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MYD88基因突变及其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

    作者:于宝华;薛田;张岩;蒋翔男;朱晓丽;李小秋

    背景与目的:MYD88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有一定突变率,但其临床病理相关性目前研究报道甚少.该研究旨在分析DLBCL中MYD88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1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其免疫表型,采用PCR扩增及直接测序法检测MYD88 L265P位点突变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MYD88突变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21例DLBCL患者中,38例(31.4%)检测到MYD88 L265P突变.其中男性50例,女性71例,患者性别与该基因突变没有相关性(P=0.609).年龄≥60岁组MYD 88突变率为40.3%(25/62),显著高于<60岁组(13/59,22.0%)(P=0.030).MYD88突变主要发生在结外部位,其中常见的是乳腺(12/13,92.3%)、男性生殖系统(10/11,90.9%)、女性生殖系统(5/6,83.3%)及中枢神经系统(4/6, 66.7%);结外DLBCL中的MYD88突变率(35/98,35.7%)显著高于结内者(2/20,10%)(P=0.024).Non-GCB型DLBCL中MYD88突变率为39.7%(25/63),显著高于GCB亚型(10/55,18.2%)(P=0.010);结外DLBCL组中MYD88突变与免疫分型的相关性更加显著(P=0.003),而结内组中两者无相关性(P=0.776).Bcl-2蛋白阳性组(30/77,39.0%)及MYC/Bcl-2蛋白双表达组(19/46,41.3%)中MYD88突变率分别高于Bcl-2阴性组(5/40,12.5%)及非双表达组(16/70,22.9%)(P=0.003和0.034).Ki-67增殖活性与MYD88基因突变显著相关[高增殖活性组为38.8%(33/85),低增殖活性组为6.3%(2/32)](P<0.001).该基因突变与MYC蛋白及CD5表达均无相关性( P=0.581和0.759).结论:MYD 88 L265P突变好发于年龄≥60岁、non-GCB起源及特殊结外部位(如乳腺、中枢神经系统及生殖系统等)的DLBCL中,且具有较高增殖指数及MYC/Bcl-2蛋白双表达率;其预后相关性有待积累更多病例进一步分析. MYD88基因突变有望为揭示DLBCL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附21例报告)

    作者:陈明坤;张钉钻;秦自科;周芳坚;胡卫列;韩辉;刘卓炜;叶云林

    背景与目的: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少见,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策略有待更进一步认识.本研究通过分析21例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病理特点、预后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及广州军区总医院2002年9月-2009年4月所有诊断为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2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病理特点、预后及治疗策略.按照Ann Arbor临床分期,Ⅰ_E期3例,Ⅱ期4例,Ⅲ_E期5例,Ⅳ期9例,行睾丸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均接受CHOP方案辅助性化疗,初治性化疗失败以后改用其他挽救性化疗或放疗并定期随访.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0~83个月,3例Ⅰ_E期患者均无瘤生存,其余18例可评价疗效.初治性化疗有效率为72.2%(13/18),其中完全缓解率(compeleteresponse,CR)为33.3%(6/18),部分缓解率(partial response,PR)为38.9%(7/18).出现耐药或复发10例,挽救性化疗有效率仅为30.0%(3/10).随访期内11例(52.3%)死亡,中位生存期为28个月.本组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显示:CD10阳性患者7例,bcl-6阳性患者5例,bcl-2阳性表达12例,而MIAMI阳性表达有15例,bcl-2及MUMI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良.结论: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以non-GCB为主,bcl-2及MUMl阳性表达时其预后相对较差,CHOP方案初治性化疗有效的所有患者术后均应接受化疗,早期可治愈,但对复发及耐药患者,挽救性化疗或放疗效果均较差.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相关抗原及其抗体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叶鸣宇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中发病率高的中高度恶性淋巴瘤,其在免疫学特性和临床表现上具有很大异质性.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的出现为包括DLBCL在内的恶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针对B细胞CD20抗原,继1997年美国FAD首次批准单克隆抗体Rituximab应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之后,又陆续研发出第2代抗体Ofatumumab和Veltuzumab以及第3代抗体GA-101.同时,一些针对B细胞其他靶位的单克隆抗体,包括Epratuzumab和CMC-544(抗CD22)、Medi-551(抗CD19)、Dacetuzumab(抗CD40)、Milatuzumab(抗CD74),以及Apolizumab(抗HLA DR)等,均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之光;许小平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ema,DLBCL)在形态学、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反应上都表现出异质性,明确DLBCL的预后影响因素有利于实施个体化治疗.根据免疫表型分组,DLBCL分为GCB组和非GCB组,GCB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非GCB组,其分组的准确性甚至优于基因检测;相关免疫表型如bcl-2、 bcl-6对于不同组的预后影响不同,利妥昔单抗的应用减少了细胞来源和相关免疫表型对于预后的不良影响.特定转录因子可以作为预后预测因子,如FOXP1阴性组预后好于阳性组、LMO2高表达的患者具有较高生存率等.抑制PI3K/AKT通路可使淋巴瘤细胞发生凋亡,且p-AKT阴性组预后较阳性组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XP1)低表达组预后较好;而在GXP1低表达组中,ABC转运体MDR1低表达组预后明显好于高表达组.此外,EB病毒感染、骨髓浸润的一致性、肿瘤大小、肿瘤血管形成均同预后有关,都有可能作为预后预测因子.

