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面孔识别与自我监控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常荷;董毅;汪凯;张凤凤;李慧;赵子丛;李倩倩;陈学全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面孔识别能力及其与自我监控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我面孔识别任务(SFRT)对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试,与54例健康对照者作比较,同时采用Snyder自我监控量表个人反应问卷(SSMS)作评估.结果 ①SFRT:患者组平均反应时(2189±1138)ms长于对照组(1152±326)ms,P<0.01,正确率(81±16)%低于对照组(88±6)%,且具有显著性(P<0.01);②SSMS:患者组(10.53±3.00)分低于对照组(12.24±4.06)分;③相关分析显示,患者SFRT平均反应时与SSMS总分(r=-0.298,P<0.05)呈负相关,患者SFRT正确率与SSMS总分(r=0.349,P<0.01)呈正相关;患者组与对照组合并资料分析也显示同样的相关结果.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自我面孔识别能力的缺损和自我监控能力损害,自我面孔识别与自我监控能力存在相关,提示两者共同的神经生理基础.

  • 小学儿童对面孔情绪效价和性别信息的识别特征

    作者:肖艳丽;蒋重清;杨文;吴琦;王帅科

    目的 了解小学儿童对面孔情绪效价和性别信息的识别特征,进一步探索面部表情识别与性别识别是独立加工还是交互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32名三年级小学生和32名五年级小学生,采用情绪信息量和性别信息量相匹配的面孔图片,通过引导被试的注意,使其分别完成对情绪效价和性别特征的快速分类任务.结果 在正确率上,面孔性别类型,任务类型与年级的三重交互效应显著(F=7.637,P<0.01),三年级儿童在对女性图片的效价分类任务上正确率显著高于性别分类;在反应时上面孔情绪类型,面孔性别类型,任务类型与年级四因素交互效应显著(F=5.676,P<0.05),三年级儿童对女性积极面孔在情绪效价反应时上显著短于对性别分类的反应时,对男性积极,男性消极和女性消极面孔的两种分类任务在反应时上无显著差异.五年级儿童对4类图片的两种任务在反应时上差异均不显著.结论 1.小学儿童对积极表情的辨别优于消极表情;2.小学儿童对表情信息与性别信息的加工是相互影响的;3.小学儿童对面孔中的情绪信息和性别信息加工能力表现出发展的趋势.

  • 3~5岁幼儿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与表情识别的关系

    作者:李文轩;曹晓君;张莹;夏云川

    面孔信任判断对于许多基于面孔特质的评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根据对方的面孔来作出其是否值得信任的判断[1].有研究证明了面孔表情与信任判断之间是有联系的[2-3],有研究者认为大脑对表情及其所蕴含的信息进行泛化加工,从而使个体能够基于情绪面孔做出多种社会特质推测[4-5].研究发现,7 ~12岁的儿童能够与成人一样,在面对第一次见面的陌生面孔时对其作出是否值得信任的评价,并且儿童在其过程中也能作出是否信任对方所说的话、是否分享自己的秘密等决定[6].本研究探究3~5岁幼儿基于不同情绪面孔的信任判断特点及其与面孔表情识别的关系.

  • 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的解释偏差

    作者:姚泥沙;李松蔚;钱铭怡;余红玉;林沐雨;王小玲;杨鹏

    目的:考察高社交焦虑个体是否对正性面孔存在主观解释偏差,探索其对正性社交信息的解释方式,以帮助理解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的认知加工模式.方法:研究为单因素设计,以被试社交焦虑水平为组间变量.采用社会交往焦虑量表(SIAS),从60名学生中筛选出得分高的前27%和低的后27%,分别为高、低社交焦虑组.以正性情绪面孔为材料,给出其在特定社交背景下可能的正性、中性和负性解释,每种解释为一个独立的评分维度.通过自陈报告的方法,要求高、低社交焦虑组被试就想到某一解释的可能性大小进行评分;随后再根据自身对每种解释的相信程度,对三者进行排序.结果:评分结果表明,相比于低社交焦虑个体,高社交焦虑个体更不容易想到对正性面孔的正性解释(P <0.001),而更容易想到负性解释(P<0.001);排序结果表明,高社交焦虑个体更不相信对正性面孔的正性解释(P<0.001).结论: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存在解释偏差;他们不仅无法充分理解正性面孔的积极含义,还更倾向于直接对正性面孔做出负性解释,两者都可能导致社交焦虑症状的维持.

