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套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和t(11;14)易位检测的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水若鸿;杨文涛;孙孟红;施达仁;朱雄增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和t(11;14)易位检测的可行性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套细胞淋巴瘤36例,对照组小B细胞恶性淋巴瘤71例,均为石蜡包埋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yclin D1的表达;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t(11;14)易位,以看家基因β-肌动蛋白(actin)作为内对照检测DNA质量.结果 (1)36例套细胞淋巴瘤中26例(72.2%)表达cyclin D1,对照组无1例表达.(2)107例标本中101例(94.4%)可检出β-actin DNA表达.36例套细胞淋巴瘤中22例检出t(11;14)易位,对照组无1例检出.去除β-actin和t(11;14)易位均阴性2例,套细胞淋巴瘤中t(11;14)易位检出率为64.7%.(3)36例套细胞淋巴瘤中cyclin D1染色和(或)t(11;14)易位检测阳性病例为29例,总阳性率为80.5%.结论套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中cyclin D1和t(11;14)易位的检测具较高的特异性和可行性,两者的综合应用有助于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妊娠风险及妊娠结局的研究

    作者:张月萍;徐建忠;殷民;陈美芳;任德麟

    目的 探讨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的妊娠风险及其妊娠结局.方法 194例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根据平衡易位种类分成相互易位(135例)、非同源罗伯逊易位(52例)、同源罗伯逊易位(7例)3组.调查携带者生育史并随访诊断平衡易位后的妊娠情况,比较各组自然流产、先天缺陷及正常(或)平衡易位后代概率.结果 (1)194对夫妇共妊娠503例次,其中自然流产411例次(81.7%,411/503);产前诊断胎儿异常而终止妊娠16例次(3.2%,16/503);活产缺陷儿36例次(7.2%,36/503);正常(或)平衡易位后代40例次(8.0%,40/503).(2)相互易位、非同源罗伯逊易位、同源罗伯逊易位3组,活产缺陷儿比率分别为5.7%(20/350)、10.9%(14/128)、8.0%(2/25),3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正常(或)平衡易位后代比率分别为6.6%(23/350)、13.3%(17/128)、0,3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自然流产及产前诊断胎儿异常终止妊娠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2例次先天缺陷中活产36例次(69%),经产前诊断确诊后引产16例次(31%).27例次先天缺陷获得细胞遗传学诊断,唐氏综合征发生率为59%(16/27).(4)相互易位组和非同源罗伯逊易位组共有39对夫妇得到40个正常(或)平衡易位后代,同源罗伯逊易位组无正常(或)平衡易位后代.40个正常(或)平衡易位后代中26个获得产前细胞遗传学诊断,正常核型6个(23%),平衡易位核型20个(77%).结论 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自然妊娠风险大,尤其同源罗伯逊易位携带者难以获得染色体正常(或)平衡易位的后代.

  • 染色体相互易位携带者的性别和易位片段长度对生育的影响

    作者:陈争;李洪义;黄春浓;杜传书;游泽山

    目的 探讨染色体相互易位携带者的性别和易位片段长度与生育的关系, 为遗传咨询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相互易位核型714例,综合分析涉及染色体不同部位的染色体异常和易位携带者性别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相互易位携带者妊娠结局以孕早期流产为主;随着易位片段增长,孕早期流产的比例增加,而生育染色体异常后代的风险减小;女性易位携带者较男性易位携带者易生育染色体异常后代,而男性易位携带者易出现不同程度不育.结论 为易位携带者进行遗传咨询和生育风险估计时,要考虑易位的类型、易位片段的长度、已有的生育史和易位携带者的性别.