  • lncRNA MALAT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黄珊;赵凤;刘迪;谢可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etastasis-associated lung adenocarcinoma transcript,MALAT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科确诊的、临床资料完整的82例DLBCL患者和3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LH)患者的血液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lncRNA MALAT1的表达水平,分析lncRNA MALAT1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DLBCL患者血清中lncRNA MALAT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RLH患者(7.48±0.27 vs 1.28±0.45,P<0.01).lncRNA MALAT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B症状及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相关(均P<0.01).高表达lncRNA MALAT1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短于低表达者[(16.43±2.05) vs (32.01±3.20)个月,P<0.01],lncRNA MALAT1表达水平与IPI指数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lncRNA MALAT1在DLBCL患者中的高表达与多项临床病理参数有关,有望成为判断DLBCL患者预后的标志物.

  • 牛磺酸上调基因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刘丹;李晓明

    目的:探讨牛磺酸上调基因1 (taurine upregulated gene 1,TUG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分析TUG1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08例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确诊为DLBCL的初诊患者和同期47例反应性淋巴结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LH)患者的组织标本,通过qPCR方法检测DLBCL和RLH患者组织标本中TUG1的表达,采用Chi-Square检验、Kaplan-Meier法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法分别分析TUG1 mRNA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影响DLBCL患者生存时间及预后的因素.结果:TUG1 mRNA在DLBCL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RLH患者(6.108±0.332 vs 1.231±0.095,P<0.01),TUG1 mRNA表达与DLBCL患者的疾病分期、肿瘤大小、B细胞症状、IPI指数、GCB亚型及化疗敏感性显著相关(均P<0.01),TUG1表达量、疾病分期及肿瘤大小是影响DLBCL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因素.TUG1 mRNA表达、疾病分期、IPI指数和化疗敏感性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TUG1 mRNA在DLBCL组织中高表达,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TUG1有可能成为DLBCL患者新的预后评估标志物和基因治疗DLBCL的潜在靶点.

  • 人白介素1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

    作者:李焱;贾振薇;刘亚宁

    目的:检测人白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组织和血清标本中的表达,探讨IL-11表达与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对化疗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血液科确诊的88例DLBCL患者和42例反应性淋巴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LH)患者组织和血液标本.用qPC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和血液中IL-11的表达,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IL-11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相关性分析DLBCL患者IL-11表达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Kaplan-Meier法分析IL-11表达与DLBCL患者总生存(OS)时间、无进展生存(PFS)时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RLH患者比较,IL-11在DLBCL患者组织和血液中表达显著升高(组织:7.002±0.357 vs l.507±0.139;血液:6.700±0.337 vs 1.446±0.126,均P<0.01).IL-11表达与DLBCL患者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B细胞症状、化疗敏感性及IPI指数相关(均P<0.01),IL-11高表达患者OS和PFS较IL-11低表达患者明显缩短(均P<0.01).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IL-11表达、化疗敏感性和IPI指数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IL-11基因表达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732,P<0.01).结论:IL-11在DLBCL患者组织和血液中高表达,IL-11高表达DLBCL患者OS和PFS明显缩短,化疗后血小板减少严重.IL-11有望成为DLBCL患者独立的预后评判生物学标志物.

