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编码 RNA 的功能以及和疾病的关系
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描述了从 DNA 到蛋白质的遗传信息流,DNA 是编码遗传信息的分子,蛋白质是行使具体生物学功能的分子,而 RNA 则被认为是联系 DNA 和蛋白质的桥梁。因此,长期以来分子生物医学是以蛋白质为中心的。而人类基因组计划让人们感到吃惊的一个发现是能够编码蛋白质的DNA 只占全部人类基因组 DNA 的2%左右,这和人们的传统认识大相径庭,因为按照中心法则,98%的DNA 不能编码蛋白质,意味着这些 DNA 是没有功能性的,因此又叫作“垃圾 DNA”,但人们相信人类基因组不可能有这么高比例的垃圾。2003年,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之后,于同年9月,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又倡导启动了“DNA 元件百科全书”(ENCODE)计划[1],旨在确定人类基因组中的功能元件,到2012年 ENCODE 计划初步告一段落[2],其重大的科学发现是为“垃圾 DNA”正名,“垃圾DNA”并非真的是垃圾,它们相当一部分是可以转录成 RNA 的,却不能翻译成蛋白质,而是在 RNA 水平直接发挥功能(相当程度上是调控功能),因此叫做非编码 RNA。随着 ENCODE 等科学计划的实施,一大批新的非编码 RNA 被揭示,如 miRNA、长非编码 RNA(lncRNA)、环状 RNA、增强子 RNA 和 piR-NA 等。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编码 RNA 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在生理和病生理过程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和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有着密切关系,是可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潜在的新型分子。
-
心室复极波形成机制研究进展与争议
随着分子生物医学及生物物理学的研究进展,人们对心电图产生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从早的向量二次投影到跨壁离散理论的出现,以及近些年研究认为跨壁离散是以离体组织块为基础的研究;不代表在体心脏整体的心电变化,并提出在体空间离散理论.于是,各理论间对心电图各波形成机制的认识产生很大争议.从生物电的产生原理不难看出,心电图无论除极波还是复极波,它们产生的原始基础是离子跨膜运动,在心肌表面形成的电位差.关于跨膜离子流与离子通道,经大量研究已经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至于心肌表面的电位差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形成心电图的?这是大家一直争论的焦点.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人们对心电图各成分形成的细胞学基础及临床意义争论多,且持续时间长的应属T波.根据对一些基础与临床现象以及现有研究结果的理解下面对心电图产生机制提出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商讨.
-
产科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对临床实践的渗透,产科领域基础和临床研究均取得较大进展.
-
先天性心脏病法乐四联征心肌细胞C-myc基因表达的意义
随着分子生物医学理论研究与技术的突飞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许多心血管疾病是由于一些基因结构和表达异常引起的,且它们在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即旨在探讨C-myc基因在先天性法乐四联征(TOF)中表达的意义.
-
学术重塑——胸心外科医师的培育和思考(下)
学术重塑:倡导临床医师的科研意识对于胸心外科医师,尤其小儿心脏外科医师,TGA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缩写.在分子生物医学的世界里,TGA代表着"基因打靶"(Taraeted Gene Alteration),这正是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主要成就之一.关注基础医学的进步,应该成为每一位胸心外科医师日常学术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互动,才能推动医学的进步.
-
新世纪国内SIRS和MODS防治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自Tilney提出“序贯性全身衰竭”以来,医学界从多脏器功能衰竭(MOF)追根溯源,经过近30年的病因研究,目前已进入分子生物医学病理水平.抗细胞介质和抗内毒素等的治疗为危重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近年来,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发生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患者,约有一半找不到任何感染和内毒素血症的证据.同时,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联合使用抗细胞介质、有效的抗生素和抗内毒素(“三抗”)治疗,也未取得确切的疗效.因此,我们有必要对SIRS和MODS的病理过程进行更仔细的研究,对“二次打击”的真正病因提出反思和论证.
-
耐药结核病的研究进展
全世界正在受到耐药性结核病蔓延的威胁,其中多发耐药结核病或称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危害性很大,MDR-TB是指至少对异烟肼(INH)和利福平(RFP)二药耐药者.它是造成难治性结核病的重要原因,病死率极高,尤其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下,MDR-RB患者常在短期内死亡,因此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医学的发展,对结核病耐药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较多进展,现综述如下.
-
上皮性卵巢癌中CXCR4、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卵巢癌是中国常见的女性恶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困难,其5年生存率极低,有较高的转移及复发几率,临床上对于卵巢癌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查明在卵巢癌的发生和转移中有多种细胞分子参与其过程。CXCR4是一种化学诱导因子,它通过结合靶细胞上的特异性 G 蛋白偶联受体,来干扰白细胞的生理和病理性迁移。Nathanson 等发现 CXCR4可以在不同的肿瘤细胞上表达,并且在一些肿瘤转移部位高表达[1]。Ki67是一种细胞增殖核抗原,其与有丝分裂密切相关,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重大作用[2]。我们拟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 CXCR4和 Ki67的蛋白在不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对于卵巢癌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新思路、新靶点。
-
国内外组织标本库发展的现状及启示
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以及高通量技术的发展,医学生物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以分子生物医学为主导的时代,基础和临床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