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双层膜预防腱周粘连的相关研究

    作者:李鹏昊;刘舒云;王亚洁;全琦;王玉;汪爱媛;彭江;许文静;卢世璧;郭全义

    目的 探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 型胶原-聚己内酯双层膜的结构、成分、亲水性、组织相容性和细胞毒性,以及该膜对鼠L929成纤维细胞黏附和活性的影响,从而明确该电纺膜在预防肌腱断裂后腱周粘连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单纯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和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 型胶原-聚己内酯双层膜.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接触角检测分析电纺膜的超微结构、成分以及亲水性能;通过溶血试验、热原试验、致敏试验和MTT法验证电纺膜的组织相容性和细胞毒性;将鼠L929细胞种植在单纯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和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双层膜上,体外培养4 d后进行死/活细胞染色,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比较L929细胞在两组膜上的黏附和活性情况.结果 两种电纺膜由纳米级-微米级的纤维丝有序排列,形成致密多孔的网状结构.且溶血试验、热原试验、致敏试验结果均呈阴性.MTT检测发现,L929细胞在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双层膜的DMEM浸提液组和正常培养液组中的OD570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活细胞染色提示,鼠L929成纤维细胞在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 型胶原-聚己内酯双层膜的 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层上第4天的黏附率和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L929细胞在单纯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膜上的黏附率和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 型胶原-聚己内酯双层膜是由纳米级-微米级有序排列的纤维丝构成的多孔膜片,而且组织相容性良好,无明显细胞毒性.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层可以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的黏附和生存,Ⅰ型胶原-聚己内酯层可以促进细胞的黏附和存活.电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 型胶原-聚己内酯双层膜对预防肌腱断裂后腱周粘连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过表达Tribbles同源蛋白3促进成纤维细胞分泌I型胶原的研究

    作者:刘虹;谢琼;李勇枝;薛春美;王静;王佳平

    目的探讨过表达 Tribbles 同源蛋白3对小鼠成纤维细胞3T3-NIH 分泌胶原的影响。
      方法使用腺病毒载体过量表达 Tribbles 同源蛋白3,使用 PCR 以及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 Tribbles 同源蛋白3的过量表达情况,使用天狼猩红染色试剂盒以及 Western blot 检测胶原的表达。
      结果使用过量表达 Tribbles 同源蛋白3的腺病毒载体可以增加成纤维细胞3T3-NIH 中 Tribbles 同源蛋白3的转录水平以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并增加3T3-NIH 细胞中 I型胶原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 III 型胶原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过量表达 Tribbles 同源蛋白3可以促进小鼠成纤维细胞 I 型胶原的表达与分泌。

  • 体外培养人成骨细胞Ⅰ型胶原合成与表达的增龄性改变

    作者:于明香;王洪复;金慰芳;顾淑珠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不同年龄组人成骨细胞I型胶原(COL-1)表达的增龄性改变. 方法选择<5岁、30~40岁、50~60岁及70~79岁4个年龄组骨折患者的松质骨,用1:1 DMEM-Ham F-12培养液进行培养.第2代细胞培养至7 d和13 d,分别定量留取培养48 h的条件培养液,第2代细胞一部分经诱导培养至14 d进行电镜观察,另一部分培养至14 d抽提细胞内总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半定量检测COL-1基因表达,并进行各年龄组比较. 结果成骨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后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外基质中可见大量原胶原;细胞培养至7 d和13 d 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检测值均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与年龄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男性7 d: r=-0.503, P<0.05, 13 d: r=-0.662, P<0.01; 女性7 d: r=-0.658, P<0.01, 13 d: r=-0.770, P<0.01);各年龄组成骨细胞均检测到COL-1基因mRNA表达,表达量<5岁组较低,30~40岁组高,之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其表达量和年龄呈显著正相关(男性r=0.331,女性r= 0.327,均为P<0.05),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体外培养人成骨细胞可合成原胶原,PICP分泌随增龄而降低,不同年龄组人成骨细胞均表达COL-1 mRNA,30~40岁后表达量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 牙本质内I型胶原纤维形态的免疫标记初探

    作者:肖玉鸿;胡琳;方明;黄鹂;贾安琦;陈吉华

    目的 初步探讨进行免疫标记的牙本质脱矿后暴露的I型胶原纤维.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ISEM)相结合,对暴露胶原纤维的形态以及结构完整性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FEISEM观察,牙本质脱矿后暴露的I型胶原纤维,可以结合抗I型胶原单克隆抗体以及胶体金标记的相应二抗,胶体金标记颗粒分布均匀,可与暴露的胶原纤维上的抗原表位相结合,实现免疫定位.结论 免疫组化技术和FEISEM相结合,可以直观观察胶原纤维立体网络的超微结构,是一种准确的、可复制的、可行的方法.

