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6-二磷酸果糖对新生儿窒息疗效及其对血清酶的影响

    作者:高东培;高雯;段红宝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对新生儿窒息疗效及其对血清酶的影响.方法将64例新生儿窒息伴血清酶变化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予1,6-二磷酸果糖250 mg/(kg*次),2次/d静推,疗程7~10 d,并于入院后12 h内及治疗后检查血清酶.结果窒息新生儿治疗前血清酶均增高,且与窒息程度呈正相关;轻度窒息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α-羟丁酸脱氢酶(HBDH)、CK-MB、肌酸激酶(CK)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重度窒息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AST、LDH、CK-MB、HBDH测定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1,6二磷酸果糖可使窒息新生儿升高的血清酶显著下降,提示其对治疗新生儿窒息及预防器官损伤有一定作用.

  • 新生儿窒息血清酶变化与脑损伤相关性及预后评估

    作者:曹小彩;李天慧;朱阿瑾;张晓

    目的 观察血清酶活性在新生儿窒息的变化,探讨其与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及预后.方法 103例窒息新生儿(轻度69例,重度34例)和40例正常新生儿作对照,均在生后24~48h测定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酶(α-HBDH)、谷草转氨酶(AST);并于生后第2d做神经行为测定(NBNA),分析其与各个血清酶之间的相关性;100例窒息组患儿(3例因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均于生后4~7d做头颅CT检查;并于生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随访神经发育情况.结果 轻度窒息组及重度窒息组患儿血清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临床分度呈正相关(窒息程度越重,血清酶活性越高,NBNA评分越低);α-HBDH、LDH、CK、CK-MB、AST与NBNA评分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797、-0.853、-0.826、-0511、-0.585);临床分度与头颅CT密切相关;血清酶α-HBDH、LDH、CK对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 r羟丁酸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对早期评价脑损伤程度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型)、谷草转氨酶活性升高仅提示可能存在脑损伤,不能判断其损伤程度及预后.

  • 吸烟对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作者:张进忠;张秀芝;李宁宁;雷延飞;刘晓丽;亢春彦;陈洁

    目的 了解吸烟在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戒烟戒酒对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26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资料,分为吸烟组142例和非吸烟组84例,分别对其进行6个月的戒烟戒酒行为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饮酒习惯与血清生化指标情况.结果 干预前吸烟组患者饮酒量(66.20±30.30)g/d和饮酒年限(5.40±3.60)a均少于非吸烟组(75.40±25.70)g/d、(6.80±3.90)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高于非吸烟组;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非吸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戒烟戒酒6个月后,TC、LDL、AST、ALT和γ-GGT均较之前降低,HD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患者戒烟戒酒组与仅戒酒组相比,血清LDL、ALT和AST明显降低,HDL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饮酒人群中,吸烟者相对非吸烟者发生酒精性脂肪肝的饮酒年限更短和饮酒量更少;相对非吸烟者,吸烟且饮酒对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及血脂影响更明显;戒酒的同时戒烟可更加有效地降低TC和LDL,升高HDL,有效降低血清酶水平,戒烟是酒精性脂肪肝重要的治疗性干预措施.

  • 血清酶校准品在室内质控血清中溯源性研究

    作者:赵崇高;楚雅玲;和建波

    目的探讨血清酶校准品在室内质量控质中溯源性,建立实验室血清酶测定的标准化方法.方法在日立737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用酶校准品以单点定标方式设定仪器测得校准参数KT值,与理论校准参数KS值两种方法分别测定室内质控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肌酸激酶(CK),γ-谷氨酰转移酶(GGT),乳酸脱氢酶(LD)等6种酶的活性.同一份标本进行校准前和校准后双份测定,比较其均值()、标准差(s)、相对偏奇(D%).结果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用KT值测定6种酶的s均<3.0,D%<4.0%比用KS值的测定结果明显减小.结论用酶校准品进行室内质控血清中酶的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溯源性.

  • 髓鞘碱性蛋白和血清酶评估小儿病毒性脑炎脑损伤的价值

    作者:唐成和;石太新;白海涛

    目的探讨血清酶和髓鞘碱性蛋白(MBP)评估小儿病毒性脑炎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43例患儿按有无惊厥、有无意识障碍分组,采用多功能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酶,简易MBP ELISA法检测MBP,组间进行对比分析,随访预后情况.结果有惊厥组和有意识障碍组的血清酶和MBP显著高于无惊厥组和无意识障碍组(P<0.01);血清酶和MBP增高组后遗症发生率高(P<0.05).结论血清酶和MBP均可反映病毒性脑炎的神经系统损伤程度,MBP较血清酶更能反应神经系统损伤,可作为病毒性脑炎神经系统损伤及预后判断的一项生化指标.

