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栓前体蛋白(TpP)用于心肌梗塞诊断的研究

    作者:孙进学;刘振军;刘新风;王德景

    目的:研究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TpP)的检测在心肌梗塞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30例健康对照组和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前体蛋白的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男性、女性分别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Tp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TpP和D-Dime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cTn Ⅰ、CK-MB和TpP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pP在心肌损伤的4小时内就开始升高,4~8小时内达到高峰后有下降趋势,而cTn Ⅰ在心肌损伤的4小时内未见升高,4~12d,时内维持在较高水平,TpP阳性率先升高后降低,CK-MB和cTn Ⅰ阳性率一直升高AMI组中,小于2小时,TpP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均显著商于CK-MB和cTn Ⅰ(P<0.01,P<0.05);3-4小时,TpP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均显著高于CK-MB和cTn I(P<0.01),TpP特异性显著低于cTn Ⅰ(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Tp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浆TpP水平动态研究发现,其可作为诊断心肌梗塞的一项敏感指标,对心肌梗塞的早期溶栓治疗有指导作用.

  • ACS患者血栓前体蛋白检测的意义

    作者:林斐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血栓前体蛋白检测以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科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5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症状随机分为 AMI 组(急性心肌梗死,30例)和UAP 组(不稳定型心绞痛27例),采用 ELISA 法对患者胸痛发作6、24 h 内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TPP)、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对其体内肌钙蛋白 T(cT-nT)含量进行测定,并选择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30例),对三组患者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胸痛发作6 h 内患者血清内 TPP 含量及胸痛发作24 h 内 CK、CK-MB、cT-nT 含量,AMI 组患者含量显著高于 UA 组、健康对照组,且与之差异性显著(P <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胸痛发作6 h 内 CK、CK-MB、cT-nT 及胸痛发作24 h 内其血清内 TPP 含量三组间差异性不显著(P >0.05)。结论血栓前体蛋白(TPP)可作为 ACS 早期诊断敏感性极高的标志物,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 前列腺素E1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纤维蛋白的影响

    作者:俞龙;徐耀;袁成林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凯时注射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治疗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凯时注射液治疗60例TIA患者,进行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观察,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凯时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室指标纤维蛋白原、血栓前体蛋白均明显降低,而对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无明显影响,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凯时注射液是治疗TI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 血栓前体蛋白测定在严重脓毒症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红松;李培杰;陈天铎;杨兰;董晨明

    目的评价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浓度变化在严重脓毒症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测定22例严重脓毒症患者TPP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含量,并与10例一般感染组、8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动态观察严重脓毒症患者收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后第1、3和5 d各项凝血指标,及与感染相关器官衰竭评分系统(SOFA)、简化急性生理评分系统Ⅱ(SAPSⅡ)、Marshall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严重脓毒症组TPP浓度与D-二聚体含量阳性率显著高于一般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而PT、APTT、Fib在3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②严重脓毒症死亡患者的TPP浓度持续升高,与SOFA、SAPSⅡ、Marshall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TPP可作为严重脓毒症预后及早期高凝状态的诊断指标;与PT、APTT、Fib、D-二聚体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纤溶酶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体蛋白、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作者:李华;张素花;耿强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体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纤溶酶对其的影响.方法 心房颤动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A组)26例,常规药物联合纤溶酶治疗组(B组)24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血栓前体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并以23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心房颤动患者血浆血栓前体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纤溶酶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B组显著低于A组(P<0.01).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体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对其血栓形成有一定影响,纤溶酶能有效降低血栓前体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检测血栓前体蛋白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莉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是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凝血瀑布激活、冠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基本过程是循环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原.血栓使供血区心肌损伤、坏死,冠脉闭塞1~2h绝大部分心肌发生凝固性坏死,因此尽早诊断AMI,可尽早再通梗死相关动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坏死标记物是目前诊断AMI的实验室基础,本实验检测血栓前体蛋白(TpP)对AMI的早期诊断意义.

  • 纤溶酶对实验性脑梗死的预防作用及对血浆血栓前体蛋白的影响

    作者:梁晓玲;王世斌

    目的 观察纤溶酶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的预防作用及对血栓前体蛋白(Tp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纤溶酶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脑梗死模型,其中纤溶酶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于手术前30 min经尾静脉给予纤溶酶1,2,4 IU/10 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手术成功后6h从心脏取血、测定血浆中TpP水平,取脑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 纤溶酶低、中、高剂量组梗死面积百分比、TpP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纤溶酶高剂量组梗死面积和百分比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血浆TpP水平明显低于中、低剂量组(P均<0.05).结论 纤溶酶对实验性脑梗死具有预防作用,并能降低TpP水平.

