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酶含量及血液炎症因子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叶恭水;丁宁;陈晓雄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后血清酶含量及血液炎症因子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142例多发伤患者分别在伤后第1、3、5、7和14 d检测血清CPK、LDH、ALT、AsT的含量及血浆PCT、血清TNF-α、IL-6浓度水平变化,分别根据ISS评分和预后情况分组,比较检测结果. 结果 (1)严重伤组伤后第1 d CPK、AST、ALT、LDH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均明显高于与轻伤组同期指标(P<0.01或P<0.05);(2)轻伤组患者伤后第3 d起血浆PCT浓度测定均无明显升高,严重伤组患者血浆PCT浓度自发病起始终于高水平范围内波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严重伤组TNF-α、IL-6在第3 d已开始升高,均明显高于轻伤组同期指标(P<0.01或P<0.05);(3)死亡组血清酶和炎症因子的浓度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 结论严重多发伤后血清酶含量及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体内炎症反应程度,监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血清酶、PCT、TNF-α及IL-6水平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发展及顸后.

  • 外科休克患者血清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志华;艾宇航

    笔者采用前瞻性研究观察血清组织释放酶对外科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 (1) 外科休克组(I组)20例, 在低血压休克期, 第5day(已纠正休克)、9day及出院前空腹抽静脉血备用;(2)全麻手术组(II组)20例,术后24hr内空腹抽取静脉血备用. 查血清酶AST、LDH、HBDH、CK、CK-MB,观察上述血清酶中各酶的升高情况以及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变化趋势.同期监测心电图波形、心率.观察两组患者异常临床征象. 结果示:I组在低血压休克期内85%人心电图有异常,25%伴有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II组心电图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无不适.I组在低血压休克期内血清酶较正常时明显升高,II组血清酶在正常范围,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提示血清酶对外科休克患者的病情判定和指导治疗有一定价值.

  • 血清酶学变化在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情和预后中的价值

    作者:余唯琪;金玉

    目的了解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时血清酶学改变及对病情判断、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住院治疗的99例HIE患儿进行血清酶学检测,并选择同期住院的非HIE患儿38例为对照组.结果①HIE病情越重,血清酶升高越显著.②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于疾病初期升高非常显著,病情越重,第1日升高越明显,5日后均显著下降,仅γ-谷氨酰转肽酶呈升高趋势.③CT分度越重,血清酶升高越显著.CT分度轻度与重度之间,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及 <0.01.④血清酶升高与预后有显著相关性,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血清水平治愈组与死亡及病重组、新生儿期后治疗组对比,经显著性检验,P<0.01 及 0.05,表明HIE预后不良者升高尤为显著.结论血清酶水平对病情、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 危重症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清酶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林英;王淑珍;彭淑梅

    目的分析危重症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清酶学变化对疾病的诊断、病情及预后估计的意义.方法对该院1998~2000年危重症伴SIRS患儿80例及同期住院非SIRS非危重患儿40例6项血清酶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危重症伴SIRS患儿6种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显著高于非MODS组.结论血清酶学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酶学改变可作为MODS的预测指标,全面监测血清酶学变化对判断病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 人参果皂苷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曲绍春;于小风;睢大员;陈燕萍;马兴元

    目的研究人参果皂苷注射液(IGFS)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在对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后,松扎再灌注120 min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计算心肌梗死范围(MIS),测定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前列环素(PGI2)及血栓素A2(TXA2)水平.同时测心肌梗死及非梗死区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结果IGFS 对心肌缺血30 min再灌注损伤120 min大鼠,可明显缩小MIS,降低血清CK、LDH活性及LPO含量,提高SOD及GSH -Px活性,能使血浆ET、AngⅡ、TXA2水平明显下降,PGI2水平及PGI2/TXA2比值明显增高,亦可使心肌梗死及非梗死区FFA含量明显降低.结论 IGFS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对心肌的氧化损伤,纠正心肌缺血时FFA代谢紊乱,减少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ET及Ang II释放,纠正PGI2/TXA2失衡等机制有关。

  • 心痛灵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酶、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的影响

    作者:张赛英;陈大舜;王行宽

    为了探讨心痛灵对心绞痛的作用机制,采用结扎冠状动脉所致心肌缺血的大鼠模型,观察心痛灵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作用.结果表明:心痛灵能降低血清酶活性,调节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ET/CGRP)之间的平衡,说明心痛灵有扩张冠状动脉效应以拮抗内皮素、改善心肌缺血、缺氧,从而起到保护心肌细胞与心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目的,以防治冠心病心绞痛.