  • 曲格列酮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HK-2细胞纤连蛋白和胶原I型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许斌

    目的 观察曲格列酮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和胶原I型的影响,探讨曲格列酮抗肾间质纤维化的潜在作用.方法 将曲格列酮0,0.25,0.5,1,2.5,5和10μmol·L-1预处理HK-2细胞2 h,随后加入TGF-β1 5 mg·L-1作用24 h,利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曲格列酮对HK-2细胞的毒性作用;曲格列酮0,1,2.5,5和10 μmo·L-1预处理HK-2细胞2 h,再加入TGF-β1 5 mg·L-1作用24 h,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HK-2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胶原I型mRNA和纤连蛋白mRNA表达.结果 曲格列酮0.25~5 μmol·L-1对HK-2细胞膜完整性无影响,LDH的释放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曲格列酮10 μmol·L-1组LDH释放率为(10.7±5.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曲格列酮1,2.5,5和10μmo·L-1单独作用并没有增加HK-2细胞外基质中胶原I型纤维和纤连蛋白的表达,而TGF-β1刺激下胶原I型纤维和纤连蛋白表达明显上调,曲格列酮提前干预下纤连蛋白mRNA及胶原I型mRNA表达下降,曲格列酮2.5,5和10 μmo·L-1可显著下调纤连蛋白mRNA表达(P<0.05,P<0.01);曲格列酮5和10 μmol·L-1可显著下调胶原I型mRNA表达(P<0.05).结论 曲格列酮可能具有拮抗肾间质纤维化的潜在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K-2细胞纤连蛋白和胶原I型纤维的增加有关.

  • 苦杏仁甙对博莱霉素大鼠肺纤维化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作者:杜海科;宋福成;周欣;李贺;张健鹏

    目的 探讨苦杏仁甙对博莱霉素大鼠肺纤维化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气管暴露法建立大鼠博莱霉素肺纤维化模型,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天狼猩红染色结合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肺组织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图像分析系统对胶原定量分析.结果 建模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时,博莱霉素组大鼠肺组织Ⅰ、Ⅲ型胶原面积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博莱霉素组大鼠比较,第28天时苦杏仁甙组大鼠肺组织I型胶原面积百分比降低(P<0.01);3个时间点苦杏仁甙组大鼠Ⅲ型胶原面积百分比均低于博莱霉素组(P

  • 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α1[Ⅰ]及α1[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金凤;任立群;李广生;王思思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大鼠VSMCs,加入不同浓度的Hcy(0、0.10、0.25、0.50和1.00mmol·L-1)作用后,通过测定培养基中羟脯氨酸含量和半定量RT-PCR法检测Hcy对VSMCs胶原合成及对α1[Ⅰ]、α1[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Hcy促进VSMCs胶原合成及α1[Ⅰ]型、α1[Ⅲ]型胶原mRNA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Hcy促进VSMCs胶原合成,可能是通过上调α1[Ⅰ]、α1[Ⅲ]型胶原mRNA表达实现的.

