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金黑鹰;崔龙;丁义江;阎于悌;孟荣贵;刘飞;张晓春;喻德洪

    目的研究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临床病理特征,为制定符合中国人特点的 HNPCC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联合全国多家医院,对符合 Amsterdam标准的 HNPCC进行随访,同时与疑似 HNPCC患者和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对照.结果 31个符合 Amsterdam标准的 HNPCC家系 167例患者,发病年龄平均 48.6(22~78)岁,升结肠癌与直肠癌多见,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 70.3%、49.9%和 39.7%,同时性和异时性多原发癌的发生率为 20.4%.结论中国人 HNPCC发病早,有一定生存优势,除升结肠外,直肠癌多见,中国人肿瘤肠外谱中胃癌为常见肿瘤.

  • 青年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和hMLH1/hMSH2表达缺失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初筛中的应用

    作者:杨磊;丁彦青;李国新;余江;王瑜;周军;杨红军;张进华

    目的 探讨青年大肠癌中微卫星不稳定发生率和hMLH1/hMSH2表达缺失率及其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初步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对73例中国南方青年大肠癌患者(年龄≤40岁)进行微卫星不稳定和hMLH1/hMSH2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微卫星不稳定性发生率为56.16%,hMLH1和/或hMSH2表达缺失率为49.32%,二者皆随患者发病年龄的降低而迅速增加;二者对阳性病例的检出率相似.结论 中国人青年大肠癌DNA错配修复基因缺陷为频发事件,运用微卫星不稳定分析和hMLH1/hMSH2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可在青年大肠癌有效地进行HNPCC患者及家系的初步筛查.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外科治疗

    作者:周欣;周建农;许发培;尚俊清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或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的合理性.方法:分析近年来连续诊治的12例HNPCC患者结直肠癌常规部分结直肠切除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风险.结果:HNPCC患者初次结直肠癌常规手术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10年累积风险达52%,第一次异时结直肠癌常规手术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5年累积风险达50%.结论:HNPCC患者结直肠癌常规部分结直肠切除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风险很高,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或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具有合理性.

  • MLH1、MSH2基因 mRNA突变分析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基因诊断

    作者:王朝夫;周晓燕;张太明;孙孟红;徐烨;施达仁

    目的检测胚系MLH1和MSH2基因mRNA突变,确立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家系.方法收集符合Amsterdam标准Ⅱ的12个家系14名家庭成员外周血,用特异引物和耐热性逆转录酶特异地逆转录MLH1和MSH2的RNA;利用长模板PCR扩增酶扩增逆转录产物(cDNA);测序分析扩增产物.提取外周血的DNA,设计与利用上述方法检测出突变对应外显子的特异性引物,利用Taq DNA聚合酶扩增测序,以检测上述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利用基于外周血mRNA的方法,在6个家系中检出6个胚系突变,4个MLH1突变和2个MSH2突变,MLH1突变分别位于第8、12、16和第19外显子;MSH2突变分别位于第1和第2外显子.利用基于外周血DNA的方法,上述突变均在MLH1和MSH2相应的外显子中得到验证.突变类型为4个错义突变、1个同义突变和1个非编码区突变;其中5个突变国际上尚未报道; 6个突变中有5个为病理性,分布于5个不同家系,该5个家系被确诊为HNPCC家系.结论基于外周血MLH1和MSH2 mRNA异常的检测能确诊HNPCC家系;该方法敏感、省时、节约成本.

