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工心脏起搏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附9例报告
1 引言心脏起搏阈值的测定在人工心脏起搏术中意义重大.基层医院因条件所限,往往通过单纯测定起搏电极的起搏阈值来开展人工心脏起搏术.我院1994年5月至1999年12月采用此方法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右室心尖部( RVA)一直作为右心室起搏电极常规植入部位.研究表明RVA并不是理想的起搏部位.为此,人们试图寻找更理想的心室起搏部位.由于RVOT间隔部靠近His束,更接近正常传导系统.RVOT间隔部起搏理论上能产生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但是,以往RVOT间隔部起搏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文就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成人起病型家族性心脏传导阻滞(附2例报告)
家族性心脏传导阻滞,1901年由Morquio首先报道.尽管国内外对家族性窦房结病的报告逐渐增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家族性心脏传导阻滞罕见,报道较少,命名未统一.我们收治一家系同胞姐妹2例患者,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女,40岁.反复头晕、黑朦4d于1995年6月15日入院,病前一周出现流涕、鼻塞和咳嗽等症状.查体:血压17.3/12.0kPa,心率75~80次/min,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无杂音.ECG和Holter检查示:心房颤动,I度AVB,频发室性早搏,夜间心率35~45次/min.超声心动图示心脏结构正常.入院后即行临时心脏起搏术和心先安注射液等药物治疗7d,心律失常未纠正,改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VVI).术后2年随访,症状消失,起搏器功能正常,患者能胜任日常工作.
-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反复出现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抢救成功1例
患者,男,67岁.因持续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1.5 h急诊入院.体检:BP 10.9/8.0 kPa,意识模糊,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双肺无异常,心界不大,HR 40次/min,律不齐,第一心音低钝,无杂音.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ST段改变(V1~V3ST段弓背向上抬高0.8~1.0 mV).诊断: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予多巴胺静脉滴注,立即行临时心脏起搏术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术中造影发现左冠脉前降支轻度狭窄,血流TIMI I级;右冠脉第2段完全闭塞.予尿激酶50万U行冠状动脉内溶栓,5 min后重复造影时示血管再通,血流TIMIⅢ级,10 min后交替出现阵发性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反复发作10余次,以200 J电除颤10余次,同时反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25%硫酸镁10 ml,门氡氨酸钾镁静脉滴注,吸氧.经45 min抢救,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HR 80~90次/min,BP 13.3~16.0/9.3~10.7kPa,病情趋于稳定.心电图无病理性Q波形成,45 d后对右冠状动脉第2段行腔内成形术,成功,术后康复出院.
-
紧急床边心脏起搏术
紧急床边心脏起搏,是指心脏停搏,病情危重,病人不能搬动,只能就近在无X线设备下的紧急临时起搏以求抢救生命.故要求:①起效迅速.②效果稳定.③方法简易.④创伤或刺激性小,病人能耐受.并发症少.⑤起搏效果易观察[1~3].
-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现状与展望
1 历史回顾自1987年Borggrefe等首次报告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人类快速性心律失常以来,该技术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与普及.1991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报告国内首例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993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率先在广西区内开展了该技术.迄今数以万计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得到了根治性治疗.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在心律失常治疗的领域中,RFCA是继人工心脏起搏术之后又一重大突破,是一个里程碑.RFCA把电生理检查诊断与介入性治疗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使心脏电生理学从以探讨心律失常理论机制及用于临床诊断为主的状况,发展为对心律失常施行根治性治疗的手段.RFCA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损伤性小、安全性高、并发症低、患者乐于接受等优点.
-
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护理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心跳骤停大多数因病情危重,血压不稳定,不宜搬动,须在床边进行迅速的临时心脏起搏术.随着急诊介入心脏病学的普及和提高,床旁紧急起搏,已成为急诊抢救不可缺少的医疗技术之一[1].就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护理程序在心脏病人起搏术治疗中的应用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工心脏起搏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而起搏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已引起护理同行们的高度重视.我科自1998年1月实施整体化护理以来,共收治需安置起搏器的心脏病人92例,其中Ⅲ°房室传导阻滞43例,病窦综合征49例,男71例,女21例,平均年龄69.5岁,我们根据病人不同的症状、体征及心理健康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