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牙周病大鼠牙组织中MMP-9表达水平及与牙根吸收程度的关系

    作者:周嵩琳

    目的 探讨牙周病大鼠牙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与牙根吸收程度的关系.方法 12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只.对照组仅给予正畸处理,实验组先建立牙周病模型,再给予正畸处理.分别于正畸牵拉前、牵拉1、2、4 w观察两组大鼠根尖吸收情况和牙组织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畸牵拉前,两组大鼠均未见明显的根尖吸收情况;牵拉1 w后,两组大鼠均可见明显根尖吸收;在牵拉后2 w时,对照组根尖吸收活动基本停止,实验组继续增加,至4 w时基本停止.牵拉前,实验组的MMP-9阳性染色光密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牵拉后,两组大鼠的阳性染色光密度值均显著升高,对照组在牵拉后2 w开始下降,实验组在牵拉后4 w开始下降.两组大鼠的MMP-9阳性染色光密度值变化趋势与根尖吸收活动趋势基本一致,且实验组的光密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牙周病大鼠牙组织中MMP-9的表达水平与牙根吸收活动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作为判断牙根吸收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 局部注射熊果酸对大鼠正畸牙移动和牙根吸收的减缓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崔跃;姜欢;崔聪聪;胡敏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熊果酸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距离和牙根吸收的减缓作用,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96只雄性 Wistar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将建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0(对照组)、0.5、1.0和2.0 mmol·L-1熊果酸组,每组24只。将不同剂量熊果酸局部注射于各组大鼠右侧上颌第1磨牙近中颊侧黏骨膜下,每3 d 1次,每次50μL。分别于加力1、3、5、7、10、14、21和28 d后测量各组大鼠右侧上颌第1磨牙移动距离,采用 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牙根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对照组、0.5、1.0和2.0 mmol· L-1熊果酸组大鼠牙移动距离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0.5 mmol·L-1熊果酸组在加力3、7、14、21和28 d后大鼠牙齿移动距离明显减小(P<0.05或P<0.01);1.0和2.0 mmol·L-1熊果酸组在加力1 d后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的移动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5、1.0和2.0 mmol·L-1熊果酸组组间两两比较,在加力5、7、10、14、21和28 d后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大鼠牙根组织形态学,随加力时间延长,牙根表面开始出现骨吸收陷窝;随着熊果酸剂量的增加,牙根表面的吸收情况有所缓解。结论:局部注射0.5、1.0和2.0 mmol· L-1熊果酸可减小大鼠正畸牙移动的距离,随剂量增加,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减小,且熊果酸有减缓正畸所致牙根吸收的作用。

  • 探讨接受根管治疗后的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对其牙根吸收程度的影响

    作者:韩露;李雷

    目的:探讨接受根管治疗后的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对其牙根吸收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预防保健科接受根管治疗和正畸治疗的68例患者(76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在完成根管治疗后,对这些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在进行正畸治疗前后,对其进行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检查,测量并对比其接受根管治疗的患牙及其对侧同名活髓牙牙根的长度.结果:与对侧同名活髓牙相比,本组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后其接受根管治疗的患牙牙根长度缩短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侧同名活髓牙相比,本组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后其接受根管治疗的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牙根的长度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根管治疗后的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可显著加重其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临床医生应对上述情况予以关注.

  • 联用正畸疗法和药物疗法治疗牙周炎的效果分析

    作者:杨宝泉;杨玥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正畸疗法和药物疗法治疗牙周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山东省德州联合医院口腔科收治的80例牙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这80例患者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使用正畸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联合使用正畸疗法和药物疗法对试验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牙根吸收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牙根的平均吸收量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正畸疗法和药物疗法治疗牙周炎可有效地抑制患者牙根的吸收.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与牙周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柴琳;张瑞敏

    MMP-9即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人体多种组织均有表达.编码该蛋白酶的基因称MMP-9基因,该基因不仅在决定个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上起重要作用,而且其表达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牙周病为发生在牙周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的疾病.近年研究发现MMP-9基因表达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牙周病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 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治疗前后下切牙牙根吸收情况研究

    作者:孙伯阳;王雷;邓蓉霞;丁寅

    目的:利用CBCT(Cone-Beam CT)三维重建技术评估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正颌手术前的正畸治疗中,下切牙唇向移动后的牙根吸收情况.方法:对17名需要进行正颌手术的成人骨性Ⅲ类患者分别在矫治前及正颌手术前对下切牙区进行CBCT扫描,经软件处理进行三维重建,对每个牙根单独成像后分别测量其牙根体积.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治疗前后牙根体积量及吸收量百分比的变化.结果:①下切牙在唇向移动后牙根体积显著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②不同牙位间牙根吸收量百分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在术前正畸治疗移动下切牙的过程中,下切牙牙根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吸收.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 替牙期乳牙牙根及牙槽骨吸收过程中RANKL/RANK通路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作者:石磊;林云锋;刘磊