  • 孤独症患者染色体亚端粒的荧光原位杂交研究

    作者:李荣;赵正言;G.Shashidhar Pai

    目的探讨染色体亚端粒重组在孤独症病因学中的意义.方法对28例孤独症患儿在常规染色体分析的基础上,选用ToTelVysionTM DNA探针进行染色体亚端粒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对重组改变者选用另一亚端粒特异性探针以证实诊断,并用同一探针对父母样本进行FISH分析.结果在28例中,常规染色体分析,27例染色体核型正常,1例(例1)核型为46,XY,嵌合t(1;11)(q23;q24);FISH亚端粒DNA探针检测,26例为正常信号模式,例1可见易位后的11q信号,另1例(例2)核型为46,XY,del(2)(q37).例2患儿父母的常规染色体分析和FISH亚端粒分析均未见异常.结论染色体亚端粒重组可能见于一定比例的孤独症病例,2q37区域可能有1个或多个孤独症的关键基因.

  • GSTT1,GSTM1和NQO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及其重现染色体异常关系的研究

    作者:杨琳;张悦;张美荣;肖志坚

    目的探讨GSTT1,GSTM1和NQO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易感性及AML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方法 228例AML和241名与患者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群对照,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GSTT1和GSTM1基因型,用PCR-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分析NQO1基因型.结果 AML患者GSTM1无效型(null)比例(62.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2.7%),而GSTT1无效型(null)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QO1C609T C/T和T/T基因型比例AML患者(分别为53.1%和25.0%)、t(8;21)(q22;q22)/AML-ETO阳性患者(分别为64.3%和25.0%)、t(15;17)(q22;q11)/PML-RARα阳性患者(分别为57.1%和26.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9.4%和13.7%).NQO1C609T C/T和T/T基因型患t(8;21)(q22;q22)/AML-ETO阳性AML的相对危险性分别为4.487(95%CI:1.282~15.705)和6.293(95%CI:1.536~25.782),NQO1C609T C/T和T/T基因型患t(15;17)(q22;q11)/PML-RARα阳性AML的相对危险性分别为2.531(95%CI:1.286~4.981)和4.149(95%CI:1.856~9.275).结论 NQO1C609T C/T和T/T基因型与我国成人原发性AML,特别是伴重现染色体异常t(8;21)(q22;q22)/AML-ETO阳性及t(15;17)(q22;q11) /PML-RARα阳性AML高度相关.

  • 四例伴t(3;3)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分析

    作者:陈志妹;吴建国;金洁;楼基余;林茂芳

    目的探讨伴t(3;3)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骨髓细胞直接法和24 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用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 4例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均有t(3;3)的异常,临床和血液学改变符合AML诊断.4例化疗后均未获得完全缓解,中位生存期为4.5个月.结论 t(3;3)是一种少见的核型异常,多存在于髓系白血病,其临床预后差.

  • 骨髓瘤细胞系KM3中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易位的初步研究

    作者:沈红石;侯健;刘厚奇;向正华

    目的研究骨髓瘤细胞系KM3中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的易位.方法用PCR方法合成地高辛标记的各IgH转换区(switch region,S区)探针,即σμ/σδ、Sμ、Sγ、Sα、Sε的3′端和5′端探针,应用Southern blot方法检测杂交结果.结果胎盘基因组DNA中有一10.0 kb 的Hind Ⅲ片段可同时与5′Sμ探针和3′Sμ探针杂交,而骨髓瘤细胞系KM3基因组DNA中除有一相同的10.0 kb的Hind Ⅲ片段外,还有1个5.6 kb的Hind Ⅲ片段,仅与3′Sμ探针杂交.结论骨髓瘤细胞系KM3存在1个由IgH基因易位引起的异常重组片段,且IgH易位的断裂点在Sμ区.

  • 四例t(1;3)(p36;q2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

    作者:张美荣;刘旭平;张悦;杨琳;周学慧;郝玉书;肖志坚

    目的研究t(1;3)(p36;q2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受累基因的表达.方法报告4例t(1;3)(p36;q21)MDS患者.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正常胎儿组织、2名健康正常人和3例t(1;3)(p36;q21)MDS患者骨髓细胞MEL1(MDS1/EVI1-like gene)基因两种转录形式(全长的MEL1和短型MEL1s)的表达水平.结果t(1;3)(p36;q21)MDS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乏力等贫血症状为主,为大细胞性贫血,白细胞计数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增高,骨髓细胞形态有粒系、红系和巨核细胞系三系发育异常改变,以巨核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主,患者预后差.正常人骨髓细胞和正常胎儿组织主要表达全长的MEL1,而t(1;3)(p36;q21)MDS患者骨髓以MEL1 s表达为主,或仅表达MEL1s.结论t(1;3)(p36;q21)MDS可能为一个独立临床病理遗传学病种,MEL1s的过表达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衍生9号染色体缺失的FISH研究

