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用流式细胞术从B淋巴增殖性疾病中鉴别脾边缘带淋巴瘤

    作者:胡旸;陈艳;王丽华;陈雪;方芳;刘诗琴;伍学强;朱平

    脾边缘带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原发于脾脏的惰性B淋巴增殖性疾病,表现为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或比例增高、脾大,而外周浅表淋巴结往往不大,需要应用诊断性脾切除病理检查得以确诊,但患者多数不能接受,早期诊断困难.本研究探索以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为主的诊断途径的可行性.选取6例疑诊SMZL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以10名骨髓健康供者及确诊的1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3例毛细胞白血病(HCL)、3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初诊患者为对照.对所有患者及对照组进行骨髓FCM免疫分型,所选抗体组合包括CD45、CD5、CD10、CD19、CD20、CD22、CD23、CD25、CD103、CD11c、CD123、κ、λ、Cyclin D1等,同时结合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表明:6例疑诊SMZL患者表现为淋巴细胞增高和脾大.因外周淋巴结无肿大6例患者均未行淋巴结活检,仅1例患者行病理诊断性脾切除.经骨髓FCM免疫表型分析,除健康供者外均可发现骨髓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成熟B细胞克隆,并通过CD5、CD10表达与否结合其他表型进一步与其他B细胞肿瘤鉴别.结果6例SMZL患者均CD19+、CD20+,而CD10-,4例患者CD5-,2例CD5+,而CD23、CD38、ZAP-70、CD11c、CD103、CD123、Cyc1in D1均不表达.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可见有短绒毛的异常淋巴细胞,结合临床特征将6例患者诊断为SMZL.1例患者因合并脾功能亢进需要行脾切除,术后病理证实该病.10例CLL主要表达CD5、CD23之外;在3例HCL除表达CD11c、CD103、CD123,形态学上更有典型的“毛”;3例LPL/WM具有轻链限制性表达、IgM显著升高、浆样淋巴细胞增多的特点.结论:FCM免疫表型分析结合骨髓形态学可作为临床诊断SMZL有力的工具.

  • 脾边缘带淋巴瘤的临床及肿瘤细胞特征的研究

    作者:欧晋平;杨鹭;任立敏;汤秀英;李挺;武淑兰

    目的提高对脾边缘带淋巴瘤(SMZL)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报告1例典型SMZL,外周血、骨髓及脾脏标本分别采用光镜、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免疫组化染色、流式细胞术、G显带核型分析及PCR技术研究其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结果本例患者肿瘤细胞为B淋巴细胞,不伴有绒毛,表达CD20、HLA-DR、CD45 RA和bcl-2,无异常核型,肿瘤细胞主要浸润脾脏白髓致边缘带明显扩大,脾门淋巴结受累.骨髓和外周血与脾脏有相同的单克隆IgH重排基因,治疗7个月后转为多克隆重排.结论脾大、外周血或骨髓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而无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增高患者应疑及SMZL,单克隆IgH基因重排有助于SMZL的诊断,对可疑病例应尽早切脾以明确诊断及防止恶性转化.

  • 脾边缘带淋巴瘤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张雪晗;李剑;单渊东

    目的 总结脾边缘带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3例脾边缘带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患者发病年龄49~71岁,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时间为3~11个月.3例发病时均有脾大.1例出现脾功能亢进造成的全血细胞减少,2例出现发热等B组症状,2例有结外受累.3例均为脾切除后经病理明确诊断,2例化疗后随诊仍为完全缓解,1例化疗结束后10个月复发.结论 脾边缘带淋巴瘤是一种惰性的淋巴增殖性疾病,中位生存期长,65%~78%患者的诊断后生存期可超过5年,故明确诊断后可采用相对保守的治疗措施.

  • 脾边缘带淋巴瘤累及胰腺1例

    作者:钟艳平;毕丽荣;王铁延;杨华

    脾边缘带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为极罕见的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现将我院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讨论.

  • 脾边缘带淋巴瘤患者1例的护理

    作者:唐玉梅;吴波;李乃娣;黎亚萍

    脾边缘带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是"WHO 2000造血和淋巴组织分类"中正式确定的一个新独立类型[1],是原发于脾脏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好发于老年.由于报告的病例数很少,对该病的认识还很不全面,国内仅有1例报告对其临床及肿瘤细胞的特征进行了阐述.为提高对本病特征的认识和护理水平,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患者的特点及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 脾小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研究进展

    作者:王学文

    脾边缘带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是由小淋巴细胞组成的脾B细胞新生物,小淋巴细胞环绕和取代脾白髓生发中心,正常的滤泡套区消失,并与包含分散的、转化原始细胞的周围(边缘)带融合.小和较大的细胞两者总是浸润红髓.脾门淋巴结和骨髓(BM)常受累.淋巴瘤细胞即绒毛状淋巴细胞可出现在外周血(PB)中[1].边缘带解剖上是冠以淋巴细胞套的独特B细胞区[2].既往认为该种淋巴瘤病例来源于单核样/边缘带B细胞,包括主要累及结外部位的病例.1992年修正的Kiel分类首次将单核细胞样B细胞淋巴瘤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归入低度淋巴瘤.

  • 脾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

    作者:翟勇平;史平;印洪林;石群立;杨继红;王学文

    目的:提高对脾边缘带淋巴瘤(SMZL)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1例男性老年(75岁)SMZL患者的外周血、骨髓及脾脏标本,分别采用光镜、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HG显带核型分析及PCR技术研究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结果:本例患者肿瘤细胞CD20、CD43、bcl-2表达阳性,肿瘤细胞呈结节状浸润脾脏白髓,致套区和边缘带完全被肿瘤细胞取代.骨髓细胞无异常核型.脾脏有单克隆IgH基因重排,骨髓和外周血未见异常淋巴细胞,无单克隆IgH基因重排.结论:对脾进行性肿大不伴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应疑为SMZL;单克隆IgH基因重排有助于SMZL的诊断,需排除滤泡中心淋巴瘤和套区淋巴瘤;脾切除治疗效果好.

  • 脾边缘带淋巴瘤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刘丽辉;张玉珠;胡文青;施兵;叶丽萍;张永清

    目的:总结脾脏边缘带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我院2例脾边缘带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有脾大,经脾切除后病理明确诊断.化疗后均获得完全缓解,随访5年存活.结论:脾边缘带淋巴瘤是一种相对惰性的淋巴增殖性疾病,中位生存期长,约2/3患者诊断后生存期可超过8年,因此诊断后可采用相对保守的治疗措施.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