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FOXP1、PIM1与P-gp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苏智祥;张燕军;张娟;丁彩霞

    目的 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FOXP1、PIM1与P-gp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对照组(18例反应性淋巴结增生),初治组(40例DLBCL初治患者)和复发组(14例DLBCL复发患者),S-P法检测FOXP1、PIM1及P-gp表达量.结果 FOXP1、PIM1与P-gp表达量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初治组及复发组FOXP1、PIM1与P-gp表达均呈正相关(FOXP1与P-gp:初治组r=0.370,复发组r=0.602,P<0.05;PIM1与P-gp:初治组r=0.402,复发组r=0.648,P<0.05),FOXP1与PIM1之间表达无相关性(初治组r=0.261,复发组r=0.482,P>0.05).结论 FOXP1、PIM1与P-gp的表达促进了DLBCL疾病发生、发展,FOXP1、PIM1高表达与产生多药耐药有关.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效果分析

    作者:白冰;杨志江

    目的 :研究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44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化疗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效果明显,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延长患者的寿命,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 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作者:周一舟;孙丽;孙三元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探讨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40例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性淋巴细胞表现为弥漫性浸润分布,以“哨兵样”形式排列,还存在残存乳腺结构:能行免疫分型者全部属于非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38例随访资料齐全,对全部患者随访5年,存活及死亡人数分别为21例及17例.结论: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大部分属于非GCB型,通过免疫组化标记能进一步确诊,以手术以及放化疗联合方式进行治疗.

  • P-gp和CYP3A4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发良;王子安;陶言言;毕国斌

    目的:研究P-糖蛋白(P-gp)和细胞色素P450 3A4( CYP3A4)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二者在DLBCL多药耐药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0例DLBCL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P-gp、CYP3A4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其与DLBCL国际预后指数(IPI)、化疗反应、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在DLBCL中,P-gp的阳性表达率为33.3%,CYP3A4的阳性表达率为58.3%,两者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P-gp、CYP3A4共表达阳性组,化疗客观有效率显著低于共表达阴性组,而难治率显著高于共表达阴性组(P<0.05).P-gp-组、CYP3A4 -组总生存时间分别较p-gp+组、CYP3A4+组人群长,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P-gP和CYP3A4在DLBCL组织中均有较高程度的表达,或可作为DLBCL判断预后的指标.②P-gP和CYP3A4是判断DLBCL化疗敏感性的重要指标,并且在DLBCL的多药耐药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二者联合检测对指导临床选择有效药物,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 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静;孙健;罗玉凤;凌庆;梁智勇

    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12例原发性乳腺DLBCL的病例标本,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化检测、EBER原位杂交及IGH、IGK和IGL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12例均为女性,发病年龄22 ~ 77岁,平均年龄50.4岁,均表现为单侧乳腺肿块(左、右各6例).组织学上,表现为成片的中等至大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乳腺小叶、导管周围、间质及周围脂肪组织.根据免疫组化表型4例表现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8例表现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其中伴MYC和bcl-2或bcl-6双阳性5例;Ki-67增殖指数70% ~ 90%.12例CD20和CD79α均(+),EBER原位杂交均为(-),基因重排12例IGH重排(+),6例IGK重排(+),1例IGL重排(+).病例随访时间为12 ~ 87个月,随访时期内1例死于本病,2例带病生存,7例病情缓解无病生存,2例失访.结论 乳腺原发性DLBCL是一种少见的恶性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多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预后差.

  • 肠道复合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周围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水若鸿;周晓燕;罗国培;陆洪芬;许越香;王懿龄;朱雄增

    目的 探讨罕见的肠道复合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采用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方法对1例肠道复合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周围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本例肠道复合性B与T细胞淋巴瘤在形态上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非特殊性周围T细胞淋巴瘤的两种区域,免疫组化ClY20和CD3(+),分子遗传学上同时有IgH和TCR基因重排.结论 肠道复合性淋巴瘤罕见,诊断需结合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

  • 原发性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蔺会云;张立英;李红霞;皋岚湘

    目的 探讨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结果 4例患者年龄均>60岁,乳酸脱氢酶和α-羟丁酸脱氢酶水平均显著升高.光镜下分别在纤维组织中、肝窦内、髓腔中及淋巴结内可见成片或弥漫的体积中~大的异型淋巴样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4例CD20、PAX-5和CD5均弥漫(+),Ki-67阳性率约60%~ 80%,CD3、CD10和cyclinD1均(-);3例bcl-2弥漫(+),1例部分(+).随访0.5~10个月,3例患者6个月内死亡.结论 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亚型,主要累及老年人,预后较差,因此正确掌握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内蒙古地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0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武彦;吴迎辉;苏俐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收集不同部位的DLBCL50例,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LBCI的免疫表型并进行分类.结果 50例CD20和CD79a均(+),13例CD45RO(+),5例CD43(+),17例CD10(+),25例bcl-6(+),28例MUM-1(+).根据免疫表型分类,21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DLBCL,29例为活化B细胞样DLBCL.结论 内蒙古地区DLBCL的发病部位涉及多个器官和组织,其中以颈部、扁桃体和胃肠道为多见.该地区DLBCL病例B细胞标记物CD20和CD79a均(+),部分病例T细胞标记物CD45RO(+),这可能是内蒙古地区DLBCL病例的特点.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Skp2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燕坪;陈刚;郑天荣;郑雄伟