  • 心肌5种酶测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涂学亮;杨秀珍

    目的探讨心肌5酶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46份血清标本(急性心肌梗死132例,心肌炎142例,冠心病72例)用酶动力学法测定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a-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 AMI患者发病4h后5酶升高,24hAST、CK、CK-MB、α-HBDH达高值,其中CK达39.6倍,CK-MB6.8倍;异常值检出率12hAST91.7%,CK91.7%,CK-MB100%,24hLDH91.7%,α-HBDH87.9%.心肌炎儿童较成人心肌5酶升高明显,异常值检出率:AST儿童20.4%,成人9.1%;CK-MB儿童50%,成人25%;冠心病患者心肌5酶也均升高,异常值检出率:AST58.3%,LDH33.3%,CK41.7%,α-HBDH16.7%,CK-MB41.7%.结论心肌5酶测定在心脏病诊断、治疗、预后中起重要作用,血清酶升高与心肌梗塞范围成正比关系.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对预后的影响分析

    作者:卢红霞;张吉重;崔永光;郭艳青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疾病.临床表现呈突发性、持久剧烈的胸骨后压迫性疼痛,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下颌、颈部、背部上方等.且常有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及某些血清酶的增高,伴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循环功能障碍等.静脉溶栓是治疗AMI的一种重要方法.我院对2000年1月~2006年1月溶栓和非溶栓治疗的180例AMI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以了解静脉溶栓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血清心肌酶含量变化及意义

    作者:冯丽霞;孙含蓄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血清心肌酶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98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分别在中毒后当天及此后每天清晨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结果 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血清CK、CK-MB、LDH、AST发生不同程度升高.轻中度中毒组CK、LDH明显高于对照组,CK-MB、AST升高不显著,重度中毒组CK、CK-MB、LDH、AS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血清心肌酶含量越高,说明病情越重.

    关键词: 有机磷中毒 血清酶
  • 745例骨折病人血清酶变化分析

    作者:罗晓璐;卢惠新

    目的 探讨骨折后病人血清酶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集骨折后即入住我院的病人血清标本,进行碱性磷酸酶(AL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四种酶学的检测.结果 745例骨折患者中血清酶阳性率CK-MB>CK>ALP>LDH.结论 血清酶的检测对骨折后体内情况的判断及预后的观察有重要的辅助价值.

    关键词: 骨折 血清酶
  • 痛在别处的"心梗"

    作者:王力生

    你说怪不怪,有人明明感觉"心"疼,可病却在胃或胆……;而有的人痛的地方明明离心老远,可后追查他的病根不在痛处,反而在心.马老汉在夜间熟睡中被牙痛搅醒,痛处在左下颌角处.自己摸摸这里不红不肿,牙也没坏,但疼痛难忍,只好急诊就医.医生诊断为"牙痛",但治疗无效.后来做了心电图、化验血清酶才证实,原来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 芬苯达唑、阿苯达唑和海群生治疗感染犬弓首线虫幼虫小鼠前后血清酶的分析

    作者:吴渊明;李建华

    目的 探讨芬苯达唑(FBZ)、阿苯达唑(ABZ)和海群生治疗小鼠犬弓首线虫幼虫移行症的疗效.方法 建立犬弓首线虫感染的小鼠动物模型,按用药剂量分组,用生化分析仪检测用药后小鼠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肌酸激酶(CK)的变化并统计分析.结果 感染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血清中的ALT、CK含量明显增高,AST和ALP含量无显著性差异;ABZ用药组小鼠血清中的ALT和CK含量比FBZ和海群生明显偏低.结论 感染小鼠体内ALT和CK含量较正常小鼠明显增高,ABZ能明显抑制感染小鼠体内ALT和CK含量的增高.

  • 拳参正丁醇提取物对心肌缺血的影响

    作者:叶和杨;汪秀荣;黄志华;周莉;何蔚;曾靖

    目的观察拳参正丁醇提取物对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结扎冠状动脉组、拳参正丁醇提取物高剂量组(120 mg/kg)、拳参正丁醇提取物低剂量组(60 mg/kg).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使心肌缺血并持续120 min,复制结扎冠状动脉损伤模型.记录缺血前、缺血15min、给药30,60,90,120 minⅡ导联ECG,统计各标测点Ⅱ导联ECG的ST段偏移∑-ST.治疗组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前20 min经十二指肠注入拳参正丁醇提取物.结扎冠状动脉组及假手术组经十二指肠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实验结束后心内取血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活性;测定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另用24只Wister大鼠同上述分组及动物模型制作方法,取其心肌作TTC染色测心肌梗死面积.结果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血清LDH、CK活性降低,血清MDA含量减小,SOD活性升高,∑-ST值减少,且呈一定剂量依赖性.结论拳参正丁醇提取物治疗组(高、低剂量)对大鼠结扎冠状动脉的损伤均有保护作用.