    作者:吴炜;薛永权;吴亚芳;潘金兰;沈娟

    目的分析105例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衍生9号染色体[der(9)]部分序列的缺失(以下简称缺失)情况,同时探讨该缺失与易位类型及临床预后的联系.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和(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应用bcr-abl双色双融合DNA探针对骨髓间期细胞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以发现有无der(9)部分序列的缺失,随访患者并收集临床资料.结果105例Ph+CML患者中,典型Ph染色体易位76例,变异Ph染色体易位29例.16例(15.2%)患者伴有缺失,其中典型Ph染色体易位12例(占典型易位总数的15.8%),变异Ph染色体易位4例(占变异易位总数的13.7%).变异Ph染色体易位与典型Ph染色体易位患者的缺失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伴有缺失的患者中,所有Ph+中期和间期细胞均伴有缺失,只有伴有5'abl和3'bcr同时缺失的3例患者同时存在单纯5'abl或3'bcr缺失的间期细胞杂合.伴有缺失的患者同不伴有缺失的患者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计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果表明,伴有缺失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34个月)比不伴有缺失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76个月)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er(9)缺失在我们研究的Ph+CML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1/6,该类患者中位生存期较短,提示它是一个不良的预后指标.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IgH-MMSET基因的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姜华;侯健;陈玉宝;丁思奇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由于t(4;14)所形成的IgH-MMSET融合基因,探讨其在MM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在25例MM患者骨髓标本和MM细胞系NCI-H929中检测IgH-MMSET融合基因,并且通过巢式PCR法提高反应的灵敏度.PCR产物纯化后克隆到pGEM-T载体,并用引物M13 Forward测序.将PCR产物的序列与GenBank进行对照,进一步证实发生易位的基因.结果作为阳性对照的MM细胞系NCI-H929扩增出一明显条带,长度为438 bp,经测序后证实为IgH基因与MMSET基因的融合产物.14号染色体及4号染色体上的断裂点分别位于IgH基因的Cμ区及MMSET基因的第3内含子中.25例MM患者的骨髓标本扩增后有3例(12.0%)呈现阳性,经分别测序后证实为IgH-MMSET融合基因,扩增产物的长度分别为237 bp、239 bp和239 bp,三者第4染色体的断裂方式均与NCI-H929相同,其中1例缺失了MMSET基因的第4外显子的第74位碱基(A)和第75位碱基(T).结论 MM患者IgH-MMSET融合基因是由于t(4;14)所形成,其发生率为12.0%.IgH-MMSET融合基因的出现可能是MM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勤学;沈月平;汤忠鎏

    研究证实,影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比较肯定的预后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FAB分型以及一些细胞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指标,如Ph+、MLL基因重排、TellAml-1融合、染色体数>50、P170以及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另外,一些分子生物学指标如CD10、CD2、P16、MDM2等也可能与儿童ALL的预后有关联.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作者:王萍;金润铭;刘树茂;费洪宝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主要因为细胞的凋亡受抑制而致病,其特征性的遗传学改变是9号与22号染色体间的易位并形成Ph染色体,该易位产生一个BCR/ABL融合基因,其表达产物为具有高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融合蛋白P210BCR/ABL,后者被认为是CML发病的分子基础.本文综述了P210BCR/ABL融合蛋白通过抑制骨髓前体细胞的凋亡而在CML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由此推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除莠霉素(herbimycin A)在CML的治疗中可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染色体平衡易位致习惯性流产2例