    目的 探讨Skp2、p27及Ki-67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60例DLBCL及20例正常淋巴结中Skp2、p27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检测12例DLBCL和12例正常淋巴结中Skp2和p27 mRNA的水平,分析Skp2、p27及Ki-67的表达与DLBCL的关系.结果 60例DLBCL中,Skp2、Ki-67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淋巴结(P<0.01);p27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淋巴结(P<0.01);Skp2与p27表达呈明显负相关,与Ki-67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Skp2的表达与Arm Arbor分期、疗效及预后显著相关,而与性别、年龄及结外病灶数均无明显相关性,即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者以及疗效差者Skp2为高表达,Skp2低表达组生存率明显高于Skp2高表达组.p27和Ki-67的表达与上述临床指标无明显相关性.12例DLBCL的Skp2 mRNA表达水平相对量升高(P<0.05),而p27 mRNA表达水平相对量并无明显降低.结论 Skp2的高表达可能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与病程的进展、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DLBCL极有价值的分子生物学预后指标.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0例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分析

    作者:王烨;马晓梅;岳娜;赵峰;杨丽丽;张银华;梁莉萍

    目的 回顾性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相关指标及组织病理学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有完整临床和随访资料、可进行系统性评估的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30例,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全部病例进行CD10、CD20、bcl-6、MUM-1、Ki-67、CD34、bcl-2和CD3标记,根据Hans分类将其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列出相关生存分析曲线,观察患者预后.结果 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患者发病年龄、体能状态评分(PS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指数)、免疫表型及不同治疗方法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差异显著(P<0.05);而患者性别、民族、Ann Arbor分期、是否存在B症状、发病部位、血清LDH、ESR、β2-微球蛋白水平、组织学分型、bcl-2和bcl-6阳性、Ki-67指数与预后无关.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仅免疫表型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GCB型较non-GCB型患者预后好.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情进展快、预后差;预后与患者发病年龄、PS评分、IPI评分、免疫表型及不同治疗方式有关,其中免疫表型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bcl-6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之间差异不显著.

  • 老年性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陈少红;叶子茵;杨静;伍丽琼;王小拍;叶瑶;杜洪

    目的 探讨老年性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BV+ DLBCL)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2010-01-2014-07间所收集DLBCL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辅以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分析.结果 共收集154例DLBCL,125例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显示大部分为中心母细胞样;原位杂交显示13例DLBCL表达EBV(10.4%);Cox回归分析显示,EBV感染与患者年龄(≥60)、B症状(有)、结外累及的部位(≥2)、Ann Arbor分级(Ⅲ+Ⅳ)、IPI评分(2 ~5)显著相关(P<0.05);且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与BEV的感染有显著关系(P=0.000).结论 EBV的感染与DLBCL患者年龄、B症状、结外累及的部位、分级、IPI评分密切相关,EBV+ DLBCL患者与EBV-DLBCL患者相比具有更差的预后.

  • 输尿管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作者:杨川林;张尚福;何艳梅;张文燕

    患者男性,58岁.因双侧腰部不适在外院以左肾纤维化、左肾固缩行左肾切除术.术后1个多月出现全身浮肿,于当地医院行右输尿管双"J"管引流术,术后恢复良好,予以拔管,但拔管后半天即出现腹部胀痛、无尿.

  • 阴茎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作者:谢新华;彭鸿;李庆;张昕昕;郝华

    患者男性,86岁.9个月前发现龟头点状红疹,并逐渐于龟头尖部形成一圈糜烂面.MRI示阴茎龟头区软组织影增厚,呈球形肿块并累及尿道海绵体周围,考虑为阴茎恶性肿瘤(图1).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阴茎肿块.于全麻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病理检查 巨检:阴茎一段长4.5cm,直径3 cm,龟头直径3 cm,于龟头处见直径1.2cm和0.5cm的糜烂区.镜检:镜下见瘤细胞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胞质稀少(图2),呈片状,弥漫浸润性生长,肿瘤侵犯海绵体(图3).免疫组化:CD20(图4)、PAX5、bcl-2、bcl-6(图5)、MUM-1和20% c-myc(图6)均(+),CD23、CD10、CD3、CD5、CD56和cyclinD1均(-),Ki-67增殖指数50%.原位杂交EBER(-).