  • 血清酶的检测在小儿感染性腹泻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顺利

    目的 分析感染性腹泻患儿血清酶的变化及其对病情和预后估计的意义.方法 对该院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重型感染性腹泻123例及同期住院的轻型感染性腹泻192例和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96例5项血清酶学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 5种酶含量重型感染性腹泻组显著高于轻型感染性腹泻组,死亡组显著高于非死亡组,轻型感染性腹泻组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血清酶学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动态观察血清酶学变化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新生儿窒息后早期血清酶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赛红;危小玲;成霖霞;彭湘莲

    目的观察新生儿窒息后早期血清酶学的变化规律,探讨血清酶学的改变与窒息程度、心肌损害及脑损伤(缺氧缺血性脑病或缺氧性颅内出血)的关系.方法测定65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及22例无宫内和/或生后窒息的健康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血清酶学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窒息程度越重,血清酶升高越显著.有窒息后心肌损害组CK-MB平均值为(71.83±40.56),与无窒息后心肌损害组平均值(46.69±29.15)比较增高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窒息后脑损伤组AST,CK,LDH平均值分别为(129.13±58.24),(985.42±386.10)和(1244.85±432.16),与无窒息后脑损伤组平均值(70.18±38.26),(443.51±202.87)和(721.25±397.73)比较均增高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窒息后早期血清酶水平对病情的判断和窒息后心肌损害、脑损伤的评估有一定的价值.

  • 芪冬颐心口服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犬的实验研究

    作者:路航;王秋静;崔新明;刘芬;刘洁

    目的 观察芪冬颐心口服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犬血清中游离脂肪酸(FFA)、过氧化脂质(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20只杂种犬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5只,第1组为生理盐水(NS)对照组,第2组为阳性药精制冠心胶囊(JZGX)对照组,第3、4组为芪冬颐心口服液(QDYX)小、大剂量组.采用麻醉开胸犬,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复制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测定血清中FFA、MDA含量及SOD、GSH-Px的活性;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QDYX降低FFA和MDA的含量(P<0.05,P<0.01),增加SOD和GSH-Px酶的活性(p<0.05);减轻心肌梗死后对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结论 芪冬颐心口服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犬的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乏力、皮肤红斑、肌酶增高

    作者:黎艳容;钟巧青;孙明

    1病例资料男性,80岁,因乏力、纳差半月,加重1周于2002年11月4日11Am人院.患者2002年10月20日左右始感乏力、食欲下降,渐出现吞咽不适,不能站立,感头晕,无胸闷、胸痛,无发热.起病以来精神差,体重明显下降.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收缩压高达180 mmHg,间常服用降压药.

    关键词: 皮肌炎 血清酶 诊断
  • 急性重度毒鼠强中毒38例救治体会

    作者:丁叶鹏;柯雅娟;邬剑宏;俞爱娟

    探讨急性重度毒鼠强中毒救治的成功因素.回顾性分析38例急性重度毒鼠强中毒,分为两组,治愈组20例,死亡组18例,观察其血清毒鼠强浓度、中毒后洗胃时间、入院后是否即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血液灌流及血清酶变化等情况.结果表明,急性重度毒鼠强中毒患者的血清毒鼠强浓度及血清LDH、CK、AST浓度与患者的死亡率呈正相关;中毒后2h内洗胃、入院后即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血流灌流治疗能显著提高治愈率.

  • 愈骨合剂治疗实验性骨折的血清CK、LDH和ALP水平的观察

    作者:唐荣德;李景新;刘社炎;张跃;华关民

    目的用动物实验探讨本院研制的愈骨合剂的疗效.方法采用家兔骨折模型,通过灌胃用药,检测用药前后的CK、LDH和ALP等血清酶.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愈骨合剂组的血清CK和LDH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清ALP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愈骨合剂对促进骨质生成、加速骨折愈合具有较好的效果.

  • 血清CK、LDH、GOT测定对判断颅脑损伤病情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靖

    颅脑损伤后,由于原发机械损伤及继发性出血、水肿等引起的缺血、缺氧影响,细胞内物质外移,并与损伤程度有关[1].