  • 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栓前体蛋白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谭莹;张吉才;李文斌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栓前体蛋白(TpP)检测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67名,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1例(TIA组),缺血性卒中116例(IS组),并取同期健康人员50例设立健康对照组.同时检测HbA1c和TpP浓度;依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缺血性卒中组患者进行神经缺损程度评分,分析HbA1c 和TpP浓度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灶大小和预后的影响.结果 缺血性卒中组的HbA1c浓度和TpP浓度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高(P均<0.01).结论 HbA1c 和TpP浓度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不仅影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及预后,还可作为判断病情、估计预后的指标,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 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栓前体蛋白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红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由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引起冠状动脉完全或不完全阻塞所致.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血栓前体蛋白是急性血栓形成的特异性标记物,它的升高表明体内有活动性血栓形成.本研究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栓前体蛋白进行测定,旨在探讨血栓前体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转归中的临床意义.

  • TPP、LPa、CysC、hs-CRP 联合检测对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作者:申艳梅;刘志敏;杨朝菊;徐运强;朱向辉

    目的:评价糖尿素患者血栓前体蛋白(TPP)、脂蛋白a(LPa)、血清胱抑素C(Cys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诊断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2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者TPP、LPa、CysC和hs-CRP水平,将指标联合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用ROC曲线对各项指标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TPP、LPa、CysC、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t =22.227、27.894、15.333、23.416, P <0.01)。 TPP、LPa、CysC和hs-CR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0、0.853、0.801、0.763。联合指标检测中,AUC从大到小为联合组3(TPP+CysC+LPa+hsCRP)>联合组2(TPP+CysC+LPa)>联合组1( TPP+CysC),4种联合指标组对心肌梗死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AUC分别为0.968、0.965、0.960,其中联合组3诊断效能高。结论单项指标检测TPP诊断心肌梗死准确度较高,多指标联合检测可极大的提高诊断效能。

  • 纤维连接蛋白和血栓前体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作者:匡良洪;邹泽炎;王友光;翟中良

    目的 探讨纤维连接蛋白(Fn)和血栓前体蛋白(TpP)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6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1 d及3 d时血浆Fn 、TpP水平,同时采用凝固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组1 d内血浆Fn、TpP、Fib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5),而2组间PT、APT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病6 h内就诊脑梗死患者血浆TpP水平显著高于6~24 h就诊者(P<0.01).而进展型亚组3 d时TpP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型亚组(P<0.01).无论是否是进展型患者血浆Fn水平第3天时均显著高于第1天(P<0.01),但预后差脑梗死亚组发病1 d及3 d时血浆Fn水平均高于预后好亚组(P<0.05或P<0.01).结论 Fn、TpP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中药对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早期的血栓前体蛋白和凝血功能变化

    作者:杨劲松;杨潇

    目的 观察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前后血栓前体蛋白(TpP) 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6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 例,治疗组采用中药与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不用中药),两组分别于入院后即查以及第5 天复查来测定血浆TpP 和凝血四项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浆TpP、Fib、PT、APTT、TT 的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TpP、Fib 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浆TpP、Fib 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的血浆TpP 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T、APTT、TT 和对照组的Fib 水平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P 是急性脑梗死早期血栓形成的可靠指标,中药干预可迅速降低TpP、Fib水平,可用于早期监测抗血栓的效果和病情发展的指标.

  • 血栓前体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I联合检测在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江远平

    目的:研究血清血栓前体蛋白(TpP)、心肌肌钙蛋白 I(cTnI)联合检测在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5年—2014年5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93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B组),随机选取同时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40名(C组),分别测定发作6 h内及发病24 h的血清血栓前体蛋白、心肌肌钙蛋白 I含量。结果在发病的6 h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清血栓前体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 I有明显升高(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心肌肌钙蛋白 I有明显升高(P<0.05);且心肌梗死病人心肌肌钙蛋白 I升高程度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24 h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清血栓前体蛋白(TpP)已恢复正常;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病人心肌肌钙蛋白 I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血栓前体蛋白、心肌肌钙蛋白 I联合诊断有助于提高诊断速度和准确率,对于该病的临床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

  • 不同类型冠心病病人血浆血栓前体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

    作者:蔡凯;徐辉;夏明凯;黄超龙;李介华;张小勇;邱敏;廖永华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纤维蛋白原(Fg)水平,以评估不同类型冠心病病人高凝、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冠心病病人11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1例,稳定型心绞痛(SA)35例,另设20名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TPP和Fg的阳性发生率及含量,UA组和AMI组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SA组病人的Fg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A组病人的TP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Fg与TPP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冠心病病人TPP及Fg含量越高,越易发生AMI;UA组TPP、Fg增高者可有血栓形成.TPP和Fg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病人发生新鲜血栓形成的指标.