    乳恒牙替换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乳牙牙根及牙槽骨吸收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往RANK/RANKL通路研究较多的集中到其对破骨细胞的作用,认为RANK将细胞分化等信号传入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内,从而诱导破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激活和骨吸收等生物学活性.而RANK/RANKL通路在替牙期乳牙牙根及牙槽骨吸收过程中调控作用的研究特别是对破牙细胞的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就乳牙牙根以及牙槽骨吸收过程中RANKL/RANK通路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介绍了可能参与这一过程的众多细胞因子,它们对这一过程起着正向或负向的调节作用.

  • 成人对不同垂直骨面型尖牙远中移动牙根吸收的影响

    作者:张欣;石晶;彭惠;秦蕴

    目的:分析成人拔牙矫治先后曲面断层片尖牙冠根比的变化,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对尖牙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要求的患者101例接受O-PAK固定直丝弓矫治,按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型,低角型,均角型。结果组间比较,均为实验一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低角型吸收多,高角型吸收少。结论正畸治疗中不同垂直骨面型对尖牙牙根吸收有影响;移动距离对牙根吸收有影响。

  • 下颌全牙列-直丝弓矫治器的生物力学建模

    作者:刘展;牟雁东;钱英莉;蒋文涛;樊瑜波

    目的 建立下颌全牙列-直丝弓矫治器的生物力学模型,分析其在滑动法关闭间隙的载荷作用下牙根及牙周组织的应力和位移分布.方法 根据志愿者颌面部CT扫描图像建立下颌骨(皮质骨和松质骨)和全牙列(牙釉质、牙本质、牙髓、牙周膜)的模型,并以Roth托槽的实际数据建立一套托槽模型,与牙齿间的空隙用粘结剂来填充;弓丝和每个托槽都考虑接触,并使用弹簧元连接托槽和弓丝,模拟扎丝的作用,施加滑动法关闭间隙的载荷.结果 切牙出现牙冠向舌侧、牙根向唇侧的转矩移动,其牙周组织和牙根的应力较高,特别是中切牙,其牙周膜的大应力为3.97 kPa;第1磨牙远中根也出现应力集中,牙周膜的大应力达到5.75 kPa.结论 为了避免切牙的牙根吸收,可考虑增加前牙托槽的转矩;第1磨牙远中根也容易发生牙根吸收,建议适当降低正畸力值或采用微植体作为支抗.

  • 活体牙周膜有限元仿真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Ansgar Hohmann;Cornelia Kober;Thomas Radtke;Philippe Young;Martin Geiger;Andrew Boryor;Christian Sander;Franz Günter Sander

    目的 通过现代有限元方法研究牙周膜上的静平衡应力状态.方法 提出了两种用于分析牙周膜应力状态的有限元方法,把牙周膜看做足整个下颌模型的一部分,通过有限元方法来处理仿真的牙齿并加载,来研究牙周膜对牙周组织的应力应变分布的作用,计算得到的静平衡应力和牙齿根吸收状念进行比较.结果 牙周膜的大应力发生在接近高点位置,在中跟位置附近存在局部大应力,而牙周膜顶点区域的应力要人于牙周膜中根附近的局部大应力.齿槽顶部的舌侧牙周膜部位可以发现静平衡应力.静平衡应力是和位置有关的,有静平衡应力的部位就会发生牙根吸收.结论 人类切牙和单根前臼齿一样,植入物会导致其牙周膜顶点附近静平衡应力的增长,这一点同之前的发现相一致.人类切牙根吸收经常作用于牙周膜的顶点部位.

  • 颌骨骨化纤维瘤28例临床及病理学分析

    作者:王婷婷;黄永松;徐丽;刘芳;张凯

    目的:对28例骨化纤维瘤(OF)进行系统的临床病理分析.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8—2015间诊断为OF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资料,进行三型分类,分析性别、年龄、影像、血清、治疗方法和随访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少年砂瘤型骨化纤维瘤(JPOF)好发于女性,上颌骨2例,生长均累及鼻窦;多发患者1例;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患者4例;8例患者(28.6%)出现牙齿移位,3例(10.7%)出现截根状牙根吸收.随访16例,复发7例,均为首次保守治疗的患者.结论:OF分为传统型骨化纤维瘤(COF)、青少年砂瘤型骨化纤维瘤(JPOF)和小梁型骨纤维瘤(JTOF);青少年砂瘤型发病性别、部位有特点;患者牙齿移位易见,部分患者牙齿还会发生截根状吸收;年轻患者更易出现碱性磷酸酶升高;复发与手术方式有关.