  • 动态表情情绪识别相关脑区的fMRI研究

    作者:杜经纶;姚志剑;谢世平;史家波;滕皋军

    目的:利用事件相关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健康汉族女性对动态表情的识别情况并探讨其神经基础.方法:利用1.5T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测13名女性健康受试者识别悲伤、喜悦及中性动态表情视频时的脑部反应.图像数据经SPM2软件处理和统计分析,获得脑区激活图.结果:与识别十字架相比,识别中性表情激活左额中回、双侧中央前回、右侧杏仁核、左顶下小叶、右中央后回以及丘脑等.与识别中性表情相比,识别喜悦表情激活右额内侧回、右额上回、右额中回、右前扣带回、左胼胝体下回、右枕上回、右枕下回、左枕中回及右颞上回等脑区,而识别悲伤表情激活左额内侧回、右额中回、左颞下回以及左颞上回等脑区.结论:面孔加工及动态表情的识别由脑内一个分布式神经网络所调控,其中额内侧回参与多种情绪的加工,可能是情绪加工的共同通路,而颞上回主要负责面部动态特征的加工.

  • 帕金森病患者面孔情绪认知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武冬冬;陈海波;黄一宁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面孔情绪认知的特点、其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24例表达高兴、悲伤、恐惧、愤怒情绪的人物面孔黑白照片对24例PD患者和24名正常对照进行测试.两组均采用一个简化了的连线测验进行执行功能检查.所有患者应用Hoehn-Yahr分期、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DE)等对临床特点进行评定.对P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识别面孔情绪得分,与年龄、病程、受教育时间、MMSE评分、LDE、HY分期、UPDRSⅢ评分、HAMA、HAMD评分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PD组连线时间与各面孔情绪得分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D患者的连线时间[(51.58±33.14)s]较对照组[(34.46±19.64)s]明显延长(t=2.178,P=0.036),连线错误次数(1.29±2.16)较对照组(0.17±0.64)明显增加(t=2.45,P=0.021).PD组识别愤怒面孔得分(3.67±1.43)较对照组(4.71±1.20)明显减低(t=-2.731,P=0.009),识别高兴、悲伤和恐惧面孔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D组识别愤怒面孔得分与年龄、病程、受教育时间、MMSE评分、UPDRSⅢ评分、H-Y分期、HAMA评分、HAMD评分及LDE均无相关性(均P>0.05).连线时间与PD组识别恐惧面孔得分(r=-0.504,P=0.012)、识别愤怒面孔得分(r=-0.424,P=0.039)存在相关性.结论 PD患者的面孔情绪认知受损,可能与执行功能障碍有关.

  • 人类熟悉性特征识别障碍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竑晓;周勇;朱虹

    本文综述了人类熟悉性特征识别障碍涉及复杂的神经机制,包括:①面孔失认症在涉及到面孔识别过程中出现的解剖结构和认知功能的障碍。②声音失认症患者声音识别障碍涉及到的神经机制。③熟悉的面孔和熟悉的声音被同时处理时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④在识别熟悉人中左侧或右侧大脑损伤的两种不同模型及其影响。⑤颞叶前部损伤在识别熟悉人障碍中起到关键作用。

  • 中老年简笔画面孔表情识别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

    作者:陆雪松;王海贤;周曙;陆兵勋;夏扬;马明

    目的:观察中老年简笔画面孔表情识别事件相关电位( ERP)的特征。方法采用正性、中性、负性三种表情面孔的简笔画图片作为刺激物,13名中老年受试者(男8名,女5名,年龄40~65岁)和13名青年受试者(男9名,女4名,年龄21~30岁),执行表情面孔隐含识别的ERP,比较两年龄组表情面孔识别的平均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及N170的潜伏期和波幅的差异。结果中老年组面孔识别平均反应时间、正确率较对照组延长,N170潜伏期和波幅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对不同表情面孔的简笔画图片识别,中老年人呈现出衰退特征,但中老年人在早期面孔脑加工的结构编码阶段与青年人相比尚无明显的差别。

  • 抑郁症患者恐惧与中性面孔刺激的脑磁图研究

    作者:闫伟;谢世平;杜经纶;黄清玲;王沛弟

    目的:利用脑磁图探讨抑郁症患者给予重复恐惧、中性面孔刺激后早期神经磁场激活特征.方法:8例抑郁症患者及12名健康右利手对照者,在给予恐惧、中性面孔图片刺激同时记录脑磁图信号,使用SPM8b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设两样:检验P<0.005(未校正)和K值≥140个体素范围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0~50 Hz频率范围内,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组在恐惧面孔图片刺激下显示出左侧眶额皮质、腹外侧前额皮质激活增强;在中性面孔刺激下,抑郁组显示出左侧腹外侧前额皮质和眶额皮质、左前扣带回激活增强,双侧顶叶如楔前叶等激活减弱.结论:抑郁症患者情绪感受脑区左侧前额皮质低频脑磁图功率增强.

