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耳石复位法结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探讨

    作者:赵晋华;张世霞;霍海滨;郑宏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 lpositionalvertigo,BPPV)是眩晕中为常见的一种疾病[1],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椭圆囊变性耳石脱落并沉积于半规管内的淋巴有关[2].患者经常会到神经科、内科等科室去就诊,常被误诊为颈椎病、梅尼埃病等疾病,浪费金钱且延误了治疗.目前治疗BPPV的方法有很多,我院采用耳石复位法结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55例,现报告如下.

  • BPPV患者应用BPPV诊疗系统的效果探讨

    作者:曾军燕;张杰;王骐;张娜;王媛;张桂芳

    目的 探讨对BPPV患者应用BPPV诊疗系统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BPPV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全自动转椅复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次日及7 d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BPPV患者应用BPPV诊疗系统较手法复位治疗效果更好.

  • BPPV诊断中内耳磁共振水成像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全;包礼杰;孙臣义;宋长悦;申正坤

    目的 探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诊断中内耳MR水成像的使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7月间于我院治疗的BPPV患者共78例,分别对其行颞骨高分辨率CT、及内耳MR水成像技术进行检查,观察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表现为耳石脱落、半规管受累及听小骨损坏、消失,检查总阳性率为65.38%,内耳MR水成像表现为耳石脱落、半规管变性、半规管破裂及壶腹嵴变薄等,检查总阳性率为89.75%,两者对比CT检查总阳性率明显较低,差异显著(P<0.01).结论 于BPPV的临床诊断中,内耳MR水成像检出率较高,可做为临床评价患者病情及选择治疗方案的有利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良性阵发性眩晕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郝涛;雷静

    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医院120例BPPV初发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来医院体检的非BPPV者120例,将其分为BPPV组和非BPPV组.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具有差异的数据进行多因素分析,明确BPPV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与脑血管病易患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BPPV组女性、≥60岁、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有颈动脉斑块患者显著多于非BPPV组(P<0.05).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均为BPPV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颈动脉斑块是BPPV和脑血管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对上述因素进行评估利于BPPV与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 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4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建军

    目的 比较手法复位与诱发体位训练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临床效果及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54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分别给予诱发体位训练与Epley手法复位治疗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治疗次数、治疗后并发症、随访残留症状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首次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随访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残留头晕症状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给予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诱发体位训练治疗,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综合护理干预路径应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西玲;苟宁;张李娜;吉林祝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路径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的BPPV患者21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104)和观察组(n=110),两组患者均行手法复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干预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焦虑、抑郁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1.73%(P<0.05);两组患者复位前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复位后1周、复位后1个月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复位前,且复位后1个月的评分低于复位后1周(P<0.05);而观察组在复位后1周、复位后1个月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干预路径可提高BPPV患者在手法复位中的依从性,降低医源性损伤,提高疗效,同时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

  • 特发性与继发于前庭神经元炎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征对比

    作者:李明霞

    目的:对比分析特发性和继发于前庭神经元炎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征.方法: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继发于前庭神经元炎的BPPV患者11例以及特发性BPPV患者142例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相较于特发性BPPV患者,继发于前庭神经元炎的BPPV患者所具有的特征主要有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较差、眩晕程度较为严重、后半规管位置性眩晕较常见以及平均年龄较小.结论:继发于前庭神经元炎的BPPV在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等多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仅采用手法复位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差,而且眩晕的持续时间较长.

  • 手法复位结合前庭护理干预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黄丽艳;谢华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结合前庭护理干预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BPPV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手法复位,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前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1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前庭护理干预治疗BPPV的远期疗效较好.

  • 对初次手法复位治疗后症状加重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与治疗

    作者:王佳佳;郝冬琳

    目的:探讨初次手法复位治疗后症状加重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原因与治疗。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初次复位后24 h自觉眩晕症状加重患者20例,再次行变位眼震试验,并根据诱发试验结果给予Epley管石复位法联合 Barbecue 翻滚复位法治疗。结果:二次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5例患者1周后有3例完全治愈,2例治疗有效;二次变位眼震试验均为阳性的15例患者1周后有11例完全治愈,4例治疗有效,治愈率73.3%。结论:Epley管石复位法联合Barbecue翻滚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和水平半规管混合性BPPV疗效好。

