈俊;吴志国;彭代辉;方贻儒

    目的 探讨早年情感创伤经历在轻症抑郁患者接受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时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纳入102例轻症抑郁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按照统一的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手册进行治疗,使用早年创伤问卷简表评估早年创伤情况,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得分作为主要疗效指标,分别在基线,治疗4周、8周、12周,随访24周、36周、48周进行评估.根据情感创伤中位数将情感创伤分为高情感创伤组和低情感创伤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12周治疗结束时,高情感创伤组和低情感创伤组的轻症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且治疗效果一直持续到随访48周末.早年情感创伤组间效应不显著(F=1.36,P=0.247),交互效应显著(F=3.72,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接受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后,抑郁均改善明显(高情感创伤组:F=77.98,P<0.01;低情感创伤组:F=22.45,P<0.01).两组患者改善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P=0.237),但是4周末时,低情感创伤组患者抑郁得分下降更快,与高情感创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13).结论 无论情感创伤的程度如何,轻症抑郁患者接受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之后,抑郁症状显著改善且效果较持久.但在症状改善初期,高情感创伤组的改善速度较慢.

  •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双相障碍患者病耻感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孙霞;苑成梅;毕翠云;李则挚;王勇;卢卫红;薛莉莉;黄佳;吴志国;吴丹萍;叶尘宇;王宇;宋蕊;陈俊;方贻儒

    目的 探究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双相障碍患者病耻感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5例患者根据配对设计分为研究组16例和对照组9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采用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ISMI)和药物依从性评价量表(MARS)测评病耻感和服药依从性.结果10次治疗后,两组患者病耻感组间比较,研究组较对照组刻板印象的认可因子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研究组疏远因子、刻板印象的认可因子、歧视经历因子和病耻感总分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总分及各因子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研究组服药依从性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降低双相障碍患者的病耻感,提高服药依从性,对促进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应用于老年抑郁症初探

    作者:刘娜;李霞;史琰琛;盛梅青;仇琦;房圆;林翔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应用于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以及适应人群的特征.方法·37例患者进入研究.GCBT分为3个部分,每部分4次治疗,每周治疗1次.完成1个疗程需12周,共12次治疗.在入组前和治疗12周末使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项)、Hamilton焦虑量表(HAMA)、抑郁自评量表(GDS)进行评估.同时比较治疗完成组和脱落组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结果·完成12次GCBT的患者20例.12周末完成治疗组HAMD、HAMA、GDS评分显著低于基线评分.基线时完成治疗组(20例)与脱落组(17例)在年龄、性别、工作类别、疾病严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完成治疗组的受教育程度高于脱落组.结论·GCBT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疗效较好;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老年患者更适合作为GCBT治疗对象.

3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