  • 帕米膦酸钠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破牙骨质细胞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曾婧;王旭霞;贾玉龙;马丹;王胜林;张君

    目的:研究帕米膦酸钠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压力侧破牙骨质细胞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4只6周龄SPF级健康雌性Wistar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动物模型,每只大鼠上颌分实验侧和对照侧,于安装矫治器前3d,于实验侧大鼠第一磨牙近中腭侧黏骨膜下注射帕米膦酸钠50 μL,对照侧注射0.9%生理盐水50 μL,每3d注射1次.于正畸加力3、7、14 d时分批处死8只大鼠,制作牙周组织切片,观察破牙骨质细胞数量,免疫组化观察ODF的表达情况.采用PASW Statistics 18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侧在3、7、14d时,第一磨牙压力侧破牙骨质细胞的数目均少于对照侧,其中,7、14d时两侧差异显著(P<0.05);实验侧在3、7、14d时,第一磨牙压力侧ODF阳性表达均低于对照侧,其中,7、14 d时两侧差异显著(P<0.05).结论:局部注射二膦酸盐帕米膦酸钠能够减少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压力侧破牙骨质细胞的数量及ODF的阳性表达.

  • 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犬上切牙的牙根表面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卢嘉静;祁涛;葛振林

    目的:利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建立犬上切牙压低移动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压低移动牙牙根表面结构的变化.方法:9只犬随机分为5组,其中Ⅰ组为对照组,1只犬,未施加牵引力;Ⅱ、Ⅲ、Ⅳ、Ⅴ组每组2只,在上颌两侧第二切牙牙根和第三切牙牙根之间唇侧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每侧施加100g的牵引力,压低上颌两侧第一切牙和第二切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主动加力4周,撤力后保持8周)时处死动物,完整拔出实验牙,制作扫描电镜标本,观察其牙根表面形态的变化.结果:Ⅱ组在牙根尖表面可见小的吸收陷窝,较浅,面积局限;Ⅲ组在接近根尖1/3处可见融合的吸收陷窝,未见牙本质暴露;Ⅳ组在根尖1/3与根中1/3交界处可见吸收深达牙本质的陷窝,且面积广泛;Ⅴ组牙根吸收停止,吸收凹陷变浅,底部变平.结论:在持续的压低力作用下,随着施力时间的延长,牙根的吸收由根尖部向牙颈部扩展,且逐渐加重.停止加力后,吸收牙根明显修复.

  • 猫下颌尖牙根管治疗对牙正畸移动的影响

    作者:龚向阳;翦新春;雷勇华;姚征宇;洪滔;马德英

    目的:探讨经根管治疗牙的正畸移动可行性及牙根吸收的风险.方法:建立对经根管治疗牙进行正畸移动的动物模型,采用石膏模型测量、病理学和放射学方法评估正畸移动的距离及牙根吸收的程度.16只成年家猫的一侧下颌尖牙在全麻下开髓、拔髓,一次完成根管充填治疗术,随后在正畸弹簧的作用力(100~120 g)下向远中作倾斜移动.8周后测量石膏模型上牙移动的距离,以及根管治疗牙与正常牙的组织学和放射学牙根长度.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正畸力作用下,根管治疗牙与正常牙移动距离相近(P>0.05);组织病理学显示,根管治疗牙牙根的长度比正常牙小(P<0.05),但在放射学上,两者的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经根管治疗牙在正畸力作用下能与正常牙同样快速移动,组织学观察显示其根吸收的程度比后者略大.

  • 正畸前牙牙根吸收的年龄因素及好发牙位的探讨

    作者:田玉楼;王坤;王晶;刘芳;朴美玲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正畸治疗引起牙根吸收的影响及在前牙中的好发牙位,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60例拔牙后经直丝弓矫治完成的病例,分为成人组与儿童组,每组各30例.以上、下颌前牙作为研究对象,每组各360颗牙.应用全颌曲面体层片,研究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指数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发生率明显升高;成人组与儿童组牙根吸收等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上、下前牙各牙位牙根吸收好发顺序是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下颌中切牙、下颌侧切牙、上颌尖牙、下颌尖牙.结论:正畸治疗中,成人比儿童更易发生牙根吸收,上、下前牙各牙位牙根吸收发生率不同,中、重度牙根吸收易发生在成年人的上颌中、侧切牙.