  • 急性毒鼠强中毒患儿血清酶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吕学云;王改琴

    我科自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收治的97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儿检测了血清酶,同时做心电图、脑电图,并与临床中毒程度相比较,探讨急性毒鼠强中毒患儿血清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苯巴比妥钠、γ-氨基丁酸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对毒鼠强中毒大鼠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宇明;姚玮;李军元;谢海;褚沛

    目的:观察苯巴比妥钠、γ-氨基丁酸(GABA)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Na-DMPS)对毒鼠强急性中毒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0只同种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单纯染毒组、联合用药治疗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通过大鼠急性毒性实验观察染毒后即刻给予苯巴比妥钠、γ-氨基丁酸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的解毒作用,于死亡立即或2h后取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酸(AST)、NSE、S-100β蛋白,并观察各组脑组织、肝脏的病理学改变.结果:联合用药治疗组能有效缓解中毒大鼠症状,延长抽搐潜伏期及惊厥潜伏期(P<0.05);联合用药治疗组大鼠血清ALT、AST、NSE、S-100β蛋白与单纯染毒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治疗组大鼠脑组织、肝脏的病理改变较单纯染毒组大鼠的病理改变轻.结论:苯巴比妥钠、γ-氨基丁酸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对急性毒鼠强中毒大鼠有治疗作用.

  • 抗氧化剂预防低血糖所致肌肉损伤的研究

    作者:江钟立;陈家伟;周士枋;励建安;上月正博;佐藤德太郎

    目的探讨低血糖状态下血浆和组织中谷胱甘肽含量的变化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血清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静脉注射胰岛素诱发低血糖,并持续60 min,然后输注葡萄糖解除低血糖.结果发现诱发低血糖后6 h,血浆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谷胱甘肽总量(TGSH)及GSSG/TGSH比值均明显升高,肝脏GSH和TGSH明显减少,心肌和骨骼肌GSSG和GSSG/TGSH比值明显增高,同时伴有血清酶(ALT、AST、LDH、CK)活性升高.预先注射GSH后诱发低血糖组,血浆GSSG和GSSG/TGSH比值明显下降,并抑制了血清酶的活性.结论低血糖所致的血清酶活性的升高与体内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有关,补充抗氧化剂GSH可以预防低血糖所致的肌肉损伤.

  • 表现为巨大倒置T波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作者:孙爽;沈彦祥

    患者,男,57岁.因持续胸骨后疼痛18 h于1998年4月29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体检:BP 21/14 kPa,P 75 次/min,呼吸平稳,心律齐,心音低纯,无杂音,心电图(附图A)示窦性心律,心率75 次/min.V1~V3呈rS型,STv1~v3呈弓背向上抬高0.2~0.4 mV,Q-T间期达0.6 s ,V2~V6 T波异常增宽而倒置,V4深达2.4 mV.急查血清酶示:谷草转氨酶 54 IU/L,磷酸肌酸激酶 285 IU/L,乳酸脱氢酶 201 IU/L.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ADA、MAO、AFU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自刚;王锋;况凡

    丙型肝炎呈世界性分布,感染后终生带毒,经10 -30年后容易转变为慢性肝炎,约有20%可以导致肝硬化,甚至引起原发性肝癌,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1-2].笔者通过检测丙肝感染者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腺苷脱氨酶(ADA)、单胺氧化酶(MAO)、α-L-岩藻精苷酶(AFU)等血清酶,旨在了解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与丙肝感染者病变的关系,从而为该病的诊治和预后提供依据.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肝功能检测分析

    作者:万华明

    目的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对肝脏损害的程度及原因.方法对185例HFRS患者进行了肝功能检测.结果发现各型HFRS患者疾病早期血清ALT、AST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则均有下降,其下降幅度白蛋白大于总蛋白;白蛋白的下降与尿蛋白的排出呈负相关.结论HFRS患者ALT、AST升高的主要原因为病毒所致的肝损害,而白蛋白下降则主要为蛋白的渗出,其次为肝脏受损合成白蛋白减少.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验结果分析

    作者:曹彩桥

    目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其实验室检验特点.方法:选择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201例,搜集其临床检查资料,并与同期200例小儿细菌性肺炎做一对比,总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结果.结果:201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127例阳性,74例阴性,阳性率为63.0%;细菌性肺炎患者11例阳性,189例阴性,阳性率为5.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凝集试验显示观察组患儿阳性116例,阴性85例,阳性率为57.7%,对照组患儿阳性79例,阴性121例,阳性率为39.5%(P<0.05);实验室检查显示,观察组患儿血沉和CRP处于正常范围,而对照组患儿两项指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血清中天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转移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的MP-IgM阳性率、冷凝集试验阳性率以及血清酶显著升高,据此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 血清酶的多种形式及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作者:余长芳;欧仕颖

    目的 分析研究血清酶的多种形式以及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血清酶有多种存在的形式,在血液中血清酶的存在形式有未显活性的酶、磷酸化血清酶、与蛋白质结合、酶亚型及其同工酶等多种形式.在医学检验中,血清酶的的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在一般正常情况下,血清酶不同的形式在血液中的活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一些特殊情况或病理状况下,血清酶活性在发生变化,通过必要的检测方法来测量酶活性浓度的变化来诊断疾病.血清酶存在多种形式,利用各种形式酶及其同工酶可以诊断疾病,在临床诊断和医学检验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294 条记录 10/15 页 « 12...78910111213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