  • 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栓前体蛋白对不同程度心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

    作者:徐辉;蔡凯;夏明凯;黄超龙;李介华;李冬秀;叶杰英

    目的评价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TPP)定量测定对不同程度心功能障碍病人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测定入院12 h内的128例不同程度心功能障碍病人及20例健康人的HSCRP、TPP,并作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HSCRP、TPP浓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Ⅳ级组病人中HSCRP、TPP水平高于心功能Ⅲ级组,而心功能Ⅲ级组又高于心功能Ⅱ级组.直线相关分析表明病人体内HSCRP浓度水平与TPP浓度水平呈正相关.结论HSCRP、TPP是反映心肌损伤的灵敏性较高的生化指标,二者测值增高可作为判断心肌损伤程度的辅助指标.

  • 川崎病患儿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王卉;李亚蕊

    目的 探讨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水平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2008年3月至9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心内科收治并确诊为KD的住院患儿40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显示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16例),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24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另以20名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TPP水平.结果 KD组患儿急性期血浆TPP含量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急性期和恢复期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恢复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急性期CAL组TPP含量与NCAL组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恢复期CAL组TPP含量与NCAL组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患儿急性期TPP含量与冠状动脉扩张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和P值分别为r=0.825,P<0.05.结论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中TPP浓度升高可能反映了KD患儿血液存在血栓前高凝状态,其含量变化可能与冠状动脉的损伤及其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GMP-140、TAT、TpP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赵友林;柴玮;邵小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血管病变仍然是糖尿病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因素.其机理是糖、脂肪代谢紊乱导致机体凝血机制激活起了主要作用.笔者对4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浆血小板膜糖蛋白140(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前体蛋白(TpP)测定,从几个环节来探讨2型糖尿病凝血机制的变化.

  • 血栓前体蛋白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

    作者:吴俊;于贵杰;韩红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Tp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方法分别在健康人组,不稳定心绞痛组(UA)、急性心肌梗死组(AMI)和其他胸痛病人组,于发病6小时内检测TpP、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结果 AMI组TpP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UA组和其他胸痛病人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pP在胸痛组,UA组和AMI组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7.5%,30%和92.3%;而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四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另外,AMI组TpP灵敏度与CK-MB、cTnI、Myo的差异比(OR值)分别为6、4、4.结论 TpP与常规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较,对AMI更具早期预测价值.

  • 血栓前体蛋白用于诊断脑梗死的观察研究

    作者:陈克林;王浩;王岩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是否可用于脑梗死的辅助诊断.方法对76例脑梗死患者和108例健康人行血栓前体蛋白检测,比较2组间差异.并观察脑梗死患者其他指标,包括血液流变学(观察全血粘度的高、中、低切变率和血浆粘度)、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对比它们同血栓前体蛋白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76例患者中有44例增高,占57.9%,平均水平7.4±3.9mg/L.对照组108例中有18例增高,占16.7%,平均水平3.9±2.5 mg/L.经统计,2组的阳性率(x2检验)和TpP平均水平(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脑梗死组76例患者按照TpP增高与正常分为2组,其血液流变学、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经统计除血浆粘度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1).结论虽然TpP在脑梗死患者增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增高比例并不是很高,只有57.9%,且对照组也有16.7%的人增高,距临床诊断所要求的特异性、准确性还有一定的差距,要作为脑梗死的诊断和预测指标还有待商榷.但作为一项凝血方面的检测指标,可以象血液流变学那样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 血栓前体蛋白监测在冠脉搭桥术后血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军锋;王雪艳;贾克刚;刘运德;邱丽

    目的 应用血栓前体蛋白(TPP)动态监测冠脉搭桥(CABG)术后血栓病变程度,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支持.方法 33例行CABG病例组患者在手术前、术后1、3、7d及20例对照者准确采集静脉血标本4.7ml,用日本Sysmex-2100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5项参数: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Sysmex公司配套试剂;应用日本Sysmex CA-550凝血分析仪测定纤维蛋白原(Fbg),Siemens公司配套试剂;血栓前体蛋白(TPP)及D-二聚体(D-dimer)用ELISA方法测定,Adlitteram Diagnostic labo-ratories Inc产品.结果 术前病例组患者D-dimer及TPP明显升高;与其他参数相比,术后TPP与PLT的变化趋势一致,变化幅度大,在术后第7天持续升高至新水平;术后各期TPP与D-dimer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TPP、D-dimer是血栓病变的危险因子,并通过ROC曲线显示TPP对诊断CABG术后血栓病变有较高的价值;用COX回归分析9例重新人院不良事件各指标,TPP对术后不良事件无预示作用,术后ld的MPV和术后3d的PDW成为患者不良事件的预示指标.结论 TPP是CABG术后血栓病变的危险因素,TPP在诊断CABG术后各阶段血栓形成,血栓发展趋势及指导临床用药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13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