  • ICE方案挽救治疗52例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因素

    作者:李梅芳;杨瑜;陈道光;邹思平

    目的:探讨ICE方案(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卡铂)方案挽救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52例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接受ICE方案挽救治疗,评价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进行生存分析和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52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61.5% (32/52).不同性别、年龄、复发后结外病灶数(≤1个vs>1个)和肿瘤细胞来源[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center B-cell-like,GCB)亚型vs非GCB亚型]的患者以及有无B症状患者的近期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 0.05);而Ki-67≥75%的患者,其近期疗效明显优于Ki-67<75%的患者(P=0.04).52例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4.0个月(范围:0.5~60.0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后结外病灶数和肿瘤细胞来源均与无进展生存显著相关(P值均< 0.05),而年龄、性别、B症状和Ki-67均与无进展生存无显著相关性(P值均>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后结外病灶数和肿瘤细胞来源均是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B症状、复发后结外病灶数、Ki-67和肿瘤细胞来源均与总生存无显著相关性(P值均> 0.05).ICE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80.8%),其中3/4级占55.8%.结论:ICE方案可作为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的挽救治疗方案,复发后结外病灶数和肿瘤细胞来源是ICE方案挽救治疗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

  • 化疗早期18F-FDG PET/CT评价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预测

    作者:范洋;张玥伟;杨志;应志涛;宋玉琴;朱军;王雪鹃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 PET/CT在化疗早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疗效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作用.方法:对105例初诊DLBCL患者进行CHOP/R-CHOP方案化疗.分别于化疗前基线期和化疗2个周期后行18F-FDG PET/CT(分别为PET-0和PET-2).由3位医师基于PET-2图像,采用Deauville五分法和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al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缩减率(%△SUVmax)法评估化疗疗效,检验2种评估方法的一致性.应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SUVmax的佳阈值.依据%△SUVmax法和Deauville五分法评估结果,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105例DLBCL患者中,20例(19.0%)对治疗完全反应,79例(75.2%)对治疗部分反应;6例(5.7%)对治疗无反应.ROC曲线计算出%△SUVmax的佳阈值为72.7%.以△SUVmax法(72.7%或66.0%为阈值)和Deauville五分法(4分为阈值)评估PET-2图像,对应的2年PFS和O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Deauville五分法(4分为阈值)与△SUVmax法(72.7%为阈值)的评估结果无明显差异(P=0.230),而与△SUVmax法(66.0%为阈值)的评估结果存在差异(P=0.003).Deauville五分法与%△SUVmax法预测2年PFS的准确率相似;但%△SUVmax法预测2年OS优于Deauville五分法,且以阈值设为66.0%为佳.Deauville五分法预测预后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好,而△SUVmax法(66.0%为阈值)预测预后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好.结论:治疗早期的18F-FDG-PET/CT图像可以评估DLBCL患者对一线化疗的反应,并能预测预后.%△SUVmax法与Deauville五分法均能作为PET-2图像的评价标准.

  • 原发性扁桃体局限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对33例患者的分析

    作者:谢彦;郑文;王小沛;林宁晶;涂梅峰;平凌燕;张晨;刘卫平;宋玉琴

    目的:探讨原发性扁桃体局限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确诊为原发性扁桃体局限期DLBCL并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3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33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5岁(范围:15~88岁);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来源患者26例(78.8%);其中,9例患者还接受了巩固放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后,30例(90.9%)获得完全缓解,2例(6.1%)获得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97.0%(32/33).中位随访时间为40个月(范围:9~84个月).33例患者的估计5年生存率为97%.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只有近期疗效与预后相关(P=0.000),而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国际预后指数、免疫表型和放疗均与预后无显著相关性(P>0.05).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近期疗效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扁桃体局限期DLBCL的病理分型以non-GCB为主,在给予6个周期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后,无论是否联合放疗,均可取得很好的疗效.今后仍需开展前瞻性的大样本研究以进一步验证是否需要进行巩固放疗.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后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疗效

    作者:叶煌阳;张映红;吕晓君

    目的 比较中高危、高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IPI≥3)化疗后加与不加口服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的疗效.方法 经病理学证实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行CHOPE21或CHOP14方案化疗6周期后完全缓解(CR)40例,随机分为口服沙利度胺维持组(n=20)与观察组(n=20).主要观察终点为无进展生存(PFS),次要观察终点为总生存(OS)和不良反应.结果 维持组中位PFS为10.6个月,观察组为6.7个月(P=0.036).维持组1、2、3年OS分别为80%、55%、45%,观察组分别为75%、45%、40%(P分别为0.705、0.527、0.749).维持组仅有轻微血液学毒性.结论 中高危、高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IPI≥3)化疗后予口服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可以延长PFS,但不能提高生存率,能否改善长期生存有待临床进一步加以研究.