  • 自锁矫治与传统矫治对牙根吸收的影响

    作者:刘新强;孙晓蕾;杨茜;范存晖;陈秀娟

    目的:探讨自锁托槽轻力矫治是否可以减轻对牙根的吸收.方法:选取临床治疗的安氏Ⅰ、Ⅱ类拥挤并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病例30例,分为2组.其中,15例使用Damon 3MX自锁托槽矫治(自锁组),15例使用传统结扎式直丝托槽矫治(结扎组).2组资料矫治前在性别、年龄、拥挤度及错(牙合)类型等指标上具有可比性.通过矫治前、后的模型及全口曲面体层片,测量计算2组矫治后上、下切牙牙根吸收量,应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①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自锁组为(2.05±1.51) mm,结扎组为(2.08±1.21)mm,差异无显著性(P=0.973>0.05).②上颌侧切牙牙根吸收自锁组为(1.77±1.01)mm,结扎组为(1.91±1.59)mm,差异无显著性(P=0.848>0.05).③下颌中切牙牙根吸收自锁组为(2.06±1.62) mm,结扎组为(1.98±1.50) mm,差异无显著性(P=0.926>0.05).④下颌侧切牙牙根吸收自锁组为(1.94±1.45) mm,结扎组为(1.84±1.17) mm,差异无显著性(P=0.888>0.05).结论:在拔牙正畸中,白锁矫治并未表现出比传统结扎矫治更少的牙根吸收.

  • 青少年正畸治疗中影响牙根吸收的因素探讨

    作者:林焱;钟萍萍;张端强

    目的:探讨影响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矫治后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已完成正畸固定矫治的青少年患者78例,在其矫治前后的曲面断层片上,对4个上切牙进行根尖形态的分析,以获得正畸矫治后牙根吸收的定性数据.在对受试者按年龄、性别、牙位、牙龄、拔牙与否及疗程分组后,利用SPSS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结果:所有正畸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根尖形态分析显示:①牙龄ⅣA期患者比ⅢC期的患者存在更严重的牙根吸收(P<0.01),但按年龄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②拔牙组比不拔牙组有更加严重的牙根吸收(P<.01);③疗程越长,牙根吸收也越明显(P<0.05);④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与性别及上切牙牙位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在第二恒磨牙完全建(牙合)前(ⅣA期前)进行正畸治疗、不拔牙矫治、缩短矫治疗程,均可以减少正畸治疗中的牙根吸收.

  • 固定矫治致切牙牙根吸收与患者性别、年龄的相关研究

    作者:张君;张文娟;王旭霞;马士良;陈岱韵

    目的:探讨固定矫治所致的牙根吸收的因素中,性别和年龄因素与根吸收之间的关系.方法:将44例患者按性别和年龄分为青少年男性组和女性组,成年男性组和女性组,共4组.根据正畸治疗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和记存模型,测量计算出治疗前后切牙的全长,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固定矫治前后性别和年龄因素与根吸收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均发生根吸收(P<0.001).男女性的青少年组与成年组之间,根吸收的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相同年龄组的男女性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固定矫治治疗后,切牙牙根均发生吸收.固定正畸治疗所致的牙根吸收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但成年人的根吸收显著大于发育期的青少年.

  • 高位J钩引起牙根吸收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蔚;陈荣敬

    目的:评价标准方丝弓配合高位J钩对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0例经过标准方丝弓技术治疗的安氏Ⅰ类或Ⅱ类Ⅰ分类伴上颌前突年轻女性患者,其中30例在内收前牙阶段应用高位J钩配合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测量2组治疗前后上颌4个切牙的牙根吸收等级,并经计算机进行χ2检验.结果:2组正畸治疗后均有明显的牙根吸收,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等级比较,2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组间牙根吸收等级比较,差异也呈显著性(P<0.01),标准方丝弓配合高位J钩组还出现了极重度吸收.结论:标准方丝弓配合高位J钩在正畸治疗中较单纯使用标准方丝弓技术更易产生严重的牙根吸收.

  • 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导致正畸牙根吸收的锥形束CT比较

    作者:刘筠;郭宏铭

    目的:比较被动自锁托槽与传统直丝弓托槽造成牙根根尖外吸收量的差异,分析被动自锁托槽与牙根吸收的关系.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分别应用被动自锁托槽或传统直丝弓托槽(0.022系统)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摄锥形束CT(CBCT),测量上切牙的牙根根尖外吸收量.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2组牙根根尖外吸收量的差异进行t检验.结果:被动自锁托槽和传统直丝弓托槽治疗结束后,上颌切牙牙根吸收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被动自锁托槽和传统直丝弓托槽都会造成一定量的牙根吸收,但两者造成的牙根根尖外吸收量差异无显著性,不能认为被动自锁托槽会诱发更多的牙根吸收.

339 条记录 7/17 页 « 12...45678910...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