  • 中国汉族和韩国朝鲜族非患肉性结直肠癌家系临床及遗传学表型的比较分析

    作者:沈虹;袁瑛;宋永茂;黄彦钦;郑树

    目的 分析和比较汉族和朝鲜族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表型的异同点.方法 收集31个中国的汉族家系和63个韩国的朝鲜族家系先证者和家系成员的各项临床资料,对先证者外周血DNA进行相关基因hMLH和hMSH2的种系突变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或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筛查突变,对结果异常的样本进行DNA测序.结果 31个汉族家系中共发生136例次恶性肿瘤,其中结直肠癌106例次,占所有肿瘤患者的77.9%,诊断年龄平均为(48.6±29.0)岁;其次为胃癌共14例.经突变检测,31例汉族先证者中有7例被检出含有hMLH1(3个)或hMSH2(4个)基因的病理性突变,总突变率为22.6%.其中错义突变2个、无义突变2个、移码突变2个、大片段缺失1个.63个朝鲜族家系中共发生293例次恶性肿瘤,其巾结直肠癌242例次,占所有肿瘤患者的82.6%,诊断年龄平均为(45.9±11.0)岁;胃癌同样也是第2大常见肿瘤类型,共发生21例.63例朝鲜族先证者中有19例被检测出含有hMLH1(17个)或hMSH2(2个)基因的突变,总突变率为30.2%.其中12个为移码突变,5个为错义突变,1个为无义突变,1个为剪接位点的碱基改变导致异常剪接.结论 (1)汉族与朝鲜族HNPCC家系在临床表现上相似,均有发病年龄轻、以远端结肠癌和直肠癌多见、多原发大肠癌发生率较两方国家低、肠外肿瘤以胃癌多见等特点.(2)遗传表型方面,汉族与朝鲜族HNPCC家系的总突变率相似,但均低于西方国家的报道.两个种族的家系中的突变基因、突变类型和突变分布上存在差异及各自的特征.

  • 一个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大家系调查及种系突变研究

    作者:李铁钢;刘小平;郑多;孙吉春;李君;谭志平;秦志强

    目的 探讨一个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a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大家系的临床特点,报告基因突变筛查结果.方法 调查一个HNPCC大家系,记录的数据包括患者性别,结直肠癌发生的部位,诊断年龄,是否具有同时和(或)异时结直肠癌及结肠外癌,肿瘤的组织病理特点等.抽取家族成员外周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扩增产物直接测序进行基因检测.结果 该家系符合阿姆斯特丹Ⅰ标准,4代31人中17例患者共诊断21例次恶性肿瘤.12例(70.6%)患者患有直肠癌,且发病年龄早(平均42.9岁),右半结肠癌多见.基因检测发现一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的MSH2基因的新突变.该突变位于MSH2基因的第7外显子中,由于4个核苷酸(CCGA)的重复导致移码突变,形成截短蛋白.结论 HNPCC患者是恶性肿瘤(尤其是结直肠癌)的高发人群.新的MSH2基因突变(MSH2:C.1215_1218dupCCGA)导致该家系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发生.

  • Muir-Torre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石林;笪冀平;顾国利

    目的探讨近年来Muir-Torre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提高对Muir-Torre综合征的认识.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近年来Muir-Torre综合征的临床和基因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结果 Muir-Torre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显性遗传性疾病,其特点是患者易患皮脂腺肿瘤(或多发角化棘皮瘤)和内脏恶性肿瘤.后者以胃肠道恶性肿瘤常见(61%),次为泌尿生殖肿瘤(22%).大多数患者(56%)皮脂腺肿瘤在内脏恶性肿瘤之后出现.此病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都起因于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种系突变,其中hMSH2基因突变多于hMLH1基因突变.Muir-Torre综合征的内脏肿瘤和皮肤肿瘤中都具有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特点.结论对存在皮脂腺肿瘤(或多发角化棘皮瘤)的患者应注意寻找有无内脏恶性肿瘤,并进行定期随访,同时对患者和其家系成员应进行基因检测.当病史、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提示Muir-Torre综合征时,首先应选择hMSH2基因测序.

  • 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研究进展

    作者:陈明清

    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又称Lynch综合征,分为两类:Lynch I综合征(又称遗传部位特异性结直肠癌)和Lynch Ⅱ综合征(又称癌症家族综合征)[2],Lynch I综合征家系中,结直肠癌是唯一的一种恶性肿瘤;

68 条记录 4/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