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技术对我国土拉弗菌的分型研究
目的对我国土拉弗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 方法应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STR)分析技术对我国不同地区分离出的5株土拉弗菌菌株进行分型.SSTR9和SSTR16两个区域扩增后测序,并将结果与国外其它分离株进行比较. 结果 5株菌在SSTR9区重复序列的个数分别为21、9、12、9、15,片段长度分别为396bp、 288bp、315bp、288bp和342bp.在SSTR16区域扩增序列完全相同,拷贝数为2,片段长度为361bp.其中4株菌重复序列多态性与瑞典、芬兰等欧洲株接近,而分离自新疆的114菌株在SSTR9区存在独特的重复序列多态性,可能是我国特有的基因型. 结论 5个分离株均属于B型土拉弗菌,与型特异性引物分型结果一致.PCR-SSTR分析可作为国内土拉弗菌分型及进行个体菌株区分的可靠方法.
-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快速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染色体异常是临床上通过产前诊断可以预防的常见出生缺陷,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如三体综合征、单体综合征、嵌合体等)、染色体非平衡结构异常(包括染色体缺失、重复)等,其临床表型为智力低下、生长发育异常、器官畸形等。细胞培养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是诊断染色体异常的“金标准”,但操作复杂、报告周期长、有细胞培养失败风险等。分子诊断技术包括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CGH)、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染色体异常的检测效率,其中,MLPA是2002年由荷兰学者Schouten研究建立的1种分子诊断技术,该技术结合分子杂交、连接和PCR技术半定量检测,于同一反应管内可同时检测出40个不同核苷酸序列的拷贝数变化[1]。与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相比,MLPA技术具有快速、高通量、特异度好、敏感度高的特点。本研究通过分析3651例行产前诊断的胎儿,对MLPA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
-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腓骨肌萎缩症1A型基因重复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神经系统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根据电生理和病理学研究将其分成两大组:CMT1(脱髓鞘型)和CMT2(神经元型或称轴索型).该病是一组遗传异质性疾病,目前已发现30个基因座位与不同类型的CMT相关,其中有11型已明确了致病基因[1],发病率高的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MT1A[2,3].我们已先后建立起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STR)和聚合酶链反应(PCR)酶切法检测特异性融合片段来诊断CMT1A基因重复[4].STR结合银染的方法因有便宜、省时和所需DNA数量少等优点曾被广泛应用,但主要缺点是受杂合率的限制,如果被检测者为纯合子,则无法得出结论[5];再者,实验结果不稳定,银染重复性不理想.而PCR酶切法的阳性率则较低[4,6].因此,为提高基因重复检测的阳性率,并适于在临床应用,我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SYBRGreen Ⅰ荧光染料为标记物,采用标准曲线的相对定量方法检测了18例CMT1A患者的基因重复,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