  • UBE1与Bcl-2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陈冰;苏祖兰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遍在蛋白活化酶E1(UBE1)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收集80例DLBCL组织和30例良性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RH),应用免疫组化技术(EnVision二步法)对DLBCL组织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其免疫表型GCB型、ABC型中UBE1、Bcl-2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UBE1、Bcl-2蛋白在RH组织中的表达.分析UBE1、Bcl-2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DLBCL组织中UBE1与Bcl-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DLBCL组织中UBE1阳性表达率为65.0%(52/80),RH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3.3%(4/3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CB型和ABC型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16/30)、72.0%(36/5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LBCL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率为51.3%(41/80),RH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0%(3/3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CB型和ABC型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7%(11/30)、60.0%(30/5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LBCL组织中,UBE1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年龄、累及结外数目有关(P<0.05);Bcl-2的阳性表达率与DLBCL患者的年龄、Ann Arbor分期、累及结外数目、国际预后指数等病理特征有关(P<0.05).UBE1在ABC型中的表达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r=0.582,P=0.001).结论 UBE1、Bcl-2蛋白在DLBCL的ABC型中表达较高,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中起着一定的作用,UBE1与Bcl-2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提示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

  • 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进;杨建民

    目的 探讨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03年6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42例老年DLBCL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性别、体质指数(BMI)、体能评分(ECOG-PS)、肿瘤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LDH)、高血压、糖尿病、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等因素与VTE发生的关系,并分析目前血栓治疗措施的疗效.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评分≥2(P=0.027)、国际淋巴瘤预后指数(IPI)积分=3~4分(P=0.051)、3~4个疗程化疗未达到完全缓解(non-CR,P=0.016)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S评分≥2、3~4个疗程化疗non-CR是影响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S评分≥2、3~4个疗程化疗non-CR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R-CHOP方案治疗年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分析

    作者:姚钰;李军民;钱樱;陈秋生;沈杨

    目的 评估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治疗年轻患者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方法 选择2000年2月~2006年9月在该中心接受治疗的96例年轻的初治DLBCL患者接受6个疗程的R-CHOP治疗.结果 96例患者中66例(68.8%)获得完全反应(CR),12例(12.5%)获得部分反应(PR),总反应率为81.3%;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各9例(9.4%).在多因素分析中,临床分期和大包块病变在获得CR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患者24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OS率分别为(59.9±5.8)%和(67.4±6.1)%.在多因素分析中,有无大包块和是否获得CR是影响PFS的两个预后因素(均P<0.05),而唯一影响OS的指标则为是否获得CR(P<0.05).结论 6个疗程治疗后获得CR和大包块病变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独立于国际预后指数的因素.

  • 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钟芳芳;沈丽娟;孙雪松;倪勇

    作为一种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1],它原发于甲状腺的B细胞,呈现弥漫性的增生,一般情况下患者预后比较差.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是许多文献研究[2]分析可能和患者的免疫缺陷有一定的关系.临床上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主要发病中老年人群[3],人群的发病年龄各不同,并且研究发现女性的发病率要低于男性.PTDLBCL在甲状腺疾病中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临床症状不明显,经常造成误诊而延误治疗的佳时机[4].本文探讨本院21例该疾病患者的细胞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特点,总结该疾病的准确的诊断手段,现报告如下.

  • 原发性肝脏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作者:廖子君;陆建荣;吴剑秋;徐瑞;郑琪;郭亚焕

    原发性肝脏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少见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与原发性肝癌相比,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在疾病初步诊断时极易被误诊[1].原发性肝脏DLBCL的诊断金标准为组织病理学与免疫组织化学,其治疗原则应遵循结外淋巴瘤的治疗规范.现将本科收治的1例原发性肝脏DLBCL的诊治经过报告如下.