  • 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王佳佳;郝冬琳

    目的:探讨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其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影响因素。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4例,仅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而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给予相应的Epley管石复位法或Barbecue翻滚复位法治疗。结果: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出现短暂性眩晕感但无明显特征性眼震的2例患者经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后,1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1例症状明显好转。平卧侧头试验时出现短暂性眩晕感但无明显特征性眼震的2例患者经Barbecue翻滚复位治疗后1例症状完全缓解,1例症状明显改善。结论:Epley法及Barbecue翻滚法治疗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良好。

  • 不同复位方式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作者:吴书晓

    目的 分析不同复位方式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82例该院自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根据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1)、观察组(n=41),给予对照组传统手法复位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耳石治疗仪复位法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7.6%高于对照组82.9%(x2=4.987,P=0.026);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综合护理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作者:单志勇;王林霞

    目的 评价综合护理在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耳鼻喉科共采用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67例,纳入对照组,常规护理.2017年1月—12月,医院耳鼻喉科共采用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60例,纳入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康复情况,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入科室停留期间症状总持续时间、如入科室到开始进行耳石复位治疗时间,耳石复位治疗完成时间,院内停留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3.10、4.61、2.54,P=0.021、0.010、0.00、0.034<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100.0%(60/60),眩晕残留率1.5%(1/60),对照组89.6%(60/67)、13.4%(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8、4.53,P=0.029、0.033<0.05).结论 综合护理可缩短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程,降低眩晕残留风险,获得患者的好评.

  • 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杨爱萍

    目的 观察手法复位联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治疗效果.方法 将149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3例),两组分别行手法复位;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评价两组治疗2周和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随访并记录两组治疗后半年、1年的累计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2周和3个月后的总有效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半年及1年后,观察组累计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手法复位联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降低了耳石症的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耳石复位法治疗

    作者:查达珍;郑建明;郑志雄;李康增;钟林清

    目的: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应用Epley手法、Barbecue翻滚法及Semont手法对103例BPPV患者治疗.结果:103例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72 h后评定,痊愈92例,改善10例,有效率为99.03%.结论: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有效、简便、安全、经济,视为BPPV治疗的首先方法.

  • 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体会

    作者:张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眩晕病因,其主要特征为头部运动至某一特定位置而出现的短暂的眩晕发作及眼震,常易反复发作.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张卫东

    目的 探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分析.方法 对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120例患者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非手法复位治疗.结果 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提高,无效率显著降低,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良性位置性眩晕女性患者居多,后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较多等特点,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值得广泛推广.

  • 塞耳方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索有军;龚理

    目的:评价塞耳方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门诊纳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塞耳方外治联合Epley法复位的为治疗组,单纯采用Epley法复位的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10天、1个月及3个月后的有效率以及眩晕症状积分差异。结果:塞耳方联合Epley法复位治疗组在治疗10天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5),并且治疗组在治疗10天、1月及3月眩晕症状积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5)。结论:塞耳方外治能够减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减少复发。

  • 中药辨证论治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

    作者:孔繁鑫;虢周科

    目的 观察中药辨证论治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辨证论治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临床疗效及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评估.结果 两组病例治疗2周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随访3个月后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两组患者治疗后DHI量表评分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DH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辨证论治联合手法复位能够有效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代谢影响

    作者:雷华斌;张恒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改良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探讨血脂代谢异常对本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中医内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门诊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BPPV患者53例,采用PEMS 3.0 for Windows"完全随机(2组或多组)设计,将入选标准的患者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在发作期均先卧床休息,持续低流量吸氧,对照组给予改良Epley复位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辨证加减,分别观察2组在治疗后第2天、2周、3个月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第2天总有效率相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2,P=0.002<0.05);治疗后2周总有效率相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40,P=0.000<0.05);3个月后总有效率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51,P=0.000<0.05);血脂水平变化方面,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在TG、TC、LDL、Apo-A1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DL、Apo-B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确切,血脂代谢的异常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关系密切,该治疗方法科学,患者依存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手法复位联合中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研究文献的 Meta 分析

    作者:舒竞铖;尹时华;刘渊;何美荣

    目的:运用 Meta 分析的方法分析在手法复位联合中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图书馆(英文)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查找手法复位联合中药治疗 BPPV的临床研究,对纳入的所有文献进行严格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 Stata12.0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6篇文献进入Meta 分析,总病例数为490例。Meta 分析显示手法复位联合中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手法复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RR[95% CI]为1.12[1.05,1.19])。结论:但仅以本篇 Meta 分析为基础,对于手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否有必要加用中药治疗目前尚不能得出终的结论,尚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661 条记录 1/34 页 « 12345678...33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