  • 阑尾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施启丰;吕晓君;冀静;蔡颖

    阑尾原发性淋巴瘤,仅占胃肠道淋巴瘤的0.015%,极其罕见.其临床表现与急性阑尾炎相似,表现为右下腹隐痛,血白细胞正常或升高.术前腹部B超及CT等影像检查明确诊断困难,需术后病理检查方可确诊.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本文报道1例我院2015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阑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学诊断要点及免疫组化特征.

  • miR-155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作者:史晋叔;张娟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占成人NHL的30%-40%,5年生存率在25%左右.虽然现今已经有DLBCL的标准治疗方案,但是仍约有50%的患者不能治愈,因此了解调控DLBCL的发病机制,探索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研究者努力的方向.microRNA是近年来生物学研究的一大焦点,它是由一段非常短的非编码RNA序列组成,对多种生物学过程起调控作用.研究发现,miR-155是著名的致瘤microRNA之一,在很多淋巴瘤中都过表达,在DLBCL中更是异常高表达.miR-155可以通过BMP/TGF-β和RhoA等多种信号通路促进淋巴瘤的发生,有望成为治疗DLBCL的新靶点.本文就miR-155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做一综述.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进展

    作者:王希;夏冰;张翼鷟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成人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化疗、局部放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大量研究表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可用于初治的年轻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一线巩固治疗和复发或难治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挽救治疗,不少学者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于初治年轻高危和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并对改善移植效果的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从而使移植患者获益.

  • 长链非编码RNA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艳珺;邢依然;郁多男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发病机制未明,治疗效果差,发生率与死亡率仍在不断攀升,因此探究DLBCL的发病机制与发现新的分子诊断标记和治疗靶点尤为重要.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真核细胞中一类转录本长度大于200 bp的RNA,可在转录水平及转录后水平调控其靶基因的表达,并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等过程.近年来长链非编码RNA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不断被发现及证实.本文就HULC、PEG10、LincRNA-p21、HOTAIR、LUNAR1、MALAT1和Sub-SigLnc-17等长链非编码RNA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关系做一综述,希望为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 重组人p53腺病毒转染淋巴瘤源性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作者:刘泽法;汤华;宋飞雪;曾鹏云;岳玲玲;张连生

    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转染淋巴瘤源性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采集初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患者肿大的淋巴结和外周血,分别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培养,均分为实验组(rAd-p53-DC)、对照组(rAd-DC)和空白对照组.用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转染2种来源的DC,流式细胞术检测DC免疫表型,Western blot鉴定P53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12的含量,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经rAd-p53转染的两种来源DC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结果表明,实验组DC的表型(CD1a除外)CD83、CD80、CD86和HLA-DR表达均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P53蛋白的表达上调,培养上清液中IL-12分泌水平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明显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且刺激能力随rAd-p53-DC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也能刺激同种自体淋巴细胞增殖,但较实验组差(P<0.05).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CTL效应)检测显示,实验组介导同种异体的淋巴细胞杀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且淋巴结来源DC的CTL效应明显高于外周血来源DC(P <0.05).结论:rAd-p53-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有可能在解决淋巴瘤的微小残留病、DC免疫耐受等问题方面发挥作用.

  • 艾迪注射液辅助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作者:陆国权;周晓红;陈红;檀建平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辅助R-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 CL)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年2月到2010年9月期间在我科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5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1组26例患者R-CHOP方案化疗的同时静脉滴注艾迪注射液(Aidi+ R-CHOP组),给予另1组25例患者仅R-CHOP方案化疗(R-CHOP组),3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比较两组近期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存质量、sIL-2R水平及远期生存率情况.结果:Aidi+ R-CHOP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R-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i+ R-CHOP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低于R-CHOP组,而KPS分值显著高于R-CHO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sIL-2R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idi+ R-CHOP组sIL-2R水平显著低于R-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i+ R-CHOP组3、5年无进展生存期(PFS,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均明显高于R-CHO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艾迪爱迪注射液辅助R-CHOP方案治疗DLBCL可提高近期治疗疗效,增加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其效果较单用R-CHOP方案显著.

  • SUDHL-4细胞体外培养和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永芹;霍宏婕;路玲玲;徐鸣;朱建平;汪洋

    本研究探讨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SUDHL-4的体外培养和小鼠成瘤条件.在不同条件下培养SUDHL-4细胞,对细胞生长形态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分析;对肿瘤相关抗原表达进行免疫学分析;采用SCID小鼠皮下接种,对肿瘤生长情况和组织学形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培养液中加入10%胎牛血清,SUDHL-4细胞在体外生长良好,并表达多数重要的B细胞和肿瘤相关标记.采用SCID小鼠皮下接种107细胞可成功地建立人DLBCL移植瘤模型,成瘤率70%,肿瘤的组织学表现类似于人DLBCL.结论:适当条件下培养的SUDHL-4细胞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符合人DLBCL的特征,并具有良好的致瘤性,可为人DLBCL的相关研究提供良好的模型.

236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