  • 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3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小五;李楠;卞建军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PB-DLBCL)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13例PB-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4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例行单侧乳腺切除术,8例行乳腺肿块切除术。结果13例均为女性,6例发生于右乳,6例发生于左乳,1例发生于双乳。肿块大小1.5 cm~8.0 cm。术前2例诊断为乳腺纤维腺瘤,1例诊断为巨纤维瘤,10例诊断为乳腺癌。13例患者均经免疫组化检测确诊为PB-DLBCL。 Ann Arbor分期:Ⅰ期10例,Ⅱ期3例。12例术后给予CHOP或R-CHOP方案化疗,1例放弃治疗。随访1个月~5年,2例复发,2例死亡,其余病例均无复发生存。结论 PB-DLBCL临床少见,多见于女性。术前检查、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易误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 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

    作者:钟俐强;闵志波;周珍;贾钰铭;雷开键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患者男,77岁.双小腿出现多个红褐色斑块和结节半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细胞无嗜表皮现象,表皮与真皮之间可见一条无细胞的透明带,真皮内可见较大的异形淋巴细胞样细胞浸润,肿瘤细胞体积大,大部分呈明显的圆形,细胞核大异形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CD20(+)、CD79e(+)、B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Bel)-2(+)、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Pax)-5(+)、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multiple myeloma oncogene 1,MUM1)(+)、肌酸激酶(CK)(-)、CD3(-)、Bcl-6(-)、CD10(-)、细胞周期素d1 (CyclinD-1)(-)、黑色素A(Melan A)(-)、CD7(-)、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GrB)(-)、CD30(-)、CD56(-)、CD4(-)、CD8(-)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约80%(+).诊断: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腿型.经过R-CHOP方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后,肿块明显退缩.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作者:席昱;胡晓抒;吴剑秋

    目的: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6例DLBCL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中位治疗4.73个疗程.初治DLBCL患者112例,其中R-CHOP 87例,R-CHOP样29例;26例在化疗中进展.采用Cheson标准及WHO标准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16例患者全部进行疗效评价,总体客观有效率为75% (87/116),CR +CRu为34例(29.31%),PR为53例(45.69%),SD为12例(10.34%),PD为17例(14.66%).其中1例患者在挽救方案获得缓解后,接受自体干细胞支持下的超大剂量化疗.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轻度肝损伤,首次输注反应2例.中位随访52.3(3.2~86.5)月,6例死于肿瘤进展,2例死于骨髓抑制后合并重度感染.中位生存期60.54月(3.2~86.5),其中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63%、52%,无病生存期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52%、47%.在影响疗效相关因素分析中,IPI评分Ann、Arbor分期和LDH水平为影响患者化疗效果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DLBCL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以耐受,效果与文献报道一致.

  • 原发于胃肠道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的比较

    作者:刘高双;王宇晴;李培培;于莲珍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于胃肠道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两种类型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探讨其确诊方式的差异.方法:对2009年1月-2016年7月经病理学证实的119例原发于胃肠道的MALT淋巴瘤和DLBCL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9例患者中MALT淋巴瘤男女比为1.73:1,DLBCL男女比≈1.两组发病中位年龄均为55岁.MALT淋巴瘤与DLBCL均主要累及胃部,前者以胃体多见,后者以胃窦多见.临床表现均以腹部不适为主,其次为体重减轻、消化道出血等.内镜下确诊率为74.8%.MALT淋巴瘤患者仅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内镜下黏膜整片切除术(EMR/ESD)确诊病例明显多于DL-BCL患者(P=0.006),其余方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镜下常见表现:溃疡型、黏膜隆起型、浅表型、肿块或息肉样型,两组均以溃疡型多见.MALT淋巴瘤患者中Ⅰ~Ⅱ期占73.2%,DLBCL患者中Ⅰ~Ⅱ期占42.3%,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DLBCL患者中乳酸脱氢酶(LDH)高水平者明显多于MALT淋巴瘤(P=0.002).幽门螺杆菌总体检测率为63.0%,MALT淋巴瘤阳性率为53.1%,DLBCL阳性率为46.5%.结论:MALT淋巴瘤和DLBCL临床表现多样,内镜确诊率高,内镜确诊方式为组织活检、大块组织EMR或ESD,内镜下病变形态以溃疡型多见.MALT淋巴瘤患者通过EMR/ESD确诊病例明显多于DLBCL患者,且临床分期MALT、淋巴瘤多为早期,DLBCL多为晚期.而DLBCL患者中高水平LDH的多于MALT淋巴瘤.

236 条记录 5/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