  • 扯根菜对肝星状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及I型胶原的影响

    作者:周大桥;贺劲松;童光东;陈英杰;杨从意;高辉;陈亮;张来;占伯林

    目的 观察扯根菜浸膏对活化型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131)及I型胶原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20只分为2组,分别以0.9%氯化钠溶液、扯根菜浸膏灌胃,3 d后采血并分离血清.HSC-T6细胞常规培养后分为对照组和扯根菜浸膏组,分别以空白大鼠血清、体积分数为0.1扯根菜浸膏药物大鼠血清的改良Eagle培养基(DMEM)培养.AlamarBlue法检测细胞活力.噻唑蓝(MTT)法检测药物细胞毒性,实时PCR检测TGF-β1及I型胶原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观察细胞TGF-β1蛋白及I型胶原表达.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q检验.结果 不同浓度扯根菜浸膏血清均能抑制细胞增殖.尤以体积分数为0.1扯根菜浸膏血清在24 h时对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明显(P<0.01).与相应浓度正常血清比较,不同浓度扯根菜浸膏血清无明显细胞毒性(P>0.05).体积分数为0.1扯根菜浸膏血清作用于HSC-T6 24 h后,其TGF-β1及I型胶原mRNA为2.790±0.174和1.213±0.099,正常血清组分别为9.827±1.429和4.053±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扯根菜浸青血清作用于HSC-T6 24 h,TGF-β1及I型胶原蛋白(210×103,90× 103)表达分别为0.432±0.066、0.567±0.012和0.450±0.085,正常血清组分别为1.595±0.061、1.483±0.020和1.636±0.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扯根菜浸膏能明显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及TGF-β1、I型胶原分泌.为临床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 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诊断肿瘤骨转移的价值

    作者:陈燕;潘建基;陈岩松;林色南;胡敏华;林莺莺

    目的 探讨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诊断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EIA法分析262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78例为骨转移)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ICTP水平. 结果 肿瘤骨转移患者ICTP水平较肿瘤非骨转移及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ICTP诊断肿瘤骨转移的敏感性为71.35%(127/178),特异性为91.23%(104/114),准确性为79.10%(231/292);各种嗜骨性肿瘤中,敏感性分别为:前列腺癌96.00%,肺癌86.05%,胃癌83.33%,乳腺癌55.10%,鼻咽癌45.16%. 结论 ICTP对肿瘤骨转移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治疗后癌症患者的随访及预后判断有帮助.

  •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高糖诱导NRK-52E细胞的转分化作用

    作者:梁华晟;钟宇华

    目的: 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高糖诱导大鼠肾小管导管上皮细胞株NRK-52E的转分化干预作用.方法: 大鼠肾小管导管上皮细胞株设空白组(不给葡萄糖)、高糖组(25 mmol/L葡萄糖)、AGEs干预组(100 mg/L AGEs)、高糖AGEs干预组(100 mg/L AGEs+25 mmol/L葡萄糖),培养72 h后,用Western bolt检测转化因子β1(TGF-β1)、Ⅰ型胶原、金属蛋白酶2(MMP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甲状旁腺素相关肽(PTHrP)在NRK-52E细胞的表达,活性氧(ROS)含量应用CM2H2DCFDA试剂盒检测.结果: 高浓度葡萄糖上调TGF-β1、Ⅰ型胶原、MMP2、α-SMA以及PTHrP表达,AGEs显著上调高浓度葡萄糖状态下TGF-β1、Ⅰ型胶原、MMP2、α-SMA和PTHrP表达,提高ROS含量.结论: AGEs可以促进高浓度葡萄糖诱导肾小管导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 维生素E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牛丽文;杨镇;肖亮;张爱龙;李岽健;乌剑利

    目的: 探讨维生素E (Vit E)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用日本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小鼠,构建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以肝纤维化达Ⅱ级或Ⅱ级以上作为开始Vit E治疗标志. 实验分5组: 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Vit E高、中、低剂量组(每日150, 50, 5 mg/kg), 8 wk末处死动物,HE和VG染色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分光光度法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星状细胞(HSC)标记物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表达,RT-PCR方法检测肝脏α1(I)型前胶原mRNA表达. 结果: Vit E降低模型组肝脏MDA含量[(5.00±0.31) μmol/g vs (11.66±1.84) μmol/g, P<0.05],提高SOD活性[(249.84±26.22) μkat/g vs (120.11±42.61) μkat/g, P<0.05];减少α-SMA阳性表达 [(0.41±0.02) vs (0.68±0.02), P<0.05];降低肝脏胶原含量[(0.23±0.01) vs (0.60±0.11), P<0.05]和α1(I)型前胶原基因表达[(0.28±0.01) vs (0.85±0.15), P<0.05]. 结论: Vit E具有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与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抑制HSC活化和增殖、降低α1(I)型前胶原基因表达和胶原合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