  • 面孔情绪早期视知觉加工的时间进程及神经基础

    作者:廖晓艳;王群;张小远

    面孔情绪的复杂多维视觉加工模式使其特别适合于研究视觉感知和基于知觉整合的视知觉认知加工过程,而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技术的高时间分辨率(ms)在揭示面孔情绪加工时间进程方面极具优势.因此,本文对面孔情绪早期视觉加工时间进程中的相关ERP成分及神经基础进行了系统回顾,包括与该时间进程中的早期外源性视觉注意、情绪面孔特征前分类结构编码、第二阶段构形及情绪解码等各阶段相对应的成分:P100、N170、P2及N250,以期为进一步探索人类面孔情绪认知发展及疾病相关面孔情绪识别障碍提供参考和借鉴.

  •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面孔识别与共情的相关性

    作者:常荷;董毅;汪凯;熊祖伦;张凤凤;张晓倩;张爱国;章龙泽;张免;李慧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面孔识别能力及其与共情能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我面孔识别任务(SFRT)对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试,与54例健康对照者作比较,同时作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评估.结果 患者组SFRT平均反应时[(2188±1138) ms]长于对照组[(1152±326) ms,P<0.01],正确率[(80±16)%]低于对照组[(88±6)%,P<0.01].患者组IRI-C总分、PT分、FS分、EC因子分[分别为(44.82±10.50)分,(8.98±3.56)分,(11.87 ±4.38)分,(14.73 ±4.00)分]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9.85±10.28)分,(10.78 ±3.86)分,(14.98±6.12)分,(17.39 ±4.56)分],PD因子分[(9.37±5.12)分]高于对照组[(6.52±3.8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0.01).患者组SFRT正确率与IRI-C的FS因子分呈正相关(r=0.322,P<0.05),平均反应时与PD因子分呈正相关(r=0.303,P<0.05);对照组SFRT正确率与IRI-C的FS因子分呈正相关(r=0.360,P<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自我面孔识别及共情能力的缺损,自我面孔识别能力与共情能力间存在某种关联.

  • 情绪性语句背景对面部表情喜好度评定的影响

    作者:刘宏艳;赵小俊;蔡佳烨;胡治国

    目的:采用喜好度评定任务,考察情绪性背景对情绪人脸评价的影响.方法:以26名健康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描述积极和消极情景的语句为启动刺激,快乐和悲伤的人脸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对人脸的喜好度进行主观评定.结果:当情绪语句和人脸的情绪价一致时,被试对人脸的喜好度评分更高,即出现了语句-人脸的情绪一致性效应;对消极语句背景下的积极人脸的喜好度显著低于积极背景下的消极人脸.结论:对人脸的喜好度评估不仅取决于人脸的情绪类型,还受到了背景信息的影响.

  • 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因素:面部特征及观察者特性

    作者:刘宏艳;胡治国

    面部表情识别受到了交流双方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首先从表情发出者的角度,介绍了面部本身的特性(包括特定部位和整体的特征信息)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接着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介绍了观察者自身的特性(如所处的情绪状态、内部思维线索、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等)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后,对未来研究中如何改进实验设计、扩展研究问题提出了建议.

  • 情绪面孔的自动化加工

    作者:邓晓红;张德玄;熊亚萍

    一般认为,自动加工具有快速、强制性、无意识和容量无限的特性.迄今为止,情绪面孔是否为自动加工仍存在争议.本文详细介绍了有关情绪面孔加工的快速性、强制性以及无意识状态下情绪面孔的加工、情绪面孔加工是否需要注意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 大学生面孔表情材料的标准化及其评定

    作者:王妍;罗跃嘉

    目的:建立大学生面孔表情材料系统.方法:采集在校大学生的7种情绪面孔图片,首先由4名评分者对情绪面孔进行类别的初次评定,选取评价一致的图片,再由60名评分者对其进行类别和情绪强烈程度的判定.结果:得到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7种情绪面孔图片,并且每张图片都有其相应的情绪强烈程度分数.结论:评分者识别7种情绪类型的难易程度存在差异.