    作者:朱哲洙;崔永根;刘伟;李慧英

    [背景]探讨习惯性流产的病因.[病例报告]对2例习惯性流产者做染色体G带分析.[讨论]染色体平衡易位是习惯性流产的病因之一.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Bcl-2/IgH易位的初步研究

    作者:梁云;周韧;张焕兰;毛峥嵘

    目的 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染色体Bcl-2/IgH易位及其与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用PCR方法检测42例原发性DLBCL患者的Bcl-2/IgH易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6和CD10的共表达(确认生发中心表型的标志)以及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42例DLBCL患者中13例为GC亚型病例;Bcl-2/IgH易位检出率为11.9%(5/42),其中4例属于GC亚型,1例属于非GC亚型;5例易位阳性中3例有Bcl-2蛋白的表达.结论 原发性DLBCL的Bcl-2/IgH易位率为11.9%,代表了一类由滤泡中心细胞起源的亚类,Bcl-2/IgH易位与Bcl-2蛋白表达无关.

  • 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于宝华;周晓燕

    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ZL-MALT)是结外常见的淋巴瘤,近年研究表明慢性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的直接或间接感染及分子遗传学异常是MZL-MALT发生、发展的基础.

  • 自然流产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作者:余美玉;陈玉兰;裘俭

    目的:探讨流产患者染色体异常的频率和核型分布以及染色体平衡易位对生育的影响.方法:对9 258例自然流产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淋巴细胞培养,常规收获制片,G显带处理.必要时加做C带、N带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染色体的异常率为2.72%, 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12%和3.32%,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流产超过3次的患者,其染色体异常率显著性增加(P<0.01).在252例异常核型中,平衡易位、数目异常、倒位、缺失和标记染色体分别占81.0%,13.1%,4.0%,0.4%和0.8%.130例平衡易位携带者共有473次妊娠,流产占90.1%,死胎、分娩异常后代、分娩正常后代、分娩易位后代分别为4.7%、4.0%、1.1%、0.2%.结论:流产患者中,女性染色体异常率高于男性,流产超过3次的患者,其染色体异常率显著增加.平衡易位是流产患者主要的异常核型,其妊娠结局以流产为主,应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 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瘤和尤因肉瘤染色体易位研究进展

    作者:贡其星;范钦和;张智弘

    染色体相互易位多见于骨和软组织肉瘤以及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中,这些染色体易位导致多种分子水平上的异常,特别是融合基因的形成,被认为与肿瘤的发生有关.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tumors,pPNET)和尤因肉瘤(Ewing's sarcoma,EWs)是软组织和骨常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两者关系密切,都有特征性的染色体易位,涉及22号染色体上的EWS基因与转录因子ETS癌基因家族成员,属PNET/EWs家族肿瘤[1].

  • 间叶原发癌与癌肉瘤

    作者:张众;谢丰培;李连宏

    少数间叶肿瘤的恶性成分可呈腺或鳞状上皮分化,如滑膜肉瘤、上皮样肉瘤、长骨造釉细胞瘤和恶性间皮瘤.它们实质上是间叶组织的原发癌或癌肉瘤.

  • 35例染色体易位女性患者的手部皮纹研究

    作者:任晨春;刘国川;王文靖;张海霞;张云山

    染色体易位属于遗传性疾病,临床上比较常见,但因患者外观正常,只有在与正常人结婚后生育子女时出现胎儿畸形或流产才引起人们的注意[1].

  • 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产前诊断1例

    作者:彭淑华;刘光;张瑞霞;李英;扶梅妹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女,27岁,为第3次妊娠19周,自述在当地2家医院查染色体为平衡易位携带者(报告结果不一),故来我院就诊,并要求做产前诊断.患者第1 胎为足月剖宫产,婴儿双足内翻畸形,出生4 d后夭折.第2胎孕50多天自然流产.患者既往体健,孕期无接触有害因素,其夫染色体正常,家族中无同类病史. 1.2 细胞遗传学检查复查染色体,取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72 h,常规制片 ,G显带,计数6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6个核型.染色体核型为:46,XX,t(2;20)(2pter→2q37 :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