  • 温郁金水提液对心肌梗死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邱蔚芬;邹玉繁

    目的:观察温郁金水提液对大鼠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ISO)造成大鼠心肌梗死性损伤模型,观察温郁金水提液3个剂量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心电图、肌酸磷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和血清中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结果:温郁金水提液可使ISO诱导的大鼠心肌梗死心电图缺血性改变(J点下移)减轻,抑制血清CK、LDH、AST活性升高,抑制FFA含量升高,且这些作用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温郁金水提液对ISO诱导的大鼠心肌梗死造成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抗自由基的活性有关.

  • 维药爱维心口服液对犬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作者:马毅;晋玲;王振恒;崔治家;张延龄;李应东

    目的:观察维药爱维心口服液对犬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麻醉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模型,用心外膜电图描记和硝基蓝四唑(NBT)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计算心肌缺血程度及梗死面积.结果:维药爱维心口服液可显著降低犬冠脉结扎后心肌缺血的程和范围及犬冠脉结扎后血清MDA、LDH.CK升高的程度,提高SOD活性.结论:维药爱维心口服液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犬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膜脂质过氧化有关.

  • 虎金颗粒对肝功能及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黄兆胜;葛峥;施旭光;吕健;喻剑华;王沛坚;彭秀峰

    目的:探讨虎金颗粒对大鼠血清中血清酶成分含量的影响;探讨肝星状细胞(HSC-T6)的增殖情况,并观察虎金颗粒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异种血清(猪血清)大鼠腹腔注射制作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检测为主要内容,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以及虎金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做比较分析;血清药理学方法培养肝星状细胞,用酶标测定仪测定OD值以测定其增殖活性.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含量较正常组显著上升,秋水仙碱组及虎金颗粒不同剂量组均能使上述指标发生不同程度的下调,其中中药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具有显著意义,但仍以大剂量组作用为明显,小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则无显著意义;当培养至24h和48 h时,HSC-T6自身的增殖比较明显,虎金颗粒含药血清对其增殖表现出较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着含药血清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也有所增强,说明虎金颗粒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的抑制作用有一定的量效依赖关系.结论:虎金颗粒可以改善肝功能,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与其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有关.

  • 毒鼠强急性中毒32例血清酶学改变分析

    作者:吴天明;黄亮

    目的:探讨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病程中血清CK、CK-MB、LDH、ALT、AST等酶的变化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2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血清酶在病程过程中各值并加以统计.结果:32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血清酶在病程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病情好转后亦恢复正常.结论:血清酶活性增高与病情的轻重和转归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毒鼠强 血清酶
  • 测定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及淀粉酶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健;陈兵

    近年来,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AOPP)患者血清酶的改变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检测了 32例 AOPP患者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PK)及淀粉酶 (AMS)水平,旨在从细胞学角度探讨有机磷农药 (OP)对人体组织细胞的损害.

  • 健康未成年人群干化学法血清酶水平分析

    作者:罗小娟;曹科;马东礼;刘新刚;黄宝兴;陈运生

    目的 了解深圳市健康未成年人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的数据,分析以年龄、性别分组后四种血清酶的差异情况.方法 将2 351名3月龄到18周岁健康未成年人分为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青春组,使用干生化分析仪检测四种血清酶,分析各年龄、性别血清酶活性.结果 学龄组的AST、ALP、GGT,青春组的ALT、AST、ALP、GGT男、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学龄组ALP女童高于男童外,其余均为男童高于女童,其余各组无性别差异(P值均>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目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婴幼儿组与学龄组的ALP、学龄前组与学龄组的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年龄组血清酶水平存在差异.结论 未成年人血清酶活性水平具有性别差异及年龄趋势性变化,应建立相适应的参考区间.

  • 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血清酶及部分生化指标变化

    作者:王世文;黄华新;何津春;宋爱琳;寇治民

    目的观察家兔急性肠缺血时的血清酶及生化变化.方法采用肠系膜动、静脉血管结扎法复制家兔急性缺血性肠病的模型,根据肠组织缺血的四个不同程度的缺血期,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CPK、CK-MB、LDH、LA、CRP和CO2CP的活性及其相应的变化规律.结果 CPK、CK-MB、LDH、LA、CRP活性随肠缺血时间的延长、缺血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而CO2CP则不断下降,与对照组相比,P<0.01.结论上述指标可作为急性肠缺血疾病早期诊断的新方法,对判断腹腔内肠缺血状态是有效的和敏感的.

294 条记录 11/15 页 « 12...78910111213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