    关键词: 情绪 面孔 评定
  • 面孔表情识别事件相关电位的性别效应

    作者:陆雪松;周曙;陆兵勋;秦洪云;王蓓蓓;周宏珍;罗一峰;郑能韬;刘玲

    目的考察面孔表情加工对应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时空模式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正性、中性、负性三种面孔表情简笔画图片为刺激,31名受试者(男18例,女13例)执行隐含面孔表情识别任务,比较了不同性别的ERP差异波(正性和负性分别减去中性表情对应的ERP波形所得的"情绪波")及N210(对应于文献中的N170)的异同.结果正性情绪波显著的差异在100~200 ms的分布由左侧逐渐过渡到右侧、260~280 ms分布于两侧但以左侧为主、360~380 ms为前部;负性情绪波显著的差异在360~380ms分布在头皮右侧、500~520 ms则在左侧并向后部扩布.女性面孔表情识别左半球的比右半球N210潜伏期明显延长.结论不同性别间对面孔表情的神经加工存在差异,女性N210左半球加工速度迟于右半球.

  • 面孔性别信息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时空模式研究

    作者:罗一峰;尹恝;吕田明;周曙

    目的 了解面孔认知中性别信息加工的电活动过程.方法 2005年3月选择南方医科大学本科大学生40人作为受试者,均右利手,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精神疾患以及精神病家庭史,自愿参加实验.选取对所有受试者均为陌生的360张真人面孔(男女各半)照片用作刺激,随机顺序依次呈现,每张照片呈现1次.刺激持续时间800ms,间隔1200ms.实验任务要求受试者对所呈现的面孔照片的性别作出按键反应(一半受试者对男性面孔按左键,女性面孔按右键,另一半相反).采用本实验室开发的通用型19导事件相关电位系统进行脑电记录以及数据处理.记录电极按国际10-20标准导联系统安装.连接的双侧耳垂为参考,接地电极置于前额正中.滤波通频带为[0.1,30]Hz,数字化采样率为1000 Hz,头皮与电极之间的阻抗<5 kΩ;记录分析时间为刺激前100ms至刺激后800ms.排除眼动和肌电等伪差.每名受试者同性别面孔刺激每60次为一个叠加单位(除去质量较差的脑电片段.实际叠加45~50次).每名受试者采集6个波形片段数据(男女刺激面孔各3个1,共取得34x6个波形片段.采用本实验室开发的软件将其绘制成刺激后不同时间点的t值统计参数映像.结果 (1)刺激后40~100 ms双侧额前区域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趋势但未达到P<0.05;(2)刺激后140-160 ms双侧枕后区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刺激后200-260 ms双侧额前及枕后大部分区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刺激后280~300ms顶中央较大区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5)刺激360ms以后多个区域在不同的时段显示出显著性差异(P<0.05)或趋势.结论大脑以一种网络方式活动.在不同的时间不同脑区域参与了对面孔性别信息的加工.

  • 颜面部审美认知中的眼动变化

    作者:王茜;包柏成

    眼动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眼动系指包括注视、眼跳和追随3种运动形式,三者经常交错在一起,目的均为将要注意的刺激物成像于中央窝区域,以形成清晰的图像.眼动仪可精确记录以上指标,以便研究者分析被试者的认知与心理活动.人们在看见面孔时,潜意识中会进行审美评判,自上而下的意识会影响被试者注意力的分布.面孔因素、被试者因素和任务因素可引起基本的眼动模式的变化,即在三角形分布的视觉注意基础上各面部特征所占的视觉注意比例的变化.错★畸形、唇腭裂和面部畸形等异常颜面部会改变眼动模式,而眼动仪既为异常颜面的量化提供了新技术,也为纠正异常颜面提供了新的评判方法.眼动追踪技术客观地记录了人们在颜面部审美过程中的生理变化,揭示了颜面部审美的客观规律.将其收集的数据通过计算机分层,可为疾病的分级和治疗需要提供参考.

    关键词: 眼动 审美 面孔 医学
  • 心理表征的可视化途径:基于噪音的反向相关图像分类技术

    作者:侯春娜;刘志军

    社会心理学对图像的心理表征研究一直难以将心理活动的内容准确刻画出来.近10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心理物理学方法——“反向相关图像分类技术”,该技术假定观察者的反应与视觉噪音存在相关关系,且反应是依照观察者的社会判断标准进行而非随机做出;通过对其做出反应的相应噪音模式的足够次数的权重计算与视觉代码显现,从而将观察者内在的评估特点可视化.该技术已在特质研究、种族和群际偏见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未来仍需解决实验次数过多,分离混杂的噪音以及被试的表现等问题,才能获得更为真实的心理表征.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6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6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